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 资源ID:2166340       资源大小:139.52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要时期,是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包河区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擎全省“第一城区”旗帜,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37.2亿元提高到365亿元,年均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由86.6亿元提高到575.7亿元,年均增长46.1%。财政收入由6.7亿元提高到21.9亿元,年均增长26.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2.5亿元提高到374.7亿元,年均增长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8.7亿元提高到136.1亿元,年均增长22.9%。五年来,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在高基数上保持高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城区之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以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的工业经济稳健增长,汽车、电力成为两大“百亿产业”,包河工业区成为工业主阵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26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1家。以大项目引领牵动的商贸服务业加快升级,滨湖世纪城、万达广场、东方广场等“七大城市综合体”形成亮点,全区商务楼宇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以休闲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型农业提升特色。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1.7:43.4:54.9调整为0.7:39.2:60.1。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效能建设,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企事业单位等改革,营造了“合法、高效、阳光”的政务服务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创业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始终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驻点招商、“走出去”招商成效明显,五年累计引资600亿元,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18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我区成为省会合肥的主要“开放门户”。城区功能大幅提升。以滨湖新区、十五里河片区为重点,五年累计完成拆迁691万平方米,拆除城中村41个,新建复建点427万平方米,可安置房屋42541套。金寨路高架、徽州大道、宿松路等重大市政工程顺利建成,轨道交通一号线、高铁站、京福高铁、沪汉蓉高铁、南北高架、南淝河大桥、合肥港综合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杨小郢等城中村改造取得实质性突破。滨湖新区从无到有,英姿初显,累计完成投资近400亿元,建成道路81公里,市政基础设施覆盖面积、建成区面积、房建工程开工面积分别达到40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1400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实施民生工程,惠及城乡居民27万人。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586元和810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五”末的2.6:1缩小到“十一五”末的2.4:1。以就业就学就医、低保养老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合肥师范附小、寿春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包河,我区由“教育第一大区”向“教育第一强区”迈进。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构建应急、信访、综治、安全生产“四位一体”大维稳格局,社会大局安定有序,成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区”、“省级平安畅通区”。        “十一五”时期是包河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市建设力度最大、和谐社会建设最好的时期,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包河特色的发展之路。五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奋斗历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勇于争先”。就是高度自信、大气创业,勇于向先进看齐,敢于和强者较量,高标准谋划发展,大手笔推进工作;二是“快速突破”。就是打破常规,以快制胜,把“快”作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三是“善于创新”。就是破除思维定势、条条框框、成规旧习的束缚,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四是“真抓实干”。就是心无旁骛、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不喊空口号,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时期,必须要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弘扬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的务实作风,树立追求卓越、勇争一流的工作标准,营造凝心聚力、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不断开创包河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安徽加速崛起态势更加强劲,合肥加快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举措空前有力,为我们集聚资本产业、提升综合实力创造了有利条件。着眼当前,随着滨湖新区建设深度拓展,人流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高铁站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一号线快速推进,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开港启航,滨湖中心建设全面展开,包河大步迈入“滨湖新时代、高铁新时代、地铁新时代、临港新时代”,并将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区位条件和后发优势更加凸显。作为全省“第一城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主阵地和最前沿,包河进入了跨越赶超的黄金机遇期。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滨湖中心开工建设,省级行政中心将于2012年正式入驻滨湖,以此为契机的行政、金融、文化、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加速凸显。我区将由单一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迈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中心叠加的新高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快形成。        滨湖新时代。“十二五”时期,滨湖大建设继续提速,到2015年滨湖新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路网合围面积将达到80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将屹立在巢湖之滨。共建滨湖、借力滨湖,成为我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 。        高铁新时代。“十二五”时期,随着高铁站建成和沪汉蓉、京福线的贯通,城际和城市组团间的时空距离将明显缩短,区域生产力的布局调整、各类要素资源的汇集配置,十五里河中段高铁站片区必将成为我区跨越发展的新支撑。        临港新时代。合肥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开港起航,一举结束合肥经济圈没有直达长三角的集装箱水运历史。依托综合码头建设,加快南淝河岸线资源亮点开发,以大型物流园区、临港制造基地、滨水地产为主体的临港经济将会突破发展,成为我区跨越发展的新生增长点。        地铁新时代。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合肥地铁一号线贯穿我区南北,具有先发优势的包河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将形成地下站场、地上楼宇等多维联动发展的立体格局,成为我区跨越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高,民生保障力度要求更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有增无减,区域之间产业和资源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从包河自身看,提质提速跨域赶超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是: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做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仍需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任务十分艰巨,特色社区和精品社区不够多;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仍有差距,民生、就业、保障、维稳等方面潜在的压力仍较大,和谐社会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待解决,政府职能转变等需要进一步推进,践行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纵观全局,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擎全省“第一城区”的旗帜,以实现跨越赶超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滨湖引领、双轮驱动、开放创新、生态立区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加快滨湖建设、提升老城品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包河”四大任务,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宜居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在中部省会同类城区中不断争先进位,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发展战略         滨湖引领战略。滨湖大发展,包河才能大跨越。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滨湖新区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会展旅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创意研发中心、居住商业中心的发展定位,主动适应新区未来空间、人口、功能的深刻变化,在思想上更加自觉地融入滨湖,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地服务滨湖,在发展上更加主动地借力滨湖,尽心尽责地把滨湖新区打造成为引领合肥、示范全省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城市管理样板区、宜居和谐平安区。        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双轮驱动,是包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的现实路径。要紧紧抓住滨湖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优势,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文化创意会展业、现代物流产业、高端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六大业态,加快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第一区”。要依托江汽、安凯等龙头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集群化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省市电力、水泥研究院、中石化等辖区大企业的对接服务,推动包河工业区做实做强。        开放创新战略。开放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原动力。要始终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认真研究国内外资本产业转移趋势,围绕滨湖新区、十五里河中段高铁站片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现代服务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现代都市农业等重点领域,提升承接水平,增强招商实效。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改革,不断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        生态立区战略。我区“襟五河(包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而带一湖”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必须把生态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持续开展绿化造林活动,不断加强水环境治理,实现“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倾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提高环境门槛,严把项目准入,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让生态环保理念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规范,努力让包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第三节  奋斗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形势环境、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是:实现“三个过千亿、五个翻一番以上”,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项指标总量均超1000亿元,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项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具体规划目标是:        综合实力争先进位。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突破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34.7:65,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在中部省会同类城区中不断争先进位。        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城区常住人口突破1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97%以上。建成主干路网、高速公路、轻轨、高铁、港口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区功能、品位和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市控目标。居民就业更加充分,创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提升水平。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能大幅提高,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累计引进内外资超过2000亿元。 第三章  空间布局与功能         按照“错位开发、特色发展”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功能集聚,加快形成三区联动、整体开发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  滨湖新区         196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现代化核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基础设施优先,高端产业跟进,引导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融合,逐步形成区域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和商业居住中心,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为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核心板块。        滨湖核心区。在方兴湖及其周边地区,依托滨湖中心,形成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在徽州大道沿线区域,依托滨湖会展中心、滨湖世纪城、合肥国际创新展示馆、滨湖医院、合肥一中、四十六中等资源,完善文化、会展、商住功能,建设滨湖商圈。依托浦发银行合肥综合中心、建设银行合肥生产基地、工商银行(合肥)后台中心,建设金融街,打造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沿环湖大道区域,依托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城建规划馆,深度开发滨水生态资源,强化高端中介、研发创意、文化旅游功能,形成全省商务会展中心。        十五里河中段高铁站片区。十五里河中段高铁站片区建设是合肥市未来五年的一号民生工程,该片区是包河区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突出交通零换乘、商业新元素、居住高品位,培育新业态,形成城市建设发展新亮点,展示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崭新形象。在高铁站区域,推进一批以商务客流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高端商务、文化娱乐为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站前商业广场、文化娱乐广场、高档商务楼宇、星级宾馆酒店等业态。在十五里河区域,利用高铁站的地缘优势,主动承接辐射,建设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特色美食餐饮等商业楼宇和品牌街区,打造全省知名的高铁站片区商圈。充分发挥十五里河中段滨水优势,沿岸发展休闲、文化业态,建设高档精品住宅群,打造合肥乃至安徽宜居生活的“最高台”。        包河工业区。力争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三产销售收入400亿元,建成“千亿园区”。围绕产业链延伸,优化存量,吸引增量,形成以汽车工业为龙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以装备制造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依托江汽、安凯,大力发展新能源客车,着力引进核心配套企业,推进规模扩张和产业集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统筹定位园区服务业功能,在园区沿包河大道、繁华大道、花园大道、重庆路区域,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依托合肥港综合码头,大力发展临港仓储、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全省重要的临港物流基地。更加注重园区内部挖潜,以土地整合、腾笼换鸟为抓手,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和管理水平。        南部生态区。统筹推进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和都市型农业发展,大力开发农业旅游休闲、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打造现代都市生态文明的示范窗口。在东大圩,进一步开发、提升农业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布点、连线、并网、成景,力争建成4A级景区。在大、小张圩,更加突出“绿色氧吧”功能,加快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系统,提升建设滨湖森林公园。在牛角大圩,以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为主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力度,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二节  老城区         强化商业、居住功能,突出“两大商圈、三条轴线”建设,完善设施,改善环境,提高老城区品质,把老城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商业服务中心和商业街区。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城区品质。以万达广场、东方广场为主体,积极推进省体育场、周谷堆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改造,打造全市最具活力的芜湖路商圈。以吉瑞泰盛为牵动,加快南二环与宿松路、徽州大道、包河大道、淝河路交口“四大节点”开发,完善沿线区域功能配套,打造南二环商圈。在马鞍山路沿线区域,结合地铁出入站口建设,优化现有楼宇商业商务功能,做好节点地块开发,提升沿线环境,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打造商务办公集聚区。在徽州大道沿线区域,优化世纪云顶、富广大厦等楼宇资源利用,加快推进卫岗等片区改造,提升沿线园林绿化品位,打造以总部经济、高端商务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轴。在巢湖路沿线区域,结合哈街和南淝河岸线资源开发,以水、绿为魂,发展休闲经济,打造包河“秦淮”、合肥“外滩”。统筹老城区内文化、娱乐、餐饮资源,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品牌商业街区。第三节  淝河片区         按照现代化城市副中心的总体定位,结合北京路、巢湖南路建设和祁门路东延、淝河路改造,争取市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拆迁,整体推进淝河片区开发改造,着力构筑以商贸商务、生态人居为主,楼宇经济与滨水经济互融互促的城市发展新空间。        近临南淝河区域,以合肥新港建设、绿色港湾项目为牵动,加快岸线资源开发,发展滨水地产、亲水娱乐,打造南淝河黄金产业带和城市休闲港湾。整体改造开发葛大店区域,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区域性新地标。加快改变现有的以市场、混凝土、砂石为主的发展模式,以优质淘汰劣质。以战略储备的思维,统筹片区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处理好近期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  产业发展与业态         主动适应城区功能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方向,以牵动性大项目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业态繁荣、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全省“第一城区”的综合实力。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按照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的要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打造滨湖新区、高铁站片区、芜湖路、南二环四大商圈,加快形成高增值、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第一区。        金融服务业。围绕合肥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目标,加强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和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入驻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设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场外交易中心。        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购物中心、旗舰店、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发展,逐步确立新型业态的主体地位。引进行业标杆企业,新建一批城市综合体,带动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商业特色街区改造与建设,完善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培育12个在国内有较大知名度的特色品牌。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构建面向城乡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        文化创意会展业。培育和发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博物馆等场馆的会展功能,大力发展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家私性展会,壮大会展经济,培育23个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加强与辖区省广电传媒、省演艺集团等大单位的深度合作,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业。以包公文化之旅、滨湖新区都市之旅、巢湖水上之旅、大圩乡村之旅等为重点,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进一步开发演艺、餐饮、旅游、文体资源,积极发展都市娱乐业。        现代物流业。结合合肥新港岸线资源开发,以增强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和配套能力为重点,淘汰升级现有的货运码头、沙石站场,优先发展钢材剪切、加工等依靠水运的物流产业和临港加工业,重点建设合肥新港物流园。结合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提升、减少南二环沿线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支持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        高端中介服务业。以高档商务楼宇为平台,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审计事务所、专业咨询策划公司、广告企业、商会组织等新兴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就业中介、创业咨询及培训等人力资本中介服务业发展;推进代理、转让、登记、鉴定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评估、信用管理、市场调查、产权交易、证券期货中介、教育文化中介等高端商务服务,加快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集聚。        房地产业。以住宅房地产为基础、以商业房地产为重点、以保障性住房为补充,优化发展房地产业,保持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围绕滨湖新区、高铁站、轨道交通一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层综合商务楼宇开发,形成强劲的楼宇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建成15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精品建设住宅地产,完善功能配套和人居环境,打造高品质社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第二节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         以包河工业区为主平台,培育以优势产业主导、新兴产业引领、大企业为支撑、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5家。        汽车工业。大力深化与江汽、安凯的战略性合作,进一步扩大江汽 “重工、客车、货车、车桥”四大板块生产能力,积极争取企业总部在我区的产业布局,扩展高附加值的产品系列。推动江淮客车新基地、多功能商务车(M209)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扩大市场份额。全力支持常青机械、正兴车轮、凯创汽配等现有配套企业扩张规模,推进以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排气管为代表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15年汽车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以江航飞机装备为龙头,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培育发展民用航空产品、机载设备、航空地面装备和航天配套设备;依托江汽重工,重点发展叉车、挖掘机、路面施工及养护设备等工程机械;积极引进中联装备项目,培育发展建材、废气处理等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引进培育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力争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60亿元。        轨道交通业。按照打造总部集群、配套产业集群“两大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大轨道产业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为高铁、地铁配套的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供应企业和企业总部,逐步形成轨道交通产品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轨道交通业产值达到4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现有和潜在优势,重点选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个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大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第三节  创响都市型农业品牌         按照“标准化生产、生态型开发、休闲式旅游”的总体要求,强化农业与二产、三产的高度融合,创响“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都市型农业品牌。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区基本退出传统农业。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滨湖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农业招商。进一步开发农业旅游休闲、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五章  城市建设与管理         着眼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为重点,城乡一体推进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加快建成功能配套、承载有力、建管一流的品质城区。 第一节  服务滨湖新区建设         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融入滨湖大服务,借势滨湖大发展,把滨湖的时尚元素、高标准要求贯穿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引领包河跨越发展。        提前介入,快速、平稳推进拆迁,全力保障滨湖新区建设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市建区管”模式,及时跟进、无缝对接,全面做好新区内的居民安置、市容创建、社区建设、社会治安、施工安全、食品卫生、农民工维权等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主动借力滨湖发展,在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税源增长、业态培育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滨湖的引领作用,把滨湖新区的政策资源、品牌效应、发展优势转化为包河发展的持久动力,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第二节  加快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         按照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成片开发”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区品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片区开发、轴线开发、节点开发”,实施周谷堆片区、卫岗片区、骆岗机场区域等整体改造,推进徽州大道北段、南二环路、南淝河路、巢湖路等沿线开发,加快九华山路、王大郢、王下份等城中村改造进程,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十五里河片区和南二环路内城中村改造。突出“以点带面、综合整治”,以水安公司生活区、江汽合客生活区、太湖新村等为突破口,加快危旧房、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配套和居住功能,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抢抓大建设机遇,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安全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保障有力的民生水利体系、智能化高速化的信息保障体系、清洁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大幅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以合肥市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全力服务保障高铁站、新港综合码头、重庆路等建设,保障地铁一号线、中环高架、包河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北京路、繁华大道、巢湖路、祁门路东延、淝河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十五里河片区路网尽快形成,进一步完善主干道路快速交通和景观功能。加强城区支路、街巷和农村道路建设,构建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巢湖、十五里河、南淝河、派河、塘西河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推进航道升级改造,域内主要堤段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保障合肥城市安全。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网配套,加强圩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生水利保障水平。按照“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要求,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普遍服务能力,率先建成“数字包河”。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等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物联网。落实合肥市“十二五”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地下管网建设与改造,保障区域内电力、燃气、热供给和用水安全。 第四节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同步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管理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打造高品质和谐社区,建成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老城区社区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完善多功能服务体系,创新载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村改居社区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在集体资产管理、服务社区居民、加强城市管理等方面,加快转型提升步伐;新建社区坚持高标准规划、精细化管理,发挥后发优势,打造高品质社区的新亮点。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和功能定位,适时推进街镇、居村区划调整。整合街镇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三大中心”标准化、示范化建设。加快农民市民化,以失地农民征地转户和养老保险工作为重点,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现代文明。 第五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按照“网格化、精细化、长效化”的要求,以合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加快完善“重心下移、扁平管理、长效考核”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建立健全市容环境卫生“全覆盖、全过程、全行业”的管理体系,统筹城乡市容创建,加快推进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扩大改革覆盖面,实行“管”、“干”分离,推广“花钱买服务”模式,推行市场化。搭建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突出做好滨湖新区的城市管理,高标准、零容忍、不凑合,体现全市乃至全省城市管理的最高水平。继续推进道路景观整治和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体现城市精神、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观。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公共文明指数。 第六章  环境建设与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合肥争创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做活“水、绿”文章,重视城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水绿交融的生态空间,打造“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生活环境。        推进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巢湖沿岸及域内河道、水岸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以增加绿量为主导,持续开展绿化大会战,加快实施城市森林、绿色长廊、城市公园、生态社区、苗木花卉等工程建设,实现市民出门500米见绿、20003000米见综合公园,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绿化覆盖率达到50%。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节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以建设节约型城区为目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水资源量和能源消耗量显著下降。        加强土地资源清理整合,探索建立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刚性制度,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和以提供税收为主要内容的产出效益标准。加强水资源管理,统筹优化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约利用能源,积极实施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重点工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绿色节能产品。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步伐。 第三节加强污染防治         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以污染物减排为抓手,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倒逼机制,使污染控制从末端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将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产业准入、生产过程延伸。推进工业企业及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加强辖区排污口调查、管理和污水截留、污水处理厂配套支管建设。全面完成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入湖河流截污工程,逐步改善水质。科学发展畜禽养殖,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第七章扩大开放与改革创新         坚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对外对内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努力把包河区打造成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最具活力的开放“窗口”。 第一节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抓住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梯度转移,以及央企加大重组力度、民间资本领域放开等有利时机,始终强化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层次、水平和实效。        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科学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完善招商小组驻点招商长效机制,强化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走出去”招商,突出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强化产业链的纵、横向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环境营造、服务代理、项目跟进、进度调度、考核激励等工作推进体系,加快招商项目形成现实生产力。 第二节强化合作发展         进一步拓展合作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优势互补,谋求跨越发展的新空间。        扩大与先进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省内兄弟县区的交流合作,推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努力打造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水上门户。深入开展与江汽、安凯和省、市电力等辖区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完善信息沟通、互动交流、全程服务机制,积极争取项目布局、产业链延伸向我区倾斜。继续推进与央企和知名民营企业的对接,拓展合作领域,争取合作项目。搭建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银企合作平台,企业、协会和民间合作平台,形成全社会合作发展新氛围。 第三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继续完善政府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前移,依法探索和尝试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向街镇下放。加强和改善机构编制管理,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民主行政,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持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健全行政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第四节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症结,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继续深化教育、文化、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财税改革,完善财政分配体制,加快建设公共财政。全面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第八章社会建设与民计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建立健全符合区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加体面地工作、乐观地生活,建设更加和谐的包河。 第一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总体要求,优先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建设与经济实力“第一城区”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新高地。        充分发挥包河教育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继续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努力打造“全省教育第一强区”。体现普惠性和公益性,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和特色教育,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资源均等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体系终身化”。       

    注意事项

    本文(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