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高三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七).ppt

    • 资源ID:2075762       资源大小:605.01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七).ppt

    专题过关检测(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09·广州毕业班综合测试)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率置于人 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 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解析 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所以A是正确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故B是正确的;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都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故C是正确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因此D是错误的。 答案 D,2.(09·济南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 的捕捞量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及分析判断能力。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缺乏植物的垂直分层,对间隙处太阳能的利用率低,而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演替而来,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故C错。,C,3.(09·大连模拟)下图表示A、B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图(设男女性别比例=11)。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 ( ) A.从年龄组成看,A国属于增长型,人口密度一定 会越来越大 B.从年龄组成看,B国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 不变 C.设A国某年的人口增长率为s,人口基数为a,则x 年后的人口总数为a(1+s)x,D.若B国的人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 年代,B国人口数量将会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及种群数量的变 化。根据年龄组成情况,只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而不能肯定其变化的结果;若出生率不变,而人均寿命增加,在和平年代死亡率将下降,故人口数量会增加。 答案 D,4.(09·福建质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个体的信息传递,可以用来防治有害昆虫。这种治虫方法直接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 ( ) A.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 B.改变害虫的年龄组成 C.降低害虫的出生率 D.增加害虫的死亡率 解析 本题考查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是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的。,C,5.(09·河西区模拟)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e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湖泊中鱼的生长曲线,则对鱼的捕捞 常在cd时进行,C.若此图表示菜青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 治应在c点开始 D.若此图表示某海洋鱼类的增长曲线,在c点种内 斗争最激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中等难度。环境阻力的出现应该是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歧处;对于防治害虫来说,要控制在K/2以下;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生存斗争不激烈。 答案 B,6.某研究人员对某海洋食用鱼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 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如下 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解析 在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B点与C点之间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答案 D,7.如图甲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图乙为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与放牧量之间的关系,图乙中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减小为零时, 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B.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最适放牧量,其数量为甲 图中的K/2,C.森林的合理砍伐,农作物的合理密植应为K/2水平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海洋渔业捕捞、森林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合理密植农作物可提高产量,其数量可达到自然环境中的容纳量(即K值)。 答案 C,8.(09·福建质检)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值变化曲线(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时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解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答案 D,9.(09·广州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 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上的差异 解析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A,10.(09·广州综合测试改编)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种 群 密 度,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由于豚草是外来物种,其种群密度越来越大,而原产地的龙葵消失,说明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由于豚草的入侵,造成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由于有竞争对手狗尾草的存在、空间和土壤营养条件的限制,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会保持“J”型增长。 答案 D,11.(09·南通调研)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 考查群落演替。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是初生演替,甲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慢、历时长。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但甲演替后与原来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答案 C,12.(09·日照调研)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 B.R/P比率可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C.当R/P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 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D.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 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解析 当R/P接近或等于1,不能说明群落不再进行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到大气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 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解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14.(09·南通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15.(09·辽宁五校期末)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能利用光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产者的相关知识,中等难 度。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部分细菌也属于生产者,但是它们所利用的能量是体外无机物氧化分解得到的。,D,16.(09·威海统一考试)下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解析 A是无机环境,B是生产者,C、D都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实现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化学能的是生产者。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每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B和E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环节。B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D是第三营养级,E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 答案 D,17.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 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 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B.有机物中的碳只能通过呼吸 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 转化形式不同 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1千克,则其消耗 的植物至少为10千克,解析 A选项: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选项:有机物中的碳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也可通过燃烧进入大气中;C选项:A、B分别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属于多糖,肝糖原的功能是维持血糖的平衡,肌糖原主要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D选项:“至少消耗”时能量传递效率应为20%,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5千克。 答案 C,18.下表表示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测定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 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约为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并未增加 D.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 主要去向 解析 根据A、B、C、D四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数值可以判断B为第一营养级,D、A、C分别是第二、三、四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 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0.9÷15.9×100%5.7%。可 以看出,每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 级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的大部分,所以说,生物呼 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量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 870.7(102 kJ/m2·a),输出量为各个营养级以及分解 者的呼吸作用消耗量之和,即13.1+501.3+0.6+79.1 +191.4=785.5(102 kJ/m2·a),输出量小于输入量, 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 答案 C,19.(09·临沂质检)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菜青虫吃掉白菜叶并将其转换成生物量的情况。观察发现虫子一天吃2 m2的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作了一些测量。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 W:该菜叶每2 m2的平均干物质量 X:虫子每天呼吸的消耗量 Y:虫子每天粪便的总量 Z:虫子每天CO2的排出量 则估算虫子每天积累的生物量B的公式应为( ) A.B=2W-Y-Z B.B=W-Y-Z-X C.B=2W-X-Z-Y D.B=W-X-Y 解析 该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某营养级能量等于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传给下一营养级,另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D,20.(09·湖南十二校联考)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 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 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 有机物的质量小,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虽然下一个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一般只有上一营养级的10% 20%,但是,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 量越少而个体却越大,因此,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 的质量一般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大。 答案 D,21.右图曲线表示了某森林生 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 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 甲是自养生物,下列分析错 误的是 ( ) A.甲、乙、丙可能构成的捕食链为甲乙丙 B.乙在第57年之间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丙大幅度增加和甲大幅度减少 C.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共同构成 了生物群落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能总量,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食物链及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并非只有甲、乙、丙三个种群,但由曲线图中信息可推断甲、乙、丙之间可能构成捕食链甲乙丙,所以A正确,C错误;乙在第57年之间比重大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甲作为其食物资源大量降低,而丙作为其天敌大幅度增加,所以B正确。 答案 C,22.即使是在汶川灾区那样非常恶劣的环境,蛇仍可 依据青蛙留下的特殊信息进行捕食。这说明 (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 C.青蛙与蛇之间的这种信息传递是依靠化学信息实 现的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解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必须经信息传递才能实 现,故A错误;蛇依据青蛙散发的热量进行捕食, 通过这种方式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故B正确而C错误;信息传递带有普遍 性和多样性,但本题不能说明,故D错误。,B,23.(09·徐州调研)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 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解析 该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除草、治虫是为了使能量较多的流向水稻。搁田排出的水可能会导致水体污染。搁田有利于根细胞的呼吸,有利于根系生长。焚烧稻秆会加速物质循环,但最终不能使能量高效利用。 答案 D,24.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生物 的多样性 B.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 的主要途径 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自我 调节能力强 D.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 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解析 被有机物污染的流动水体中,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会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缺氧,故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消耗的氧气量越多,溶解氧越少。,D,25.(09·天津河西区摸底)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排放CO2导致全球变暖和普降酸雨是导致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 C.生物多样性锐减是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D.引进外来物种不会对某些自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造成根本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粮食、人口、环境和资源。,C,二、非选择题(第26、27、28题各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 。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 。,次生演替,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或正相关),(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 之间的关系曲线。,答案 (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图:,(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 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 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样方,空间上的分布(分层),解析 (1)从题干信息可知:群落演替的起点不是原始裸地,而是从原来的植物群落所发生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 (2)从表格数据可看出在演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也增加。 (4)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对不同物种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27.(09·杭州质检)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1)在图甲表示的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 (用字母表示),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的。,B,光合作用,有机物,CO2,(3)如果用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将碳循环示意图中相应的字母填在图中对应的营养级中。,答案,(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目的是 。,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对人类有益的部分),(5)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 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6)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每一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90% 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次生演替,阳光,B,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中,每一种生物都要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无机环境,故箭头集中指向的是无机环境,因生产者可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故无机环境与生产者之间有双向箭头相连,生产者的落叶、消费者的排泄物均能被分解者分解,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分解者的箭头。(3)能量金字塔的基部至顶部营养级依次增高。(5)次生演替是在原来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重新发生的演替(小灌木丛、森林)的过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使不稳定的、生产量低的群落逐步达到物种丰富、能高效率地利用光能的稳定的顶极群落。(6)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28.(09·泰州联考)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80%的大熊猫种群、我国近1/5的特有种子植物属种(如久负盛名的珙酮)均分布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还出现了200米宽、1公里长、30米厚的大型泥石流带。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1)食物链中,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 输入的原因是 。 (2)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由图可知营养级 (填“较高” 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3)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 之间传递效率为 。 (4)试分析相关泥石流带对该区域熊猫繁殖造成的可 能影响: 。,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生长的压力(表述合理即给分),5×103 kJ/(m2·a),较高,15.6%,熊猫生活领地受到地震的影响分隔,雄雌相遇完成生殖的几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导致种群密度下降(或地理隔离无法交配而繁殖率降低),(5)根据生态工程原理,震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 应注意 。 回填土壤,覆盖裸露山体 引进经济树种 栽种当 地原有的植物 封山育林 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开发旅游资源 不可忽视其固有的强大的生态恢复 力量,解析 由于地震植被受损,导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从而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为保证其他营养级正常生存,减轻植被恢复生长的压力,需对其他营养级补偿能量输入, 第二营养级同化总能量为14+2=16,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14+2-(4+9+0.5)=2.5, 第三营养级同化总能量为2.1+5.1+0.05+0.25=7.5,则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7.5-2.5=5;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大型泥石流带的存在导致雌雄个体之间因地理隔离无法交配而繁殖率降低。 (5)生态恢复要注意植被的恢复。,29.(组合改编)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能量流经乙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并依据图1中信息来判断是哪个种群先发生的变化: 。 (2)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 ; 。 (3)图2中的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 ;B ;C 。,丁乙甲丙,甲,增长型,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能量,被同化,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4)该生态系统中4个种群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 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5)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 馈调节来实现的,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 (正、负)反馈来实现的。甲:请以文字、箭头分 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 念模型。 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 例):,自我调节能力,负,答案,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 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 食虫鸟与害虫): 答案,(6)某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 化,呈 (正、负)反馈状态。为减缓其污染, 应控制哪些污染源?(至少2点) 。,正,控制含N、P等 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 产废水等;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解析 (1)由题干中曲线信息可判断,由甲种群数 量上升从而引起其天敌丙也随之增加,而其食物种 群乙下降,进而引起了种群数量上升,则食物链为 丁乙甲丙。 (2)甲种群在c点之后种群数量会继续增加,所以c 点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ab段由于甲捕食的乙的 数量下降,从而导致甲的食物不足;甲的天敌丙的 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从而导致甲种群数量下 降。 (3)A代表能量被乙同化,B代表能量用于乙的生 长发育和繁殖,C代表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4)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5)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反馈现象是负反馈。个体稳态的反馈调节有血糖的稳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盐平衡的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等。水稻田中水稻、害虫、食虫鸟组成食物链,害虫增多使得食虫鸟增多,食虫鸟增多抑制了害虫的增多。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水质恶化加剧了藻类的死亡,形成恶性循环,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返回,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七).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