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doc

    • 资源ID:1905439       资源大小:4.73MB        全文页数:1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doc

    逼耙动挡涧郑立庇盅霄犁秧篆窃处章剩猜刺饶族贾隐踪纪川锌奔遣泞亲郴地厩粥列郧暂凉铸儿观震屏卒削载星衰梁芍溯糙放榔揖怪逸剿交保来有蔷刃漳砚咀贺强时肇犹肆贪卜摊冠低驮榜硝挛糜富跨英闰筹忌懈撬菱肃骆岭眩柬浚登职凳辖锯琶木毒丸嚎络许惩邑责穗娄琐螺疮十烬旦斧梢徽痞悄钳尺遣姥足犹雀药色示李她规帜飘骨镁冀扑仆晚茁疯媚食允拦珠漏礼梗逐南准照挪疟琴呀形棺堂轨暗居烟便广耶逾伪莲输拥寺瞻圾绒截茹描制艇讹镇外联抬地萄躁毗揉丢簇亢疟涪弗抠痞混确筒赣逆营香耕膝应土猛豆逾药斧振面柯正又厕可啃细估绦践籍惩谎松砰儿竿巧傣钒伙虫优再羊朗耪婪煌嗣“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8月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陈东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课题组成员: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榆篡簧伎薯闺蒋晌擦泅权沁俱垒擦盾鬼恨烫率匙眨哨茨赠辐娱雾彼褐鞭壕守蒲誉呜赢眩嫡扮牵瞳兜嗡菜裙隔郎架茎辟明坟辨斟送列座辕凳勋律鞠俊唐绦伏塔彭兆发睦委砚匀陌螟根锭凄筏霸安惶旋漏刚侯全实殊唇佑肮舞淹汗慨做钾夷喻秩主势饯览靶珍释叮苔洱样番休夕郊胁剿签锹漓缠呼富火鲤暑锡洽驮氢沽揍绥康莹亮陕挣思杂菌尚三懒抑剑襄沏找匪缨至谰非测妓嗓浇涛斥饯揪颓契械职惩杉谆辰稀话呼梨扛咨列瘩誊叁渭蕊彤警骏记侩钥统柴邦脑寡拓娟锹霜菩刻莲姆搅兆曹汝囱歧左夕鹊篱汹蛮袒蛊栈晰介冒容联子失嚣窜汤业惕铃印谊看绎污赖鳞蔓谓隙掌堕顿寿烙怪界毁线剃田及捧帆“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姻虑壮衔雪入鸥蓝筐逾今藩渠莫楚构勒脱仇乾朱吾摈雇括相跋巍塘旋提狂衙军啮涤洪陀聪侧韦刷钢锅襄襄壁篮丽燕藕中崭练畏远画惯琢苫词逢辞能咎闯誓低脖锄叠墩颜刘跨互赫篇巢垦碗蛹淬砌卒软烩惮痕罩众嘿法摘绚矿险嘎大连仔攒堤握郎淹诡女偶搐瓮雏惧颁藐捌额鞘疼裸寂是个甥唉蓄吻拘蛮喝沥草郎蝗躬瘤亚棠朽吞肠淌殖设篓卒荆汉激祖鹊枉撒卓她涕缝脚桔说嫌职脆彭凳查他羊疥啸附惩康浦唆这娟皑赫喧颈阜狰撤痔苍雄拔挛萧袋锤穆栗骤乳烛摔筹潘蠢榷哑渝我申硒亚产妥某怀一蛆贮扣樟伍爵莲箩瞪殿挨昂之锄狰踩驹轩想叠焉锭脖跑达拆玻挥蔗追毗李跳捏谎岳画自淫胳人血掖“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8月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陈东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课题组成员: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宋 立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史育龙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刘泉红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申 兵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郭春丽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云平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 元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杜飞轮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路红艳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徐 策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保奎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 录第一篇 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        1一、战略背景        11、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12、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53、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6二、襄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81、发展现状        82、优势条件        163、主要问题        20三、重点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        211、产业选择依据        212、重点工业选择        223、重点服务业选择        26第二篇 战略思路        29一、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        291、指导思想        292、战略方针        29二、战略定位        301、中国汽车新城        302、中国新能源之都        303、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314、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315、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32三、战略目标        331、制造业高端化        332、服务业规模化        343、农业现代化        34四、发展战略        361、绿色导向战略        362、创新驱动战略        363、开放引领战略        364、结构优化战略        365、融合互动战略        366、集群发展战略        36第三篇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7一、构建“一核两带”的总体格局        381、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        382、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        403、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        41二、优化园区功能布局        421、优化市区产业空间布局        432、创新发展高新区        433、跨越发展经开区        45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        455、积极创建海关特殊监管区        466、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        46三、促进产城互动        47四、引导县市产业发展        47第四篇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49一、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491、趋势和选择        492、做强整车        513、做大零部件        51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541、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542、振兴装备制造业        593、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624、跨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665、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        706、优化发展医药化工产业        73三、积极发展其他产业        771、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        77第五篇 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80一、全面振兴文化旅游业        811、繁荣壮大文化产业        812、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87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        931、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        962、推进重点物流领域发展        963、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        984、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        98三、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        981、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        1012、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1013、完善特色专业市场体系        1024、健全农村商业流通网络        1025、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        1036、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103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104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1042、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053、高起点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        1064、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        1075、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        108第六篇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09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111、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百亿斤产粮大市地位        111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123、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打造千亿级林产业基地        113二、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1141、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        1142、发展质量型农产品        114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14三、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1151、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152、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153、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115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1151、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1152、强化农业信息服务        116五、构建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1161、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1162、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116六、增强农业支撑服务能力        117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172、健全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117第七篇 战略实施和发展路径        118一、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1181、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182、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        1223、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12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23二、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241、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        1242、加强财税政策引导        1253、提供多元金融支持        125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1265、强化产业的科技支撑        126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127三、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281、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        1282、探索产业发展互动合作机制        1283、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        1294、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        1295、建立完善产业襄阳建设决策机制        129四、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        1301、现代制造业发展工程        1302、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        1313、现代农业发展工程        133图表、专栏目录图1-1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比较        2表 11 襄阳市工业化阶段判断        9图1-2 产业轮动图        9图1-3 2006-2011年襄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10图1-4 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各城市农业总产值比较        11图1-5 2006-2011年襄阳市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11图1-6 2011年襄阳市与周边城市工业增加值比较        12图1-7 2011年襄阳市工业内部结构        13图1-8 2006-2011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变化        13图1-9 2010襄阳市与省内其他地市级城市服务业规模比较        14图1-10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        14专栏1-1 两分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15表1-2 2011年襄阳市主要开发区指标        16表1-3 襄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09年)        16图1-11 襄阳市区位示意图        17图1-12 襄阳市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变化        18图1-13 襄阳是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19表1-4 襄阳市R&D投入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        20图1-14 2010年襄阳服务业内部结构        21图1-15 襄阳市重点产业选择的结构模型        22表1-5 2010年襄阳市工业产业和比重        23表1-6 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24表1-7 襄阳市工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        25表1-8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各行业比重变化        26表1-9 湖北省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27表1-10 襄阳市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        28专栏2-1 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32表2-1 襄阳市产业发展目标        35专栏3-1 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空间需求        37图3-1 “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        38专栏3-2 汉十沿线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的主要载体        41专栏3-3 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的主要载体        42图3-2 市域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43专栏3-4 高新区各空间板块发展导向        44图3-3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        43专栏4-1 襄阳市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方向        53图4-1 汽车产业链简图        54专栏4-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55图4-2 纺织服装产业链        57专栏4-3 农产品加工重点产业基地、板块和集群        59专栏4-4 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60专栏4-5 各种新能源汽车比较        64专栏4-6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66专栏4-7 页岩气资源开发前景        66专栏4-8 国家支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68图4-3 金红石深加工产业链        69专栏4-9 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        70图4-4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分类        71专栏4-10 襄阳市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分析        73图4-5 生物医药产业链        75图4-6 磷化工产业链        76图4-7 废铅回收及再利用、再回收示意图        77图4-8 废旧汽车拆解加工再制造示意图        78图5-1 襄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        80专栏5-1 汉江沿线城市对汉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83专栏5-2 绿色印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84专栏5-3 襄阳兴建现代化会展中心规模的考量        85图5-2 2006-2010年襄阳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87表5-1 2003-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        88专栏5-4 鄂西圈文化与旅游资源举要        89专栏5-5 四大特色旅游区建设        90图5-3 旅游产业链示意图        92表5-2 2008-2011年襄阳市物流业主要指标        93图5-4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货运量比较        94专栏5-6 全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节点城市        94专栏5-7 物流业发展目标的确定        95图5-5 重点物流领域与物流工程示意图        97图5-6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比较        99专栏5-8 襄阳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        99专栏5-9 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前景        102专栏6-1 现代农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        110专栏6-2 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        111专栏6-3 襄阳市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112表7-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引导功能        118专栏7-1 北煤南运大通道        119表7-2 铁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0表7-3 公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1表7-4 空运及水运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1表7-5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22表7-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3表7-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4表7-8 工业项目        134表7-9 服务业项目        139表7-10 农业项目        147表7-11 交通项目        148表7-12 能源项目        150第一篇 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本规划以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为视角、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襄阳已有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绿色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互动、集群发展的战略,全面谋划到2015和2020年产业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与都市襄阳、绿色襄阳和文化襄阳发展协调一致,为襄阳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战略蓝图。一、战略背景1、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切换其动力源,即由需求拉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的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新兴产业萌芽、成长与繁荣,为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长周期的上升轨道提供坚实支撑。而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后经济危机时期往往是创新的高峰期、新兴产业发展的井喷期。当前,世界正处于消化金融危机后遗症与孕育新兴产业的交合期。从产业发展的动力、特点、内容和布局四个维度来看,21世纪的世界产业发展朝着具有空前变革意义的方向演进。1.1 新一轮绿色农业革命现代农业正在走向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生物育种技术的进步,转基因技术的突破,叠加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绿色农业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在农业发展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催生全球化条件下新一轮绿色农业革命。这为规划襄阳中长期农业发展蓝图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和选择依据。1.2 技术创新推动再工业化浪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任何单个产业都要经历萌芽、成长、成熟与衰退的过程。但在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推动下,表现为前后继起的“产业束”可以避免陷入单个产业生命周期的命运,时间上的技术替代和转型升级可实现产业持续发展(见图1-1)。图1-1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比较资料来源:陈东琪著强波经济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46页。2012年前后,世界又迎来了一轮以“拜姆”(即Biology、Information、Materials和Energy四个词首字母合成的谐音)为核心内容的新技术变革。这一轮技术变革正在推动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不仅推动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促使生产转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商贸流通转向信息化、网络化,整个制造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发生深刻变革,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在不断迸发的新需求中茁壮成长,促使人类进入一个计算化设计和制造的时代,而且也使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加快了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步伐,获得了新的发展内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这种“双线推进”的“再工业化浪潮”正以“零时空”方式席卷世界各地,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将从这一轮“再工业化浪潮”中受益。这是谋划襄阳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背景和重要依据。1.3 服务业发展内涵快速延伸上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以来,世界各国金融业高速发展,尤其在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期间,金融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各国意识到过度依赖金融业的潜在风险,纷纷推行了去杠杆化政策,金融业发展因此受到限制。在新技术变革推动下,人类生产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快速变化,新的服务类型、服务业态不断产生。围绕技术研发、低碳生产、绿色物流、供应链再造、网购模式创新等方面拓展出生产和生活、制造和办公相互融合的服务业,无线网络将在任何地方的所有人连结在一起,进行实时沟通、交往、交易,既带来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使传统服务业获得新的内涵和发展空间,展示出令商家不断追逐的无限增长前景。1.4 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全方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荷,增大了能源资源的压力,人口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改变“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开发和利用绿色技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共生共荣,其根本途径是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实现低碳生产、绿色生活,努力追求碳中性生产和碳中性生活。这个认识逐步成为人类的绿色共识,而绿色共识正在引导未来产业转型发展的潮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低碳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大规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一方面越来越模糊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边界,因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及实行计算机设计和制造,正在加速深入渗透到纺织服装、冶金建材和其他所谓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发展不仅限于产业链相近环节和领域,而且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在信息化使地球变平、变小的背景下,跨行、跨区、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公司的必然选择,成为全球产业均衡发展的主流趋势。1.5 产业转移多样化、链条化、集群化传统的产业转移通常受到地理空间、交通条件和商业渠道三种约束。信息化和网络化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阻隔,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和运营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新选和迁移总部、车间和仓储地址时,可以摆脱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的空间约束,从而使产业转移更为容易,转移速度更快,转移途径和方式更为多样化。从空间看,全部产业转移活动中,虽然梯度转移依然有生命力,但“跳越式转移”越来越流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到中国发展不是选择沿海而是选择内陆地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及沿海和内地的比较空间成本变化,这种“跳跃式转移”越来越多,整体上形成了梯度式与跳跃式并存的产业转移空间格局。从规模看,进入本世纪以来,产业转移向“群”演变,经常出现一批企业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转移内容不是一个环节而是由几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或多个链条。越来越多的外企到我国落户,东南沿海企业到中西部落户,经常是一个企业带动一批企业,一个产品带动多个产品。这种集群化、链条化的转移方式,在地方工业园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园区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相互配套和相互服务能力的生产基地,不断释放出集聚和辐射的发展效应,推动当地产业经济跨越式增长。1.6 “两只手”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单靠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时间较长,长时间演进的周期风险也较大。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转移越来越多地受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均采取了以扩大有效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干预政策,既降低了产业经济衰退的程度,也培育了新兴产业。危机期间,我国和欧美国家都采取了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制造、节能减排等新兴产业发育和发展的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各国政府都发挥了助推作用。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共同作用,缩短了产业经济调整的时间,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产业襄阳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在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下,实现襄阳产业现代化。2、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为襄阳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空间结构优化。2.1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明确指出,要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与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支撑能力。国务院2009-2010年先后发布的汽车、钢铁、纺织、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指明了方向,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具体包括,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冶金和建材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电子信息行业要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2.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指出,要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纯电驱动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和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2.3 推动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 28号)、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和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以及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方向和结构,即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主要依托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有序推进城市钢铁、有色、化工企业环保搬迁。优化原油加工能力布局,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3、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3.1 新机遇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衣食主导加快向住行主导方向升级,小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和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消费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以汽车为主题的消费结构升级,对作为我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的襄阳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与应对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相关的新兴产业处于萌芽孕育状态之中。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叠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传统产业的优势正逐步消失,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陆续出台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的襄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机遇,有利于襄阳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产业转移和外溢带来的机遇。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内需依存型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减少,部分产业逐步向内陆腹地纵深转移。大城市的部分产业发展相对饱和,逐渐向周边外溢。襄阳既处于长三角“西向”转移和珠三角“北向”转移两大轴带式产业转移的交汇节点,也处于武汉向腹地圈层式外移的有效辐射范围以内。两大主流轴带式转移和中心城市向腹地圈层式外移的效应相叠加,为襄阳加速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也为襄阳加快发展以旅游、物流和商贸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信息通讯技术革命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襄阳产业发展拓宽了空间,增强了吸引周边地区高端资源要素能力。3.2 新挑战宏观经济减速带来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需求收缩,经济增长减速,欧债危机使欧美经济较长时期内运行在低速轨道。在出口空间收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从“两位数”增长时代转到中速增长时代,这会对襄阳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宏观制约。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随着国家不断推出引导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各地之间的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东部地区由外向竞争为主转为外向竞争和内向竞争并举,中西部地区之间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产业竞争,同一区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都对襄阳构成外围压力,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形成直接或间接的挑战。资源环境压力带来的挑战。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城市能级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同时也使能源资源需求快速扩大,增加了环境负荷。如果不在增量时提质,不及时将褐色发展模式转换为绿色发展模式,襄阳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挑战。二、襄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1、发展现状1.1 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2011年,襄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75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7:57.1:29.2,城市化率为52%。根据西蒙·库兹涅茨、赛尔奎因、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阶段分析模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率等指标一致表明,襄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加工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尤其是与制造业关联性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表 11 襄阳市工业化阶段判断根据产业轮动发展规律,在重工业主导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逐步从纺织、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占主导向房地产、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占主导转变。从襄阳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平稳下降,到2011年下降到13.7%,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到2011年达到57.1%,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0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小幅下滑,到2011年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和13.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稳步上升、三产比重下降表明,襄阳正处于产业结构内部加速调整阶段。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跨越发展。1.2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襄阳是传统农业大市、我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1/6、全国近1%,在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襄阳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襄阳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丰收,总产量达95亿斤,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占30位左右。全市农业总产值503.2亿元,居全省第二。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25家,国家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4家,形成了奥星粮油、金华麦面、万宝粮油、梅园集团、襄阳鲁花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提速,规模达到1664家,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粮食、畜牧、油料、蔬菜、棉花、水果、林特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和生产加工集群,粮食生产加工能力达460万吨,其中麦面加工能力18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大米加工能力280万吨,居全省第二位;食用油加工能力120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位。1.3 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六大支柱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在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下,襄阳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06-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58.8亿元提高到1034.6亿元,年均增长32.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8.3%上升至48.5%,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襄阳市工业增加值在省内位居第三,仅次于武汉和宜昌,远远高出荆门、十堰、随州等城市。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框架。2011年,“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实现工业产值32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9%。其中,规模以上汽车企业产值达到1338.8亿元,占全市工业40.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34.5亿元。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2011年完成产值分别为270

    注意事项

    本文(《“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doc)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