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ppt

    • 资源ID:2136148       资源大小:6.52M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ppt

    1,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夏建华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学特级教师 0551-2625260 www.ahjks.com.cn jksxjh163.com,课例-,教法1 围绕SO2是酸性氧化物,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结合重点问题进行复习。 1。酸性氧化物有什么化学性质特点?写出SO2是与水、NaOH、石灰水、Na2CO3、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2。从SO2中硫的价态看, SO2是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举出反应实例。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复习SO2与O2 、氯水、溴水、硫化氢的反应条件、现象和实质) 3。 SO2还有什么特殊的化学性质?(比较氯气、 SO2、过氧化钠、活性炭的漂白性),如何检验SO2? 4。如何检验一份H2SO3 、Na2SO3样品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一 . SO2的性质 1 . 物理性质-气态、密度、气味、溶解性 2 .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物(和澄清石灰水的作用) 还原性与氧化性(和O2、溴水、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 3 . 漂白性(和氯水、活性碳、过氧化钠比较) 二 . SO2的检验(可以有几种方法?怎样除去CO2中的SO2) 三. 亚硫酸和亚硫酸盐 (怎样区别亚硫酸、硫酸,亚硫酸钠、硫酸钠),SO2 (复习课 ),2,1。SO2和人类关系密切,在这方面你知道一些什么? 2。大气中的SO2来自何处?为什么说排入大气的SO2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主要因素?为什么硫酸型酸雨样品的pH随测定时间会有所变化? 3。要减少燃煤排放SO2,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举出你了解的一些方法? 4。SO2中是许多工业部门的原料,请举出几项它的实际应用,这些应用和它的性质有什么关系?我省某县曾应用SO2加工实用菌,不久之后却导致生产、销售的萎缩,你能推测其原因吗?,教法2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SO2的性质与应用,5。实验室中的Na2SO3样品容易变质,为什么?怎样检验一瓶Na2SO3试剂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 6。从以上的讨论,你对SO2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什么新的认识?从这些事实你能否就SO2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SO2和硫的单质、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做一个小结?请结合实例利用文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做简要说明。 7。SO2气体能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为什么?能用什么简单实验证明你的解释是符合事实的?,3,1. SO2是酸性氧化物,易溶于水,水化物是不稳定、易分解、易氧化的二元弱酸。(能形成硫酸型酸雨,可以用石灰处理燃煤脱硫,与碱作用可生成正盐或酸式盐) 2. SO2中硫是+4价,具有还原性,可被O2是、氯、溴单质等氧化剂氧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硫。 SO2是硫酸制造的重要中间产物。 3. SO2有漂白性,可与品红等有机色质生成不稳定无色化合物。 可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用碱溶液、 KMnO4溶液吸收SO2。 可用氯化钡溶液和盐酸为试剂区别硫酸盐和亚硫酸盐溶液。,小结:,4,整体认识坐标定位,不同模块,内容维度,水平层次,高考 选修 必修,教材 章节 顺序,元素化合物知识 概念原理知识 过程方法内容 STSE类内容,化学1 化学2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实验化学,6,课例-,课例,学习基础: 1。认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道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绘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知道元素周期表; 3。认识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学习要求: 1。阅读、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把握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 2。通过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比较、分析,认识元素周期律; 3。通过典型分析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的分布; 4。认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体会元素性质与变化的规律性与美妙。,教学方式: 提出问题-比较、分析、思考-抽象归纳-形成观念。,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教学基本过程,1。唤起探究欲望:简单介绍门捷列夫依据自己探索的元素间内在联系规律预测未发现的元素、纠正某些元素性质实验数据错误的故事,介绍拉瓦西对元素分类的尝试,唤起学生探究元素间内在联系的热情与欲望; 2。探索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建议、引导学生依下列顺序“探索、发现”依据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间内在联系规律所绘制的元素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1)研究、分析周期表是怎样排列已发现的109种元素?每个元素方格给我们什么信息?排列顺序怎样?从表的横向、纵向结构结构中寻找规律、我们熟悉的活动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排在哪个区域?这种排列给我们什么启示?,激发兴趣探索规律-尝试应用,(2)依据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数据,描绘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曲线,尝试分析、描述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感悟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 (3)尝试说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间内在联系是什么?他依据什么来预测未发现的元素、并能大胆纠正某些元素性质实验数据的错误? (4)结合化学实验考察11-18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非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描述其变化趋势; (5)联系已学知识,阅读资料、结合实验考察3、11、19、37、55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性质差异与变化趋势;,(6)联系已学知识,阅读资料、结合化学实验考察9、17、35、54号元素单质的非金属活动性、与氢形成气态氢化物能力、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7)综合(3)、(4)、(5)各点,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据,归纳第3周期、第1、7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整个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的规律; (8)综合上述研究、考察,分析元素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3。尝试运用周期律、周期表:猜测元素排列的位置、从位置判断元素的原子结构、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寻找具有某些特性的元素。,课例,例1 瑞利发现氩。 瑞利在研究气体、测定大气密度和组成中发现问题-从空气和氨中得到的氮气密度不同(1.2572、1.2508)-从文献研究得到启示经过试验、测试(他与拉塞姆分别用氧气、镁与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作用,完全除去氮气后,还余下少量密度是氢气20倍的气体)于1894年发现了氩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例2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67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量的关系,经过归纳概括,1867年编制发表了第1个元素周期表,发现元素周期律。并以次此为指导,通过演绎推理,指出前人测定原子量数据中的错误,预言类铝、类硅、类硼等元素。 例 空气成份的发现,“人们不止一次问我,根据什么、由什么思想方法出发而发现并肯定了周期律?让我尽力来答复一下吧,当我在考虑物质的时候,总不能避开两个问题;多少物质和什么样的物质? 我们不但要承认物质质量的永恒性,而且也要承认元素化学性质的永恒性。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在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的联系。物质的质量既然最后成为原子的形态,因此就应该找出元素特性和它的原子量之间的关系。除了看和试之外,就没有旁的方法了。于是我就开始来收集,将元素的名字写在纸片上,记下它们的原子量和基本特性,把相似元素和相近的原子量排列在一起。寻求元素的性质和其原子量之间的关系。”,门捷列夫从哪些方面“看”出Be的 位置不正确?,如何“试”着矫正Be的位置?,观察 分析,门捷列夫从哪些方面“看”出Be的 位置不正确?,假设 验证,1871年门捷列夫发表的周期表 (节选主族元素部分),预言新元素的存在及其性质、修证原子量,18,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相邻;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_,理由是_; (2)Y是_,Z是_,W是_; (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_。,应用元素周期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知识要求简单,但要求准确;思维要严密、有发散性,统摄能力、推理能力要强。,课例,高考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学习要求,19,第一步先由学生到网络上查找有关金属钠的资料并在班级里做汇报,然后她再进行金属钠的相关性质的复习总结,最后给学生一个“真实”情境要求学生小组设计一个实验。 这种做法很流行!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中,都把资料查询和实验设计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水雷”揭秘与金属钠 基于真实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一次尝试,课例,20,观课后的讨论中,有三大发现: 一是尽管教师都把学生上网查资料、资料汇报作为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但由于学生的汇报信息量大,信息基本没有加工,老师在课堂中无法对学生查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甄别,更谈不到引导学生思维和研究;,21,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与社会或生活有关的信息往往只是点缀,实际上并没有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桥梁,要求学生的实验设计也只是为了解决一道人为编制的实验习题,实验观察指向性很强,以求证实某一个知识点,实验的结论通常是已知的而且是封闭的。既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彰显化学的学科本质和魅力; 三是教师在组织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时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使教学流于知识的罗列,而忽略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意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22,广州日报大洋网上找到了一则关于金属钠事故的报道炸起千层浪,珠江金属钠“水雷”谜团待解(2002-7-9): 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漂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现在,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23,这起事故的报道中包含着: 中学化学中关于金属钠的全部信息 真实情境中化学反应的复杂性 危险化学品如何储运及处理方法等多种问题 适合成为沟通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的桥梁,四个问题: 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爆炸(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 如何防止爆炸(另五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处理) 事故的启示。,24,片段关于另五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处理的讨论 师:还有五桶金属钠怎么处理? 生1:加盐酸。 生2:有污染吧。 生1:无关人员撤离,用鱼钩(把金属桶)捞上来,用干粉灭火剂吸干表面的水。 师:干粉灭火剂的成分是什么? 生1:应该用干冰灭火剂。 师:越想越歪。看桌上试剂瓶。 生3:酚酞?煤油! 师:我提个建议:挖坑,埋起来。 生4:(小声嘀咕)下雨怎么办?,25,在对第一轮教学进行课后讨论时,教研组的老师和我们都有一种感觉: 似乎课堂上对许多问题的讨论都是隔靴搔痒,没有真正深入的讨论,师生都不能畅所欲言; 预设的讨论框架对学生和老师的引探不足而束缚有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使讨论匆匆走过场。更重要的是,这种教法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地位。,26,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我们决定取消预设的讨论框架,采取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就进行讨论和自由推测与提问,然后根据学生在推测和提问中生成的问题,相互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知识的应用领域。通过对真实情境中化学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处理这一突发事件。,27,课例,28,返回舱高速穿越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1600左右,思考:,高熔点,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隔热材料自身应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质?,29,氧化铝熔点:2050,30,实验1,实验现象:,解释:,用镊子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轻轻晃动,观察现象,铝箔熔化,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铝熔点较低(660), 铝箔的表面有一层 氧化膜, 氧化铝的熔点较高,案例: 、钠燃烧生成黑色物质 、搅拌能增加物质溶解的限度 、温度升高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问:你怎么知道的? 、试管破裂以后,31,课例,32,酸,反应时间,少量气泡,较多气泡,几乎没有气泡,探究实验:铝片和盐酸、硫酸的反应,2.0mol/L H2SO4,思考:,为什么铝片加到H+相同的盐酸、硫酸溶液中短时间内现象不同?,课例,33,探究实验:铝片和下列试剂的反应,几乎无气泡,产生气泡,产生气泡,几乎无气泡,无,HCl中的Cl可以破坏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使H与Al接触反应生成H2,解释:,课例,34,实验探究:,实验现象:,思考:,O2,?,NaOH,?,Na2O2和H2O的反应,产生气体,反应放热,滴有酚酞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推测产物可能是何种物质?,课例,35,实验探究:褪色原因探究,冷却,不复原,温度过高,碱浓度过高,氧气氧化,取0.1mol/LNaOH溶液,滴加酚酞,向其中通入氧气,不褪色,褪色,反应中生成的H2O2氧化,取0.1mol/LNaOH溶液,滴加酚酞,向其中滴加H2O2溶液,稀释,不复原,23、(11分)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处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L硫酸、2mol/L硝酸、2mol/L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2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1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提示】在答题卡上按以下方式作答,注意前后内容对应; 注意文字简洁,确保不超过答题卡空间。,36,37,38,本题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通过,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同时考察实验步骤中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在填写“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与结论”中,体现了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熟悉科学探究的学生解答此题可以说轻车熟路。,39,17(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9分)下表是 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_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_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_(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_(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_,其实验序号是_。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 )相近,推测其原因:_。 答案(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 1和2。 (2)1、3、4、6、8;或2和5。 (3)反应温度; 6和7,8和9。 (4)可能是硫酸过量,金属全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使等体积溶液的温度升高值相近。,40,41,17题考生回答情况统计表(试卷样本数:全省26449份),42,22、(8分) “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显色时间t2=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44.0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1)研究反应物I-与S2O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s (3)A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43,44,课例,模拟溶洞的活动探究,向含有碳酸钙粉末的水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方法能否模拟溶洞?”,“碳酸钙粉末的水溶液如何获得?”,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以产生碳酸钙粉末,“这种方法安全吗?有没有更好、更省力的方法?”,课例,47,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源自Fish is fish,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的好好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验表述,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难度增大,两只猴子只有协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很好的活了下来。,50,各教学阶段问题数的预设与生成,课题:探究过滤适合分离哪类混合物,核心问题:1:过滤适合分离哪类混合物? 2:如何利用实验台上的药品来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课例,51,课堂里的语言流动记录(一),52,课堂里的语言流动记录(三),教师的走动路线,53,九节化学研究课课堂问题的思维水平统计表,学生提出的问题?,54,九节化学研究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统计表,学生的观点交锋,思维碰撞?,55,九节化学课教师理答方式统计表,56,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铁的单质和铁的化合物中,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我们分别以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课例,57,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58,氯化铁,氯化亚铁,金属铁,预测与假设:,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你的预测依据是什么?,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金属铁的还原性:,探究氯化铁的氧化性:,探究氯化亚铁的氧化性:,探究氯化亚铁的还原性:,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中,59,设计实验方案:,方法导引 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就应该寻找具有还原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检验你的预测。相应的,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还原性,就应该寻找具有氧化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来检验你的预测。,工具栏 实验试剂:铁粉,稀硫酸, 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稀硝酸,KSCN(硫氢酸钾)溶液,锌片,铜片,这些试剂,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探究金属铁的还原性:,探究氯化铁的氧化性:,探究氯化亚铁的氧化性:,探究氯化亚铁的还原性:,60,实验记录:,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由黄色变绿色,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溶液由绿色变黄色,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显红色,生成了氢气,生成了氯化亚铁,生成了氯化铁,61,知识提升:请你用图示的方法,总结三种价态的含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Fe,Fe 2+,Fe 3+,氯水 稀硝酸,氯水 稀硝酸,Zn,Fe Cu Zn,Zn,氧化剂,氧化剂,0,还原剂,还原剂,还原剂,氧化剂,还原性,氧化性、还原性,氧化性,知识提升:,62,过去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有铜箔的绝缘板,制造印刷线路板。制作时,把应该保留的铜箔遮挡,然后把铜箔放入氯化铁溶液中,这样没有遮挡的铜箔就被腐蚀掉了,留下了可以导电的铜线。请说出其中发生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迁移应用:,63,课例,64,合作学习的案例,课例一:上课时,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然后教师请学生起来发言。学生的回答都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当如何,“我”认为怎样。,课例,65,课例二.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围坐在一起。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的复习课(沪教版)。上课了,教师要求几位同学到讲台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小结。交流完后,教师又要求同组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小结的方法和经验。这时可以听见只有几个小组内有学生在说话,但是声音很小,气氛不够热烈。5分钟后,教师宣布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66,课例2. 存在2个问题: 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从老师布置任务时简洁的语言中能明确知道自己应当做些什么吗?老师要求学生进行交流时,语言表述不到位,任务指向不明确。 2.交流完成后老师没有给学生以表达和展示他们交流的结果的机会。各小组间不能分享各自交流的体会与成果。这也是与合作学习的本意不符合。,67,课例3. 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完成探究镁、铝、铁、铜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当实验快结束时,教师看到前排有一组同学已经做完实验,就走过去问他们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其中一位同学指着另一位同学说:“我不知道,实验是他做的”。教师就请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指着镁条说:“好象是铝最快,镁第二,铁很慢,铜没有气泡。”教师再问组内其他学生,他们歉意地向老师笑笑,没有说话。这时各组都完成了实验,教师要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68,课例3. 存在3个问题 每小组内只有一位同学在做实验,其他同学仅仅作为旁观者,既不做实验也不记录实验现象,更谈不上动脑筋想问题了。 该小组的学生在做实验前不认识这四种金属。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其他同学懒,不愿意做实验,还是别的原因?这不仅涉及对实验数据的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正是来源于老师没有作详细的交待,于是造成学生错认金属的现象,以及小组里没有明确的分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 对于胆小的学生(女同学居多),老师没有进行鼓励和提醒。,69,问题解决方案,情境一中,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形似”,而且也“神似”了。,70,情境二中,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小结,课堂上老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把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能力一般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以达到保证小组间能力均衡和小组内能力有差异的学生相互学习的目的。评判课堂上学生的小结方案的优劣也要有一个标准,比如:知识的覆盖面;形式的新颖性、创造性;书写整洁美观的程度;知识的准确性;知识点的完整性和挖掘的深度等。并给各项测评指标制定分值,小组内成员为各个成员的小结相互打分,选出小组内最好的作品,并由该作品的作者到讲台上利用实物投影仪讲解自己小结的特色之处,自己小结时所用的方法等。与情境二中老师指定学生上台交流小结的形式相比,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学习民主不再是由老师评价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从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的肯定中获得更多学习化学的自信和动力,从小组成员的建议中获得完善自己小结的最优方法,这比一个人学习更有效率、收获更多。,71,情境三,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之前,老师要先说明,这次实验4人一小组,1号同学做组长,负责组织实验;2、3号同学进行实验的同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4号同学靠水池边,做好实验的同时负责洗涤仪器(在以后的实验中,这4位同学的角色可以轮流互换)。这样的分工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实验时经常出现的1人实验,其他同学仅充当“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的现象,提高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而在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前,老师也可以事先说明,要求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结束后,由4号同学汇报,2、3号同学作补充或纠正。这样每人都有角色,既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各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7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每个人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 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73,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的重点是“合作”还是“学习”? 通过合作促进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通过合作学会合作:人际协调、倾听、交流、沟通、相互尊重、自尊,通过合作促进发展,在哥伦比亚东部的普莱斯火山地区,有一条河,全长580多公里,河里鱼虾绝迹,两岸寸草不生。要是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喝一口那河里的水,便会高热眩晕,口舌溃烂,五脏俱损甚至死亡。如果有人想到河里去游泳,过不了多久,就会皮开肉绽,一命呜呼,甚至连块骨头也留不下。这条河就是堪称世界五大奇河之一的“雷欧维拉力河”,当地人称它为“谋杀河” !,课例,75,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产实际 学生的学习 科学史料 科学发展前沿 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情境可来源于,76,问题情景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77,问题情景应来源于生产实际,78,问题情景可来源于科学史料,79,问题情景应来源于学生的学习,1.钠燃烧时为什么会生成黑色物质? 2.铝加热时表面真的有一层膜吗? 3.设计一个实验让二氧化氮尽可能多的溶解在水中,80,来源于科学发展前沿的问题情景,81,来源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情景,当试管摔破以后的讨论 高中新课程培训过程中,我们在两场培训中分别放了一节课堂录相,然后请老师进行评价。其中的一个场景引发了教师的观点交锋、思维碰撞:学生不小心把试管摔碎了,老师走过去替他将碎片拾起来放进垃圾箱里。 观点交锋一:应该谁捡碎片? 教师A:这位老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自己替学生处理试管破碎后的现场,这种做法令学生非常感动,值得提倡。,82,课例,教师B: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把试管摔碎了,就是一种过失,必须自己承担责任,教师应该鼓励或现责成学生自己将碎片捡起来放到指定的地方,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过失会道歉等良好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 各位同行:你支持哪种观点?你拥有什么新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83,观点交锋二:该不该赔偿? 教师C:教师做得很好,没有像传统的实验室规定的一样,要学生登记、赔偿甚至批评,课堂上充满了尊重、关爱,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拥有免于正确的权利。 教师D:如果学校的制度上规定损坏仪器要赔偿的话,这位教师的做法就是违背了学校的制度,这样会让学生从小养成有制度不执行,有规则不遵守的不良习惯。 教师E:即使学校有这种损坏仪器要赔偿的制度,也不能说明制度是正确的,那制度是否规定教师损坏仪器也要赔偿?何况学生是学习者,只要不是故意损坏的,都不应该要求赔偿。这种制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权力的侵犯,甚至是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F:我看有赔偿制度也没什么不好,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严谨、谨慎的品质和科学使用仪器的习惯。,84,问题一:我个人认为谁捡不是问题的关键。虽然教育无小事,也不必把教育模式化,甚至把生活教育化。无论老师捡还是学生捡,只要合理引导都可以达到教育效果。 问题二:不同学校教学条件不同,有些学校是不需要赔偿的;而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缺不得不出此策;更多学校认为这样做有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更愿意在实验室设立仪器破损登记簿和赔款箱,培养学生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是不是有些理想化?,85,本人有幸观摩了新课程培训中的这节研讨课,几乎所有的在场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学生不小心把试管摔碎了,老师走过去替他将碎片拾起来放进垃圾箱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位老师尽管亲自将碎片拾起,却始终没有对此表明态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犯了错误(虽然不是故意的),就会去猜测老师的态度:老师的行为是表明她已经原谅了自己还是对自己的谴责?因此我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及时对类似的突发事件表明态度,可能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COOLCOOLFISH分析的有理,教师拣碎片未尝不可,其实这一刻就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当然教育的切入点很多,因情境而定。所以莫为教育资源愁断肠,教育资源就在咱身旁。呵呵。,86,谁捡?谁赔?不同的行为背后支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是不同的。谁更有价值?这里不能用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线性思维方式来分析,应该说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教育功能,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应该把各种可能的处理方法和理念分析出来,在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让讨论者各取所需吧! 可能会出现的处理方法有:教师在捡碎片的过程中学生不好意思争着捡;学生在捡碎片的过程中,教师帮着捡;同组的同学共同捡;谁都没捡,等下课后再处理,87,来自学生的心声,更值得每位教师一读: 一位普通学生写给老师的15条要求,老师,我希望您首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老师,请您不仅教书,更要教会我们做人,我知道未来当我们走上社会之后,做人比读书更重要。 老师,请您也把我这种“不引人注意的学生”当人看待,而不仅仅是您记分册上的一个符号。 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而是要看看我所作出的努力。 老师,请您能站在我的角度来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总是超过我的能力。 老师,请不要期待我只喜欢您的课,至少对我,别的老师有可能更有魅力。 老师,请辅助我学习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背诵您给的那些东西。 老师, 请您也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倾听”,我才能向您更好地学习“倾听”。,88,课例,89,老师,请相信每当我跟您作对时,我一定也有我自己的理由。 老师,请别在同学面前嗤笑我,这样您会伤害我,也会让我恨您。私下里一句温和的劝告,对我会更加有效。 老师,假如我失败了,请别在大庭广众面前显露您的怜悯,它会使我更加难堪。 老师,在教室内,不要总把某一位同学作为我们的表率,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恨他也恨您。 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做过学生,您是否也忘带过东西,也做过错事,也恨过您的老师? 老师,请不要总想掩盖您知识上的不足,人无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您也去学习。 老师,请不要总期待我说出:“老师,谢谢您!”这样的话,在我看来,真正的感激深藏于心底。,90,例如对于必修1的离子反应,可做如下弹性的要求: 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反应,并能举例。 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弹性的要求(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 涉及强酸、强碱、盐(包括难溶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于初中学过的方程式);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的要求(全体学生在必修2结束时掌握) 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子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92,27、(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11分)(9分) 克矽平是一种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1)化合物的某些性质类似苯。例如,化合物可以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其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2)化合物I生成化合物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所需另一种反应物的分子式为 (3)下列关于化合物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化合物可以与CH3COOH发生酯化反应 B、化合物不可以与金属钠生成氢气 C、化合物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化合物不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化合物生成化合物的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5)用氧化剂氧化化合物生成克矽平和水,则该氧化剂为 。,本题给出了克矽平的合成路线,看似复杂,但只要学过必修2的学生就可以解答此题了(本题是必做题)。第(1)问给出了“化合物I的某些性质类似苯”的信息,学生可以由苯的加成反应迁移出此问的答案。第(2)问给出了该反应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学生知道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所以该反应是一个加成反应,据此推出另一物质为甲醛。虽然必修化学没涉及到甲醛的知识,但此问只要写出甲醛的分子式,不需要写结构。第(3)问是考官能团的性质,学生可以由乙醇和乙烯的性质迁移出答案。第(4)问考查学生对加聚反应的理解。最后一问给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出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所以说此题尽管作为一道大题,却并没有超载必修化学的知识范围。,93,必修二中有机化合物内容与传统课程中有机化合物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走的是典型代表物学习的线索,而传统课程中有机化合物走的是有机物类别学习的线索。在教学中切勿用原来的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习中主要让学生认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如果上升为烷烃、烯烃、醇类、羧酸等从类别的角度认识会给学生增大学习难度,而且导致课时不足。从这一题我们也能看出,随意拨高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高考是不利的。,94

    注意事项

    本文(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