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9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ppt

    • 资源ID:2148580       资源大小:154.51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9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ppt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第一节:刘易斯模型 第二节: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学习目标: 1、分析认识发展中国家存在传统经济部门和资本主义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2、如何从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变,最终实现经济“一元化”,第一节:刘易斯模型,1、二元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且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代表); 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较先进,生产规模一般较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化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其动力来自资本积累,从而来自于利润。传统部门为现代化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并限制现代化部门工资的上升。,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2、无限劳动力供给 2.1无限劳动力供给: 是指城市现代部门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供给。(即劳动力供给完全弹性) 2.2无限劳动力供给来源: 来源于劳动生产率很低或为零或为负数的部门; 妇女就业增加 人口的增长 效率提高引起的失业增加,从而增加了劳动力供给,3、工资水平决定 根据工资决定因素,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由农民的平均产量水平决定。由于农业部门的平均生产率很低,因此工资水平很低,仅够维持生存。 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由工人的边际产出水平决定,它要高于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它的下限),但又不高很多,否则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会大大超过工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刘易斯认为,通常两部门的工资差距在30%-50%。,由于资本主义部门的利润积累,导致资本量增大,通过如下的循环往复,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规模增加工业利润增加再投资,资本存量进一步增加劳动生产率再提高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规模进一步增加, 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农业收入也高了,这样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4、经济发展过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一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条件: 1、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增长速度,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速度成比例的。 2、农村中存在“无限劳动供给”,而城市存在着充分就业。 3、在农村“无限劳动供给”耗竭之前,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以上是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第一种形态:1)经济是封闭的,没有国际贸易 2)两部门也没有贸易往来,两部门之间仅有劳动力供给联系。 当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弹性时,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转折点就到来了。 当资本主义部门的边际产品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就是一元经济结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第二种形态: 1)经济是封闭的,2)两部门有贸易往来,如换取食物、原料等。 即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不仅依赖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还依赖其产品供给。 经济发展的过程模式如上述所言,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可能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受到遏止。它的扩大增加了对食物的需求,并提高了食物价格,因此减少了利润。要想使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第三种形态: 1)经济是开放的,2)两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 经济发展的过程模式如上述所言,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可以通过从外部世界进口来免受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停滞影响,但过多的进口会使增长放慢速度,或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输出资本将减少国内固定资本的形成,并因此减少对国内劳动力的需求。,二 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第二阶段不再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和劳动都是稀缺的,工业工资上升. 见P164,三 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而停止。如,经济进入转折点之前实际工资就可能已上升。 2、剩余劳动力不仅存在于农业部门,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存在剩余劳动力。 3、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或接近零的假设难以让人信服。 4、理论认为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再投资增加而增加。,第二节 二元经济理论发展,1961年拉尼斯(Ranis,G.)和费景汉(Fei,J.C.H)在刘易斯模型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建立了一个更加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的揭示了,从而使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 这个模型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伪装失业者被工业吸收的阶段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一样。在剩余劳动力(即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为零)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前,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保持不变。这些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影响农业的总产出。农业多余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不会产生粮食短缺,也就不会影响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产出低于农业工资的伪装失业者。这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使农业总产量下降,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产品不足以按平均消费水平来供应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出现粮食短缺,粮食价格要上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要提高。 第三阶段,剩余劳动力和伪装失业者都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后。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工业部门要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就必须把工资提高到至少等于农业边际产品的价值,工业扩张的成本进一步提高。,拉-费模型认为: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从第二阶段进行到第三阶段,在工业部门扩张的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使得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业中的剩余产品不减少。,对拉-费模型的评议 1,对农业剩余的详细分析弥补了刘易斯模型对农业发展问题的忽略。 2,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在鼓励工业部门扩张、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农业。,乔根森模型,乔根森模型的分析从刘易斯模型的剩余劳动力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农业剩余产品下的经济发展。 即农业剩余的出现是工业部门出现的条件。 农业部门的产品供给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以及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乔根森模型观点: 1、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变化的。 2、工资增长率取决于:工业技术进步率;资本积累率。 工资增长率与资本积累率成正比。由于工业扩张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而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与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的差异是保持一定的,因此,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是上升的。,乔根森模型的评议: 1)意义: 首先,更强调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否定了工资既定的假设,使模型更接近现实。 2)缺陷: 首先,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中没有资本,而资本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其次,过于强调供给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需求因素的作用; 第三,忽视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意义;,他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 根据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联系方式,提出了四种类型的二元性: 1、产品市场的二元性; 2、资本市场的二元性; 3、劳动市场的二元性; 4、政府行政与财政机构的二元性。,迈因特模型,迈因特模型的优点是将几个不同的二元论统一起来,而刘易斯模型仅是其理论框架中的一个特例,即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 其次,迈因特模型准确把握了二元经济的实质:现代经济与小农经济并存。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区别更主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形态的不同,而不是产业和区位不同。,第三节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中国的二元结构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既有组织结构上的,如,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也有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乡二元性是根本国情: 1、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3、城乡经济是两个独立的经济板块 4、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扩大 5城乡工业化的二元结构。 6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二元结构。 7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的危害,1、城市化滞后 2、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3、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流动 4、造成农村贫困化 特别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造成了城乡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造成城乡二元化的因素,大体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三个剪刀差、一条鸿沟” 第一个“剪刀差”:工农产品剪刀差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从农村积累了巨额的资金。从1952年-1990年, 国家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业中提取的经济剩余在6990亿元。在工业化初期采取这种办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二个“剪刀差”:“农业圈地”剪刀差。 中国的土地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建设开发区和开发房地产的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由于征用价格低,转手高价出售给开发商,因而形成了第二个剪刀差。这个剪刀差比第一个剪刀差大的多,积累资金更多。各地政府把圈地作为第二财政收入的来源。搞了开发区、房地产,又是各级政府的“政绩”,因而圈地风屡禁不止。但是对农民来说,则失去了土地,有的变成为“三无”农民,再加上野蛮拆迁,引发了许多群体上访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第三个“剪刀差”:农民工待遇剪刀差。 中国已有15亿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他们的工资和城市职工的工资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剪刀差。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不能同城市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就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凭借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国的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一条鸿沟: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1月全国人大讨论通过,经毛泽东主席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此,使城镇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农村积累提取资金,而把农民封闭在农村的狭窄土地上,只能从事以粮为纲的低效劳动,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这种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终于形成了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持续40多年,推迟了工业反哺农业时期的到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1、还没有完全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距平等就业、形成城乡统一劳动市场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2、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现象还相当突出,特别是克扣、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 3、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经常加班加点,干的大多是苦脏累险的活,劳动保护条件差,工伤事故时有发生。 4、对农民工的管理仍然采取防范式、排斥性的管理方式,重收费而轻视对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 5、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门槛仍然过高,使农民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候鸟”式的生活状态; 6、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7、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低;,怎样走出二元经济?,第一,加速城市化进程。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实际来看,城市化的滞后发展是阻碍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因素。 中国城市化应采取城乡结合(农村人口城市化)、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第二,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1)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2)在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分工与协作 (3)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把小城镇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联结点,第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 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解决对农业和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注意事项

    本文(9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