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工程设计规范.doc

    • 资源ID:2040793       资源大小:108.51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工程设计规范.doc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工程设计规范前    言从1986年起,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先后颁布了YDJ 26-19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YD 2011-1993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 5068-19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 5078-19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 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等五个有关通信局(站)防雷接地方面的设计规范、规定,这些规范对我国通信局(站)的雷电防护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原规范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通信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不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使用。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我国近年来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ITU-T、IEC相关建议,在参考原有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编写并整合为一个新的标准。本规范适用于综合通信楼、交换局、传输局、大型数据中心、模块局、市话接入网点、宽带接入点、移动通信基站、卫星地球站、光缆中继站、微波站等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的设计。本规范中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负责解释、修订、监督和管理。本规范具体条文规定的解释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负责。在规范的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互助路1号,邮编:450007),以供修订时参考。原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原邮电部设计院、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修订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刘吉克参编人员:华京、陈强、李猛     目     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通用规定 73.1  地网结构 73.2  接地体 73.3  接地引入线 83.4  室内等电位连接 83.5  接地汇集线 93.6  接地线 93.7  各类入局缆线的防护 103.8  光缆线路的防雷 103.9  其它设施的接地 114  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134.1  一般原则 134.2  接地系统设计 134.3  通信设备的接地 184.4  传输接口的保护 184.5  计算机网络的保护 184.6  监控系统的保护 194.7  建筑物防雷 195  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205.1  市话接入网站、模块局 205.2  宽带接入点 215.3  光缆中继站 226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236.1  一般原则 236.2  基站地网 236.3  直击雷防护 246.4  馈线的接地保护 246.5  机房内的等电位连接 256.6  接地引入线和室内接地处理 266.7  供电线路的防护 277  小型无线通信站的防雷与接地 287.1  一般原则 287.2  直击雷防护 287.3  地网 287.4  接地汇流排 297.5  缆线屏蔽与接地 308  微波、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 318.1  微波站的防雷与接地 318.2  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 349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 359.1  一般规定 359.2  浪涌保护器的使用要求 359.3  电源系统过电压保护的设计 369.4  电源浪涌保护器安装 399.5  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号线的雷电过电压保护 409.6  保安单元的使用 41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43附录B  网状、星形和星形网状混合型接地 44附录C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45C.1  总则 45C.2  一般原则 45C.3  测量方法(四点法) 46附录D  接地电阻的测量 48附录E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 50附录F  全国雷暴日示意图 52条文说明 531  总 则 552  术 语 553  通用规定 564  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566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579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 58  1  总则1.0.1  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通信局(站)造成的危害,确保人员安全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扩建、改建及现有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改造工程应参照执行。1.0.3  通信局(站)应采用系统的综合防雷措施,包括:直击雷防护、联合接地、等电位连接、电磁屏蔽、雷电分流和雷电过电压保护等。1.0.4  通信局(站)的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应根据当地雷电活动情况和局(站)性质,选择合理的保护等级,确保必要的防护置信度;同时也应防止过度保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0.5  通信局(站)的通信电源系统,应采取适当、有效的雷电过电压分级保护措施。1.0.6  通信局(站)接地系统应采用等电位设计,对通过一般连接难以达到等电位效果的设备(端口),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过电压保护措施。1.0.7  本规范是通信局(站)防雷、接地、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维护和各类浪涌保护器件选择的技术依据之一。1.0.8  通信局(站)内使用的浪涌保护器,应经信息产业部认可的防雷产品质量检测部门测试合格。1.0.9  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必须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通信网防御雷电安全保护检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1.0.10  在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工程中,应对隐蔽工程实行随工验收、并加强监理,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1.0.11  通信局(站)所在地年雷暴日的确定,应依椐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或者参照本规范附录E和附录F 的范围确定。1.0.12  通信局(站)设计中涉及建筑、构筑物的防雷接地部分,还应符合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0.13  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应提出充分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2  术语2.0.1  雷暴日  (Thunderstorm Day)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则称为一个雷暴日。2.0.2  雷电活动区 (Keraunic Zones)   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    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25天的地区;    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在2640天的地区;    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在4190天的地区;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超过90天的地区。2.0.3  雷击  (Lightning Stroke)雷云对大地及地面物体的放电现象。2.0.4  直击雷  (Direct Lightning Flash)直接击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2.0.5  非直击雷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它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2.0.6  雷电过电压 (Lightning Overvoltage)因特定的雷电放电,在系统中一定位置上出现的瞬态过电压。2.0.7  地  (Earth, Ground)大地或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导电体。2.0.8  接地  (Earthing)    将导体连接到“地”,使之具有近似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可以使地电流流入或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2.0.9  接地系统  (Earthing System)接闪系统、雷电引下线、接地网、接地汇集线(排)、接地线、建筑物钢筋、接地金属支架,以及接地的电缆屏蔽层和接地体相连的设备外壳或裸露金属部分的总称。2.0.10  综合防雷  (Synthet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对建筑物及内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击雷防护、 联合接地、等电位连接、电磁屏蔽和雷电过电压保护的系列措施。2.0.11  外部防雷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2.0.12  内部防雷设施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Facility)由等电位连接系统、接地系统、屏蔽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产生的电磁危害。2.0.13  接闪器  (Air-terminal System)包括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2.0.14  滚球法  (Rolling Sphere Method)用于建筑物防雷保护区计算的简化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将雷云边界等效为一个球面(半径45m),用假想球沿被保护物体的外廓滚动时,球面不能到达的区域就为保护区,触及球或穿入其表面位置均为非保护区。2.0.15  雷电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2.0.16  均压带  (Ring Conductor)   围绕建筑物形成一个回路的导体,它与建筑物雷电引下导体间互相连接并且使雷电流在各引下导体间分布比较均匀。2.0.17  土壤电阻率  (Earth Resistivity)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它的值等于单位立方体土壤相对两面间的电阻,常用单位是W·m。2.0.18  接地体  (Earthing Electrode)为达到与地连接的目的,一根或一组与土壤(大地)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土壤(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的导体。2.0.19  接地网  (Ground Grid)由一组或多组接地体在地下相互连通构成,为电气设备或金属结构提供基准电位和对地泄放电流的通道。2.0.20  接地引入线  (Earthing Connection)接地网与接地总汇集线(或总汇流排)之间相连的导电体称为接地引入线。2.0.21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接地引入线和接地体的总和。2.0.22  基础接地体  (Foundation Earth Electrode) 建、构筑物基础中地下混凝土结构中的接地金属构件和预埋的接地体。2.0.23  工频接地电阻  (Power Frequency Ground Resistance)工频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体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2.0.24  冲击接地阻抗  (Impulse Earthing Impedance)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流入大地电流峰值的比值。2.0.25  跨步电压  (Step Voltage)大地表面一步距离(取0.8m)的两点之间的电压。2.0.26  接触电压  (Touch Voltage)接地的金属结构和地面上相隔一定距离处一点间的电位差。此距离通常等于最大的水平伸臂距离,约为lm。2.0.27  联合接地  (Common earthing)使局(站)内各建筑物的基础接地体和其它专设接地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共用地网,并将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逻辑接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以及建筑物防雷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系统的接地方式。2.0.28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将不同的电气装置、导电物体等,用接地导体或浪涌保护器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2.0.29  接地端子  (Earthing Terminal)接地线的连接端子或接地排。2.0.30  接地汇集线 (Main Earthing Conductor)接地汇集线是指作为接地导体的条状铜排(或扁钢等),在通信局(站)内通常作为接地系统的主干(母线),可以敷设成环形或线形。2.0.31  接地汇流排  (Earth terminal)与接地母线相连,并作为各类接地线连接端子的矩形铜排。2.0.32  总接地汇流排  (Main Earth-terminal,MET)单点接地的星形接地系统中,系统的第一级主汇流排。2.0.33  楼层汇流排  (Floor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FEB)    建筑物内各楼层的第一级接地汇流排。2.0.34  局部等电位汇流排   (Local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LEB)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汇流排。2.0.35  接地基准点  (Earthing Reference Point ,ERP)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引接点。2.0.36  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SPD)通过抑制瞬态过电压以及旁路浪涌电流来保护设备的装置。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2.0.37 开关型(间隙型)浪涌保护器( Switching type SPD)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对浪涌响应时突变为低阻的一种SPD。常用器件有气体放电管、放电间隙等。2.0.38  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但随着浪涌的增大,其阻抗不断降低的SPD。常用器件有氧化锌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等。2.0.39  混合型浪涌保护器  (Combination type SPD)由开关型和限压型器件混合组成的SPD。2.0.40  SPD残压  (SPD residual voltage)   雷电电流通过SPD时,其端子间呈现的最大电压。2.0.41  标称导通电压 (Nominal start-up voltage)   在施加恒定1mA直流电流情况下,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启动电压。2.0.42  SPD的标称放电电流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In)   表明SPD通流能力的指标,对应于8/20ms模拟雷电波的冲击电流。   2.0.43  最大通流容量  (Maximum discharge current, Imax)    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每线(或单模块)能通过规定次数、规定波形模拟雷电波的最大电流峰值。最大通流容量一般大于标称放电电流的2.5 倍。 2.0.44  二端口浪涌保护器  (two-port SPD)具有独立输入输出端口的浪涌保护器。在这些端口之间插入有一个专门的串联阻抗。2.0.45 电缆入口接地排   (Cable Entrance Earthing Bar, CEEB)可以通过接地排将电缆入口设施各个户外电缆与MET或环形接地体进行连接的接地排叫CEEB。2.0.46 电缆入口设施  (Cable Entrance Facility,CEF)将光电缆内接地和金属外皮连接接地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靠近户外电缆的入口处的设施,称呼为CEF;如通信大楼的进线室。2.0.47 垂直接地主干线  (Vertical Reise,VR)垂直接地主干线(垂直接地汇集线)是一组在电信设备和主接地端子间提供工程低电阻路径的垂直导体,垂直贯穿于通信局(站)建筑体各层楼的接地主干线。2.0.48 公共接地网  (Common Bonding Network,CBN)是通信局(站)内实施接地连接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组被特意互连或者偶然互连的金属物体。这些物体包括:连接到地网的建筑物钢结构、建筑钢筋、金属管道、交流电力线槽道和PE线、金属支架以及连接导体。2.0.49  8/20s冲击电流波形   (8/20s Impulse Current Waveform)8/20s波形为常用模拟雷电流冲击模型,其电流与时间的关系为:8/20s波形的电流与时间关系图 3  通用规定3.1  地网结构3.1.1  通信局(站)必须采用联合接地。3.1.2  通信局(站)的地网宜采用围绕机房建筑物的环行接地体,有建筑物基础地网时,环行接地体应与建筑物基础地网多点连通。3.1.3  通信局(站)内具有多个建筑时,应使用水平接地体将机房地网与其它建筑物地网相互连通。3.1.4  通信局(站)内设有铁塔时,铁塔地网应使用水平接地体与机房地网多点连通。3.1.5  在大地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可使用辐射型水平接地体分散雷电流。3.2  接地体3.2.1  接地体埋深宜不小于0.7m(接地体上端距地面的距离)。在严寒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接地体埋深,在雨水冲刷下接地体不应暴露于地表。3.2.2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及地理情况决定垂直接地体的长度)的热镀锌钢材、铜材、铜包钢或其它新型的接地体,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12倍,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来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垂直接地体。3.2.3  在大地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地网的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要求时,可设置辐射形接地体、使用液态降阻剂或使用专用接地棒。3.2.4  水平接地体应采用热镀锌扁钢(或铜材), 扁钢规格不小于40 mm×4mm。3.2.5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为2.5m的不小于50 mm×50 mm×5mm热镀锌角钢,使用钢管时壁厚应不小于3.5mm。3.2.6  接地体之间的所有连接,必须使用焊接。焊点均应做防腐处理(浇灌在混凝土中的除外)。3.2.7  接地体应避开污水排放口和土壤腐蚀性强的区段。难以避开时,其接地体截面应适当增大,镀层不宜小于86m。也可选用混凝土包封电极或其它新型材料。3.2.8  接地体扁钢搭接处的焊接长度,应为宽边的2倍;采用圆钢时应为其直径的10倍。3.2.9  建筑物周围设置的环形接地体,应与建筑物基础地网每隔5m10m 相互作一次连接。3.3  接地引入线3.3.1  接地引入线长度不宜超过30m,宜采用40mm×4mm或50mm×5mm热镀锌扁钢。接地引入线不宜与暖气管同沟布放,其出土部位应采取防机械损伤及防腐保护措施。3.3.2  当垂直接地主干线直接与地网连接时,应从地网上不同的两点引接地引入线。3.3.3  在土壤腐蚀性强的地段,接地引入线应作防腐蚀处理。3.3.4  接地引入线不宜从铁塔塔脚附近引入。3.4  室内等电位连接3.4.1  通信局(站)室内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一般可采用网状、星形或网状-星形混合型接地结构。原理图见图3.2.11和图3.2.12所示:图3.2.1-1  等电位连接的基本结构                   图3.2.1-2  等电位连接的组合方式其中:     3.4.2  通信系统的等电位连接方式,采用S型还是M型,除考虑通信设备的分布和机房面积大小外,还应根据通信设备的抗扰度及设备内部的接地方式来选择。3.4.3  各楼层室内等电位连接网络应与垂直接地主干线(VR)可靠连接。使用局部汇流排(LEB)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应引至本楼层汇流排(FEB)或水平接地汇集线。3.5  接地汇集线3.5.1  接地汇集线一般采用铜排或热镀锌扁钢,不同金属连接点应防止电化腐蚀。3.5.2  接地汇集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或材料机械强度来确定,一般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0mm2的铜排,高层建筑物的垂直接地主干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的铜排。3.5.3  垂直接地主干线(VR),应贯穿于通信局(站)建筑物各层,其下端连接在建筑物底层的环形接地汇集线上,同时与建筑物各层钢筋(或均压带)连通。当机房采用星形等电位连接方式时,各楼层汇流排(FEB)就近与垂直接地主干线(VR)连接,如使用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VR)时,每条VR应与楼层均压网相互连通。3.5.4 当各层机房使用网状或网状-星形混合结构等电位连接方式时,应使用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垂直接地主干线与每层机房的水平接地汇集线连通。当建筑物的钢筋结构符合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建筑物钢筋作防雷装置的规定时,可不设垂直接地主干线(VR),直接利用其建筑钢筋结构作为接地装置。3.5.5  使用网状或网状-星形混合结构时,水平接地汇集线应根据通信设备的分布分层设置,并应充分利用机房内楼柱的预留接地端子多点接地。各类通信设备的接地线应就近从水平接地汇集线或局部汇流排引入。3.6  接地线3.6.1  通信局(站)内的各类接地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和机械强度选择。3.6.2  一般设备(机架)的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3.6.3  各层接地汇集线与机房分汇流排(LEB)的连接线,在距离较短时,可采用截面积16mm2多股铜线,当距离较长时,其截面积应不小于35mm2。3.6.4  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  多股铜线连接到本机架的汇流排,然后用16mm2 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水平接地汇集线(或机房汇流排)。3.6.5  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在分线盒或ODF架内可靠连通,并与机架绝缘后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引到本机房内第一级接地汇流排(或汇集线)上。3.6.6  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3.6.7  接地线布放时应尽量短直,多余的线缆应截断,严禁盘绕。3.6.8  多股接地线与汇流排连接时,必须加装接线端子(铜鼻),接线端子尺寸应与线径相吻合,压(焊)接牢固。接线端子与汇流排(汇集线)的接触部分应平整、紧固,无锈蚀、氧化,不同材料连接时应涂凡士林或黄油防锈。3.6.9  一般接地线宜采用外护套为黄绿相间的电缆,大截面积电缆应保证接地线与汇流排(汇集线)的连接处有清晰的标识牌。3.7  各类入局缆线的防护3.7.1  各类缆线应埋地引入,避免架空方式入局。3.7.2  高压电力电缆入局时,埋地长度应大于200m;低压电力电缆入局时,埋地长度应大于15m(高压电力电缆已做埋地处理时,低压电缆的埋地长度可不做限制)。当埋地引入有困难时,应适当增加电源系统第一级过电压保护设备的防护等级。3.7.3  当变压器或高压避雷器频繁受到雷击损坏时,可要求电力部门将变压器高压侧的5kA配电避雷器更换为强雷电负载避雷器。3.7.4  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入局时,应将金属护套接地。无金属外护套的电缆宜穿钢管埋地引入,钢管两端做好接地处理。3.7.5  入局市话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应在进线室或MDF架下做接地处理。3.7.6  市话电缆的空线对,应做接地处理。3.8  光缆线路的防雷3.8.1  光缆路由选择时应有意识地避开下列雷害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地点:1  10m深处的土壤电阻率10发生突变的地方;2  石山与水田、河流的交界处,矿藏边界处,进山森林的边界处,某些地质断层地带;3  面对广阔水面的山岳向阳坡或迎风坡;4  较高或孤立的山顶;5  以往曾屡次发生雷害的地点;6  孤立杆塔及拉线,高耸建筑物及其接地保护装置附近。3.8.2  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20的地区,以及有雷击历史的地段,光缆线路应采取防雷保护措施。3.8.3  无金属线对,有金属构件的直埋光缆线路的防雷保护可选用下列措施:1. 排流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原则:1) 10100·m的地段,可不设排流线。2) 10为100·m500·m的地段,设一条排流线。3) 10500·m的地段,设两条排流线。4) 排流线的连续布放长度应不小于2km。2. 光缆在野外长途塑料管道中敷设时,可参照下列排流线设置原则:1)10100·m的地段,可不设排流线。2)10100·m的地段,设一条排流线。3)排流线的连续布放长度应不小于2km。3. 光缆接头处两侧金属构件不作电气连通。 4. 局站内的光缆金属构件应做接地处理。5. 雷害严重地段,光缆可采用非金属加强芯或无金属构件的结构形式。6. 在易遭受雷击的地区,光缆接头盒宜采用两端进线的方式3.8.4  光缆线路应尽量绕避雷暴危害严重地段的孤立大树、杆塔、高耸建筑、行道树、树林等易引雷目标。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消弧线、避雷针等措施对光缆线路进行保护。3.8.5  架空光缆线路除可采用本规范第3.7.3条3、4、5款措施外,还可选用下列防雷保护措施:1. 光缆架挂在长途明线的下方。2. 光缆吊线间隔接地。3. 雷害特别严重地段敷设架空地线。3.8.6  局间架空光缆的防雷应满足下列要求1 架空光缆宜避开易遭受直击雷的特殊地段(如山梁、水坝、河边开阔地及山谷内的开阔地段);光缆吊线应每隔300m利用电杆避雷线或拉线接地,每隔1km左右加装绝缘子进行电气断开。2 雷害特别严重地段的架空光缆上方应设架空地线。3.8.7  局间或高山微波站、基站的直埋光缆与进站低压电力电缆可酌情利用沟槽同沟埋设,埋深宜根据地质情况或满足进局低压电力电缆的要求。3.9  其它设施的接地3.9.1  机房楼顶的铁塔和各种金属设施,均应分别与楼顶避雷带或雷电引下线就近多点连通。3.9.2  楼顶的航空障碍灯、彩灯、无线通信系统铁塔上的航空障碍灯及其它用电设备的电源线,应采用有金属外皮的电缆。在楼顶横向布设的电缆,其金属外护套或金属管应与避雷带或接地线就近连通。上下走向的电缆,其金属外护套应至少在上下两端各就近接地一次。3.9.3  机房内各类金属管道均应就近接地。大楼所装电梯的滑道上、下两端应就近接地,距离地面30m以上时,宜向上每隔一层就近接地一次。3.9.4  大楼竖井内的金属槽道或连通式垂直电缆柜,其自身节与节之间应确保电气接触良好,并就近多点接地。3.9.5  室内的走线架及各类金属构件必须接地,各段走线架之间必须电气连通。3.9.6  太阳能电池的馈电线应采用金属护套电缆,其金属护套在机房入口处应就近接地.4  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4.1  一般原则4.1.1  综合通信大楼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将围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建筑物基础地网及变压器地网相互连通,共同组成联合地网。局内设有地面铁塔时,铁塔地网必须与联合地网在地下多点连通。4.1.2  如局站内有多个建筑物时,应使用水平接地体将各建筑物的地网相互连通,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距离较远或相互连接有困难时,可作为相互独立的局站分别处理。4.1.3  综合通信大楼供电应采用TN(TN-S、TN-C-S)方式。4.2  接地系统设计4.2.1  综合通信楼的地网应参照图4.2.1执行。图4.2.1  综合通信大楼的地网示意图4.2.2  综合通信楼内可设置一根或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VR),敷设方式应参照图4.2.2执行。图4.2.2  综合通信楼垂直接地主干线(VR)的连接示意图4.2.3 垂直接地主干线的数量可根据机房平面大小和竖井的数量确定。在高层建筑物内,垂直接地主干线至少应每隔一层与楼层均压带连通一次。4.2.4  当建筑物横梁和楼柱的钢筋结构电气连接不可靠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置接地总汇集环,垂直接地主干线由接地总汇集环接地。接地总汇集环与建筑物均压带的连接方式应参照图4.2.4执行。注:接地总汇集环与建筑物均压带每相隔5m10m 相互作一次连接图4.2.4  底层接地总汇集环与均压带的连接示意图4.2.5  综合通信大楼内各楼层的接地系统,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楼层面积、楼层数量和通信设备情况,选用以下两种连接形式:1  当采用第一种连接形式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各楼层(或机房)的等电位连接方式可参照图4.2.5-1。图4.2.5-1 第一种连接形式的机房接地示意图2)水平接地汇集线宜敷设成封闭的环形结构。3)水平接地汇集线应沿墙壁或走线架安装,并与垂直接地主干线连接,同时就近与室内楼柱预留接地端多点连通。4)当建筑物的钢筋结构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建筑物钢筋作防雷装置的规定时,水平接地汇集线可直接利用机房内楼柱钢筋引出的预留接地端子多点接地。5)根据机房内的设备布置情况,可在环形水平接地汇集线范围内,沿走线架增设水平接地汇集线形成适当的网格;水平接地汇集线上应预留连接孔(一般直径8mm)。6)机房通信设备应由水平接地汇集线就近接地。7)机房内使用星形接地的子系统,应连接到楼层汇流排(FEB)或就近与水平接地汇集线连通。    2  当采用第二种连接形式时,综合通信楼内的等电位连接方式参照图4.2.5-2。图4.2.5-2  综合通信楼第二种接地连接方式示意图4.3  通信设备的接地4.3.1  总配线架(MDF)宜设置在大楼低层的进线室附近,MDF接地引入线应从地网两个方向就近分别引入(或从建筑物预留的接地端子及底层接地总汇集环引入),连接到MDF架汇流排上。4.3.2  当不同通信系统或设备间因接地方式引起干扰时,可分别设置独立汇流排(LEB),各通信系统设备的接地线连接到各自汇流排(LEB)后,再分别引至楼层汇流排FEB(或汇集线)接地。4.3.3  综合通信大楼中通信设备的直流配电系统的接地与连接宜参照ITU接地手册的规定。4.3.4  采用分散供电的综合通信大楼,直流电源应在各自机房的接地汇集线(或机房内一级汇流排)接地。4.3.5  严禁使用中性线作为交流接地保护线。4.4  传输接口的保护4.4.1  交换机与传输设备使用2Mb/s信号线连接时,交换机房与传输机房应就近设置,避免因两机房之间等电位连接不好,造成2Mb/s线路过电压保护困难。对交换机至传输设备的2Mb/s连接线,主要保护措施应以改进等电位连接和加强线路的电磁屏蔽为主,问题无法解决时,可改用光纤连接。4.4.2  对局外引入的PCM电缆、移动基站的2Mb/s信号线和远端机房引入的信号电缆,应在DDF架的相应端口安装SPD。4.4.3  为增加2Mb/s线路的屏蔽效果,降低端口的雷电过电压,DDF架(包括接头插座)应可靠接地。4.5  计算机网络的保护4.5.1  综合通信楼内的网管系统中,应对远距离、跨楼层和楼外引入的网络线、控制线,采用两端过电压保护。4.5.2  对综合通信楼内的计算机网络,应对网络设备端进行过电压保护。各办公计算机终端应保证电源插头的PE线可靠连通。对重要的和曾经发生雷击损坏的办公计算机终端,可根据情况安装“电源/网络综合保护插板”。4.5.3  各楼层计算机插座的电源配电箱宜安装SPD进行保护, PE线应与由SPD接地的汇流排连通。4.5.4  网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接口的SPD、应满足设备传输速率的要求,SPD接口的线位、线序应与被保护设备接口兼容。4.6  监控系统的保护4.6.1  环境监控和视频监控系统应根据情况对相应线路两端接口及设备电源进行过电压保护。当楼外的监控点不在联合地网范围内时,必须在信号线路及电源线路两端接口安装SPD。4.6.2  监控线缆的布放应避免使用架空线路,尽量远离铁塔,并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管敷设。电缆屏蔽层和外部屏蔽体,应两端接地。    4.6.3  选择各类监控接口(如RS-232、RS-485、RS-424、视频等)SPD时,应满足设备传输速率(带宽)的要求,SPD接口与被保护设备接口应兼容。4.7  建筑物防雷4.7.1  综合通信楼的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满足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 建筑物防雷装置中的雷电流引下线宜利用机房外围各房柱内的外侧主钢筋(不小于二根)。钢筋自身上、下连接点应采用搭接焊,其上端与楼顶避雷装置、下端与地网、中间与各楼层均压网焊接连通,形成法拉第笼式结构。楼顶设有塔楼或铁塔时,塔楼柱子和铁塔塔脚亦应按以上要求设雷电流引下线。2 楼高超过30m时,楼顶宜设暗装避雷网,房顶女儿墙应设避雷带,塔楼顶应设避雷针,且三者间应相互多点焊接连通。3 暗装避雷网、各均压网(含基础底层)可利用该层梁或楼板内的两根主钢筋按网格尺寸不大于10m×10m相互焊接成周边为封闭式的环形带。网格交叉点及钢筋自身连接处均应焊接牢靠。 5  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5.1  市话接入网站、模块局5.1.1  有线接入网站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有线接入网站应在建筑物外四周设置环形接地体。2  机房的接地引入线应从外设环形接地体就近引入,与总接地汇流排连通,MDF架接地母线就近由总接地汇流排接地。3  当有线接入网站内的MDF架和总接地汇流排相距较远时,MDF机架可就近由外设环形接地体直接入地,MDF架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大于35mm2的多股铜线。4  有线接入网站接地方法可参照图5.1.1执行。图5.1.1  有线接入网站接地示意图5.1.2  有线接入网站与移动通信基站共址时,应提高第一级SPD的防护等级,SPD的选择可参考同类移动基站。5.1.3  接入网站的供电系统采用的TT供电方式时,单相供电时应选择“1+1型”SPD,三相供电时应选择“3+1型”SPD。5.1.4  利用农村民用建筑物作机房外设环形接地体有困难时,应根据机房环境条件做一组接地体(接地电阻宜不大于10),建筑有基础钢筋的要在地下与接地体相互连通。5.1.5  在公共建筑物中建接入网站时,应利用建筑物的基础地网作为接地体,预留接地端较远时,可敲开室内楼柱,由建筑主钢筋引出接地端子。如果室内有上下水管,可作为辅助接地体。5.1.6  模块局的地网、接地和电源雷电过电压保护方案应参照接入网站。5.1.7  无线接入网站机房的地网应采用环形接地体,并用水平接地体与天线塔杆地网多点连通,机房接地引入点应在远离塔杆一侧。5.1.8  无线接入网站的发射天线,应在塔杆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馈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进入机房前做接地处理。5.1.9  无线接入网站接地方法可参照图5.1.9执行。图5.1.9  无线接入网机房接地示意图5.1.10  无线接入网站的接地电阻值宜控制在10以内。在接地电阻难以达到时,可在地网四角增加辐射形水平接地体。5.1.11  市话接入网站和小型模块局机房的总接地汇流排和第一级SPD,应设在市电引入的交流配电箱(柜)旁。5.2  宽带接入点5.2.1  宽带接入点机房的接地,宜就近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体,不能利用时应就近制作简易地网,并将接地引入线连接到交流配电箱旁的总接地汇流排上。5.2.2  宽带接入点的室外铜缆宜穿钢管敷设,钢管两端应接地。5.2.3  网络交换机接口有出、入建筑物的铜缆时,应在线路端口加装网络

    注意事项

    本文(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工程设计规范.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