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最新7904 口腔医学美学 课本ppt-精选文档-PPT文档.ppt

    • 资源ID:1916371       资源大小:61.17MB        全文页数:19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7904 口腔医学美学 课本ppt-精选文档-PPT文档.ppt

    第二章 口腔医学美学基础 第23节,第二节 口腔美学基础,一、微笑美学基础 二、牙龈美学基础 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微笑美学评价的指标;牙龈美学评价的解剖学标志 2熟悉牙龈美学评价指标的概念;牙及牙列形式美学的特征 3了解微笑及牙龈美学评价在口腔临床学科中的应用,内容提要,一、微笑美学基础 (一)微笑的构成 (二)常用的微笑美学评价的解剖学标志及参数 (三)微笑的分类 二、牙龈美学基础 (一)游离龈美学参数 (二) 龈乳头美学参数 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 (一)牙体形式美学 (二)牙列形式美学,一、微笑美学基础,生活象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冲它哭它也冲你哭! 萨克雷(法国) “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除了眉眼,唇、齿及牙龈之间的形态位置关系是微笑的主要形式,一、微笑美学基础,(一)常用的微笑美学评价的解剖学标志及参数 上唇曲线 下唇曲线 微笑曲线 牙冠暴露量 牙龈暴露量 唇间隙 口角颊间隙 口角间距 尖牙间距 微笑指数 齿颊隙比率,一、微笑美学基础,上唇曲线是指微笑时上唇弧形下缘。通常上唇曲线向下凸或平直的微笑比上唇曲线向下突的微笑更美,一、微笑美学基础,下唇曲线是指微笑时下唇弧形上缘,一、微笑美学基础,微笑曲线简称微笑线,是上颌牙牙齿的切端及后牙颊尖所连成的微弯向下的曲线。是较常用的美学评价参数。理想的微笑线与微笑时下唇曲线大体上一致,如果微笑曲线比较平坦,则比较显老,一、微笑美学基础,前咬合平面是指从左右尖牙牙尖与左右中切牙切缘的连线所在的平面,一、微笑美学基础,牙冠的显露量指微笑时上唇下缘至前牙切端的垂直距离上前牙显露过少会显得苍老,适度的露龈微笑较上颌前牙显露不足更美观、更年轻,一、微笑美学基础,牙龈的显露量指微笑时所暴露的上颌牙龈超过牙龈顶点的垂直高度。通常微笑时一般不显露上颌牙龈,或者上颌牙龈显露在2 mm以内,显露少量上颌牙龈可以让人显得年轻些,尤其是女性。牙龈显露超过2 mm的微笑,称为露龈笑,一、微笑美学基础,口角颊间隙是指微笑时双侧上颌后牙颊面与颊部内侧面之间的间隙,通常测量上尖牙牙冠唇侧最远中的点到口角之间的间隙,也称负性间隙或黑色间隙。齿颊间隙是微笑美学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微笑时口角颊间隙小较美观, 口角颊间隙越大, 美观效果越差,但是口角颊间隙缺失的患者微笑时常呈义齿面容,一、微笑美学基础,唇间隙是在面中线上下唇最上点与上唇最下点间的距离,一、微笑美学基础,微笑指数是指左右口角之间的距离与唇间隙的比值,一、微笑美学基础,齿颊隙比率为上颌尖牙唇侧最远中点间距离与口角间距离的比值,一、微笑美学基础,(二)微笑的分类 高位微笑:上切牙显露量100%及部分牙龈显露,故也称为露龈微笑(一般超过2mm) 中位微笑:上切牙显露量为75%100% 低位微笑:上切牙显露量少于75%,一、微笑美学基础,2003年 Sarver从三维空间和年龄上对微笑进行分析观察,正面观:垂直向中切牙牙冠显露不能少于75 %,微笑曲线、上下唇龈缘线及前咬合平面应协调,上切牙切缘与下唇刚接触或不接触,下前牙不显露或少量显露;水平向上下牙弓中线、口角间距中点与面部中线一致有适当的齿颊间隙,国内有人对1823 岁汉族人群抽样研究,齿颊隙指数男性为0.66±0.14、女性为0.73±0.17、微笑指数为男性为7.15±1.89、女性为7.51±1.36,一、微笑美学基础,45°侧貌:微笑曲线与下唇曲线弧度平行,90°侧貌:前牙覆盖在3mm以内,上下前牙牙冠唇颊向倾斜度适度,一、微笑美学基础,酒窝,又称笑窝、笑靥、酒靥,是由皮肤下面的肌肉活动牵拉形成的 温庭筠牡丹二首“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牛峤女冠子“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二、牙龈美学基础,(一)游离龈美学参数 牙龈顶点 牙龈平面 牙龈高度,二、牙龈美学基础,牙龈顶点:牙龈弧形轮廓上最接近根尖方向的点为牙龈顶点,二、牙龈美学基础,牙龈平面:上中切牙和尖牙牙龈顶点的连线为牙龈平面牙龈平面应平行于双侧瞳孔连线及前咬合平面,垂直于面部中线,二、牙龈美学基础,牙龈高度: 上颌牙牙龈顶点在垂直向上的相对位置高度。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龈高度并不在同一水平位置。侧切牙牙龈顶点在牙龈平面冠方1mm2mm处或与牙龈平面一至。如侧切牙龈缘水平比中切牙还要偏龈方,则不协调,二、牙龈美学基础,(二)龈乳头美学参数 龈乳头高度 牙龈角 龈乳头外形指数,二、牙龈美学基础,龈乳头高度:龈乳头顶点到与其近远中相邻牙的的牙龈顶点连线的距离,二、牙龈美学基础,牙龈角:近远中牙龈乳头顶点与牙龈顶点所构成的角。反映的龈缘弧形的弯曲度,此角度可通过余弦函数求得,二、牙龈美学基础,龈乳头外形指数 判断依据:龈乳头的高度与邻间隙间关系 0 度 l 度 2 度 3 度 4 度为Jemt,二、牙龈美学基础,0 度为无龈乳头 l 度为龈乳头高度不足邻间隙高度的一半,二、牙龈美学基础,2 度为龈乳头高度超过邻间隙高度一半但未达邻接触点,二、牙龈美学基础,3 度为龈乳头完全充满邻间隙,软组织外形恰当,二、牙龈美学基础,4 度为牙龈增生。并将其作为评价种植体近远中龈乳头大小的指标,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一)牙体形式美学 (二)牙列形式美学,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一)牙体形式美学 人类的牙体不管是其表现出的形态与功能一致性、左右对称性、位置的差异、形态大小不同、切牙形态与面型的相似性、色彩的微细变化等无不表现出单纯与齐一、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均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的形式美,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二)牙列形式美学 近似抛物线上下牙弓的形态,上突下凹的纵横 曲线除了获得最佳的咀嚼功能的需要外,充分体现了牙列的曲线之美,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二)牙列形式美学,小结,唇、齿及牙龈的形态及位置关系是微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学中常用上唇曲线、下唇曲线、微笑曲线、前咬合平面之间的形态位置关系及牙冠的显露量、牙龈的显露量 、微笑指数、口角颊隙指数来评判微笑。根据微笑时牙和牙龈显露量将微笑分为高位微笑、中位微笑及低位微笑 临床上常用的牙龈美学参数有:牙龈顶点、牙龈平面、牙龈高度、 龈乳头高度、 牙龈角、龈乳头外形指数,思考题,1. 为何正畸治疗中不能过度压低上前牙? 2. 简述“黑三角”现象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口腔色彩学基础,一、色彩学基础 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 三、牙龈色彩美学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牙体色彩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及表述方法 2熟悉色彩的三要素、色光及色彩混合原理、物体色彩变化规律及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牙体色彩的复制方法及其特点 3了解色彩的产生原理、表述方法、色彩生理过程及色彩心理学现象,内容提要,一、色彩学基础 (一)色彩产生的基本原理 (二)色彩光学基础 (三)色彩生理学基础 (四)色彩心理特征 二、牙龈美学基础 (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二)牙体色彩的特征 (三)影响牙体色彩变化因素 (四)牙体色彩的表述 (五)天然牙体光学特征的复制 三、牙与牙列美学基础,一、色彩学基础,远看色彩近看花,先看颜色后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一、色彩学基础,(一)色彩产生的基本原理,一、色彩学基础,(一)色彩产生的基本原理 色彩就是大脑对眼睛视网膜接收到的光所产生的某种反应,也就是说色彩其实是人的的一种光色感觉。所以色彩产生必要条件是光、眼及大脑,一、色彩学基础,(二)色彩光学基础 “无光无色 ”。自然界的大部分物体是不发光的,没有光照的情况下人们无法看见,更谈不上知道它们的色彩 人们之所以能看见物体色彩,是因为光源(如太阳、电灯光、烛光、火光等)或是光源的反射光(如月亮、镜子、水面、墙面、地面等反射的光)照射或散射到被观察物体上,我们看到的被观察物体的色彩是被观察物体所透过(透明、半透明物体)或反射的光的颜色,一、色彩学基础,(二)色彩光学基础 1. 光,一、色彩学基础,(1)光的基本属性,一、色彩学基础,(2)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现象: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光的漫反射 光的散射 光的吸收,一、色彩学基础,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色彩学基础,光的折射定律: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平滑界面时,一部分光被界面反射,另一部分光透过界面在另一种介质中折射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一、色彩学基础,物体被光照射以后我们看到的物体的色彩称为“物体色” 。其中,不透明物体表面通过吸收及反射不同的色光呈现的色彩称为物体的“表面色” 。当色光透过透明体时部分色光被吸收,未被吸收而透过透明体的这部分部分色光的色彩就是透明物体的“透明色”,一、色彩学基础,2. 色彩的分类 色彩可分为非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是黑色、白色及二者按不同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深浅不同的灰色有彩色是指可见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及它们之间的混合色,一、色彩学基础,3. 色彩三要素 色相、纯度、明度是我们描述有彩色的特征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由美国教育家、色彩学家、美术家孟塞尔提出的,一、色彩学基础,(1)色相(Hue) 又称色别,简写为H,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反映的是有彩色的相貌,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如: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相由射入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即取决于各种光的波长综合后的波长相对量,一、色彩学基础,(2)纯度(Chroma) 又称色彩饱和度、色度、彩度,简称为C,是指有彩色的纯净程度,色彩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主要决定于物体对有彩色的反射率,它反映颜色中所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当一种颜色掺入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降低,一、色彩学基础,(3)明度(Value) 反映的是有彩色的明暗、深浅程度,简写为v,明度主要决定于物体反射率的高低。在纯度相同的不同色相之间的有明度差别,黄色明度最高,蓝色最低,红绿色居中;同一有彩色由于反射光量的强弱不同产生不同的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同一颜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同一颜色掺和白色以后明度提高了,但纯度也降低,一、色彩学基础,4. 色彩的混合 (1)三原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2)色光加色混合 每一原色仅辐射一个光谱区色光,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反映于人眼,这些色光叠加后视觉会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效果,这种色光混合产生综合色觉的现象称为色光加色混合或称为色光的加光混合。 R+G=Y(yellow黄) G+B=C(cyan青) R+B=M(magenta品红) R+B+G=W(white白),一、色彩学基础,(3) 颜料的减色混合 投照光不变的条件下,两种或多种表面色不同的色料混合之后形成的新色料,其吸收色光的能力增强,它的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因而新色料的明度降低了,纯度也降低了,所以称为减光混合,又称减色混合,一、色彩学基础,5.物体色彩变化规律 (1)光源对物体色的影响 环境光源的平均波长叫做色温,其单位是开尔文(K) 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称为光照强度,简称光强,又称照度,用于指示光照的强弱和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国际单位为勒克斯(Lux或Lx),其定义为每平方米所接受的烛光(中国大陆、港澳称坎德拉),一、色彩学基础,(1)光源对物体色的影响 烛光是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的单位,以一立方厘米的黑色发光体加热,一直到该发光体即将熔为液体时,所发出的光量的1/60就是标准光源,而烛光就是这种标准光源所放射出来的光量单位。 如果同一物体在两个光源光源下有颜色差别,称为色差,一、色彩学基础,(1)光源对物体色的影响 光源的显色性是光源对物体颜色的还原能力,是与同色温的参考或基准光源(白炽灯或画光)下物体外观色差的比较来评判,色差程度愈大,光源对该色的显色性愈差。 显色指数是反应光源显色性的评价参数。将标准太阳光的显色性设定为100(100%),同色温下对比不同光的显色性称为显色指数,一、色彩学基础,一、色彩学基础,自然光照射 增加蓝光照射 增加橙光照射,一、色彩学基础,常见光源的色温、 显色指数,(2)环境色对物体色的影响 被观察物体因周围环境物体所反射的光的作用引起色彩变化,这些周围物体所呈现的综合色彩称为环境色。即“交相辉映”,一、色彩学基础,(3)物体属性对物体色的影响 物体色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构成结构有关外,不透明的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一、色彩学基础,(3)物体属性对物体色的影响 透明物体的透过色除了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外,还与透明物体的透明度(即透光的程度)、厚度及密度是否均有关,均匀的透明体从侧面看不到色光,而不均匀的透明体因为光的散射在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的色彩,一、色彩学基础,6.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 生活及生产中我们常需要进行色彩感觉的描述交流,而生活中我们对颜色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色彩的表述也很感性化,但是在绘画、生产中的调色和配色则需要对色彩进行准确的复制,一、色彩学基础,(1)色环 我们把各种颜色按照一定色彩视觉规律排列成环形,能够比较直观地描述色彩构成规律,这表述色彩构成规律的色彩的环形图称为色环。色环是绘画、生产中调色和配色的重要依据,一、色彩学基础,一、色彩学基础,在各种色环中最常用的是“伊登十二色彩环”由近代著名的色彩学大师美国籍教师约翰斯、伊登(Johannes Itten)在牛顿等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设计特色是以三原色做基础色相;这色相环中每一个色相的位置都是独立的,区分的相当清楚,排列顺序和彩虹以及光谱的排列方式是一样的。这十二个颜色间格都一样,并以6个补色对,分别位于直径对立的两端;发展出十二色相环,一、色彩学基础,随着对色彩的认识深入及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现采用柠檬黄、品红和青为三原色进行配色,产生了新的色环,(2)色立体 为了更全面、科学、直观的表述色彩构成规律,用三维坐标轴与颜色的三个要素对应起来,将各种颜色能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并容纳在这一个空间内,使每一个颜色都有一个对应的空间位置,反过来,在空间中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一个特定的颜色,我们把这个空间称为色彩空间,简称“色立体”,一、色彩学基础,一、色彩学基础,孟赛尔表色体系 以色彩的三要素为基础,中心轴是无彩色系的黑、白、灰色序列。色相环是以红(R)、黄(Y)、绿(G)、蓝(B)、紫(P)心理五原色为基础,再加上它们的中间色相:橙(YR)、黄绿(GY)、蓝绿(DG)、蓝紫(PB)、红紫(RP)成为10色相,顺时针排列。把物体各种表面色的三种基本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全部表示出来,一、色彩学基础,奥斯特瓦德表色体系 他是从色相的饱和度的生成角度来认识色彩,是以龙格的色彩体系为基础发展而来,将赫林的生理四原色黄(Yellow)、蓝(Ultramarine-blue)、红(Red)、绿(Sea-green)分别放在圆周的四个等分点上,成为两组补色对,在两色中间依次增加橙(Orange)、蓝绿(Turquoise)、紫(Purple)、黄绿(Leaf-green)四色相,再将每一色相再分为三色相,成为24色相的色相环。并把24色相的同色相三角形按色环的顺序排列成为一个形态规则上下左右对称的陀螺形,一、色彩学基础,CIE表色系统(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表色系统) 在RGB模型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从RGB三基色推导出更适用于颜色的编程计算的CIE XYZ基色系统,用颜色匹配函数表示,其横坐标表示光谱波长,纵坐标表示用以匹配光谱各色所需要三基色刺激值,通过相加混色或者相减混色,任何颜色都可以使用不同量的三种基色导出,一、色彩学基础,(三)色彩生理学基础 1. 色彩视觉产生,一、色彩学基础,(1)色彩视觉系统,一、色彩学基础,(2)色彩视觉学说 扬赫姆赫尔兹三色学说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 阶段视学色彩学说,一、色彩学基础,扬赫姆赫尔兹三色学说 1878年英国的医学、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提出的在人眼的视网膜中有对应于红、蓝、绿光的三种神经纤维的假设 1959年德国的生理、物理学家赫姆赫尔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后提出,视网膜上的三种神经纤维,分别对可见光谱中的红、绿、蓝最敏感,其中一种神经纤维的单独兴奋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 对颜色混合物理现象给予满意的解释形成了扬赫姆赫尔兹三色学说,一、色彩学基础,扬赫姆赫尔兹三色学说 这个学说的缺陷在于不能够解释一些异常视觉现象。例如色盲,红色盲患者不能分辨红色但对黄色由感觉,按照加色混合原理,黄色是红色及绿色混合而成;七彩世界在全色盲患者眼中是一片灰暗如同观黑白电视,而白色是三原色等量混合产生的。也不能解释颜色对比,当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同时并放在一起,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如:红和绿放在一起,红的更红,绿的更绿;黑和白方在一起,黑的更黑,白的更白,或者当我们长久的注视一块红颜色之后,看到周围的东西发绿,一、色彩学基础,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 1878年赫林观察到存在R、G、B、Y四种心理原色,并且颜色现象总是以红蓝、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此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一、色彩学基础,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 红光刺激起破坏红绿视素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黄光刺激起破坏黄蓝视素,蓝光起建设作用。此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颜色视觉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如色盲、色彩对比、视觉适应等,同时这一学说是近代色度学的重要的基础理论,CIE的Lab、Luv等色彩空间座标都是应用赫林所提的对立色,红绿、黄蓝、黑白三个座标所组成,但是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不能满意解释红、绿、蓝三原色能产生所有光谱颜色的现象,一、色彩学基础,阶段视学色彩学说 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G.E.Muller(1930)及Deane B. Judd (1949)所提出 经过实验研究证实,一直处于对立状态的视觉色彩三原色理论与对立色色彩理论结合在一起,能够更为完整的解释与说明人眼色彩视觉的现象,一、色彩学基础,阶段视学色彩学说 第一阶段 光线通过眼睛光学系统射入人眼视网膜内时,锥状细胞中的感色物质会选择性在吸收不同波长光谱的辐射,同时每一种锥状细胞根据光刺激量又可独自产生明度(黑或白)与色彩(红、绿、蓝)的反应。在此一阶段可应用扬赫姆赫尔兹三色学说的视觉色彩三原色理论及色光混合实验来解释视觉色彩的现象,一、色彩学基础,阶段视学色彩学说 第二阶段 锥状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神冲动经由视神经传向大脑,这些神经冲动经神经纤维向神经中枢传输过程时,三种锥状细胞之明度综合成无彩色信号A(A=2R+ G + B/20),三个色差信号C1、C2、C3整合产生C1与C3-C2两种彩色信号(C1=R-G;C2=G-B;C3=B-R;C3-C2= G-2B+R。R、G、B分别代表三种锥状细胞所产生的信号),锥状细胞接收光刺激向神经中枢传输过程,所产生的三对对立色的神经脉冲反应,刚好就符合赫林的对立色色彩理论,一、色彩学基础,阶段视学色彩学说 第三阶段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分析所收到的A、C1与C3-C2这三个讯号,分别产生灰阶、红或绿量、黄或蓝量的视觉,一、色彩学基础,一、色彩学基础,(三)色彩生理学基础 2影响眼睛辩色能力的生理要素 视野 视角 视敏度 色觉的缺陷,一、色彩学基础,(1)视野 是指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的一点时所看见的空间范围,常用角度来表示,分为周边视野及中心视野(中央30°以内范围的视野)。视野的大小可用视野计来测定。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偏离中心视野的物体常发生变形,一、色彩学基础,(2)视网膜中央凹 相当于眼球后极处的视网膜,中央有一小凹,眼底镜下呈淡黄色,所以又称黄斑(macula lutea)。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视锥细胞和色素上皮层,比视网膜的其他部位层数少,光线可以直接照射到视锥细胞上,而且视觉传导也是一对一的传至视觉中枢,所以此处是视觉最敏锐、色觉最精确的部位。视网膜黄斑部的视野范围为3°10°,一、色彩学基础,(3)视角 从所观察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直线到眼调节点(即由于眼睛光学系统的调节使物体两端光线进入眼后汇集为一点的位置)的夹角。物体越大,距离越近,视角越大,反之视角越小,我们能分辨的视角越小视力越好,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角为1分角以下,一、色彩学基础,(4)视敏度 眼辨别物体形态细节的能力,又称视力。通常用视角的倒数来表示,一、色彩学基础,视网膜各部分的视敏度不同,在亮光下,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周围部分的视敏度逐渐下降,最边缘部分的视敏度仅为中央凹的1/40;在暗处,中央凹的视敏度几乎为零,而周围部分视敏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中央凹的视觉特点是在亮光下分辨细节和具有色觉;边缘视觉的特点则是在暗光中对弱光敏感,而不具色觉,所以视敏度与视野在视网膜上的位置有关,离开中央凹越远,视敏度就越差。视野中心周围3°10°范围时光线正好落在中央凹的位置,所以视敏度高,此时辨色能力最强,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规范了颜色匹配实验使用的视野范围在视野中心周围10°范围内。(1931年定为2°,1964年改为10°)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的视敏度也不同,视觉生理正常的人对波长为555nm左右的黄绿光最为敏感,对高于或低于555nm波长的光的视敏度都会降低,越是趋向光谱两端视敏度越是降低,眼睛对红外光和紫外线均无视敏度,一、色彩学基础,3眩光现象及视觉适应现象 (1)眩光现象 眼睛受到强烈的光照后出现视觉模糊的现象称为眩光现象。过强的光线刺激眼睛,引起视觉不舒适,瞳孔缩小,视敏度迅速降低,视觉会发生障碍,强光易引起视觉疲劳。通常眩光现象同光源与眼睛视线形成的角度有关,二者呈角在60°以上时一般无眩光作用,在45°左右有微弱眩光作用,在27°左右有中等眩光作用,在14°左右有强烈眩光作用,接近0°时有极强烈的眩光作用。为了避免眩光现象,应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直接照射,一、色彩学基础,3眩光现象及视觉适应现象 (2)视觉适应现象 视觉适应现象主要有距离适应、明暗适应、色彩适应几种 1)距离适应:人的眼睛能够在一定距离范围内正确识别的物体的形状与色彩,而与物体远近无关,一、色彩学基础,2)明暗适应:人从明处往暗处走,顿时感觉一片黑暗,要过一段时间视觉才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在暗环境中,瞳孔直径逐渐扩大,进入眼球的光线增加,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的感受性兴奋,视敏度不断提高,逐渐恢复视敏度。暗适应过程所需时间因人而易,而且跟所在明处的光照强度有关,一般大约需要510分钟 从暗环境走进正常明亮的屋内,立即感到光线刺眼,视觉模糊,经过一段时间,视觉彩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明适应。明适应是视网膜在光刺激由弱到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发生转换的过程,明适应时间比暗适应短,这个过程约需要0.20.14秒,一、色彩学基础,3)色彩适应:当你开始戴上有色的墨镜时,这个世界会染上镜片的颜色,但是戴用一段时间后外界的物体似乎恢复原有的颜色,这时如果摘下墨镜,物体的颜色有发生改变,很不适应,再过一会儿才会恢复正常,这种人眼在颜色的刺激作用下引起颜色视觉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颜色适应。人的色彩适应的时间一般为5秒7秒,一、色彩学基础,4色觉的缺陷,一、色彩学基础,4色觉的缺陷 常见的视觉缺陷有色盲及色弱。先天性不能分辨自然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或某种颜色称为色盲;对自然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或某种颜色辨别能力差称色弱。色盲与色弱以先天性因素为多见。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色盲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黄色盲等),色弱包括全色弱和部分色弱(红色弱、绿色弱、蓝黄色弱等)。有色觉缺陷者不宜从事比色工作,一、色彩学基础,(四)色彩心理特征 1色彩的后视现象 2色彩的恒常性 3. 色彩的易见度 4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交互作用) 5. 色彩的错觉(又称错视) 6色彩情感性,一、色彩学基础,1色彩的后视现象 视觉系统受到的光刺激后停止后,它对光的感觉印象并未随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在刺激消失后仍保留短暂的时间的现象称为色彩的后视现象,也叫视觉残像或视觉暂留。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后像,另一种是负后像,一、色彩学基础,1色彩的后视现象 (1)正后像 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为正后像。后效应的持续时间与光刺激的强度有关。通常情况下,视后像仅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如果光刺激很强,视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较长,一、色彩学基础,1色彩的后视现象 (2)负后像 负后像的反应与正后像相反,当长时间凝视一红色物体后,把目光迅速移到一张灰纸上,将会出现一个形状及大小与红色物体相似的青绿色(红色的补色)色块。这种现象可以用赫林四色学说来解释。除了色相,明度也有负后像现象。比如黑色的负后像是白色,反之亦然。这个过程是是视神经疲劳过度引起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一、色彩学基础,2色彩的恒常性 色的恒常性是人在感知色彩时不管光源的条件如何改变,人的视觉感知系统对物体的色知觉始终维持最先感知的物体色彩的现象,一、色彩学基础,3. 色彩的易见度 色彩学上把色彩容易看清楚的程度称为色彩的易见度,又称色彩的可视度,一、色彩学基础,3. 色彩的易见度 光线太弱,易见度差;光线太强时,由于眩目作用,易见度也差。色彩面积大易见度大,色彩面积小易见度则小。当光照强弱和物体大小一定时,物体的能否被辨别清楚,则取决于物体色与背景色在明度、色调、彩度上的对比关系,其中尤以明度作用影响最大。明度、色调、彩度对比强,色彩易见度高;明度、色调、彩度对比弱,色彩易见度低,一、色彩学基础,4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交互作用) 某一色彩由于受另一色彩的影响而产生与单一观察时的色觉不同现象。自然界的色彩,充满着对比与调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比给人以矛盾的感觉;调合则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调和与对比都是构成色彩的美感的重要因素,一、色彩学基础,(1)色彩对比 根据色彩对比产生的时间不同,色彩对比有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之别,两种以上的颜色并列或邻近时,各色同时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所形成的对比称同时对比;看了一个颜色之后再看另一个颜色,与先看的色形成对比,这种对比称连续对比。同时对比及连续对比均通过改变色彩三要素的量来实现,所以根据色彩对比产生的因素色彩对比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彩度对比、色调对比,一、色彩学基础,明度对比:色彩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一、色彩学基础,彩度对比:色彩彩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一、色彩学基础,色调对比:色调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色调对比又可以分为同类色对比、邻近色对比、对比色对比、补色对比,一、色彩学基础,补色对比: 在色环中180°左右关系的色彩的对比。从色彩生理角度上说,人在注意某一色时,总是渴求与此相对的补色来取得生理的平衡,所以对比关系强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色彩学基础,对比色对比:在色环中呈90°左右关系的色彩的对比。对比色对比既有对比又有协调可使画面色彩丰富,一、色彩学基础,临近色对比:在色环中呈60°左右关系的色彩的对比。邻近色使画面色彩融洽,一、色彩学基础,同类色对比:在色环中呈30°左右关系的色彩的对比。同类色对比使色彩协调柔和,对比微弱,一、色彩学基础,(2)色彩的调合 色彩调和的概念:色彩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地组织在一起,一、色彩学基础,5. 色彩的错觉 (1)色彩的大小错视(膨胀、收缩感) 暖色感觉大(膨胀),冷色感觉小(收缩);明度大的物体感觉大(膨胀),明度低的物体感觉小(收缩),一、色彩学基础,5. 色彩的错觉 (1)色彩的大小错视(膨胀、收缩感),法国国旗 蓝:白:红三色的比例为37:33:35,一、色彩学基础,5. 色彩的错觉 (2)色彩的冷暖错视 对于无彩色系来说白是冷色,黑是暖色,灰是中性色,所以暖色加白变冷;冷色加黑变暖。而有彩色系饱和度越高,温暖感觉越强,饱和度降低寒冷感越强;色彩明度越高寒冷感越强,一、色彩学基础,5. 色彩的错觉 (3)色彩的轻重错视 高明度感觉轻,低明度感觉重;其中白色最轻,黑色最重。凡是加白色色彩变轻,凡是加黑色变重。这源于生活中棉花色白轻,铸铁色黑重的经验,一、色彩学基础,5. 色彩的错觉 (4)色彩的进退 明度高、暖色感觉近,明度低、冷色感觉远,一、色彩学基础,5. 色彩的错觉 (5)色彩的时间感进退 人的时间感常被周围的颜色扰乱;蓝色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红色令人感觉时间过得慢,一、色彩学基础,6色彩情感性 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布莱克弗顿尔桥,原为黑色,每年总有些人在桥上自杀;后把桥改涂为蓝色,自杀的人明显减少;再把桥涂成粉红色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到桥上自杀 (1)兴奋色、沉静色 (2)华丽色与朴素色 (3)疲劳色与舒适色 (4)活泼色与忧郁色 (5)色彩与性格,一、色彩学基础,7色彩象征 蓝色代表生命、绿色代表青春、白色代表纯洁不同的色彩对不同的国度及民族而言有特定的含义。红色是革命旗帜的颜色,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旗帜的基本颜色;绿色是伊斯兰教中神圣的颜色,是所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旗帜中基本色彩,我们根据文化沉淀赋予色彩不同的象征,一、色彩学基础,8色彩幻觉 色彩幻觉又称色彩连带感觉、色彩共感现象、色彩联想 在1978年的一次访问中,法国作曲家奥利维.马新提到:“色彩对我十分重要,因为我有一种天赋,每当我听到音乐或看到乐谱时,会看到色彩”,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二)牙体色彩的特征 (三)影响牙体色彩变化因素 (四)牙体色彩的表述 (五)天然牙体光学特征的复制,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1. 牙本质 牙本质是组成牙齿的主体部分,呈浅黄色,在口腔内我们所见到的牙齿颜色实际上常常是透过牙釉质见到的牙本质颜色。由于有牙本质小管存在,具有一定的透射度,所以牙本质所呈现的颜色包含了牙本质本身的颜色及牙髓的颜色,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1. 牙本质 在成熟的牙本质中无机物占20%的比重,水占10%,无机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晶体,但晶体比釉质内的小。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构成。牙本质牙本质还具有丝绢状光泽,牙本质是一种有活力的组织,牙本质小管内含有特殊细胞成分成牙本质细胞突和细胞间质,虽然我们从显微解剖上看到成牙本质细胞排列在牙髓腔表面,但从生物学和形态学观点来看,它应被看成是牙本质的细胞。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应将牙本质和牙髓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之为牙本质牙髓复合体,从发生学与功能上看,两者也有密切关系,成牙本质细胞是牙髓成分,而牙髓又支持营养牙本质,牙本质又保护牙髓,当牙髓坏死时,就会引起牙本质变色。釉牙本质界在切片上呈连续贝壳状,凸面朝向牙本质,刚好与釉质的突起相适应,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2. 牙釉质 牙釉质是覆盖在牙本质的牙冠部分的表面的牙体结构,在不同部位其厚度不同,牙尖及切端叫厚,牙颈部较薄。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钙化组织,主要羟磷灰石晶体的形式构成,牙釉质中的羟磷灰石晶体比牙本质中大。成熟的牙釉质中无机物占重量比的96%97%,有机物和水占3%4%,大部分水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分布在晶体周围。牙釉质不是均质状的,所以釉质对透过的光线会发生散射作用,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2. 牙釉质 通常牙釉质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的半透明体,矿化程度越高,越透明;如果牙釉质发育差,矿化程度低,透明度差。如果牙釉质越薄、越透明,则牙体呈现牙本质的颜色为主;牙釉质越厚、透明度低则牙齿主要呈现牙釉质的颜色,如氟牙症的颜色,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2. 牙釉质 牙釉质表面并不是非常平整光滑,光镜下釉质表面有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线形浅凹状横纹,即釉面横纹,间隔为30m100m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釉牙本质界在切片上呈连续贝壳状,凸面朝向牙本质,刚好与釉质的突起相适应,釉牙本质界对光的散射特别明显,从侧面观看呈线性高光带,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2. 牙釉质,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3. 牙髓 牙髓位于由牙本质构建成的形态与各牙形态相似的牙髓腔内,年轻人牙髓腔比老年人牙髓腔体积大,牙髓属含血管很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4. 牙骨质 是包绕在牙根表面的一薄层骨样组织,较薄,颜色较黄它对牙体色彩无影响,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二)牙体色彩的特征,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1. 牙体的表面色 在活体内牙体表面有一层湿润的唾液膜,唾液膜对入射光发生反射及折射。由于牙釉质表面并不完全平滑,所以投射到牙釉质表面的光发生镜面反射、漫反射及折射由于唾液膜及牙釉质透明度很高所以牙体的表面色并非是牙体的主体色,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1. 牙体的表面色,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2. 牙体的透过色 由于牙釉质及牙本质都有透过性,尤其是牙釉质,所以牙体色彩包含了牙釉质及牙本质的透过色,其透过的是牙本质及牙髓的反射光,牙体的透过色也让我们看到了牙体的自然而晶莹的透明感及立体感。半透明性是天然牙重要的光学特性。由于牙釉质的半透明度远高于牙本质,而切端主要由釉质构成并且厚度最薄,因此半透明度最高;从切端到颈部,天然牙的半透明度逐渐下降。反射光照射下,牙的切端呈现蓝灰色;而在透射光模式下,其色调变为红橙色,在切端及邻面明显,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天然牙的乳光效应,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3. 牙体的荧光效应 天然牙还具有荧光效应。荧光是某种常温物质受到较短波长的光或其他较高能量的电磁波的照射后,把能量储存起来,然后缓慢释放出较长波长的光的现象称为荧光效应,所释放出的这种光就叫荧光。天然牙具有荧光效应,加上乳光效应使得天然牙具有如梦如幻般的色彩,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3. 牙体的荧光效应,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一)牙牙体色彩美学的结构基础及体征 4. 牙体色彩的生理性变化 (1)牙位差异 (2)部位差异 (3)湿润度的影响 (4)年龄差异 (5)种族差异 (6)性别差异,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1)牙位差异 不同牙位的颜色有所不同,天然上前牙从尖牙、侧切牙到中切牙明度逐渐增加,而偏红的趋势逐渐减弱,彩度逐渐减小。上下前牙的颜色也略有差别,与下切牙比较,上切牙偏黄、彩度稍大、明度较低,二、牙体色彩美学基础,(2)部位差异 由于天然牙牙冠不同部位牙釉质的厚度不同,而且牙釉质并不是均质的半透明体,故同一牙冠的不同部位色彩不同。唇颊侧牙颈1/3色调多偏黄红、彩度受到牙龈色彩影响,切端1/3易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冠中1/3牙色彩最稳定,牙冠各部分的明度无明显差异。,在颈部,釉质较薄,牙本质对颜色影响大;在切端,釉质较厚而牙本质薄,牙色受背景透射光的影响;而在中部,牙的颜色由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双重效应(Double-Layer Effect)”决定,釉质越薄的部位呈现牙本质及牙髓的色彩越明显,所以冠颈部的色彩要比其他部位的彩度高而明度低。就单颗牙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7904 口腔医学美学 课本ppt-精选文档-PPT文档.ppt)为本站会员(吴起龙)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