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残余应力点对磨削的影响.doc

    • 资源ID:2107754       资源大小:88.5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残余应力点对磨削的影响.doc

    残余应力对轴承套圈磨削变形的影响顾立 (铁姆肯(无锡)轴承有限公司 江苏 无锡 214028)摘要:针对薄壁类轴承套圈的磨削变形问题,从内应力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提出以调整热处理工艺为主,调整磨削工艺为辅的方法,解决薄壁类轴承套圈的磨削变形问题。关键词:轴承套圈、磨削变形、残余应力、淬回火工艺Residual Stresss Impact on Grinding Distortion of the Bearing Ring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issue of distortion from grinding of the thin wall-thickness bearing rings, it is mentioned to go through analysis or discussion from the riew-point of internal stress. Conclusion is to take adjusting the heat-treat process as the main while taking adjusting the grinding process as the subsidiary. By this method we seek a final solution of the issue of distortion from grinding of the thin wall-thickness bearing rings.Key words:bearing rings, distortion of grinding, residual stress, process of quenching and tempering.1 引言本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轴承的外资企业,生产国际品牌的调心滚子轴承。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套圈粗磨后直径变动量(VDP)超差,后道工序无法消除而报废的问题。检查结果为:原材料质量符合美国ASTM A29 标准;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级别分别为1-2级,屈氏体级别1级,回火硬度HRC60-62,热处理变形满足JB/T 1255标准;经过反复试验,排除磨削工艺参数不合理及设备问题的可能性;套圈的磨削变形统计见表1表1外径(mm)套圈壁厚(mm)磨削变形(m)合格率(%)804.83-81001005.38-100901105.911-10060-70本文将就以上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展开讨论.2.分析从以上观察到的现象表明,产生磨削变形即不是材料和热处理质量指标不合格,也不是磨削设备及工艺方面造成的,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认为,内应力是造成套圈磨削变形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具有内应力的零件,其内部组织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它有强烈的倾向要恢复到一个稳定的没有应力的状态,即使在常温下零件也会缓慢、不断地进行这种变化,直到内应力消失为止。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零件的形状和原有的精度将受到影响。本次磨削变形的应力源来自两个方面: 热处理残余应力套圈在淬火等热加工过程中,由于各部分厚度不均匀而造成冷却速度和收缩程度的不一致,以及金相组织转变的体积变化,都使套圈内部产生相当大的内应力。具有内应力的套圈在短期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形,因为此时内应力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在磨去某些表面层以后,平衡就被破坏,内应力重新分布,套圈明显地出现变形,甚至造成裂纹。磨削应力首先,在磨削过程中,套圈表面层在切削力、切削热的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和金属组织的变化所引起的体积改变,使工件表面层产生内应力。再次加工后,内应力重新分布,使套圈产生变形。其次,由于套圈壁厚较小,随着外径越大套圈的刚性越差,抗变形能力则越差,套圈尺寸结构的不合理,更容易造成磨削时变形增大。 因此,我们确定了解决磨削变形问题的步骤为:l 了解套圈热处理应力的分布及大小;l 进一步降低套圈的内应力;l 解决磨削变形。3. 试验方法及结果3.1试验方法及测试条件试验方法:首先选外径80,100,110各两个热处理套圈,在套圈外圆每隔90o选择一个测点,测点编号A、B、C及D,测试外圆表面环向残余应力。测试条件:采用X350A 型X射线应力仪,测量参数为:管电压25kV,电流5mA,Cr靶K辐射,准直管直径2mm,Fe(211)衍射面,2扫描范围147o165o,扫描步距0.2o,时间常数0.5s,角0o45o,应力常数 -318MPa/( o )。残余应力的测试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表2编号外径(mm)应力测试(MPa)磨削变形(m)备注ABCD180111.471.8117.8138.73-8磨削变形满足要求280-88.7-131.9-30.1-15.73-8磨削变形满足要求3100-541.5-591.2-528.3-559.740-100磨削变形超标4100-558.3-573.7-508.5-604.840-100磨削变形超标5110-477.1-428.8-429.8-455.440-100磨削变形超标6110-413.3-421-463.5-414.140-100磨削变形超标说明:表中负应力值代表压应力,正应力值代表拉应力。套圈磨削变形试验件数为50件(以下同).3.2针对表2的测试结果,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对套圈淬回火工艺作调整(见表3),并进行应力测试和磨削试验,结果见表4。表3编号外径(mm)淬火工艺回火工艺回火硬度(HRC)温度时间油温温度时间7,811083540min801854Hor60-619,1011083540min801854Hor60-6111,1211083540min801854Hor60-61表4编号外径(mm)应力测试(MPa)磨削变形(m)备注ABCD7110-108-53-61914-11磨削变形满足要求811010196-69-129磨削变形满足要求911015331-96-393-8磨削变形满足要求10110-3816243-81磨削变形满足要求1111018-90118-33-8磨削变形满足要求12110-91-644141磨削变形满足要求4.讨论(1) 1#与2#零件表面残余应力不同,1#为拉应力,2#为压应力,可能与取样的随机性有关。测试结果证实,1#与2#零件表面残余应力幅度不大。(2) 3#与4#零件表面存在-509MPa605MPa的残余压应力。可以推论,零件内部必然存在一定拉应力与表面压应力平衡。(3) 5#与6#零件表面存在-414MPa477MPa的残余压应力。需要说明,由于零件表面经过了抛光处理,对X射线应力测试结果有所影响。(4) 从7#-12#这批零件的测量结果来看,通过调整淬回火工艺,表面残余应力都不是很高。不过这些数据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即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最大拉应力与最小压应力都有所降低,即应力均匀性得到改善。(5) 当零件尺寸较大时,在淬火过程中很难确保整个零件冷却条件的均匀,从而导致不均匀的残余应力分布。(6) 大尺寸零件在磨削过程中由于力矩较大,更容易造成零件的刚性变差,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5. 结论保护气氛淬火中,大都以零件表面产生压应力为主。同一批次、同一工艺参数的零件中有拉应力和压应力,这可能与零件的入油时的状态不一致有关(网带炉以自由落体方式进入油槽),因此,有压应力也有拉应力(如1#、2#). 在不影响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回火温度和适当延长回火时间,达到既不影响零件的机械性能、又能充分降低淬火内应力的影响、减少磨削变形的目的,对于解决薄壁类零件的磨削变形问题不失为一条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增加磨削次数及增加粗磨后的稳定处理,也可以作为降低磨削变形的辅助手段。参考文献:

    注意事项

    本文(残余应力点对磨削的影响.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