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研究.doc

    • 资源ID:1828180       资源大小:16.6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研究.doc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入手,以时间为轴线,对建国后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的两大主要举措(即20世纪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了对比研究。 1 大学生“村官”的定义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指在政策指导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基层工作者。 2 建国后,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的两大主要举措 2.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因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1955年4月,毛泽东通过团中央代表团上报的访苏报告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同意了“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建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于是,我国最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便开始于1955年8月。然而,真正有组织、有规模的城镇青年支援农村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文革后期。 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在此之前,已经有1961和1963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1966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因高考停止而出现的大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11日,毛泽东下达了著名的“12.11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的展开。“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总人数达到1600余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进入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等众多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留农村。到1981年底,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2.2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部分县市的摸索实践到全国大范围的快速发展,概括起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年2004年,自发探索阶段。1995年,江苏省推出“雏鹰工程”人才培育计划,1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选聘到徐州市丰县农村担任基层干部,拉开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序幕。1999年,海南省定安、临高、东方等县市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海宁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率先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从来自全国各地3000多名求职大学生中公开招聘了52名大学生“村官”。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3年10月,平顶山市委下发关于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的意见并启动建设,同年,河北省邢台市在广宗、清河两县开展大学生“村官”工程试点工作,2004年又将经验推广到全市,并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目标。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宜宾市、云南省广南市、湖北省谷城县也推出了较完善的一系列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而且实施规模较大。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尚处在一个初步摸索阶段,运行机制很不完善,实施范围很狭小,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很小,不具有规模效应,但却为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5年2007年,全面试验阶段。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发办2005 18号)。意见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随后2006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 从2005年起,各地纷纷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也相继启动,全国23个省级单位发展大学生“村官”21127人;2007年宁夏、内蒙、云南加入其中,全国24个省级单位发展大学生“村官”41645人。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一个重要举措,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运行机制相对完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拓宽基层后备干部来源、优化基层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阶段:2008年开始,全国发展阶段。2008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 18号),意见对选聘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 2008年4月1日,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网http:/www.54cunguan.cn应运而生。自此开始,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层面,进入国家推广阶段。2009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921号),意见从定期选聘、岗位培训、配套保障、跟踪培养、正常流动、齐抓共管等八大方面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设计。 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一跃而推广到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级单位,当年新发展大学生“村官”66856人,总数达13万人以上,其中2008年发展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截止到2008年底为止,每100个村民委员会拥有20名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12个,拥有30名以上的有10个,拥有50名以上的有7个。达到万名以上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已上升到国家重要战略层面。首先,规模空前扩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2月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正在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共有57876名大学生村官。其次,运行机制比较完善,主要体现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最后,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持续升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比 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我国城市支援农村的重大举措,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下“前者”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后者”指大学生“村官”计划) (1)在实施背景上,前者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广大农村长期落后,经济不景气,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基础薄弱等原因,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而提出的。后者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提出的。 (2)在文化层次上,前者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后者是高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 (3)在工作年限上,前者倡导终身扎根农村,工作年限短则2-3年,长则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后者属于自愿性质,其聘期一般只有2-3年,期满后部分省市可以续聘,部分省市经过考试合格,可以转为正式编制的公务员等等。 (4)在身份角色上,知识青年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学生“村官” 是带领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官”,他们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人才,他们可以参与农村基层工作决策的领导层。 (5)在选拔数量上,前者规模宏大,数量巨大,国家采用“一锅端”的方式,一视同仁。后者是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程序,数量上比较精干。 (6)在经济待遇上,前者是和社员一样靠挣工分生存。后者则是享受国家财政津贴。 (7)在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上,前者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信息闭塞,在农村没有创业的空间和机会,返城又遥遥无期,前途一片茫然。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字处理、培训村民、参谋调解、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增加基层工作经历,在考公务员、考研时享受加分等优惠政策,在创业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带动群众,利人利己。同时,国家也为大学生“村官”设计了良好的退出机制,为他们开辟了一片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研究.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