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等教育]研究生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考试必备-3页7号字.doc

    • 资源ID:1994492       资源大小:105.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等教育]研究生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考试必备-3页7号字.doc

    1、托马斯·莫尔:(14781535)15世纪至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其主要著作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在乌托邦中,莫尔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主张彻底废除私有制度,同时莫尔又首次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莫尔在乌托邦中的观点,使他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以至于乌托邦社会主义成了此后空想社会主义的同义语。2、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和闵采尔。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一些思想家率先利用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憧憬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社会,形成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3、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科学,是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及其相互关系,即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学科。它既要从总体上又要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去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直接指导革命和建设的行动科学。4、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德国流亡者于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其成员主要是工人和手工业者。其纲领是实行“财产共有”。1842年该组织的重心移到伦敦以后很快发展起来,在瑞士、德国、法国建立了许多支部,欧洲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参加而成了国际性组织,其口号是“人人皆兄弟”。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正式加入并改组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接受恩格斯提出的新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还委托马克思与恩格斯起草一份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从此共产主义运动就开始了。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由于1848年革命失败,许多代表人物在科伦共产党人审判案中被捕以及内部分裂,到1852年最后宣布解散。5、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充分体现自己特长的、深刻挖掘自己潜能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丰富多彩的发展,充分表现自身真正个性的积极因素,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走向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6、邓小平“南方讲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7、“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8、产业革命:又叫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厂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生产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具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和必要性。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了这么多的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所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扩展: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影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城市的扩大。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东方从属于西方。9、苏联模式:在战争和革命年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在中止新经济政策后建立的模式,概括起来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以此为基础的并反映在政治、文化各方面,形成各方面的集权模式。10、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前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在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工业模式。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突出的特点是“过度集中”,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表现在经济上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经济成分单一化。政治方面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形成个人高度集中的体制和制度。斯大林模式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致性的内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如有限度地保留商品,当然也有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式的照搬和背离。 11、“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0年江泽民提出的,之后经过江泽民不断阐述和发展,到了十六大,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并被写入党章。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12、民主社会主义:发端于上世纪的第二国际,主要来源于伯恩斯与考茨基修正主义、改良主义的理论主张。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所奉行的学说。从概念看,主要指世界一些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所奉行的理论和政策,也指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政治流派,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理论与政治主张的意识形态。13、无产阶级:又称“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经过产业革命,工业中心和城市不断增多,产业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终于形成了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两个对抗性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形成同机器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它大公无私、最有远见、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是工人运动的核心,它的伟大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14、“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15、布哈林:(18881938)俄国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是苏联社会主义联共最可贵的理论家,他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阐发者和维护者,他从实际出发重新研究了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1)他认为苏联在很长时间内将是“落后的社会主义”。2)他提出对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提高与保护,重视工农联盟。3)提出了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论。他对列宁的思想做了发挥,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30年代斯大林的肃反,布哈林被处决。16、平均空想共产主义:发生在18世纪中叶,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摩莱里和他的自然法典、马布利和他的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巴贝夫和他的巴贝夫文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主要利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武器和自由平等的口号,直接论证了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必要性,只是受历史限制,还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不过,由于他们已经抓住私有制问题进行建立公有制必要性的论证,所以,恩格斯评价说“在十八世纪已经有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7、三大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英法两国资本主义相继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显露出来,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好无情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它致命的缺陷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但找不到其经济根源,提出埋葬资本主义的要求却找不到其社会力量,憧憬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却找不到实现的道路。18、第一国际: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经过一段沉寂时间,以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联合行动为契机,1864年成立了第一个群众性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即第一国际。反映了当时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对第一国际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第一国际在其存在的12年间,团结了欧美许多国家的工人和社会主义者,提高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质量和水平。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活动的宗旨:要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团结为一支统一的力量,把它置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之下,纳入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轨道。前期的主要活动内容: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19、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国家一些政治思想家,在批判现实政治制度和以苏联为代表的所谓“社会主义”模式中产生的政治思潮。它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西方马克思主义希望批判和改造“马克思主义”,走一条既非暴力又非民主议会之路的社会改革之路。提出:当今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无产阶级队伍正在日益缩小,当前发达国家的主要社会变革力量已不再是无产阶级,而是整个市民社会;西方社会革命的途径在于无产阶级逐步掌握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而破坏资产阶级在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再逐步地掌握国家权力。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暴力革命的主张,但它并不像民主社会主义那样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建立在社会现实之上,而是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建立在主观构想上。20、新经济政策:其背景是农业自然灾害,也是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不足。其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制度,将余粮收集制改为农业货币税制度,恢复粮食自由贸易。实行租让制,把一部分企业交给资本家经营,把小商人组织起来成为合作社。国家通过向商业资本家支付佣金的方式,让他们帮助国有企业推销产品,并向小生产者收购产品。向资本家出租土地、森林、矿区。其核心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质是改善与农民的关系。21、列宁主义: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观点和理论的体系,是马主义普遍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与马克思主义统称为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22、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14-24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应邀列席大会的还有中国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在涉及国际形势时,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三个理论问题。这部分论述后被称为“三和路线”。正式宣布,“坚决反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不相容的个人崇拜”。大会最后一天深夜,赫鲁晓夫又突然召集内部会议,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于6月4日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它由于通篇直接激烈谴责斯大林而震惊世界。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3、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经整理并经毛审定,197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是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应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为了发展内地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必须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尽量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的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无论不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的多。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7)党和非党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要按照不同情况,对反革命分子采取杀、关、管、放等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应当给他们以生活出路,是他们有自新的机会。9)是非关系。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照抄。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各个领域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领域,它是国际生产力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各国制度安排的结果。就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经营为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组合。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5、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在中国发生的,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自下而上的一场政治运动,也称十年内乱。毛泽东发动这场政治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所谓的“资产阶级当权派”。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二阶段:1969年4月中共九大的召开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的召开。第三阶段:从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原因:这一建设模式是在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缺少民主传统和基础的特殊条件下,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创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影响: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如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等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形成,即使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制度及体制的一种质的进步。基于基本适合当时的生产率水平不,苏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它迅速提高苏联经济实力,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感召力。此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对整个世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在30年代的成功建设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发。它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变成现实。但是,斯大林模式中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式照搬和背离,特别是搞个人专制、个人崇拜,不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实行计划经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等,也对其后建立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经过一段时期,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随着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有与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一致性的内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如有限度地保留商品;当然也有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式照搬和背离。因此,如果说在战争和革命年代,这些弊端还没有充分暴露,高度集中的体制能够发挥奇效的话,那么当时代主题发生变化后,这种诞生于战争危险条件下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当做社会主义普遍模式推广的话,其矛盾和弊端自然很快就暴露无遗了。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2、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构想?马克思以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私有制,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实现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全体成员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没有差别;第三,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是分配的唯一尺度,此外不承认别的尺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第四,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已经失去政治职能,不再具有阶级压迫工具的性质,只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第五,实行产品经济,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很显然,社会主义社会要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具备上述这些基本规定性,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二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五个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实践是超越这两个前提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首先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的看法,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表现为从理性、从人的头脑中构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主观的设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而紧紧抓住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个基本事实,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步激化这个基本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这些确切结论,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得出的逻辑结论。作为逻辑结论,它重在揭示必然性,揭示条件与结果间的必然联系,即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矛盾的激化直至灭亡必将预示着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并不包括实现这种结果的具体过程。要科学地看待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会过时,就在于它超越了一切私有观念的局限,能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身,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种革命性与科学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使它成为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我们要忠实于马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马主义的本本和词句,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3、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发源于第二国际,主要来源是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修正主义、改良主义的理论主张,他是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所奉行的理论与政策,也指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政治流派,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理想与政治主张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其奉行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没有恩及大众没有泽被工人阶级,社会的不平等的根源没有被消除反而进一步的扩大,所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批判资本主义并彻底的实行自由公正团结的理念,并要求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良。民主社会主义是从社会民主主义发展过来的,社会民主主义反对无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现成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克服二者的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它是的理论资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它起源于欧洲,一直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性理论。但它既反对传统的右翼保守主义政治,又反对传统的左翼激进主义政治,同时继承了传统的左右两翼中某些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可以看作是由社会民主主义衍生出的另一种流派,民主社会主义者仍然主张建立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式经济的社会。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社会民主主义的立场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中间,而民主社会主义则拥护完全的社会主义,并且希望借助民主手段废止资本主义。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派,认为社会主义的建立不能通过革命的方式,但可以通过改良或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民主手段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二者区别在于民主社会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性,但认为所有制的变革可以通过民主手段来实现;社会民主主义者否认所有制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在混合经济背景下重新分配财富从而实现社会更大的平等的重要性。战后西方国家社会民主思想的政治代表就是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工党和民主党。4、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一、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闵采尔“千载太平之国”、康帕内拉太阳城为代表。他们处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阶段,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不平衡的弊端,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并为劳动人民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世界。他们主张财产公有,消灭商品和货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人人劳动,共同分配,以极为虚幻的形式表现出共产主义的微光,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尚未明显暴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不强,他们只得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用文学游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以摩莱里自然法典、巴贝夫“平等共和国”、马布利“理性社会主义”为代表。他们处在手工工场大发展的阶段,并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便以理性为武器,以平等为口号,以拟定法律为形式,规定了未来社会在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原则。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相比,他们做了更多的理论论证,对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特征的探讨更深入,当然,他们的思想仍存在不少消极的因素,尤其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非常明显。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他们从平等的原则出发,结果导致平均主义;从按需分配的原则出发,结果陷入禁欲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很只得注意的一种现象。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实业”制度、傅立叶“和谐制度”和欧文“公社制度”为代表。以上制度,尽管名称各不相同,但都实行了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财产公有、按需或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民主协作、管理有序、男女平等的原则,这些原则正是后来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当然在他们创立学说时,机器工业还没充分发展起来,无产阶级尚未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只看到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没有看到无产阶级具有自求解放的伟大力量。同时他们仅仅主张宣传教育和试验示范,反对暴力革命,因而无法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即便如此,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先驱者,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5、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臆想.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它致命的缺陷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但找不到其经济根源,提出埋葬资本主义的要求却找不到其社会力量,憧憬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却找不到实现的道路.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及其相互关系,即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科学。它既要从总体上又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去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直接指导革命和建设的行动科学。联系: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考来源,提供了思想材料。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做出伟大贡献,但它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原则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致命的缺陷在于,它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但找不到其经济根源,提出埋葬资本主义的要求,却找不到其社会力量,憧憬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却找不到实现的道路。1)历史观不同,他们受唯心史观的限制,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必然陷入空想。2)幻想用和平的方法,即呼吁有产者援助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计划。3)把无产阶级看做是受苦最深的阶级予以同情,找不到建立新制度的社会依靠力量。马、恩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三者划清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特别是唯物史观提供的方法论使社会主义成为一门科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方法论上,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窠臼。6、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思想和观点1992年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些讲话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通常人们把这些讲话称作“南方谈话”。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又在当时形势下,有针对性地重申和发挥了他许多一贯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南方谈话”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谈话指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其次,谈话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谈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四,谈话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五,讲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第六,谈话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第七,谈话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7、重点阅读“南方讲话”第2和4、5部分,谈自己的认识。首先,谈话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谈话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讲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8、你认为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发展突破有哪些(至少列举三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一国两制理论。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又以新的理论和实践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论述。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中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社会主义的任务虽然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从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人物的理解,真正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贡献。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曾经预测过未来社会大体上可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将其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多级发展过程,即大阶段中有小阶段,并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毛泽东曾经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是对我国国情的准确认识和科学估计,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大突破。邓小平正是在充分总结和继承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从而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新发展。4)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的思想,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勇气,不但在实践中努力实行全面改革,而且在理论上阐述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5)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正是在继承这些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战略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理论特色,初步回答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6)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的贡献在于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要素中突出出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生产力是否仅仅是劳动生产力这一问题的思考,而且也促使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科学是否也能创造价值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紧密相联的又一重大理论问题。它的提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而且发展了这一学说。7)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邓小平又对实现了“跨越”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途径、动力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结论是:首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其次,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可以跨越,而与之相联系的商品生产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阶段,则是不能跨越的;再次,实现了“跨越”之后,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还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上述探索,系统地回答了东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十五个方面:1)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从毛泽东的“以苏为戒”、寻找“适合中国的路线”,到邓小平的“走自己的路

    注意事项

    本文([高等教育]研究生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考试必备-3页7号字.doc)为本站会员(音乐台)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