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6肝炎病毒ppt课件-文档资料.ppt

    • 资源ID:1889390       资源大小:3.08M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6肝炎病毒ppt课件-文档资料.ppt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HV)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近年研究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传播病毒(TTV)等,致病性尚不明确。 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如黄热病毒、CMV、EBV、风疹病毒等虽也可引起肝炎,但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比较,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是Feinstone于1973年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的。198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类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后被单列为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形态与结构,生物学性状,球形颗粒,无包膜: 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由结构蛋白VP1VP4组成,其中VP1是主要的衣壳蛋白,其抗原决定簇的中和抗体,能中和所有的HAV株。至今,世界各地HAV只发现一个血清型。 基因组:线状+ss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由5'末端非编码区、编码区、3'末端非编码区和polyA尾组成。5'末端区虽不编码蛋白质,但因其序列较保守,可用于制作探针,进行核酸杂交快速诊断HAV感染。编码区编码一个大分子蛋白质,水解后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形态与结构,生物学性状,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I型和III型又分为两个亚型。I、II、III、VII可感染人类,我国流行的主要为I A型。,甲肝病毒电镜照片,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黑猩猩、狨猴和我国猕猴属中的红面猴、短尾猴等对HAV易感 ,接种病毒后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浆中检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动物模型的主要用途在于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疫苗研制和药物筛选等。 HAV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或传代恒河猴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及肝癌细胞株等多种细胞中增殖。然而本病毒增殖非常缓慢且不引起细胞病变,自标本中分离HAV常需数周甚至数月,需用免疫荧光法检出培养细胞的HAV抗原。,生物学性状,抵抗力 比一般肠道病毒更耐热、耐化学消毒剂。可在粪便、污水中存活数月,可通过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加热1005min能破坏其感染性。 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患者及其排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 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未有患急性甲 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 1988年上海曾发生因食用HAV污染的毛蚶而暴发甲型肝炎流行,患者多达30余万。,致病性与免疫性,粪口途径传播,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有限增殖,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时间短,滴度低),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致病机制,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性强,易流行; 起病急,病程短,预后良好;,致病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几率较高,故甲肝又称黄疸性肝炎) 尿黄 腹痛 乏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临床症状,黄 疸,免疫性 无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IgM和IgG抗体。前者感染早期出现,发病后1w达高峰,维持两个月左右逐渐下降;后者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对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般不做分离培养,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感染早期可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RIA或ELISA法),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检测抗-HAV IgG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也可检测HAV抗原,或用核酸杂交法、PCR法检测HAV RNA,但不常用。,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 HAV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难控制。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饮食和水源经口传染。因此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肝的主要环节。 特异性预防:我国使用减毒甲肝活疫苗,国外已发展了灭活疫苗,系将HM175毒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MRC5或KMB17)中传代,通过反复冻融以释放细胞内的病毒,纯化后用250g/ml甲醛在37灭活15d制成。目前已在研制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应急预防。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痊愈,不转慢性。仅作对症治疗,不作抗病毒治疗。,防治原则,第2节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曾称为经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55年首次在印度暴发流行,造成29000人感染,当时认为是甲型肝炎病毒所致。70年初建立了HAV的检测方法,重新对当时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现患者血清中抗-HAV IgM或IgG效价升高,因此确定为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 1989年,美国学者Reyes等成功克隆了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并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形似杯状,以前将其归类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 HEV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全长约7.5kb,具有polyA尾共有3个ORF。HEV有至少8个基因型,1型和2型代表株为缅甸株(B)和墨西哥株(M)。 细胞培养已获成功,但尚不能大量培养;多种灵长类动物及乳猪可感染HEV。,生物学性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 患者多见于成年人,潜伏期为29w,多数患者于病后6w即好转或痊愈。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产。HEV致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身作用及机体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牢固。,致病性和免疫性,1.免疫电镜: 可取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常规免疫电镜检查HEV颗粒。 2.血清学方法 ELISA或Western印迹试验检测抗HEV,包括抗HEV IgM和抗HEV IgG。 3.HEV核酸检测: 多采用PCR法,可取患者粪便标本或血清标本检测HEV RNA。,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预防原则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措施是保护水源,在流行地区广泛宣传不喝生水。 我国已研制成功首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防治原则,HAV与HEV特点比较,HAV与HEV特点比较,第3节 乙型肝炎病毒 1965年Blumberg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直至1968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Danes particle),从而HBV被确认。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达3.5亿人之多,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HBV。,形态与结构 完整的HBV颗粒亦称Dane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 。 核心颗粒:直径为28nm。 颗粒内部:DNA和DNA多聚酶。 颗粒表面(内衣壳):含有 HBcAg 。 外壳(包膜):厚7nm。 脂质双层:含有HBsAg及少量PreS1、PreS2等,生物学性状,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度在50700nm之间; 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直径42nm。,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HBV基因结构及复制 HBV DNA是由长链L (负链) 和短链S (正链) 组成的不完全环状双链DNA,长链约含3200个核苷酸,短链的长度相当于长链的50%100%。两链DNA的5末端有约250个互补的碱基,通过碱基配对构成环状DNA结构。由于其基因结构与众不同,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负链DNA含有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C、P和X区。,生物学性状,HBV基因结构 S区基因:包括S基因、PreS1与PreS2基因,分别编码HBsAg、PreS1和PreS2 Ag。 C区基因:C区中有C基因及前C基因,分别编码HBcAg及Pre-C蛋白。Pre-C蛋白经切割形成HBeAg分泌到血循环中。 P区基因:最长,编码HBV 多功能DNA多聚酶。 X区基因:编码X 蛋白,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某些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为病毒复制所必需,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生物学性状,HBV的复制,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生物学性状,外壳: 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 。 根据HBsAg抗原性差异,HBV可分为adr、adw、ayr、 ayw 4个亚型。亚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与 种族有关。因有共同的a抗原,故制备疫苗时各亚型间有 交叉保护作用。 PreS1和PreS2:有吸附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其抗原性比 HBsAg更强,抗-PreS2及PreS1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 胞结合而起抗病毒作用。,生物学性状,衣壳 HBcAg:HBcAg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但HBcAg也可在肝细胞膜表面表达,是宿主CTL作用的主要 靶抗原。HBcAg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用。抗-HBc IgG在血中持续时间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抗-HBc IgM的存在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HBeAg:由PreC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转译后加工成为e抗原(如仅由C基因转录、转译则为HBcAg)。HBeAg游离存在于血中,可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HBe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e,抗-Hbe能与受染肝细胞表面的HBeAg结合,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破坏受染的肝细胞,故对HB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抗原组成,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黑猩猩对HBV易感,可用于进行HBV的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效价及安全性评价。 HBV尚不能在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目前采用的细胞培养系统是病毒DNA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后,病毒可整合并复制,在细胞中表达HBsAg、HBcAg并分泌HBeAg,有些细胞株还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粒。这些细胞培养系统主要用于筛选抗HBV药物。用S基因转染一些细胞系,如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可以分泌HBsAg而不含病毒其他蛋白,已用于制备疫苗。,生物学性状,抵抗力 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因此这一常用的消毒方法并不能用于HBV的消毒。高压灭菌法、100加热10min和环氧乙烷等均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亦可用于消毒。 但应指出,HBV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并非一致。如10010min或pH2.4处理6h均可使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生物学性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sAg携带者因无症状,不易被察觉,其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甚。我国乙肝自然感染率高达50%-70%,其中10%为携带者。,致病性和免疫性,1.血液、血制品传播:HBV在血流中大量存在,而人又对之极易感,故只需极少量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输血、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针刺、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粘膜的微小损伤、性行为等均可传播。医院内污染的器械(如牙科、妇产科器械及内镜)亦可致医院内传播。唾液中曾被检出过HBVDNA,据认为来自血液,通过牙龈浆液而进入口腔,其含量仅为血清的百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2.母婴传播:主要是围产期感染,即分娩经产道时,通过婴儿的微小伤口受母体的病毒感染。哺乳也是传播HBV的途径。有些婴儿在母体子宫内已被感染,表现为出生时已呈HBsAg阳性(约10%)。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BV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可能是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致病性和免疫性,HBV,病毒血症,肝脏,肝外器官,免疫复合物,细胞免疫,型超敏反应,清除病毒 肝细胞损伤,急性 慢性肝硬化 肝癌,肾小球肾炎 关节炎,乙型肝炎、肝腹水、肝硬化,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HBV在肝细胞内增殖可使其细胞膜表面存在HBsAg、HBeAg或HBcAg,特异性CTL细胞通过识别肝细胞膜上的HLA类分子和病毒抗原而与之结合,继而分泌穿孔素、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这是彻底清除HBV的最重要一环。其次,特异性T细胞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一些细胞因子可活化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从而扩大了细胞毒效应;第三是CTL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作用。,致病性和免疫性,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症状的轻重及转归有密切关系:当病毒感染波及的肝细胞数量不多、免疫应答处于正常范围时,特异的CTL可摧毁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至细胞外的HBV则可被抗体中和而清除,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并可较快恢复痊愈。相反,若受染的肝细胞为数众多,过度的细胞免疫应答引起大量肝细胞死亡导致肝功能衰竭时,可表现为重症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复制,受到CTL的部分杀伤作用,病毒仍可不断释放,又无有效的抗体中和病毒时,病毒则持续存在并再感染其他肝细胞,造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造成的肝病变又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引起肝硬化。,2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在部分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常可检出HBsAg及抗-HBs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囊等,激活补体,导致型超敏反应,故患者可伴有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肝外损害。若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于肝内,可使肝毛细管栓塞导致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为重症肝炎。 3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HBV感染肝细胞后,细胞膜上除有病毒特异性抗原外,还会引起肝细胞表面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暴露出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 LSP)。LSP可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通过ADCC作用、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淋巴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损害肝细胞。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常可测及LSP抗体或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致病性和免疫性,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幼龄感染HBV后,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可对病毒形成免疫耐受;成人HBV感染后,如果病毒的感染量大导致特异性T细胞被耗竭,机体也可形成对HBV的免疫耐受,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HBV携带者或慢性持续性肝炎。此外,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低下也可造成免疫耐受。,致病性和免疫性,5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HBV S基因的a抗原决定簇基因可发生点突变或插入突变,使其抗原性改变甚至抗原位点丢失,使抗-HBs不能与其结合或亲和力下降,逃避机体体液免疫的监视与中和作用,还可使现有诊断方法检测不到HBsAg,出现detection escape or vaccine escape。 HBV的PreC区突变株在抗-Hbe阳性的情况下仍大量增殖。近年来, HBeAg阴性慢性乙肝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值得我们注意。C基因编码的HBcAg是特异性CTL的靶抗原,其突变导致HBcAg抗原位点的改变,形成CTL逃逸突变株。病毒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逃逸作用在HB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HBV的P 区基因变异导致耐药。,致病性和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依据是: 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危险性高217倍); 用与HBV分子生物学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 (WHV) 可诱发土拨鼠原发性肝癌,而未感染鼠则无一只发生肝癌; 肝癌组织检测发现有HBVDNA的整合,整合的HBV基因片段有50左右为负链DNA5'末端片段,即X基因片段。因X蛋白(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癌基因,故HBV可能是致癌的启动因子,经一系列过程后导致肝癌的发生。,致病性和免疫性,最常用的是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V抗原、抗体,并根据这些标志进行分析判断。 近年来,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BV DNA,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此外,HBV基因分型和耐药性检测也已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俗称“两对半”),抗-PreS1或抗-PreS2的检测不常用,HBcAg仅存在于肝细胞内,也不用于常规检查。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员筛选的必检指标。,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表面抗原(HBsAg):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否有保护性抗体;抗原(HBeAg):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抗体(抗-HBe):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抗-HBc):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大三阳:表面抗原(HBsAg)+ 抗原(HBeAg)+ 核心抗体(抗-HBc)+ ,这种情况通常反映病毒复制比较活跃。 小三阳:表面抗原(HBsAg)+ 抗体(抗-HBe)+ 核心抗体(抗-HBc)+ ,对于小三阳病人应该进行DNA检测,如果是阳性,那么就反映病毒的复制是活跃的;如果检测为阴性,那么就反映病毒受到抑制,病毒复制是不活跃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病原学的检查(两对半检查)只是反映出病人是否感染了病毒及病毒是否复制,至于是否发病还是要根据肝功能检查的结果才能确定。很多病人有病毒存在而且病毒复制非常活跃,但是肝功能正常,这种病人我们称之为病毒携带者,这种携带的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以终身不发病。 如肝功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受损,也就是得了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应该把病原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区分开来,一旦发现了病原学异常(大小三阳)就应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但是也不用过分紧张,因为病毒携带是有可能终身健康携带的,只有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病毒携带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定期监测,3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监测,每年做一次B超,用这种方式监测肝脏损害是否出现,一旦出现损害就一定要进行治疗。,微生物学检查法,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灭菌; 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 凡手术操作,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防治原则,主动免疫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是纯化的HBsAg,不含HBV DNA,具有良好免疫原性,而无感染性。 被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由含有高效价抗HBs人血清提纯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医务人员或皮肤损伤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 发现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HBsAg、HBeAg阳性者的性伴侣。,防治原则,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就是在肝脏有炎症(转氨酶高)时,这时就反映机体的免疫对病毒有一定的作用,这时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效果就会非常好。如果肝脏处于一个很稳定的状态,这时用抗病毒的药物,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完全清除率大约只有1左右。 近年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可以将病人血清及肝细胞浆中的病毒DNA大幅度抑制,HBV DNA复制转阴率可达50-70%。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后会发生病毒变异,但第二代核苷类药物阿地福韦明显克服了这个缺点,可以和拉米夫定交替使用。第二代干扰素,长效聚乙二醇大分子干扰素派罗欣对难治性乙肝HBeAg转阴为44%,HBV DNA转阴率为25%。,防治原则,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是否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可能转成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预防的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定期的复查。慢性肝炎患者只有20,甚至不到2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形成肝癌的发生率也不超过20。 孕妇的HBsAg和HBeAg两项为阳性,请问对胎儿有何影响? 如果在以前没有疫苗的时候,孩子100会被传染,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当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首先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紧接着就要注射乙肝疫苗,通常8090%的乙肝病毒是可以被阻断而不会感染乙肝,还有10的情况(宫内感染)如何进行感染阻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4节 丙型肝炎病毒 自70年代提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后,用传统研究方法寻找其病原体,均未能获得结果,临床上只能利用排除法诊断非甲-非乙型肝炎。 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装入载体,利用表达的蛋白检测到丙肝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丙肝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 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开创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新病毒的新模式。,由于其基本结构及生物学性状与黄病毒相似,故1991年被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丙型肝炎病毒属。 HCV呈球形,有包膜,大小为4060nm。抵抗力不强,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煮沸、紫外线、甲醛等可使之灭活。可感染黑猩猩并在其体内连续传代,引起慢性肝炎。至今体外培养仍很困难。 根据HCV 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以1b型为主。目前认为1b型HCV对干扰素应答差,较难治疗。,生物学性状,HCV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9.5kb,由9个基因区组成:自5端开始,依次为5端非编码区、核心蛋白区(C区)、包膜蛋白-1区(E1区)、包膜蛋白-2/非结构蛋白-1区(E2/NS1区)、非结构蛋白-2区(NS2区)、非结构蛋白-3区(NS3区)、非结构蛋白-4区(NS4区)、非结构蛋白-5(NS5区)和3端非编码区。 5端非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可用于基因检测诊断,该区还有一个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对HCV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 E1、E2/NS1区编码包膜蛋白E1和E2,有高度变异性,使包膜蛋白的抗原性改变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识别,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HCV疫苗研制的主要障碍。 C、NS3、NS4及NS5区基因的表达产物,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CV。,生物学性状,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在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3%,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 由于感染HCV后存在一个产生抗-HCV的窗口期(3-6个月) ,以及检测试剂质量的不稳定、极少数人在感染HCV后不产生抗-HCV,所以无法完全筛除丙肝病毒携带者。,致病性和免疫性,潜伏期平均7w,但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较短,大多数在输血后512w发病。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但症状较轻,演变为慢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HCV感染慢性化与HCV基因容易变异,HCV在体内呈低水平复制,病毒血症水平较低不易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HCV可存在于肝外组织如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病毒感染不易清除等有关。,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机体感染HCV后,可依次出现IgM和IgG型抗体,但这些抗体无中和作用。HCV感染后可产生细胞免疫反应,但其主要作用是损伤肝细胞。,致病性和免疫性,1.抗HCV抗体的检测 以核心蛋白与NS3、NS4及NS5蛋白为抗原,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体,可快速过筛献血员并可用于诊断丙肝患者。 2.HCV RNA检测 目前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此法不但可以定性,亦可定量检测。,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HCV或HCV RNA筛选献血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对血制品亦需进行检测以防污染 。 其他预防措施同HBV。 免疫球蛋白有无预防作用尚无定论。 疫苗的研制有一定难度,因HCV免疫原性不强,且毒株易变异。 治疗首选方案是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防治原则,HBV与HCV特点比较,HBV与HCV特点比较,第5节 丁型肝炎病毒 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切片时,发现肝细胞内除HBcAg外,还有一种新的抗原,当时称其为抗原。 通过黑猩猩实验发现,自肝提取的这种因子可引起实验动物感染。以后证实这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现已正式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HDV为球形,直径3537nm,有包膜,包膜蛋白由HBV编码,是HBV的HBsAg。基因组为一单负链环状RNA,长度为1.7kb,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 黑猩猩、土拨鼠及北京鸭对HDV敏感,可作为HDV临床研究的动物模型。,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与HBV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与HBV相比,HDV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 由于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为HBsAg,从而决定了HDV只能感染HBsAg阳性者,其感染有两种形式: 共同感染 (coinfection):与HB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通常导致病情加重与恶化。 HDV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能与病毒的直接损伤和细胞免疫有关。,致病性和免疫性,在HDV感染早期, HDAg可出现在血清中,但仅维持2周左右,故不易检测到,但HD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故可自感染者血清中检出抗-HD,但这些抗体不是中和抗体。,致病性和免疫性,1.血清学方法: ELISA检测血清中HDV抗体是目前诊断HDV感染的常规方法。HDV感染2周后产生抗-HD IgM,一个月达到高峰,随之迅速下降。抗-HD IgG产生较迟,在恢复期出现。丁肝抗体不能清除病毒,如持续高效价,可作为慢性丁肝的指标。 2.分子生物学方法: 检测血清中HDV RNA。,微生物学检查法,HDV与HB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预防乙肝的措施同样适用于丁肝。接种HBV疫苗也可预防HDV感染。由于HDV是缺陷病毒,如能抑制乙肝病毒,则HDV亦不能复制。,防治原则,第6节 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 目前,除公认的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外,尚存在可经肠道外传播而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传染性病毒(TTV)。 它们对肝脏和肝外的致病性至今尚不能确定,特别是TTV的感染未发现对人体有致病性。从其分离的来源考虑,将GBV-C/HGV和TTV统称为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Hepatitis-related viruses)。,一、庚型肝炎病毒(HGV) 1995年,美国科学家先后从输血后非甲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获得的两株肝炎相关病毒核苷酸序列,分别命名为GB病毒-C和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 HGV)。后来发现二者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由于至今尚未正式命名,故有HGV、GBV-C及GBV-C/HGV之称。,传染源:主要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灵长类动物虽可感染该病毒,但其自然感染情况及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尚不清楚。 传播途径:经血或肠道外传播。受血者、静脉内毒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人员等感染率高。此外,也可经母婴传播性传播。 HGV多为持续感染。由于传播途径相同, HGV常与HBV、HCV等重叠感染,但该病毒并不加重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肝脏酶学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合并HGV感染的HCV感染者中,有些病人的HCV感染消失,ALT恢复正常,而HGV感染持续存在。因此,对HGV的致病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HGV对干扰素敏感,故对HGV的治疗,特别对HCV和HGV合并感染的病例可使用干扰素(IFN)治疗。临床证明用病毒唑治疗庚型肝炎效果不佳。,二、输血传染性病毒(TTV) 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技术从一名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T. T.)中克隆到一个DNA片段,而且发现该DNA类似于病毒的基因组。并按病人姓氏缩写命名为TT病毒(TT virus, TTV),恰与经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巧合。,TT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但也可通过粪-口途径、唾液飞沫、精液和乳汁等多途径传播。在一些动物血清中亦发现了TTV DNA的存在,但其是否具有传染源的意义尚不清楚。 TTV在人群中感染率高,据报道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常献血员血清中TTV DNA检出率约33%76%,在非甲庚型肝病慢性肝炎检出率为46。 TTV常与HCV重叠感染。TTV感染一般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至今尚未发现TTV有引起肝炎或其他疾病的能力。因此,TTV是否有嗜肝性和致病性尚不明确,正在研究之中。,一、目的要求 1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 2熟悉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3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HBV的复制 1.HBV吸附并进入肝细胞后,脱去衣壳,病毒的DNA进入肝细胞核内。 2.在DNA多聚酶的催化下,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修补正链DNA裂隙区,形成完整的环状双链DNA。 3.双链DNA继而形成超螺旋环状DNA,在细胞R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为模板,转录形成长度分别为2.1kb和3.5kb的RNA。前者作为mRNA转译出外衣壳蛋白;后者除转译出内衣壳蛋白外,还作为HBV DNA复制的模板,故亦称其为前基因组。 4.病毒的前基因组、蛋白引物及DNA多聚酶共同进入组装好的病毒内衣壳中。 5.在病毒DNA多聚酶的逆转录酶活性作用下,以前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出全长的HBV DNA负链。在负链DNA合成过程中,前基因组被RNA酶降解而消失。 6.病毒以新合成的负链DNA为模板复制互补的正链DNA。 7.复制中的正链DNA(长短不等)与完整的负链DNA结合并包装于内衣壳中,再包上外衣壳成为病毒体,从细胞质释放至细胞外。,生物学性状,

    注意事项

    本文(2016肝炎病毒ppt课件-文档资料.ppt)为本站会员(吴起龙)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