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生物技术在化石燃料开采与应用中的作用.ppt

    • 资源ID:2191388       资源大小:3.77M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技术在化石燃料开采与应用中的作用.ppt

    微生物技术在化石燃料开采与 应用中的作用 三大化石燃料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2011年,我国石油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双打破55%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至24%。 主要内容 l 微生物油气勘探 l 微生物采油 l 微生物煤脱硫脱氮 一、微生物油气勘探 Ø 传统油气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技术) 二维地震:1000 m ×1000 m 三维地震:12.5 m ×12.5 m 冀东南南堡大油田 四川普光大气田 塔里木地塔中I号大气田 Ø 传统原油开采 注水开采法 注气采油法(CO2、N2等 ) 蒸汽采油法(吞吐、驱油 ) 微生物学、油藏地质学、油田化学等相互渗透 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技术,可用于石油资源勘 探等 Ø 微生物油气勘探 一些短链气态烃在地层压力驱动下透过岩层缝隙渗 透到地表浅层或抵达地面。作为其唯一碳源和能源 的专性微生物在油藏正上方的地表土壤中非常发育 并形成微生物异常。通过检测烃氧化菌的数量和活 性,可以判断地表微生物异常,从而指示地下油气 藏的分布 n 原理 n 勘探微生物 甲烷氧化菌(以C1为代谢目标) 乙烷、丙烷和丁烷氧化菌 己烷氧化菌 来源:土壤微生物、非开发井的钻井岩屑 或岩芯中的微生物、地下水微生物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源于前苏联 20世纪40年代,美国从地表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烃 氧化菌并将其作为地下油气藏的指示菌 20世纪50年代,Phillips石油公司利用丁烷氧化菌 的高抗丁醇的特性来探测烃微渗现象 n 发展历程 20世纪到90年代末期,该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形成了现代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系统 美国、日本、捷克等进行了异常区与普通区的 勘探与普查,发现异常区内79%的井钻可遇采油 气藏,而普通区内87%的井为干井 二、微生物采油 l 二次采油 l 三次采油 注入营养液激活地层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好氧和 厌氧内源微生物,以原油及中间代谢产物为碳 源生长繁殖,达到改善油藏,增加地层压力, 提高原油采收率。 n 二次采油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造或改造具有特殊功能 的外源微生物,使其具有产生大量CO2、CH4 、H2,分泌大量高聚物、多糖等的特点,把构 造后的微生物连同培养基一起注入二次采油后 的油层,从而提高采油量。 n 三次采油 n 提高采收率原理 微生物的直接作用。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占据空隙空间,在油膜下生长,最后把油膜推开 ,使油释放出来. 改变原油组成。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原 油碳链断裂,重质成分减少,轻质成分增加,降 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改变原油的驱油环境。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 益活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类与油藏中液相和固 相的相互作用,改变原油/岩石/水界面性质,以及 通过气体如CO2、H2、CH4等增加油层压力; 综合作用,利用微生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改变原 油的流动,提高开采率 微生物及 其产物 作用 酸改造油层岩石;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与碱 质岩石生成CO2 生物体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封堵;对烃类黏附起乳化作 用;改善固体表面;降解和变质原油;降低 原油黏度和凝固点;原油脱硫 气体增加油层压力;使原油膨胀;降低原油黏度 溶剂溶解碳酸盐岩;溶解原油 表面活性 剂 降低界面张力;乳化作用 高分子聚 合物 控制流度;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封堵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采油中的作用 Ø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 1990年现场试验 7口试验井,日产油量由25吨上升到41吨,含水由 47%下降到40%。部分已关闭的废井又恢复了生产 美国能源部研究显示,在油层渗透率低于50毫达 西时不适用微生物技术进行采油,大庆油田的油层 渗透率却低于25毫达西 采收率提高5% 油井3万余口,年产 4000余万吨 Ø 胜利油田(二次采油) 单井日产油从3.4吨提高到10吨。 目前有6个区块、1000余口油井采用该技术,累 计增油28万吨。 提高采油率4个百分点 “油藏保护性可持续开发的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 及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油井2万余口,年产3000余万吨 具有耐高压、高盐的能力 油层基本处于无氧状态,应厌氧或兼性厌氧 油层营养比较匮乏,应具有利用烃类物质为碳源的 能力 微生物应能产生有机酸、气体、表面活性剂等,产 量越高越好 n 采油微生物 紫红诺卜氏菌(Nocardia rhodochrous): 海藻糖脂 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s) : 高产生物表面活 性剂、厌氧、耐盐、耐热 n 影响因素 驱油微生物除具有普通微生物共性外,还需能在 油藏条件下旺盛生长繁殖,要适应油藏: 矿物岩性、温度、地层压力、流体性质、 pH 对于温度高、压力大、含盐量大的地层通常不能应用微生物 驱油; 营养基中有时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可能对微生物有副 作用; 不同油层有不同的条件,如压力、温度、盐分、油质,对特 定油层的最佳微生物应用工艺需要探索; 并不是任何油田注入微生物后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需要出 台可以使用微生物驱油的油田选择标准 n 面临的问题 已正式启动能够突破性发展石油开采技术的微生 物基因组计划。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和设在北京的 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担负责,已 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 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攻关项 目都有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的资助 n 发展前景 “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微生物采油探索研究” “十五”国家攻关项目“极端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研 究” “十一五”国家攻关项目“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 ” “十二五”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1000万元) 开展微生物驱油过程中代谢产物定量化表征与定 向调控技术研究,开发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 优化微生物驱油工艺,建立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示 范工程,并进行采油效果评价研究。 三、微生物煤脱硫 SOx NOx 颗粒物 污染物 酸 雨:pH 5.6 较重酸雨:pH 5.0 重 酸 雨:pH 4.5 西北欧 北美 东亚 西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沿海 国家规定:含硫量 3属于高硫煤(8% ) 我国煤炭含硫平均值:0.95%1.05% 1的煤炭大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5 煤炭S含量特点 南方高,北方低;上层低下层高 西南地区3%5,东北地区0.8 炼焦煤 S 1% 动力煤 S 3% Ø 我国煤含硫现状 Ø 煤中硫的形态 硫 不可燃烧硫 可燃烧硫 硫酸盐 无机硫 有机硫 黄铁矿(FeS2),无机 硫存在的主要形式,约 占60%70% 噻吩基(C4H4S-)、巯基 (-SH)或硫醇等,约占 30%40% 芳香族和脂肪族 Ø 主要脱硫方法 燃烧前脱硫 炉内脱硫 烟气脱硫 煤炭燃烧前脱去煤中的硫分 添加CaCO3、CaO或MgO等粉末 (以有机固体废弃物和石灰为燃料 制备的有机钙混合物代替石灰石) 吸收法和吸附法; 湿法(石灰石-石膏法、氨吸收法等 )和干法(旋转喷雾、烟气硫化床) 烟气脱硫 炉内脱硫 脱S 50%60%,效率不高; 炉内喷入的脱硫剂容易发生烧结, 表面积快速减少,反应活性和反应 速率降,易结渣、磨损和堵塞 脱S 90%,效率高,但投资(11%- 18%)、运行(8%-18%)成本高,发 达国家应用较多。固废多(7000万吨) Ø 主要脱硫方法优缺点 物理法 淘汰选煤:除去黄铁矿,不能除去有机硫 浮选选煤:煤与矿湿润性差异 重介质选煤:悬浮液(磁铁矿+水)浮力 强磁分离技术 :有机硫顺磁性,无机硫逆磁性 Ø 燃烧前脱硫方法 过程简单,有大规模应用;不能脱出有机 硫,受无机硫晶体结构、大小、分布影响 化学法 微波辐射:黄铁矿硫易吸收微波,有机硫次之 ,煤基质基本不吸收消弱化学键浸取液洗涤硫 (无机、有机S均可,实验室研究) 熔融碱法:加入碱溶液与硫反应,能脱去部分 有机硫和大部分无机硫(应用少) 脱除大部分无机和有机硫,不受硫晶体结构 、大小、分布影响;高温、高压条件,设备 复杂,能耗大,对煤结构破坏大,热值损失 大 微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破坏煤中无机硫和有机硫,可以达 到经济、有效地脱硫 ü 无机硫脱硫率可达90%,有机硫达40% ü 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能耗省、煤流失少 ü 国外半工业实验,国内起步阶段 Ø 脱硫微生物 专性自养硫杆菌(脱除无机硫) 氧化亚铁硫杆菌 氧化硫硫杆菌 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 等 自养硫杆菌特点: ü 化能自养:靠氧化Fe2+、单质S及还原态硫化物获能 ü 自养性:仅以空气中的CO2为唯一碳源,吸收氮、磷 、钾基本元素及Mg、Na、Ca、Co等微量元素无机营 养,合成菌体细胞(糖、蛋白质等有机物) ü 嗜酸性:在酸性条件下最适生长,最适pH在2.0 2.5,在中性条件下无法生长 光能自养:利用太阳能 蓝细菌 化能异养:分解或氧化有机物 兼性自养硫杆菌(脱除无机硫、有机硫) 嗜酸硫杆菌 酸热硫化裂片菌 嗜热硫杆菌 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 等 异养硫杆菌(脱除有机硫) 假单胞菌 红球菌 棒杆菌 短杆菌 戈登氏菌 诺卡氏菌 等 Ø 脱硫机理 无机硫 Fe2+ Fe3+ Fe3+ + 金属硫化物 SO42-或S 有机硫 二苯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是煤炭中 的主要有机硫 § 以S代谢的途径,不破坏碳骨架,硫最终被氧 化为SO42-和2,2-羟基联苯,将硫直接以SO42-形式 从有机物中除去(4S途径) § 以C代谢的途径,使DBT碳骨架分解,有机硫原 子残留在分解产物中,将不溶于水的DBT转化为 水溶性物质(Kodama途径) 4S途径 Kodama 途径 § 把含有微生物的溶液撒在煤上,用水浸透,使煤 和微生物浸泡在水中,生成的H2SO4从底部除去 § 为提高脱硫效率,可利用空气进行搅拌,空气搅 拌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必要的O2、CO2 § 18 28d可脱黄铁矿90% 95%的硫 时间长、设备腐蚀严 重、酸液污染环境 浸出脱硫法(黄铁矿脱硫) Ø 两种相对成熟方法 微生物助浮脱硫(表面处理) § 把煤粉碎成微粒与水混合,在悬浊液下面鼓进微气 泡,使煤和黄铁矿微粒浮在水中的气泡上,由于两者 性质相近,一起浮在水面上不能分开 § 将微生物放在溶液中后,微生物仅能附着在黄铁矿 上,增加了黄铁矿的水溶性,黄铁矿难以附着从气泡 上沉淀下来,煤与黄铁矿分开 § 3 30min 脱除80%,对细煤粒效果更好。目前, 集中在煤粒0.1mm以下的分选 Ø 研究现状 国内,除黄铁矿脱硫达中试规模,其它多数研 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菌种、煤粒度、煤浆浓度 、pH值、温度等对脱除硫效果的影响)。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不仅进行了脱除黄铁矿 硫的研究,而且在有机硫的脱除方面也取得了很 大的进展(半工业化) 微生物问题,微生物生长速度慢、反应时间长是 急需解决的问题 煤炭的前处理问题,包括降低煤炭前处理费用、 破碎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煤的非均质性等 脱硫后处理问题,包括硫氧化产物、酸性浸出废 液的处理,以及硫脱出程度检测手段等 设备方面,包括设备工艺设计、材料防腐蚀等。 Ø 面临的问题 高效脱硫微生物的筛选、驯化及应用条件探索, 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加快微生物性能的改造 脱硫液的综合处理 煤质成分对微生物生长繁殖、活性等的影响 脱硫设备研究 Ø 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微生物煤脱氮 26个省、市区 306个样品 0.52% 1.41% 吡咯(50%80%) 吡啶(20 % 40%) 胺盐态氮(0 % 20%) 华北 华南 西北 东北 滇藏 1.05% 0.95% 0.79% 0.70% 0.64% 陕西 山东 安徽 河南 河北 1.17% 1.15% 1.13% 1.10% 1.08% 江苏 贵州 云南 湖南 山西 1.06% 1.06% 1.05% 1.05% 1.04% 我国煤氮含量分布特点 Ø NOx生成途径 NOx 热力型 O2+N2(空) = NOx 20% 1300 快速型 CH· + N2(空) = HCN + N 5% 60ms HCN + O2 = NOx 高CH低O2 燃烧型 煤中氮化物 + O2 = NOx 65%85% Ø NOx减排途径 NOx 减少煤中N含量 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生成 化学法(洁净煤技术) 生物法 加氢液化、加氢热解 燃料分级燃烧、燃气再循环、低NOx燃烧器 ü 微生物溶煤技术 煤在微生物或酶参与下发生大分子结构的氧化解 聚过程, 始于20世纪80年代 内容:溶煤微生物筛选、煤种选择、影响因素分 析、溶煤机理与方式、溶煤产物分析与应用等 ü 微生物煤炭净化技术 利用微生物脱除煤中某些有害物质实现煤炭的燃 前净化。生物净化过程可以同时脱除硫、氮、重金 属、矿物质等有害物质,从而获得清洁煤产品 五、微生物原油脱硫脱氮 p 微生物原油脱硫技术 硫: 2%属于高硫油; 0.5%属于低硫油; 我国大部分石油硫含量2% 原油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 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烷烃 ,还有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国四:50ppm;国五:10ppm 国三 Ø 原油中S的危害 ü 使催化剂中毒 ü 对金属设备有腐蚀作用 ü 燃烧时生成SO2污染大气 硫 无机形态 : 有机形态 : 元素S、H2S 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 50%-70% Ø 硫的存在形式 二苯并噻吩芳烃硫醇环烷基硫醚 原油中的硫大 部分都是以硫 醚类和噻吩类 硫的形态存在 于沸点较高的 石油馏分中 硫醇大部分是低分子量,在石油的炼制过程中易被 除去,200以上沸点的石油产品中几乎很少存在。 脂肪族硫化物是沸点200以上石油产品如柴油中硫 化物的主要成分 芳香族硫化物在较重的馏分中含量较低 硫 活性硫化物 : 非活性硫化物 : 元素S、H2S、硫醇 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 对设备有强烈腐蚀性 对设备无腐蚀性,但在一定 条件下可转化为活性硫化物 Ø 硫化物性质 Ø 微生物脱S途径 原油工业脱硫传统方法是加氢脱硫(HDS) 技术成熟,应用广;但高温高压(270420, 2.0 3.45MPa),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一次性投资大、 运行成本高,且随着环境标准的日益苛刻,不能满足 深度脱硫的需要。 碱洗、萃取、络合、吸附、催化 二苯噻吩 苯并噻吩 微生物脱硫 微生物脱硫条件温和(常压、低温2060),节 约费用投入(投资降低50%,操作费用降低10% 15%)、脱硫效果好、有效脱除含S杂环化合物 CC键氧化裂解(Kodama途径) CS键氧化裂解(4S途径) CS键还原裂解(4S途径) l 原油DBT微生物脱硫方式 l 无机硫及沸点较低的有机硫容易脱去,而沸点较 高的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难以脱除 Ø 微生物脱S机制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红球菌(Rhodoccus sp) 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p.) 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p.) 戈登氏菌(Gordona sp.) 诺卡氏菌(Nocardia sp.) Ø 脱S微生物 唯一进入工业 化的菌株,被 美国休斯顿生 物能源公司买 断,受美国专 利保护 能源生物系统公司(EBC) -1990 PetroliteM.W. KelloggTotalKochTexaco 科研 经费 和装 置工 业化 技术 工业 化装 置基 础工 程和 设计 中试 装置 提供 柴油 原料 原油 及生 物脱 硫工 艺 炼厂 装置 操作 、产 品质 量装 置提 供 汽油 原料 在法国建一套50万吨年工业化生物 脱硫装置,1996年生产超低硫柴油 美国EBS公司 HDS-BDS 该工艺可使柴油脱硫率达到65%-70%,硫排放含量 低于50ug/mL 脱硫率40%-70% BDS高含硫裂化原料脱硫(脱硫率75%-90% ) ü 埋的越深,氮含量越低,石油越成熟,氮含量越 低 ü 催化剂中毒失活 ü 使石油产品稳定性变差,易生成胶状沉淀 Ø 原油中的N及其危害 p 微生物原油脱氮技术 ü 0.02%0.8%,我国为0.1%0.5%,大部分N含 量0.3%,甚至达2%,偏高 ü 非碱性分子,占70%75%,包括吡咯、吲哚、 咔唑等及其同系物 ü 碱性分子,多为吡啶、喹啉、异喹啉等及其同 系物 Ø N存在形式 碱性氮 非碱性氮 N 非生物脱氮 生物脱氮 Ø N的脱除方式 ü 所占比例较高 ü 咔唑其他方法不易脱除 酸洗脱氮(30%40%) 、加氢脱氮(25%)、吸 附脱氮、溶剂络合(60% ) 咔唑及其衍生物 咔唑降解途径 Ø 微生物脱N机理 吡啶降解途径 假单孢菌属(Psedomonas resinovorans)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黄单孢菌属(Xanthomonas) 伯科菌属(Burkholderia) 丛毛单孢菌属(Comamonas) 拜叶林克菌属(Beijerinckia) 分歧杆菌属(Mycobacterium) 沙雷菌属(Serratia) 鞘氨醇单胞菌属( Sphingomonas) 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 产碱杆菌属( Alcaligenes) 诺卡氏菌属( Nocardia) Ø 脱N微生物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技术在化石燃料开采与应用中的作用.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