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8年10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文档资料.ppt

    • 资源ID:1913965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10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文档资料.ppt

    一、染色质 二、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第1节 染色体结构和功能,一 染色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即染色质/染色体上,细胞分裂间期,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纤细网状物染色质;,分裂期,染色质逐步成为有明显形态和结构的染色体。,染色质(chromatin)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体(chromosome)则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两者不存在成分上的差异,仅反映它们处于细胞分裂周期的不同功能阶段而已。,根据间期染色反应,染色质分为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间期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深的区段。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浅的区段。,常染色质特点: 构成染色体的主体,编码蛋白质,染色较浅,着色均匀; 分裂间期呈高度松散状态,伸展,DNA包装比为1/20001/1000;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间期S期的早期和中期; DNA序列组成主要为单一序列和中度重复序列; 在细胞分裂中期,螺旋化程度极高,染色较深。,异染色质特点: 在间期仍然呈高度螺旋化状态的染色质.染色很深.主要位于着丝粒附近. 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S期的后期. GC rich,DNA序列高度重复,异染色质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组成性(constitutive)-永久性,大小和位置恒定 构成染色体特殊区域,如:着丝点部位等; 在所有组织、细胞中均表现异固缩现象; 只与染色体结构有关,一般无功能表达;,兼性(facultative)- X性染色质, 源于常染色质 具有常染色体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转化为异染色质,一旦发生这种变化,就获得了异染色质的属性。 例如,哺乳动物的X染色体。其中一条X染色体表现为异染色质,完全不表达其功能,而另一条X染色体则表现为功能活跃的常染色质。,染色体是于1848年在紫鸭砣草花粉母细胞中发现并描述,因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而于1888年被正式命名为染色体。 最初概念:指细胞核内能够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缩短变粗,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棒状或线状结构。 现在概念:泛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序列的连锁结构。存在于一切生物中,是生命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物质基础。,二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1.染色体形态,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以DNA与碱性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原核生物染色体是以DNA裸露的形式存在。,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最佳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这时染色体收缩程度最大,形态最稳定,并且分散排列、易于计数。,主缢痕 臂 次缢痕 随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是由两条相同的染色单体(chromatid)构成的。 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相连,互相称为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 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相同的遗传信息。,主缢痕,着丝粒: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所以又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2条染色单体连接的部位。 着丝点:主缢痕处的一种内部结构,纺锤丝接触的部位。,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在空间位置上相关,而在结构上不同的两种结构,各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相对稳定,因而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粒状染色体,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次缢痕的末端的圆形或略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satellite) 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相联系。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因此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nucleolus organizer)。 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对恒定,可以作为染色体识别的标志。 不是所有染色体都有次缢痕 玉米, 6;小麦,1B, 6B;人类,13,14,15,21,22,次缢痕与随体,端粒,端体/端粒(telomere): 端粒是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端粒在染色体中没有明显的外部形态特征,但往往表现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 对染色体DNA分子末端起封闭、保护作用 防止DNA酶酶切; 防止发生DNA分子间融合; 保持DNA复制过程中的完整性。 也与细胞寿命相关;,端粒和染色体,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正是授予了3位在端粒领域做出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Jack William Szostak和Carol W. Greider。,染色体端粒和衰老 端粒是由简单的DNA片段的重复序列组成。人类端粒结构为染色体末端重复上千次的TTAGGG序列所组成。DNA聚合酶不能完成线性染色体末端DNA的复制,由于RNA引物的原因,DNA聚合酶一定会留下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一段端粒)使其不被复制。那么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就会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这个缩短的端粒传给子细胞后,随着细胞的再次分裂进一步缩短。,染色体末端端粒随着每次细胞分裂逐渐缩短,直到不能分裂走向衰老。人类种系(干)细胞一生中维持分裂。不断增殖的原因是该细胞表达端粒酶。端粒酶以自身一段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酶,转录出一段端粒片段并使之连接于染色体的端粒末端,使端粒不缩短,维持完整,从而保持了细胞的永生化生长。,端粒酶形成端粒DNA,2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化学组成 (1) DNA:约占30%,每条染色体一个双链DNA分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所谓的遗传物质 (2)蛋白质: 组蛋白(histone):呈碱性,结构稳定;与DNA结合形成并维持染色质结构; 非组蛋白:呈酸性,种类和含量不稳定;作用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3)可能存在少量的RNA,染色体的分子结构,贝克等(Bak AL, 1977):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核小体+连接丝 螺线体(solenoid) 超螺线体(super-solenoid) 染色体,染色体的分子结构,串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连接丝(linker) 。每个基本单位约180-200个核苷酸对(碱基对, bp-base pair)。 核小体(nucleosome), 又称纽体(-body)(约11nm)。 组蛋白:H2A、H2B、H3、H4四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的八聚体,直径约10nm。 DNA链:DNA双螺旋链盘绕于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约合146bp. 连接丝是长5060bp的DNA,与组蛋白H1结合。,染色体的分子结构,染色体形成过程中长度与宽度的变化,特化染色体,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的幼虫唾液腺、肠、马氏管等的细胞中存在巨大染色体(gaint chromosome) , 也叫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产生于内源有丝分裂:染色单体在间期正常进行复制,但未发生着丝粒分裂和染色单体分离,导致一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数目成培增长。 例如在果蝇中唾腺染色体经1011次内源有丝分裂可形成1024、2048条染色质线的多线染色体.,1.多线染色体,2. 灯刷染色体,1882年,由Flemming在观察美西螈卵巢组织切片时首次发现。灯刷染色体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停留在双线期(可持续数月)的染色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酷似20世纪早中期用于清洁煤油灯灯罩的灯刷而得名。,灯刷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这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由一个或多个交叉的联系起来。螺旋化的染色质构成灯刷染色体的柱状主体。毛状突起是由于部分染色质没有螺旋化,或者螺旋化的程度较低。,减数分裂的过程,(一)、间期(前间期, preinterphase) (二)、减数第一分裂 (meiosis I) (三)、中间期 (interkinesis) (四)、减数第二分裂 (meiosis),前期I 中期I 后期I 末期I,前期II 中期II 后期II 末期II,减数分裂(meiosis)中染色体行为,前期 I (prophase I, PI),(1). 细线期(leptotene,PI1). (2). 偶线期(zygotene,PI2). (3). 粗线期(pachytene,PI3). (4). 双线期(diplotene,PI4). (5). 终变期(diakinesis,PI5).,细线期(leptonene,PI1),染色体开始螺旋收缩,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细长线状;有时可以较为清楚地计数染色体数目。 这时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接,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不能分辨染色单体。,偶线期(zygotene,PI2),同源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开始紧密并列,逐渐沿纵向配对在一起,称为联会(synapsis)。 细胞内2n条染色体可配对形成n对染色体。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bivalent)。 细胞内二价体(n)的数目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粗线期(pachytene,PI3),随着染色体进一步螺旋,二价体逐渐缩短加粗,二价体具有四条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tetrad);联会复合体的结构完全形成;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导致同源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导致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遗传物质重组。,双线期(diplotene,PI4),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 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螺旋卷缩而相互排斥,同源染色体局部开始分开; 交叉数目逐渐减小,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交叉端化。,终变期(diakinesis,PI5),染色体进一步浓缩,缩短变粗;分裂进入中期I 二价体在核内分散分布,因而常用以鉴定染色体数目,二价体数目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联会复合体出现在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于双线期。,中期 I(metaphase I, MI),核仁和核膜消失,纺锤体形成,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并将二价体拉向赤道板位置。 每个二价体的两同源染色体分布在赤道板的两侧,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朝向两极,赤道板位置上是将同源染色体相连交叉部分(已经端化)。,在二价体趋向赤道板的过程中,两 条同源染色体的排列方向(着丝粒取向)是随机的。 从纺锤体的极面观察,n个二价体分散排在赤道板的附近,因而这也是可用于鉴定染色体数目的重要时期之一。,后期 I(anaphase I, AI),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运动,使得同源染色体末端脱开,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每极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共有n条染色体),使得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从2n减半到n。 此过程并不进行着丝粒分裂,没有发生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体都仍然具有两个染色单体,并且由着丝粒相连。,1 减数分裂的过程末期 I(telophase I, TI),染色体到达两极之后,松散、伸长、变细(但通常并不完全解螺旋); 核仁、核膜逐渐形成(核分裂完成),产生两个子核。 细胞质也随之分裂,两个子细胞形成,称为二分体(dyad)。,减数分裂的过程 中间期(interkinesis),中间期是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之间的一个间歇。此时期与有丝分裂的间期相比有显著不同: 时间很短暂。在许多动物之中,甚至没有明显的停顿和间歇存在。 不进行DNA复制,中间期前后细胞中DNA的含量也没有变化。 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较高。,减数第二分裂(meiosis),减数第二分裂是第一分裂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继续进行同步分裂,与有丝分裂没有实质区别, 仍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只有一个细胞周期,却有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染色体及其DNA只复制一次(间期S期),细胞分裂却有两次(减数分裂、)。 “减数”并不是随机的。所谓“减数”,实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这是使有性生殖的生物保持种族遗传物质(染色体数目)恒定性的机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基因的准确分离,为非同源染色体随机重组提供了条件。,四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900年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极大兴趣。1902年,美国W. S. Sutton和德国的T. Boveri各自独立地认识到豌豆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和性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有着平行的关系.,在真核生物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等位基因),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 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也相互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地进入配子的,非同源染色体亦如此。,发现:,因此,两位研究者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细胞核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的学说,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染色体学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解释: 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导致性状的分离(图);,用染色体学说图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由于决定不同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分别处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以同等的机会在配子内自由组合,导致基因的自由组合,从而实现性状的自由组合(图)。,染色体学说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图 用染色体学说图解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当时,Sutton-Boveri这个假设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因为这个假设不仅圆满地解释了孟德尔的两个定律,而且染色体是细胞中可见的结构,十分具体。虽然大多数人也认为这一假说极为合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学家都相信染色体上含有遗传信息,因为它缺乏真正的证据。,本章作业,Page28 3,4,5题,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10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文档资料.ppt)为本站会员(吴起龙)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