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好红色经典课讲好红色经典故事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具体的语文学习达到“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在教学红色经典课文时,必须把这个目标作为大的方向,让红色经典课的教学成为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语文红色经典学生引言:在新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红色经典课文,大多是描写伟人的高贵品质或是歌颂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如朱德的扁担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些红色经典故事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久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文本缺乏吸引力,在教学
2、过程中,多数教师也倍感迷惑。那么,怎么才能上好红色经典课文?过多的引入历史背景资料,会占据孩子们和文本交流的时间,语文课就会变成历史课的味儿。一味的强调文本的思想性,语文课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政治课。这类课文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汇点上融合,在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策略。一、补充背景资料,播撒红色种子很多红色经典故事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距离现在的孩子们太遥远。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型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学生对故事的背景不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也不能激发
3、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提前引领孩子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感知,以提高对文本的认知水平,为走入红色经典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另外,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要有一定的红色经典阅读量,要有充足的红色知识储备。这样在课堂上能实现多向、多层的情感交流。教师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会感动到学生。1 .补充影视资料。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给孩子看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如小英雄雨来、上甘岭、小兵张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 .走向网络。利用网络查询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我让学生们课前搜集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4、让孩子们倍受感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新课。3 .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无法从书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知,而活动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组织的红色研学活动中,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山路,观察一组组革命先烈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倾听讲解员的动情演讲。让孩子们感受深刻,内心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一颗颗红色种子开始在内心深处播下。二、创设情境,让红色课堂生动起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的。作为远离现代学生生活的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更是需要我们提供这种情境。在分析文本过程中,孩子们对一些超出自己想象的事情无法理解时,应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机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
5、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这样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可以增进学生与英雄人物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1 .让学生眼中有画面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租界的词句“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读一读,谈一谈自己对租界的认识。这时候播放关于租界的资料片段。影片中洋人嚣张跋扈,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的汽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而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些画面强烈地冲击着孩子们的视野,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此时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大不相同,学生就能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当时中华不振,而租界的样子就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印痕。2 .让学生耳中有声响在教学七律
6、长征中的句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先让学生们边读边圈“金沙江和大渡河,结合资料书了解这两个地方的险恶环境。这时候再播放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视频片段,金沙江浊浪滔天,拍打着山崖的声响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对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钦佩之至。上甘岭这块土地上,随便捧起一把土,里面有一半是弹片。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残酷。我在导入中播放了上甘岭战役的纪录片,炮声隆隆,战火纷飞,夹杂着连续不断的机枪声孩子们不禁被黄继光烈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三、切己体察,揣摩感悟关键词句高年级的红色经典课文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
7、时候刻画的非常细腻。教师可以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研读,探究字里行间的意蕴,巧妙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无声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1 .反复咀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红色经典课文中不乏许多精炼的词句,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把文本中看到的与看不到的内容用“心去描述出来。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中的一个片段,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重点理解千斤重,提问学生们千斤重是有多重?一个搪瓷碗怎么会有千斤重呢?孩子们
8、结合课文,反复去咀嚼这个词,得出是老班长牺牲自己、舍己为人的恩情有千斤重,让人感动。因此搪瓷碗才有千斤万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 .善用对比红色经典故事距离学生们的现代生活遥远,我们可以架设两个时代间的桥梁,对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连接学生的现实生活,以促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沟通。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少年周恩来为国读书的目的和其他学生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加以对比,突出少年周恩来矢志报国的情怀。很多同学对文中冷血的巡警无法理解,教师可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巡警是干什么的?他们有哪些职责?课文中的巡警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在你看来,当时的巡警怎么样?经过一番对比,再联系课文中轧死人的
9、洋人和失去亲人的中国妇女,在现场围观的看客们的神态和洋人进行对比,孩子们自然想到旧社会的巡警是洋人的走狗,专门欺压老百姓。经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中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到旧社会中国的落后,那时候的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3 .发挥想象语文课程是开放的、生成的。很多红色经典课文的字里行间留下了可供孩子们想象的空白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品味语言,再沿着作者情感的思路,对课文中的空白部分进行补充。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情感的感知,使心灵受到震撼。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从电报中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是毛主席还是毅然地
10、决定将毛岸英烈士安葬在朝鲜,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句子。体现了伟人无私和博大的胸怀,这是课文的高潮部分。教学这部分,先引导学生理解和诵读这两句诗,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作为一个父亲,毛主席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想象一下,那一晚毛主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巧妙地编织了一条情感的纽带。这样的写话设计,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又活化了毛主席在学生们心中伟大的形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红色经典课文,如果我们能立足语言文字,从文本中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东西,创设情境、改进教法,让孩子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受到革命道路的曲折艰辛,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品格的伟大。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师生和文本的对话,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文章语言之美、作者情感之真切。同时在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播撒红色种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让红色力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强大动力。参考文献1孙娜:部编本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9.薛媚.: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