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讲义.doc

    • 资源ID:1988782       资源大小:150.42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讲义.doc

    学期教学方案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一、课程说明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中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分区的理论知识和各大旅游区的景观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各大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环境特征,以及各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依据、旅游业发展条件、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以及主要旅游区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兴省(区)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为将来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基础。二、教学计划(共36学时)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7学时)第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1学时)教学内容: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1学时)教学重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章旅游资源(2学时)教学内容: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类别(1学时)二、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保护(1学时)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的含义。2、旅游资源的类别。3、旅游资源的特点。4、旅游资源的保护。教学难点:1、旅游资源的含义。2、旅游资源的保护。第章旅游开发(3学时)教学内容: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0.5学时)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0.5学时)三、旅游开发的条件(0.5学时)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0.5学时)五、旅游开发类型(0.5学时)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0.5学时)教学重点:1、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3、我国的旅游开发。教学难点:我国的旅游开发。第章旅游业规划(1学时)教学内容:旅游业规划(1学时)教学重点:旅游业规划教学难点:旅游业规划。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13学时)第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1学时)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0.5学时)第三节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0.5学时)第四节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0.5学时)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0.5学时)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七节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0.5学时)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0.5学时)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0.5学时)教学重点: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2、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3、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4、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5、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6、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教学难点:1、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2、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第章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0.5学时)第二节 万里长城和旅游业(0.5学时)第三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0.5学时)第四节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0.5学时)第五节 我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0.5学时)第六节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七节 我国的园林资源(0.5学时)第八节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0.5学时)第九节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节 庄严的革命纪念地(0.5学时)第十一节 我国古代文化遗存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二节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三节 中国膳食和烹饪技艺(0.5学时)第十四节 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0.5学时)第十五节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0.5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我国的主要人文旅游资源介绍。第3章交通与旅游(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0.5学时)第二节 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0.5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16学时)第章旅游地理区划(1学时)教学内容:一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0.5学时)二中国旅游地理分区(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中国旅游地理分区。第章京、津、冀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0.5学时)第二节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三节 天津旅游区(0.5学时)第四节 清东陵和清西陵(0.5学时)第五节 秦皇岛旅游区教学重点:1、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2、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3、天津旅游区。4、清东陵和清西陵。教学难点: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第章东北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第章黄河中下游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1学时)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0.5学时)第三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0.5学时)教学重点: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1、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2、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第章西北、内蒙古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自然地理概况。第章长江中下游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教学难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第章华南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0.5学时)第二节 经济地理概况(0.5学时)第三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1、自然地理概况。2、经济地理概况。第章西南旅游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1学时)教学重点: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教学难点:自然地理概况。第章青藏旅游区(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0.5学时)第二节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0.5学时)教学重点: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教学难点: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附:教案部分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第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2、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1学时五、教学内容:(一)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上才对旅游进行专门的探讨,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中国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3、中国旅游区划;4、中国各大旅游区的区域规划。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七、作业:教材第3页思考与练习 第1题、第2题第2章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2、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2、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2学时五、教学内容:(一)旅游资源的含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事物和现象。(二)旅游资源的类别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大类。还有,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分为: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和市(县)级旅游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三)旅游资源的特点1、观赏性2、区域性3、组合性和整体性4、地域的固定性和不可移置性5、时代性与季节性6、民族性和文化性7、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四)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那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不是专门从事保护技术研究的,但我们保护资源的意识决不能比专司环境、生态、文物等资源保护工作的同志弱,正如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对党旗应当有着一样的忠诚那样。所以我们旅游工作者必须像珍惜生命一样去保护旅游资源。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七、作业:教材第6页思考与练习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3章旅游开发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历史发展、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2、使学生了解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3学时五、教学内容:(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旅游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无论多么优越的旅游资源,如果没有被开发,或者没有被利用,那么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决定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旅游开发是创造价值,同时也是提高其价值。(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先驱,被一致认为是1959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划,从1959年开始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末)(2)旅游开发的扩展阶段(60年代70年代初)(3)旅游开发观念转变阶段(70年代80年代)(4)旅游开发快速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5)旅游开发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我国的旅游开发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三)旅游开发的条件 1、立地条件 2、自然条件 3、社会条件(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基本原则:1、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建设的基本方针;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要破坏自然景观和原有氛围;3、保持历史文物和古迹的固有面貌;4、突出民族性和地方特色;5、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6、讲究经济效益,要求投资少、收效快。旅游开发评价包括效益评价、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五)旅游开发类型 1、充分开发自然景观型; 2、充分开发人文资源性; 3、充分利用交通旅游地型; 4、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 5、旅游对象创造型;(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旅游开发是地区开发的一部分,旅游开发要符合地区开发的整体要求。(七)我国的旅游开发 我国在旅游开发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然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了解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七、作业:教材第12页思考与练习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章旅游业规划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1学时五、教学内容:旅游业规划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旅游业规划的步骤:1、查明可供旅游利用的全部现有设施与潜在设施情况。2、分析旅游市场和预测未来的旅游流向和流量,3、探讨旅游区游人需求大于游览设施时需采取的措施,4、了解国内外投资的来源和可能性;5、探讨保护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社会环境的策略与措施等。旅游业规划的分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点)建设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按其内容详略可分为: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等。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七、作业:教材第3页思考与练习 第1题、第2题第二编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第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2、使学生熟悉中国的地貌、水、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旅游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旅游价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2、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3、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4、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5、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6、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7、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8、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5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自然旅游资源是又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组成的,如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等。其特点:复杂性、多样性、地带性。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 辽阔的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旅游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多样的旅游环境。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市场结构,即以日本为主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短程旅游客源市场,以美国、西欧为主的远程旅游客源市场,以俄罗斯、东欧、澳大利亚为主的中程旅游客源市场。第三节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不论是峰谷、洞穴,还是河湖、泉瀑,都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受各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人文景观中的古建筑、古遗址等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论从什么角度看,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表现在:1、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2、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3、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4、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5、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第四节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1、 气势磅礴的江河2、 星罗棋布的湖泊3、 泉及矿泉旅游资源4、 瀑布旅游资源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陆地和海洋间的分界线,即海洋水体与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以及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狭义的海岸,系指高潮线以上到海蚀崖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地带。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态,可将海岸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两大类。海岸和其他的自然界事物一样,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和发展之中。“沧海桑田”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不断变化着的海岸所作的生动概括。由击岸浪对海岸基岩的冲蚀,波浪携带粗碎屑物的磨蚀,海水对海岸基岩的溶蚀,以及砂砾物质在波浪作用下的搬运与沉积,促使在海岸塑造成了一系列极具观赏性的海蚀与堆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等。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资源:1、北方海滨避暑修养观赏胜地;2、南方海滨避暑御寒娱乐胜地。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1、云海:由于波动气流的作用,空气产生升降,当水汽充沛时,在波峰处因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云,在波谷处因空气绝热下沉增温而无云形成,于是出现了一列列条带状的层积云,波澜壮阔,俗称云海。云海多发生在午夜或早晨,这是因为该时山地中多形成稳定的逆温层,逆温层上下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有较大差异,故容易产生气流波动,形成云海。2、雾与雾淞:雾是低层大气凝结现象,是由低空中极细小的水滴和冰晶组成。雾淞则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凝结物,呈针状或粒状的疏松微小的冰晶或冰粒。多形成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根据雾淞的形状和结构,可分成晶状雾淞和粒状雾淞两类。著名的吉林“树挂”,属于晶状雾淞一类。3、冰、雪:雪是指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当温度在冰点或冰点以下(0,水汽直接凝华呈固态,即冰晶。冰晶不断从空气中吸收水汽,形成大冰晶。大冰晶在大气中下降时,又沿途把云滴碰撞合并,形成更大的冰粒。冰粒如在较暖气层中融化,就以雨的形式下降;如不及融化,则以雪、冰雹等形式下降。4、烟雨:俗称“毛毛雨”,是指从层积云和层云中降落下来的由大量小雨滴或极小雪花组成的降水,其降水强度不超过0.25mm/h。5、蜃景:即海市蜃楼奇景。它有上现蜃景与下现蜃景之分。6、佛光:佛光是由光线的衍射作用产生的。在水汽丰富的山势高峻地区,半山腰常分布有白茫茫一片云海。当人站在山上,若光线从他背后射来,由于光线的衍射作用,会在他前面的云幕上出现人影或头影,影外围绕有彩色的光环,似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故称佛光。第七节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 1、我国的植物资源:1)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我国植被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2、我国的动物资源:1)我国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2)地区分布不均。3、动植物资源与旅游活动:1)观赏性;2)奇特性;3)珍惜性;4)古老性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在主要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自然界哺育了人类,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使森林遭砍伐、动物遭捕杀、环境遭污染、土地遭退化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灭。据统计:全世界5001000万种生物, 1719世纪每天平均消灭一个物种,如不保护自然,物种消失的速度更快。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域在美国建立,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随后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国像雨后春笋般地萌生,逐步在全球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自然保护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通常说的自然保护区是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1、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2、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3、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4、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中国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将近500个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有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熟悉中国的地貌、水、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旅游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旅游价值。七、作业:教材第58页思考与练习 第1题、第3题、第3题、第4题、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12题、第13题第2章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2、使学生掌握万里长城、“丝绸之路”、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3、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特种工艺品资源和博物馆建设与旅游的关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2、万里长城、“丝绸之路”、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7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2、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强有力的生命力; 4、活跃性。第二节 万里长城和旅游业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北部以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和长城以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的分界线。它东起鸭绿江边的丹东、西达天山之麓,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绵延起伏达1万余公里。1、长城修筑历史: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长城是楚长城和齐长城。楚是战国时的大国,疆域很大,但楚怀王时,常受北方秦、韩、魏的侵犯,于是利用渑水、泚水的堤防,再接伏牛山,筑成长500km的“楚方城”;齐长城建于春秋,以防鲁、楚之入侵,沿泰山、鲁山、沂山,于小珠山入海,全长500多km。其余的秦、魏、赵、韩、燕等国都修筑了长城。有的完全是高墙,有的墙、堑、沟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山河险要处筑寨,把孤立的据点联接起来,形成防御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于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组织军队、民夫、战俘、有罪官吏近200万人,大举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没连在一起的进行补筑,年久破坏的进行整修,对新扩疆域进行新修,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经甘、宁、晋、冀、辽五省区,直到朝鲜大同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汉代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曾于公元前121年、108年和102年,将长城由永登延伸到酒泉,由酒泉延伸至玉门,再由玉门延伸至罗布泊。使长城东西蜿蜒一万多公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汉以后各朝代都有修长城之举,唯独唐、元两个朝代,因威鼎盛,边界远在长城以外,所以无需修筑原长城或增筑新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5000余年,前后经历20多个朝代,若把各个朝代所筑长城的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5万km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万里长城,远不止万里!2、长城在旅游业重的价值及重点游览地段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重点游览地段有:山海关、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第三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 “丝绸之路”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2、海上“丝绸之路”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第四节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1、京杭大运河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7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2、都江堰在古代水利工程中以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它位于玉垒山麓的岷江中。相传为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后代屡有扩建,至今已有2200余年。主要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几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长700m,如一弯新月伏卧江中,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用于引水灌溉;外江是岷江正流,用来排洪排沙。宝瓶口是凿开玉垒山麓而形成的瓶颈状缺口,长80m,宽20m,利用坚硬的岩壁束住内江,以控制进水量。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引水进入成都平原,既可灌溉、又可通航。飞沙堰在鱼嘴和宝瓶口中间,用竹笼装满卵石作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这些工程的互相配合,形成了科学的引水、排洪、排沙的水利系统,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经过改建、扩建,都江堰区的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万亩。渠道一带已成为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的游览胜地,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离堆公园和玉垒山公园。 3、灵渠灵渠,又名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了向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率军民开凿的。灵渠全长34km,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联接起来,解决了水程30多km、落差32m的河道航运问题。这里渠水清澈、两岸垂柳成行、松竹苍翠,座座拱桥似彩虹横跨,亭台楼阁掩映在绿丛之中,形成淡雅清新的风格,成为游人络绎的旅游胜地。4、坎儿井系吐鲁番地区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的来源,是天山雪水融化渗入地下后被勤劳的各族人民引至吐鲁番地区,如果没有坎儿井,吐鲁番会消失在沙漠之中,同时坎儿井是吐鲁番文明得以沿续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坎儿井与京杭运河、长城并列为我国著名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不可不看的著名人文景观。吐鲁番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余万人次,坎儿井、葡萄沟是必游之地。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公里。在新疆境内坎儿井总长度达4400公里,称得上"地下大运河"。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具有很多优点: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清凉剂";自流灌溉,不需动力。第五节 我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 1、名楼伟阁 楼阁是两层以上的屋宇建筑。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指重屋,即重叠起来的房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宋以后楼与阁已无严格区别。按功能分,有观景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箭楼、城楼、敌楼、戏楼、茶楼、酒楼、过街楼等。较为著名的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长江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以及蓬莱观海的蓬莱阁、青岛栈桥迥澜阁等,在楼阁建筑中,具有代表性。2、亭、水榭和游廊 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驻足、观览,俗称亭子,出现在南北朝中后期。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亭子利用也越来越广泛,种类也越来越多,造型富于变化。历史上许多亭与名人名句联系起来,如:陶然亭、爱晚亭、醉翁亭。我们学校还有风华亭、蘑菇亭。 水榭,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高台榭、美宫室”,“层台累榭”的记载。汉以后,随着高台建筑的消失,建于高台的榭就移到了花间水际,成为园林中供人休息的游观建筑了。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 游廊,是带形建筑,是联系建筑物和景物的脉络,景区的导游线。具有划分空间,增加景深,便于观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因此设计廊特别注意与地形结合,最忌僵直呆板。它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蜿蜒逶迤,富于变化。廊可分直廊、曲廊、波形廊和复廊等类型,它可将一条本来较为单调的空间,辗转于园林之中,而使游人不感乏味。著名的颐和园长廊,长728m,共273间,它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随湖岸曲折而曲折,穿花透树,对称地延伸在排云殿的两翼,像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联缀起来,使湖山之间的景色更加层次分明。 3、古代石拱桥遗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第六节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1、我国城与都城的发展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国家出现,首都就成为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所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同当时首都有联系。例如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西周的陕西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遗址,西安附近丰、镐遗址,春秋战国时洛阳东周城遗址,曲阜鲁故城遗址,楚纪南故城遗址,郑韩城遗址,赵邯郸故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末央宫遗址,邺城曹魏遗址,鄂城东吴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宋东京和临安遗址,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遗址,等等。这些城市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历史价值。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有价值的都城进行旅游开发,并利用开发的文化载体,开展相应旅游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古都中,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等古都已有较系统研究,在旅游开发中已取得很大成绩,推出了许多有特色的景点。 2、城市建设与旅游从旅游角度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旅游开发前景和可以开展旅游活动。因为:第一、中国大部分城市或依山傍水,或位于河、湖、海岸边,再加绿化、园林布置,以及近郊绿化带建设,都有天然之利。尽管近几年工业发展,一些城镇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和绿化带受到破坏,今后如果加以治理,绿化,美化,园林化,可以改变城镇的生态环境。第二、一些城市历史悠久,保存一些古建筑、历史文物和遗迹,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计划开发,会突出本城市特色。第三、一些城市建设中,既保留有古建筑、近代建筑,又有现代建筑,形成城市景观风景线。第四、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商业中心,都有名优特产品,都有购物一条街,有名吃名店,给旅游者提供购物、餐饮的有利条件。第五、城镇一般是交通方便,服务设施较好,有利旅游者吃、住、行。当前,在城市开展旅游中,不仅仅是条件具备与不具备,关键是城市管理者有没有现代意识和旅游意识问题。如果认识到旅游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的结果,旅游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话,只要在组织社会生产中,注意和侧重旅游开发,就会把资源优势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第七节 我国的园林资源1、我国古代园林史2、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园林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的几何形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为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园,笔直的林荫道,规整的水池,华丽的雕像和喷泉,修剪过并具有一定造型排列成行的树木,以及壮丽的建筑物等。它是建筑在西方“唯理”美学基础上,推崇人工的几何美,反映了封建地主庄园的享乐意识,以及仪典性排场的需要。东方,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美,并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它深受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艺术影响。有一些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反映文人超然脱俗的感情,飘逸的风度和浮华的气质。满足文人可居、可游的要求。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讲义.doc)为本站会员(音乐台)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