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doc

    • 资源ID:1826708       资源大小:3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doc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整体、联系和动态平衡等生态化特征。从生态思维的视角审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生动力缺乏、外延动力受阻。将生态思维运用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体系的内涵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认同感。同时,突显高校多元化价值链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信仰体系建设;抓廉政促政风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任度。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生态思维 G641A1002-7408(2018)04-0013-0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研究”(15XKS006);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腐败零容忍语境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策略研究”(KY2018ZD106);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广西高校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2009LSZ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罗昌勤(1971-),男,广西凤山人,硕士,河池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激励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旗帜。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及其主导下的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现了困境。本文拟从生态学系统、整体、多样、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的理论视角去探析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以期拓展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径。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对信仰教育的启示 笔者曾在相关文章中对“生态”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生态”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多样、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2通常,我们把“生态”的词义拓展理解为“地球上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3当原本用于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论和观点被拓展运用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时,就形成了一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新的方法论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就是用生态学系统、整体、多样、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问题。在生态思维视角下,形成了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教育、生态法律、生态科技、生态伦理等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视角。将生态思维运用于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种理论视角的拓展,“如果仅从一种狭隘的纯自然科学的视角去看待生态,似乎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相关,但实质上他们之间有非常紧密相通的契合点。”4这个契合点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动态发展性等生态学的基本生态特征。严格说,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其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它有着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用生态思维审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教育现状,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限制,拓展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维视角。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态缺失的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生动力缺乏 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心理认同感较为缺乏。信仰的前提是个体必须从内心深处产生坚信不移的需要、情感和意志。任何一种信仰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内,如果缺乏了心理认同这个最基本的内生动力,其教育效果就难以保障。当前,高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仅是迫于学分压力,从形式上接受教育,但从心理上不接受、不认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少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一是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被曲解。一些人在大学生中 “以不同的方式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混淆,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动摇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5二是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大搞物化崇拜、权钱交易,嘴上大讲马克思主义、行为上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背道而驰等行为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生动力较为缺乏,容易对教育内容产生阻碍,并从内心深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形成抵触情绪,甚至表现为行为偏差。 2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被边缘化。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学业功利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不少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围绕各种考证而忙碌,一些被大学生视为对就业无多大帮助的基础理论学科被轻视。特别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被列为高校必修课,但现实情况下,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是一种政治说教,与未来就业关系不大、帮助不大,与其花精力学习它,还不如多考几本证,增加就业筹码。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仅是为了获得学分。对一些理论难点和热点问题无法做到透彻的理解和探讨,也缺乏去探讨这些问题的动力。教育功利化使得一些专业课老师也在学生中宣扬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这些言论和行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断被边缘化,对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必然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外延动力受阻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链在延伸中受到阻碍。信仰是一种文化,信仰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家园作为精神依托。或者说,信仰是文化认同和信念的综合反映。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接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儒家思想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和信仰。但随着封建统治王朝的崩溃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慢慢地退出社会主流文化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但毕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从时间和影响力等方面要真正做到像儒家文化一样根深叶茂,还需要时间。尽管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主要还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文化链条比较封闭单一,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不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较少产生怀疑。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封闭界限被打破,文化生态链条从单一变成了复杂多样。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及其主导下的价值观。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加上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使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现实境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描述的社会状态出现了较大差异,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迷惑和怀疑。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抓住时机,大力鼓吹和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使得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链条受到梗阻。 2市场经济条件下“物化崇拜”与精神文化建设出现生态失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极大地释放了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热情,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物化崇拜”。在“物化崇拜”思想影响下,人们以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包括一些高校的教育者也公然把大学生成才的标准简单地以获得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出现了诸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等极端的物化崇拜怪论。这些极端的拜金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成长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失衡,使“物化崇拜”有了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导致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共产主义道德和精神被市场经济的“物化崇拜”边缘化,甚至被某些人抛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交换关系不断地排斥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情感,这对正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削减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认同度。 3党风政风不良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态效度。从生态思维而言,执政党的执政生态效度取决于执政总体成效和公众的认可程度。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一大批党员用生命诠释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党员干部为民谋利、为党增辉,把“为党说话和为百姓说话”架构成一个有机生态整体。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和无私奉献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申请入党成为一个时代大学生的最高荣誉。但随着社会深刻转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在市场经济的“物欲”冲击下挡不住诱惑,拿权力作交易,以权谋私,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致走向了腐败的深渊。尽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动摇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少数,但在大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尽管腐败只存在于党内少数干部身上,但这些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玷污了党风和社会风气。”6党风不纯,也直接影响到政风的不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一个时期人们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个别政府部门追求片面的政绩观,为应付各种检查,弄虚作假,致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政府公信力下降后,一方面是政令难以畅通,其结果是谣言传播渠道得以顺畅,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都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当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时,也直接影响其对执政党及其主张的思想理论的信任度。因此,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和一些领域内的不良现象,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降低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态效度。 三、生态思维运用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生动力建设 1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信仰的形成并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外部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灌输教育。正如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工人运动不能自发的产生,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把这科学理论体系从外面灌输进去。”7列宁的灌输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灌输理论。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81989年,邓小平在评价改革开放10年来的教育成绩时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不重视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困难,强调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9如何才能向大学生讲清楚这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一是通过理论灌输,把相关的理论渊源讲清楚;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认知和认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灌输教育要依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使得大学生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灌输教育方法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因此,在教育方法上需要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进行改革和调整。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10因此,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使之成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也要防止几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宗教式的教义,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灌输;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三是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割裂开来,向大学生进行片断式的灌输等。这些教育方法都容易引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理解的片面化,继而产生狭隘的认识。因此,需要从生态思维的系统、整体、多样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历史条件、历史作用和现实指导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同时,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帮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2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体系的内涵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四次生态演进,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生态演进,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生态演进,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三次生态演进,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四次生态演进,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次生态演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承上启下,一脉相承,又各自包含着特定的历史内涵,指导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发展的理论创新过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特别把这两大理论成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教育的链条,系统性地开展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认同感。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外延动力建设 1突显高校多元化价值链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伴随着多元化浪潮的到来,多元的价值选择一方面为大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应然空间,但同时也使其承受着更为突出的价值迷茫。面对复杂的多元价值链,一些大学生陷入了理想信念危机之中。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危机,笔者认为,旗帜鲜明地突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多元价值链条中的主导地位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一是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建设,包括“信仰经典的编纂、基本信条的梳理、信仰方式的探索以及信仰教育的创新等”。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信仰,它不是像宗教信仰那样可以“超凡脱俗”,因而更容易受到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和冲击,也容易引起信仰教育受众的动摇和不坚定。作为高校教育者而言,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否认这一点,就容易使教育者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前变得不自信,甚至遮遮掩掩,不敢突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多元化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作为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果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突显主导地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必将受到影响。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信仰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要求把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解决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信仰体系建设,一是要实现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有条件的高校,还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内。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清国情、明辨是非、培养品格;二是要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内,特别是要加强校园社团的正面引导。当前,高校班级概念淡化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活跃在以社团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内。但调查研究显示,能够真正通过制度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到社团活动范畴的高校并不多。许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随意性大,主题不明确,甚至有些社团活动的主题思想与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相悖。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校社团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纳入社团日常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社团学生价值观的主旋律;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纳入高校师德建设和考核的范畴中。当前,高校的个别教师从课堂到课外的言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都产生着较强的负面影响力,但在师德考核体系上又无法准确地考核这些教师的言行。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情况而言,制度化建设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师德考核的制度化建设还不完善,条文性的要求比较多,考核形式比较软性化,缺乏可操作性的硬性考核指标。因此,需要在师德考核上设置一些硬性的制度指标。比如,许多高校都把“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作为师德考核的内容之一,但还是屡屡有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条文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操作,没有真正成为硬约束。如果采取课堂教学全程录像、录音方式,把这些条文规定从软约束变成可操作性的硬性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有效规制教师的课堂言行,避免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论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3抓廉政促政风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任度。邓小平在谈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时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12如果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实,“四风”问题泛滥,就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损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形象,也容易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失去群众基础。因此,抓党风促政风的着眼点就是要集中力量抓好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自2018年6月以来,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扫除,党风、政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中央继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一批隐藏在党内的“老虎苍蝇”被挖了出来,党的队伍不断得以纯洁。抓廉政促政风活动可谓是民心所向,大快人心,党和政府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的信任。抓廉政促政风,还需要把教育、惩治与制度建设联动起来,构建抓廉政促政风的生态体系,可持续地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任度。 总之,信仰教育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程,教育的内容、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生态学系统、整体、多样、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的理论视角去探析高校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既是理论视角的拓展,也是实践活动的创新。从生态思维这个新的理论视角去全面审视和考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教育过程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8-11-8.http/cpc. people. com. cn/ n/ 2018/ 1118/ c64094-19612151. html. 2卢梭.生态学. 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 3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424. 4罗昌勤.从生态论视角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演进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J .黑河学刊,2018,(3). 5陈秀丽.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J.学术交流,2018,(12). 6肖建国.邓小平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北京中国方正,2018132. 7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1975 247. 8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1993 368.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9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8-08-21(01).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0贾高建.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论述EB/OL.2018-7-17. 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 n/ 2018/ 0717/ c1001-25290948. html.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1信仰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8,(6).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1994 177-178. 【责任编辑张晓妍】

    注意事项

    本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