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修订的解读.ppt

    • 资源ID:2156827       资源大小:477.01K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修订的解读.pp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 (七年级,图形与几何) 讲 座,一、“图形与几何”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1.将标准(实验稿)中的“空间 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标准(2011)修订组组长史宁中 教授的解释为:“图形”是存在,“空间” 是存在的背景,“几何”是运用规则对图形 进行研究.改为“图形与几何”更准确一些.,2.将标准(实验稿)中“图形的认识” 和“图形与证明”合并为“图形的性质”. 标准(实验稿)将“空间与图形”分为 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 明4个部分;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分为图形 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3个部分. 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证明”合 并为“图形的性质”,除了更有利于在探索、发现 、证明图形性质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 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外,更决定了“图 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标准(实验稿)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这两个具体目材分开,决定了现行教材中,涉及几何证明的内容只能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进行,而在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学期只能运用合情推理探索、发现图形的性质.这样安排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分开,割裂了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二是重复较多,给人以“证”了两次,“用”了两次的感觉. 根据 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从七年级上学期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开始进行推理证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融合.,3.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条两直线平行;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角三角形全等;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对“9条基本事实”的几点说明: (1)标准未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 点”作为“基本事实”(在用“图形的运动、变化 研究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教学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思考: 如图,相交于点O 的直线 a、b 还有另外的交点吗? 如果直线a、b有另一个交点 O, 那么经过点 O 、 O就有两条直线, 这与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不相 符.于是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 “基本事实”,而作为定理要求加以证明. 对此,教材的处理方法是: 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探索、发现结论,并 明晰定理-明确该定理今后可以运用推理的方法 加以证明-在相应的“阅读”材料中运用“反证 法 ”进行推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阅读、思 考-在八年级学习“反证法”时,通过证明加以 确认. 这样处理相关内容,既符合标准要求, 又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读一读”一种说理的方法: 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 ABCD,1与2是同位角. 假设12,那么可以过直线 AB与EF的交点O作直线OG,使EOG =2,直线OG与直线AB是两条直线. 根据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 EOG=2,可以得到OG CD. 这样,过点O就有两条直线AB、OG都与CD平行, 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与这条直线平行”矛盾. 这说明12的假设不正确,于是 1=2.,4.删去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对角线平分 一组对角”等定理;删去了“等腰梯形的 性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 降低了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 (未将“视点、视角、盲区”列入数学教 学内容).,关于“圆周角定理”.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感知 弧BC所对的圆心角只有1个, 而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 怎样将无限的问题转化为有限的问题加以研究呢?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1 图2 图3 通过作直径AD,将“图2”、“图3”中的相关问题转化为“图1”中的已知问题.,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引导学生感悟: 1.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而逐一研究这无数多个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困难的,因此必须对圆周角相对于圆心的位置进行分类.这样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促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2.证明过程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从特殊入手,发展到一般,而解决一般情况又要用到特殊的结论). 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证明,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5.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 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定理”可以用 来解题,但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 为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教材增加了如下预备知识: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 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通过推理,得到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 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6.对于“证明”,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 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 “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 “证明”除了用简化了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 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 标准纠正了一些师生认识上的误区:学 几何=学证明=学“三段论证”. 根据标准,教材除了运用图形平移、旋 转、翻折,探索、发现图形的性质外(“合情推 理”过程),对一些图形的性质还运用图形的运 动加以确认.,案例:确认“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操作: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连 连接AC,取AC的中点O(如图1); (2)用透明纸覆盖在图1上, 描出平行四边形 ABCD及对角线AC; 3.用针钉在点O处,将图形旋转 (图1) 1800. 你发现了什么?,运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确认图形的性质: 因为O是AC的中点,所以点A 与点C重合. 由AB CD,可知 BAC = DCA,于是AB落在射线CD上; 由AD BC,可知 DAC= (图2) BCA,于是CB落在射线AD上. 因为“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所以AB与CB 的交点B与点D重合;如果连接BD,那么BD经过点O,且被 点O平分(图2). 这样,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 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案例: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 (1)操作、思考:在O内分别画 直径AB、弦CD,使ABCD,垂足为P, 所画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 (2)运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确认相应 结论:沿直径将所画圆形纸片对折,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沿直径AB 将圆形纸片对折时,弧ADB与弧ACB重 合.又因为APD=APD= 900,所以PD 与PC重合,点D与点C重合. 于是,PC=PD,弧AC=弧AD,弧BC=弧BD.,(3)运用演绎推理证明相应结论: 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 的弦, ABCD,垂足为P. 连接OC、OD.在OCD中, OC=OD,OP CD , PC=PD,BOC=BOD. 又BOC=BOD, AOC=AOD. 弧BC=弧BD,弧AC=弧AD. 课本交替使用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图形运动的方法,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引导学生体会探索发现并证明图形性质有多种方法.,二、教材特色及教学建议 1.教材将“图形与几何”课程整合为全等变换、相似变换和对称变换3个主体结构,以“图形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展开对“图形与几何”的研究. 其中,对称变换包括: (1)轴对称图形:主要研究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 (2)中心对称图形:主要研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 (3)对称图形:主要从轴对称性及旋转不变性的角度研究圆.,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般原理,就不能激发智慧;如果学生学的知识没有结构把它联系起来,就容易遗忘;如果不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就不能从已知推断未知. 教材以“对称”为基本结构来探索图形的基本性质 :由“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由“中心对称”探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由“对称变换”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 以及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等.,这样处理教材有3个好处: (1)有了图形的翻折、旋转等基本结构,学生再动手、动脑就会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2)抓住了图形的共性,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共性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中心对称的一切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都是轴对称图形,具有轴对称的一切性质; (3)有了“对称”这样一根主线,纲举目张,使知识更显统一、和谐. 教学时,要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置于“几何变换”的基本结构中.,2.教材对“图形与几何”的研究,充分展现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1)通过图形的折叠、旋转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要运用观察、操作、图形的运动变化等手段. (2)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合情推理研究图形的性质往往是进行演绎推理,探索解题途径的“源”,而演绎推理的过程只是解决问题的“流”. 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就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 发现结论: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 (2)把ABC的3个内角剪开(如图1),然后把它们的顶点重合在同一点C,拼成图2. 你得到什么结论? 这样,通过操作、探索活动,发现了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1) (图2),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如图3,作BC的延长线 CD,过点C作CEAB, 1=B,2=A. 1+2+ACB=1800, A+B+ACB=1800, 即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图3,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关键是 “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CEAB ”. 这一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正是通过图形的 运动变化,经过操作、探索得到的,这是解 决问题的“源”,而其证明过程只是解决问 题的“流”.,3.关于“推理能力”. 标准指出:“推理一般应包括合 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推理能力的发展 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审查通过的七年级数学教材在强化合 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融合的同时,遵循小步 子、多层次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地逐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1)在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 定义“线段的中点”、“角平分线”等概念后, 用“因为,所以 ” 的句式进行简单推 理(此时,只出“因”和“果”,引导学生弄清 因与果的关系). 如图,因为B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AB=BC= AC或AC=2AB=2BC. 如图,因为OC是AOB的平分线, 所以AOC=BOC= AOB或AOB =2AOC=2BOC.,在探索、确认“余角、补角、对顶角”的 性质后,用 “因为,所以 ” 的表达 方式进行简单的推理(此时只出“因”、“果” ,不出由因得果的理由). 如图1,AC=BD,线段AD与线段BC有怎样的数 量关系?为什么? (图1) (图2) 如图2,OB是AOC的平分线,COD=2AOB. COD与AO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OE平分AOC. (1)画OE的反向延长线OF; (2)OF是BOD的平分线吗?为什么? 如图,BD平分ABC,CE平分ACB, DBC=ECB.ABC与ACB相等吗?为 什么? 教材通过这些简单的推理训练,意在 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由浅 入深地逐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2)在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探 索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后,用“因 为,所以 ,理由是”的句式进行推 理(此处出三段论证的3个要素,但没有形式化地 表达推理过程);在第12章“证明”中,正式给出 形式化的三段论证“ , ()” ,并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范例,完整地呈现 命题证明的全过程;在“三角形全等”一章中,结 合有关内容较为系统地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证明图 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学会综合法的书写.,案例:如图,ADBC,A=C.判断AB与DC的 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在图中,ABDC. 因为ADBC, 所以C=CDE. 理由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这样由C=CDE,A=C,可得A=CDE. 因为A=CDE, 所以ABDC. 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上例中,用“这样由C=CDE,A= C,可得A=CDE”的表述,是为了避免 使用“等量代换”这个术语,是为了确保学 生“懂”,这里不要过早进入形式化的表述. 过早地,不注重本质的形式化的表述和 训练,可能会使学生远离数学的本质,使思 维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推理的本质是“有条 理的思考和表达”,而不是 “ , ()”的形式.,如图,ADEF,1+2= 1800. 1与BAD相等吗? 如图,点D、E分别在AB、BC上, DEAC,1=2.AF与BC有怎样的 位置关系?为什么? 对于推理的第2个层次,教材同样通过一些 简单的推理训练,反复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 表达”,由浅入深地逐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 力.,4.关于“展开过程”. 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往往要经历观察、猜想、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是我们研究图形性质的一个带普遍性的认识过程.,案例:探索“垂线段最短”的性质,问题1 如图1,怎样测量跳远的成绩? (图1) 如图2,从人行横道线上 (图2) 点P处过马路,怎样走线路最短?你能把最短的线路画出来吗?,问题2 如图3,点P在直线l外,点O、 O1、O2、O3在直线l上,其中POl, PO叫做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量出线段PO、PO1、PO2、PO3的长 度. 在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图3),问题3 如图4,P是直线l外一点, POl,垂足为O,O1、O2是l上任意两点. (1)在图4中,画出所给图形沿直线 l翻折后的图形; (2)你能说明POPO1,POPO2吗? (图4),问题4 如图5,P是AOB的边OB上一 点. (1)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 (2)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分别比较PH与PC、PC与CO、PH与CO的 大小,并说明理由. (图5),“问题1”是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感知垂线段的性质;“问题2”是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运用数学活动探索垂线段的性质;“问题3”是引导学生运用说理的方法确认垂线段的性质;“问题4”是垂线段性质的应用. 这样,在引导学生探索垂线段性质的过程中,就较为充分地经历了“观察、操作探索、猜想推理应用”的认识过程. 同时,通过探索活动也使学生感悟到:“距 离”的本质是“最短”,这是“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共同点,垂线段的性质, 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垂足)的距离.,案例: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用量角器可以画出大小在 00 到1800之间的任何角. 观察图中 点D的位置,可以发现,点D在量角 器的边缘弧上,并且与点C的距离 随着角的大小的确定而确定(这是引导学生探索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操作步 骤的关键,这也是这一探索活动能有序展开的关 键既关注探究过程的“路”,又关注探究过程 的“度”). (2)议一议:只用直尺和圆规,怎样作一个 角等于已知角?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 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 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 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操作、探索活动成了 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 强调:“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 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教材不是单纯 的“知识点”的代名词.教学时,在呈现知识的 同时,必须注重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和问题解 决),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要求,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5.关于“控制教学难度”. “降低难度,提高要求”是标准修 订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数学思想既是以知识为载体,又是数学 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引导学 生感悟数学思想,并不一定依赖于“载体” 的难度(总的要求是:问题的难度要控制, 感悟的数学思想的层次要高).,在“走进图形世界”一章中,教材比较多 地展开了“观察、操作、认识”的过程,比较多 地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实物模型来认识基本 几何体,这实际上是揭示了认识图形的过程与方 法. 推理能力的形成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平面图形的认 识(一)、(二)”中,教材遵循小步子、多层 次的原则,严格控制例、习题的难度,把教学的 重点放在“学会有条理地表达”上,把发展学生 的推理能力融合在“过程”中.,案例:用“叠合法”比较线段、角的大小. 用叠合的方法比较AOB与A,O,B ,的大小,只要 移动AOB,使顶点O与 O,重合,边OA 与边O,A,重叠,并 使OB与O,B,在O,A, 的同侧 (如图). 此时,如果边OB落在A,O,B,的内部,那么AOB A,O,B,.想一想,OB落在什么位置时,AOB A,O,B,AOB=A,O,B,? 这一过程直观性强,学生容易理解,但揭示了 运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研究图形性质的思想,并为后 续的相关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案例:关于简单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为控制教学难度,课本在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 节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用“斜二测画法”画 几何体的直观图时,在已知图形 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然后画它们的对应轴 ,使x,o,y,=450,或x,o,y,=1350.本节画几何体的 直观图时,均取x,o,y,=1350,目的是使学生能从 物体的左面较为清晰地观察所给几何体,并画出 它的左视图.,(2)当我们从某种角度观察物体时,物体的有些 轮廓线可能被遮挡住,因此画“视图”时规定,看得见 的轮廓线画成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线画成虚线.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视图”,对此,教材中所给物体的摆放均遵 循“平、正、稳”的原则,摆放成标准位置,并且使 “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时,物体中看不见的轮廓线与 看得见的轮廓线相重合,避免画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时出现虚线.例如,下图是同一个物体的两种不 同的摆放位置,显然图1的摆放位置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图1) (图2),(3)删去了用小立方块搭物体,然后画出所搭物体 的3个视图的例、习题.目的有2个: 用小立方块搭物体变化较多,难度较大,而标 准只要求会画常见几何体和简单物体的视图. “三视图”规定,画出的“视图”应是物体的轮 廓线.如由6个小立方块搭成的物体,如果把它看成一个 整体,拼缝应认为已粘连、腻平,那么“图1”所示物体 的三视图应画成“图2”. (图1) (图2),案例 制作密封容器. 一个密封容器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 别为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试描述这个容器 的形状,并画出它的表面展开图. 本例将由“视图”(平面图形)想象简单物 体(立体图形),由简单物体(立体图形)探索 它的表面展开图(平面图形)结合起来,意在引 导学生再次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间的转 化关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也落实了 标准提出的“通过实例,了解视图与展开图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课程目标.,“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教学要点有3个: 1.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感 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2.感受由“视图”(平面图形)到简单物体(立体 图形),由简单物体(立体图形)到“视图”(平面图 形)的相互间的转化关系. 3.感受“分解”与“综合”的思考过程:画简单物 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从3个方向对物体进行 “分解”;由所给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想 象简单物体,由是把物体从3个方向上反映出来的形状加 以“综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解”与 “综合”的思考过程.,6.关于“想与做”的关系. “走进图形世界”一章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此,教材主要体现在2个层面上: (1)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空间想象. 课本注重让学生经历图形的运动变化、展开与折叠等 数学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 点、线、面和一些简单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 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认识以及展开与折叠活动,在平 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于学生是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 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他们认识图形与几何的方式和 过程,应该是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穿间想象, 如: P120中的“试一试”; P121中的“议一议”; P123习题第2题; P125的图形运动; P128习题第1题等.,(2)通过“先做后想”与“先想后做” 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在指导学生从事观察、操作、 实验活动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 、操作、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抽象的规律 ,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生的认识 过程应当是基于操作,又高于操作从事抽 象、概括活动,归纳数学对象的特征,发展 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先做后想”如:P129“数学实验室” 中的“(1)”;P130“做一做”中的“2” 等. “先想后做”如:P129“数学实验室” 中的“(2)”;P131“做一做”中的“3” 和“4”;P133“习题”中的“6”;P143 “复习题”中的“11”等.,案例:数学活动 “设计包装纸箱”. 活动设计: (1)设计2块产品的包装纸箱,使所用材料最少 学生通过实际摆放可知共有 3种方式.在这3种方式中,体积不 发生变化,外表面积会起变化,并 以如图所示的摆放方式其外表面积最小,感悟到: 2块产品的表面积之和一定时,当其重叠部分的面 积最大时,外表面积最小.,(2)设计10块产品的包装纸箱,使所用材料最 少. 学生根据“(1)”中的活动 经验,是不会将所有可能的摆放 方式都一一列出来的,只会选择 其中几种可能的摆放方式.通过比较这几种可能的 方式,可以发现,以如图所示的摆放方式其外表 面积最小. 通过活动,学生对摆放方式有了自己的选择, 并对“重叠部分的面积”、对摆放方式中“长、 宽、高的接近程度”有了自己的认识.,,,(3)设计30块产品的包装纸箱,使所用材料 最少. 有了“(1)”和“(2)”的活动 经验,学生一般能进行有效的摆放,并 能比较列出的摆放方式,发现如图所示 的摆放方式所用材料最少,进一步归纳出:把一 定数量规格相同的小长方体摆放成一个大长方体, 当大长方体的长、宽、高之和较小(重叠部分的面 积较大)时,它的外表面积较小. 上述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操作思考归纳的过 程,是一个“先做后想”的过程.,对活动的拓展、延伸(变“先做后想”为 “先想后做”): 对30进行因数分解:30=1310=235,根 据分解结果可以预设方案(将其中的一个因数看 作层数,另2个因数的积看作每层的块数): (1)摆10层,每层3块;(2)摆5层,每 层6块;(3)摆3层,每层10块;(4)摆2层, 每层15块. 这样,再进行比较,就可以较为迅速地得 出所需的方案.,谢 谢!,

    注意事项

    本文(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修订的解读.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