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阐释了其内涵、意义。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以铸牢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概论”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增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大原创论断,必须充分运用“习概论”课主渠道,实现将其系统性、全面性进课堂进头脑。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教学的理论内涵首先要深刻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其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核心要义。(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从构成来
3、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合性词语,由“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意识”这几个词语复合而成。“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近代学者梁启超提出来的。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得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结论。也就是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华民族”。梁启超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界定,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构建的新起点。“共同体”一词是近几年的热门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个领域都用到“共同体
4、其英文译作“Community,可以理解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俗地讲就是各民族命运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而“铸牢”一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中的使用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首次提出时,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的是“牢固树立”,之后发展成“打牢”“积极培育”,最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这一变化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铸牢”一词表现的程度和力度相对是最深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最后,“意识”一词相对来说较为熟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表现为知、情、意、行的
5、有机统一。这意味着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形成正确的认同感、归属感。当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并不只是这几个词汇的简单相加,而是内涵上的有机融合。概括地讲,其基本内涵就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凸出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最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论断,要有效实现进课堂,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把握“习概
6、论”课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出适合课程特点、凸出“习概论”课价值导向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化热爱祖国与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根到底,就是要引导各族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须有一个共同也是最基本的立场和要求,这就是热爱祖国,做坚定的爱国者,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共同捍卫祖国统一。二是强化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情感归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反复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因此,要讲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引导学生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祖国
7、的发展而奋斗。三是增强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最潜移默化的、最稳固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向来具有整体性智慧,“合”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同根让中华儿女情深意长,同源让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四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亲如一家、劭力同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回望历史,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中华民族更好凝聚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
8、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正大踏步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综合实力方面迈上新的台阶,但这并不意味我国未来的发展就是一帆风顺。反之,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历史和现实已经昭示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警惕面临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比如,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获得了显著
9、的脱贫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问题。再比如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如何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我们面临的显著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族同胞尤其是青年同胞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可以帮助青年同胞更清醒地认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同志对当前世界形势、国际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东升西降。面对东升西降的国际局势,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风险日益增多。面
10、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复杂,“习概论”课教学要努力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钢铁长城,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三)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大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概论”课作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理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运用“习概论”课主渠道,阐释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最新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党在民族工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积极回应民
11、族工作的现实问题,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党的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从而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等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与以往发生明显的不同,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的流行,一方面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带来了接受信息的便捷性和内容获取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自媒体提供的各类庞杂的信息
12、和多元的价值理念容易让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惑。“习概论”课是讲授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关键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不仅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具丰富性、时代性、内涵性,而且能够增强各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一)教材上切入,做到讲深讲透讲活。目前高校使用的“习概论”课教材是于2023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教材中有11处提到“民族”一词,其中“中华民族”涉及6处
13、并且新教材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因此,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内容出发,将其讲深讲透讲活。一是讲深。“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只有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才能让学生做到入脑、入心、入行。讲深就要求我们要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追寻道理背后的历史,探寻历史背后的规律。要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增加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认识;从艰苦卓绝的近代史中,加深对“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圾、共御外侮、团结一致”的理解;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领会“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通过讲深道理,让学生从根源上增加认同。二是讲透。理论只有讲得透彻才能够说服人,要把学生关心关注的、感到困惑的
14、提出疑问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剖析解答。只有直面问题,把道理讲透彻,才能精准击中学生的思想疑点,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我没有身处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我关系不大”,对此错误观点,教师要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目标”,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身处何地,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讲活。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对道理的了解、掌握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讲解,这就要求讲道理不仅要讲深讲透理论,还要立足现实、关注时代,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结合。比如,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各民族涌现出的先
15、进人物,通过讲授人物故事,从故事中宣传党的理论,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一)方法上创新,增强“铸牢”实效。一是采取专题讲授法,增强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理解。结合“习概论”课特点设置三个专题,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治”“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源”主要围绕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对民族工作作过的重要论述展开,帮助学生从理论源头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脉相承
16、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治”主要讲述党在各个时期的民族工作相关政策、经验,切实增强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功”侧重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开,通过介绍历史性成就,尤其是脱贫攻坚的显著成绩,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思政课的传道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要做到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化人。对此,本研究结合“习概论”课各章节内容,从民族工作的历史故事、人物故事中挖掘资源,形成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三)情感上认同,共
17、筑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这意味着要在认知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情感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无处不在地浸润每个人的心灵。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强调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整个民族的利益。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沉、最朴素、最深厚的感情,激励着每个人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二是加强文化认同教育,
18、其核心是巩固文化认同这个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从兴盛走向衰败,从苦难中崛起,又从苦难中走向辉煌,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源自中华文化强化了各族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各民族所共同认同的团结互助、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文化认同,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引入民族团结观教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意蕴,同时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在文化浸润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实践上融合,实现知行合一。“铸牢中华民族共
19、同体意识”并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宣传上,而是要在实践中锤炼加深认同。一是重点利用“习概论”课实践课环节。比如设立“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向同学们讲授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如果你是家乡代言人,如何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等为主题的实践内容,要求以小组方式开展,形成微视频作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认同。二是充分运用好校团委等青年平台,形成合力。校团委以立德树人和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任务,可以从铸魂育人、活动浸润、队伍建设、典型引领等几个方面聚焦发力,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等,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模范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书写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青
20、春篇章。三是充分发挥好社会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只局限在课堂本身,还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实现“大思政课善用之”,坚持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党和人民为民族工作作出的努力,从而强化全体青年大学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意识。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教学,通过教材上切入、方法上创新、情感上认同、实践上融合的“知一情一意一行”有机统一路径,“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凝结的宝贵历史经验,与时俱进开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
21、家!党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一、背景和意义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这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要着力震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报告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
22、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2019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
23、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助于在大众心里播下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火种,指引、规约和激励人们积极创建美好生活,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慧。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24、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传统美德指从中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时代影响性且有利于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和后代成长发展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它不单包含五千年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亦包含“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它能有效调整个人与个人
25、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所以中华传统美德是从中华文明之中孕育而来,可以被后代传承且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一种优秀道德遗产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从国家层面看,即“治国”,其表现有“忠、廉、公、正、庄、节、笃、厚、实、恒、明”等特点。在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传统美德倡导忧国忧民、公忠体国、抗暴御侮等。从社会层面看,即“平天下”,其表现有“义、礼、宽、敏、惠、”等特点。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美德倡导见义勇为、贵和乐群、团结友善等,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家庭层面看,即“齐家”,其表现有“孝、慈、谦、敬、勤、俭、让、恭”等。在处理各种家庭关系方面美德倡导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亲善邻里等。从个人层面看,即“修身,其表现有“智、勇、信、节”等。个人在自我提升时应遵循传统美德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个人气节。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这四者紧密相交、不可分割。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传统美德是学术化规范特征和政治意识形态特征并存;是阶级特性与全民特性并存;是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并存;是历史性和现实性并存。传统美德具有伟大的主体包容性、广远的立体开放性、深层的本体继承性。所以传统美德作为传统道德中的精髓,其具有传递性和恒久性、时代性和序列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