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大学精神与大学生品格教育研究.doc

    • 资源ID:1826698       资源大小:26.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精神与大学生品格教育研究.doc

    大学精神与大学生品格教育研究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体现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理想追求及核心价值的独特气质。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试图以我国大学精神的回顾为经,以大学生品格教育在我国的历史、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为纬,探析大学精神在构建大学生品格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向导,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它滋养着人的理想与品格,孕育着人的精神与智慧,引导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1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学生德行伦理、思想品格的教导和培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品格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品格教育面临着危机。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亟须解决大学生品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精神的回顾 在我国,对大学精神最早的阐述来自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它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明确表明大学的宗旨(精神)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它还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P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作为“三纲领”的补充具体说明了个人在践行大学精神时的具体步骤。这种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重视德育和尊重人性的大学精神为我国当代大学精神奠定了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产生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现代大学精神开始产生并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他们各自的治学理念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大学精神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作为我国现代大学改革创新的奠基者,蔡元培指出办大学要“仿世界各国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3(P231)正是他的力排众议,锐意改革,使北大由一个官僚习气浓重的封建学府转变为一所兼容并包、学术氛围浓郁的现代大学。 梅贻琦和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担任校长一职长达三十年之久,被誉为“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强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品格行为的榜样,指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4(P70) 张伯苓和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精神。作为南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张伯苓指出“办大学之目的,在信学以致大。学以易愚,学以救国、救世界,学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5(P96)“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5(P247)以及学生“日新月异”的创新精神。 竺可桢和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精神。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达十三年之久,提出了“求是”的校训,他引用王阳明的一段话说“君子之学,岂有心乎同异?唯其求是而已。”随后,他更明确指出践行“求是”精神最好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博学、不审问、不慎思、不明辨、不笃行,不能算是求是。6(P7477)在“求是”精神的指导下,他还鼓励学生敢于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迫于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文化教育方面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全面学习苏联的文化教育方针,仿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以往的大学制度和办学经验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各高校依照苏联的教育模式纷纷设立教研组,并要求全国各个高校使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虽然这样的高等教育培养方式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但高校自由而宽松的学术氛围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之频繁发生的政治运动,大学精神基本上名存实亡。7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更是给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十年动乱期间,各个高等院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主战场,我国的大学教育远远背离了“大学之道”,高等教育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曾经的“自由”“独立”“求是”“创新”等大学精神几近消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大学精神得以重塑。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打破了高校教育事业举步不前的僵局,他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8(P9)明确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靠科技和教育,为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他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9(P1344)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了进一步的改革,使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为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塑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我国大学精神经历了产生、发展、失落及重塑四个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精神的演变与传承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首先,大学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现代大学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为人的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大学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术自由是大学自由精神的集中展现。再次,大学精神是一种求是精神。“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10(P169)现代大学应该具有这种求是、求真精神。复次,大学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1(P392)现代的大学教育,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新。最后,大学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精神。开放包容精神是现代大学应有的文化品格,同时也是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的时代要求。 二、 大学生品格教育在中国的实践 “品格,是人生至高的荣耀,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让一个人名垂青史,也可以让一个人遗臭万年。它是一个人在道德威信方面的全部财产。”12(P5)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历史沿革 品格教育在我国最早的践行者可追溯到孔子,论语一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品格教育思想。我国古代的品格教育非常重视对传统美德的教育,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爱国主义精神;“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天下为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积极进取精神;“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艰苦朴素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友爱精神等等。 20世纪初,我国现代大学改革创新的奠基者蔡元培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品格教育,他指出道德不是一个人生而有之的,而是“由于实行义务的缘故,涵养而形成”,13(P199)因此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品格的教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就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P226)成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15(P278)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对青年道德品格的培养,他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6(P110)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及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他指出青年一代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17(P483)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好学生”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之后,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即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思想品格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18(P65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19(P182)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0(P2627) (二)我国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品格缺失。法律是规范公民行为的要求和准则,法律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高于一切,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可是在大学校园里发生了多起违法犯罪的事实,如马加爵杀人案,复旦高才生投毒事件,震惊全国的“弑师案”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案子都发生在本该宁静的大学校园内,在他们的身上都贴着高校、大学生、优秀等标签,在接受了近20年的教育后,却反而漠视生命,视他人生命如草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法律观念的淡薄和品格教育的缺失是他们身上共同的深层原因。伴随着法律观念淡薄而来的是社会责任的缺少,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责任心不高,这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不强等。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社会公德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一个讲求效率,追名逐利的社会,有些青年大学生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利益,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产生了一些诸如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价值取向。伴随着这些价值取向的出现,青年大学生的公共品德也在不断下降。在校园随处可见的“校园文化”就是例证,高校的课桌、凳子、书本,墙壁都逃脱不了被涂抹、刻画的命运。除此之外,在校园里看到老师却视而不见;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时随地“出口成脏”;破坏公共财物等等行为,都有损大学生的称号和形象。 再次,当代大学生物质欲望丰富,精神世界空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世界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度贫瘠。“无聊”“迷茫”“没事干”等天天挂在青年大学生的嘴边,这些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精神上的空虚,很容易使得他们走向极端。 (三)我国大学生品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品格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品格教育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践;另一方面是缺乏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美国品格教育联合会(the Chara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用以指导品格教育,代表了国外对青年学生品格塑造的最高理论水平,其中第二条、第五条及第十条明确指出“品格必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学生需要通过表现道德行为来促进品格发展”“学校必须吸收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品格培养活动”21(P8891)。虽然说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可是这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也很少重视品格实践这一方面的教育,缺乏组织必要的品格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品格的认知。同时,也缺少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家里,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品格道德的教育;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培养作用不大;社会上,社会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的品格培养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有些社会公众人物,如某些歌星、影星、笑星自身行为都有失检点,不免对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国大学生品格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品格素质低下的原因是缺乏系统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品格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品格教育。众所周知,品格教育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启蒙点,良好的道德品格教育将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是品格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进入学校后,并不意味着家庭对孩子品格教育的结束,教育是贯穿其一生的事情。进入大学以后,家长往往更倚重学校的道德品格教育,其实不然,家长应该更加注意积极同学校保持联系,积极沟通,为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格站好最后一班岗。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社会也应该给予其积极的引导。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环境,青年学生在其中容易误入歧途,政府应该加以引导,同时与家庭、学校的品格教育联系起来,为青年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种种现状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进入大学后,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与高中规范的学习生活骤然不同,大学生有了许多自己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他们整天或是参加许多无聊的社团活动,或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整天旅游休闲,在日渐安逸闲暇的生活中逐渐迷失自己,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不知道应该怎样迎接自己的未来。他们在迷失自我的过程中,丢失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格、素质与能力,有愧于大学生的形象和称号。 三、 大学精神在构建大学生 品格中的作用(一)大学精神在构建大学生品格中的激励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品格行为。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优势文化被学人内化为自己的学术良知和精神追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而留下的精华,这种精神气质在大学生的品格行为中起着激励作用,在无形之中催促他们向善,保证大学生健康地发展。1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是一种为人的教育,这种对“真、善、美”的崇尚,对“假、恶、丑”的厌恶,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二)大学精神在构建大学生品格中的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是在一定的大学理念上形成的,而大学生的品格塑造也是在一定的理念下进行的大学生品格教育,可以说,大学精神对构建大学生的品格具有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大学的自由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由的品格。自由精神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自由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术自由和人的自由。学术自由是指大学作为教授高深学问的地方,应该具有自由的学术氛围,允许学术争论、学术争鸣,不应该迷信权威,用某种单一的思想禁锢学生的思维。学术自由还意味着善于打破传统,敢于创新。人的自由意味着思想的自由,思想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大学的自由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由品格的培养,能自觉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其次,大学的独立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的品格。独立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大学的独立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独立的习惯。大学生到了大学阶段,都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大学生应该进行独立地思考,抵制不良诱惑。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精神与大学生品格培养的最好诠释,不仅在学术上要具备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在人格修养上也要具备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 再次,大学的求是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品格。求是精神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从王阳明的“君子之学,唯其求是而已”到“实事求是”的提出,可以看出,求是不仅仅是大学人的追求,更是全社会的追求。在大学校园里弥漫的“求是”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专业学习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大学是一座求真育人的殿堂,积极发挥大学的求是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品格的养成。 最后,大学的开放包容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宽容的品格。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是一种求同存异的精神,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人的境界和思想。现代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发挥大学开放包容精神对大学生宽容品格的引导,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宽容的良好品质,懂得采取包容的心态包容他者。带着宽容、感恩的品格,大学生走向社会有利于其更好地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精神与大学生品格教育研究.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