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章解表剂.ppt

    • 资源ID:2199532       资源大小:685.01KB        全文页数:10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章解表剂.ppt

    第 章 解表剂,一、含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 本类方主剂的立法依据 为“汗”法。,二、适应证 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 。 三、分类 1.辛温解表 2.辛凉解表 3.扶正解表,四、注意 1.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影响疗效 。 2.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以助汗出。 3.服药期间,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4.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解表剂。,第 节 辛温解表,1.适应证:适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2.组方特点: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为主组方,再根据表实表虚、轻重缓急以及兼证配伍用药。,麻 黄 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 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方歌】麻黄汤有杏桂草,发汗平喘主解表, 风寒表实用此方,寒热无汗喘咳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著。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 赵某,男,50岁。自述于1961年夏季大汗出时用冷水冲浴,此后未再出汗。虽盛夏或剧烈运动后仍无汗出,伴心中烦躁,头昏身热,汗孔突起,西医诊为“汗腺闭塞症”,服中西药物未效。近因天气炎热,诸症加重。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15g、生石膏30g(先煎30分钟)、党参20g、甘草10g、大枣4枚,水煎20分钟后取汁分2次服。若一服汗出,不必尽剂,避风寒。服药1次,未汗,但感身热灼手,烦躁益甚。过了3 小时又服余药,服后20分钟开始汗出,逐渐增多,全身皆汗自觉异常舒适,惟乏力。改用桂枝汤加味2剂,汗出较多。 停药观察,随访月余,汗出正常,病告痊愈。李秉洁.一药而愈25年汗闭. 中医杂志. 1988;29(5):68,桂 枝 汤 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3枚) 【方歌】桂枝白芍草枣姜,调和营卫解肌良, 风寒表虚寒热见,汗出脉缓用此方。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方解】,【配伍特点】 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治法的代表方。临床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类方比较】,【典型病案】 谭某,女,10岁,2003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经常感冒,体质虚弱,平素易出汗,稍受风寒即鼻塞、流清涕、咳嗽,纳食不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处方:桂枝10、白芍10、生甘草6、防风10、黄芪20、白术10、女贞子15、焦三仙各15、浮小麦20、苍耳子10、生姜3片、大枣3枚。7付水煎服,2天1付。,2004年6月告服药后汗出少,很少感冒。颜惠萍张立老师 临床应用桂枝汤举 隅.甘肃中医学院学 报. 2004;21(4):,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组成】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香白芷一两(6g) 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 甘草一两(6g) 【方歌】九味羌活白芷防, 辛苍川芎草二黄, 发汗祛湿清里热, 药备六经止痛强。,【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头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方解】,【配伍特点】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张某,女,36岁,1983年12月7日初诊。患者1年前作人流术后,不慎淋雨,渐作头痛,经医治无效,现头顶重痛,遇冷加剧,身重腰酸,面黄,耳鸣眼花,食少腹胀,大便稀塘,白带量多清稀,月经量少色淡,周期延后。小便清,舌体胖,色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散寒除湿,养血温经,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羌活、干姜、半夏各l0g,防风、苍术、白术各12g,川芍15g,细辛、肉桂、甘草各6g,鸡血藤、鹿角霜各30g。4剂后痛减,再以原方合当归、杜仲、续断、黄芪等出人20剂,头痛消失,余症均好转。陈列.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举偶.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7):43,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 (6g) 桂枝去皮,三两(9g) 五味子半升(6g ) 半夏洗,半升(9g ) 【方歌】小青龙汤麻桂草, 干姜辛味半芍药, 解表散寒化水饮, 表寒内饮康复早。,【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头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方解】,【配伍特点】解表散寒与温化水饮并行,内外合治,相互促进;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散不伤正,敛不留邪。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陈某,女,40岁。咳嗽7月,哮喘发作3月,近半月加重,病由感冒后反复咳嗽不已致喘息不得卧,经服激素、抗菌素喘息未平,前医曾投定喘、小青龙汤等不应,请王文鼎老师会诊,曰:“此由外感风寒袭肺而致咳喘,患者恶风咳喘,汗出夜间尤甚,多泡沫痰及稀痰。苔薄滑边有齿印,此为寒饮。用小青龙汤:麻黄根30g,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炮姜、五味子、细辛各6g,半夏12g。”药进2剂,喘息得平。(王琦等.经方应用. 第1版.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117),香 苏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苏叶各四两(120g) 甘草炙,一两(30g) 陈皮不去白,二两(60g) 【歌诀】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 外感风寒气郁证,理气解表效果好。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方解】,【配伍特点】配伍特点:解表与理气化湿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共行,祛风散寒,调气活血,药性平和。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夏某,女,29岁。素有胃脘痛病史10年,时轻时重。1周来病情加重,胃脘胀满疼痛,呃逆,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无矢气,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胃脘部压痛拒按,脉弦细。西药用庆大霉素、654-2等治疗,效不佳。查血、尿常规正常,大便脓球、潜血。胃肠钡餐透视诊断:胃下垂(胃下界在两侧髂嵴连线之下方8cm处);慢性胃炎。投补中益气汤加木香、枳壳、延胡索无效。证属饮食伤胃,肠胃内伤,久治不愈,脾气日虚,气虚血运无力,血必瘀滞,血瘀气亦滞。,急则治其标,应以调理胃肠气血为主,适当加健脾益气之品。方用香苏散加味:香附、苏梗、陈皮、枳壳、大腹皮、党参、茯苓各15g,延胡索、川楝子、佛手、白术各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3剂症减,6剂而痛止胀消纳增。后以补中益气汤合理气活血药治疗1月余,胃肠钡餐透视:胃下垂上升4cm,胃黏膜皱襞正常,病愈出院。白家温.香苏散加味治疗胃肠道疾病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36,止 嗽 散 医学心悟,【组成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 , 各二斤 ( 各 1kg) 甘草炒 , 十二两 (375g) 陈皮水洗去白 , 一斤 (500g) 【方歌】止嗽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 宣利肺气疏风邪,久咳不止此方奉。 【功用】宣利肺气, 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 , 咯痰不爽 , 或微有恶风发热 , 舌苔薄白 , 脉浮缓。,【方解】,【配伍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 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 、 微恶风发热、 苔薄白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刘某,男,9岁,2004年4月12月初诊。咳嗽已有月余,痰多色白而稀,纳呆,困倦,舌苔白腻,脉濡。辨证属痰湿咳嗽,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减:百部10g,沙参10g,白前10g,紫菀10g,桔梗10g,陈皮10g,半夏5g,,茯苓10g,款冬花5g,枳壳10g,薏苡仁10g,甘草3g,上方服4剂后,咳止而愈。温秦庆. 白学斌教授应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21-22,第 节 辛凉解表,1.适应证:适用于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2.组方特点:常以辛凉解表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每致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多配伍宣降肺气的桔梗、杏仁等。,银 翘 散 温病条辨,【组成】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生甘草五钱(15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方歌】银翘散用荆豉薄, 牛竹甘桔芦根合, 辛凉透表解热毒, 温病表闭疗效可。,【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侵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微渴,咳嗽咽痛,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方解】,【配伍特点】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增强解表透邪之力,又不悖辛凉治热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某女,1岁。1961年6月27日会诊。 麻疹10天,高热不退,无汗,面红,气粗咳不爽,腹满足冷,大便稀、日3次,小便短黄。舌红中心苔黄,脉浮数有力。病由疹出未透感风,导致麻毒内闭,治宜宣透。 处方:银花连叶6g,连翘4.5g,桔梗3g,荆芥3g,炒牛蒡子4.5g,豆豉9g,鲜芦根12g,竹叶4.5g,僵蚕4.5g,粉葛根3g,升麻2g,葱白(后下)2寸。注意避风。,二诊:服药后,每天下午高热,四肢冷,腹满。用酒精擦澡后麻疹显出,今天有战栗(先寒战后发热),似作战汗而未出,喉间有痰,气憋,胸腹部及下肢皆有麻疹。脉沉数,舌红无苔。据此,麻毒渐出,但气液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处方:玉竹9g,麦冬3g,粉葛根3g,升麻1.5g,连皮茯苓6g,扁豆皮6g,银花藤6g,荷叶6g。服三剂后疾病渐愈。(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11),桑 菊 饮 温病条辨,【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 (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芦根草薄荷, 疏风清热宣肺气,辛凉轻剂偏止咳。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肺卫失宣。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方解】,【配伍特点】辛凉宣散配味苦通降之品,外散风热,内理肺气。 【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 床以咳嗽、发热不甚、 微渴、脉浮数为辨证 要点。,【类方鉴别】,【典型病案】王某,男,5岁,1996年3月1口就诊。患儿5天前出现咳嗽发热,体温波动在37.8 38.5,某医院诊为小儿春季上呼吸道感染,先服桑菊饮2剂,继用青霉素、鱼腥草肌注治疗,症状均无明显好转。刻诊:发热无汗,干咳鼻塞,面色潮红,脉浮,舌尖红,苔薄白,双侧扁桃腺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体温38.8,白血球9.7× 109/L,中性0.70,淋巴0.30。,此属风热挟寒犯肺,肺失宣肃之证,治以疏风清热,温肺散寒,宣肺止咳。处方: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牛芬子各10g,麻黄、干姜、桔梗、杏仁各6g,甘草3g,鲜芦根24g,服1剂后,汗出热退,诸症减轻,原方又进1剂,病告痊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四两(9g)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 甘草炙,二两(6g) 石膏碎,绵裹,半斤(18g)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方解】,【配伍特点】麻黄配石膏,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麻黄配杏仁,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全方寒热并用,但石膏倍于麻黄,仍不失辛凉之性,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常用方。临床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类方鉴别】,【典型病案】范某,女,40岁。1997年4月初诊。发热,咳嗽,胸痛1周,在当地诊所治疗效不佳来诊。来诊时高热、咳嗽、吐脓痰,腥臭带血、胸痛,舌质红绛苔微黄,脉细弱无力,胸部正位片示:右侧肺脓疡。诊为肺热灼津之肺痈。治以清肺热生津、解毒排脓。药用:石膏120g,麻黄9g,杏仁12g,炙甘草20g,惹苗仁30g,茅根30g,公英30g,连翘30g,全瓜萎20g。连服9剂症状消,继服5剂临床治愈。侯激流.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举偶.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45,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组成】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原书未著用量) 【方歌】柴葛解肌芍桔草, 膏芩羌芷加姜枣, 解肌清热是功效, 三阳合病此方扫。,【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方解】,【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临床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曾某,男,5岁,1997年12月25口初诊发热1天,伴见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大便秘结查:T 40.2 0,双侧扁桃体工肿人,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罗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血WBC 13.6 × 109/ L,N 0.80, L 0.20。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为乳蛾,证属邪热奎盛,治以解肌透热,清热利咽。,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各5g,葛根、板蓝根、人黄各8g,石膏12 g,知母6g,玄参、淡竹叶、香需各3g,象牙丝l0g。 2剂,水煎服服1剂后微汗出,大便调,发热渐退,次日患者体温降至37.9。再服药1剂后体温正常,双侧扁桃体。肿大,无充血,复查血WBC9.2×109/L,N 0.56,L 0.44。,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升麻 芍药 甘草炙,各十两(300g) 葛根十五两(450g) 【方歌】升麻葛根四味药,还有甘草和赤芍, 解肌透疹是功用,麻疹初起方代表。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 , 身热头痛 , 咳嗽 , 目赤流泪 , 口渴 , 舌红 , 苔薄而干 ,脉浮数。,【方解】,【辨证要点】本方为麻疹未发, 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 、 舌红 、 脉数为辨 证要点。,【典型病案】林某,女,37岁,2003年5月20日初诊。2天前感脸部微痒,翌日出现粉红色皮疹。诊见颜面散在皮疹、呈粟米大小、色红、抚之碍手、略痒,伴目赤头痛,咽干喜冷饮,大便干结,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滑数。用升麻葛根汤加味。升麻、葛根、赤芍各15g,生甘草、桑叶各12g,蝉衣、丹皮各10g,野菊花20g。3剂,水煎服,日1剂。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服药后症减大半,效不更方,原方续服3剂,疹消颜净,随访3个月,粟疹未发。郑通美. 升麻葛根汤治疗头面部疾病体会. 实用中医药志.2004,20(12):709,第 节 扶正解表,1.适应证:适用于体质虚弱之人感受外邪而形成的表证。 2.组方特点:气虚或阳虚者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的麻黄、羌活、防风、苏叶等与益气助阳的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等;素体阴血不足而感受外邪,常由辛而微温的葱白、豆豉,或辛凉解表药薄荷、葛根与滋阴养血的玉竹、生地等。,败 毒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去苗 前胡去苗,洗 川芎 枳壳去瓢,麸炒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 茯苓去皮 桔梗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十两(900g) 【方歌】败毒二活二胡芎, 枳苓参草姜簿梗, 益气解表代表方, 散寒祛湿又止痛。,【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方解】,【配伍特点】邪正兼顾,祛邪为主。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用此方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辨证要点】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类方鉴别】,【典型病案】李某某,年39岁,男性,干部。患皮肤病,遍体生疮疖,终年此愈彼起,并患顽癣。于1970年春季就诊。视其疮疖,项部为多,顽癣则腰、腹部及大腿部丛生,粘连成片如掌大,时出黄水,奇痒难熬,久治不愈。我已给他用过内服、外擦的多种方药,迄无效果。诊其脉虽稍数而中露虚象,舌边有齿痕,因予人参败毒散作汤用:党参9g,茯苓9g,甘草6g,枳壳6g,桔梗4.5g,柴胡6g,前胡6g,羌活9g,独活6g,川芎6g,薄荷1.5g,生姜6g,嘱服数剂。,半月后复诊,察顽癣有收敛现象,嘱再服半月后,察大腿部顽癣痂皮脱落,露出鲜红嫩肉,腰腹部者脓汁亦减少。因令他长期服用,3个月后,只腰部之癣疾未愈,而频年惯发之疮疖从未发生。1972年冬季追询,腰部顽癣仍存在,而疮疖则终未再发。(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42),参 苏 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 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6g) 枳壳去瓢,麸炒 桔梗去芦 木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两(各4g) 【方歌】参苏陈半葛木香, 前苓梗壳草枣姜, 益气解表散风寒, 理气化痰止咳强。,【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方解】,【配伍特点】一为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二是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气虚外感风寒, 内有痰湿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院满闷、倦怠乏力、 苔白、脉弱为辨证要点。,【类方鉴别】,【典型病案】喘证石某,女,1岁。1990年9月24日初诊。其母云:“2日前,患儿因洗澡受凉,晚上低热,出汗、咳嗽、卧不宁,大便稀澹,1日3次,食减,呕吐。自服感冒冲剂,止咳糖浆反而气急而喘,汗出更多,卧不宁”。查患儿面色苍白,精神差,唇紫,咳声低弱;喉中痰呜,气急,鼻扇。呼吸快而浅,舌边尖红、苔薄黄,指纹浮紫。体温38.4,双肺呈弥慢性细湿罗音,哮呜音明显。,诊为脾肺气虚,外寒里热所致喘证。治当益气解表、宣肺平喘,佐以清里。处方:太子参、石膏各10g,云苓6g,葛根、前胡、积壳各5g。苏叶、半夏、陈皮、蓝香、麻黄、杏仁、甘草各3g,大枣1枚,生姜1片。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1剂后诸症减轻,又服2剂痊愈。杜庆友.参苏饮临床应用举偶.陕西中医.1995,12(2):85,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细辛二两(3g) 【方歌】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用此方。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方解】,【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 神疲欲寐、脉沉为 辨证要点。,【典型病案】王某,女,32岁,已婚,农民,1998年7月20日来诊。1天前患者在淋雨受凉后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时有晕厥,平素自感手足发凉。在某院作心电图提示:“自率48次/min”,“窦性心动过缓”,诊为病窦综合征。曾服阿托品、麻黄碱等药后症状减轻,停服后则症状加重。现患者仍感怕冷,乏力、心悸,头晕、手足发凉、舌淡胖、脉沉迟,虚里搏动缓慢。,证属阳虚寒中,心阳不振治宜温阳散寒,振奋心阳。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l0g,制附子12 g,细辛10 g,黄茂15 g,人参10g,(另煎兑服),丹参15 g,桂枝9g。水煎服7剂后,乏力、头昏、手足发凉较前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用上方加减30余剂以收功。梁红霞. 麻黄附子细辛汤内科运用举隅.河南中医.2005,25(12):16,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 桔梗一钱至钱半(4.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5g) 炙甘草五分(1.5g) 红枣二枚 【方歌】加减葳蕤有白薇, 姜豉草枣桔薄随, 滋阴解表治风热, 阴虚外感此方会。,【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 咽干,舌红,脉数。,【方解】,【辨证要点】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之证而设。临床应用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李某,男,35岁,1998年10月28日就诊。主诉发热7天,体温持续在37.5 39.7之间。曾口服康必得,感冒清热冲剂,阿莫西林,APC等药,并静点青霉素(800万单位,每日1次)3 天,静点头孢噻肟钠(3g每日1次)2天,均不见效。刻下体温38.3 ,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口干,舌红少苔,脉浮细数。,给子加减葳蕤汤,另加太子参,葛根,生石膏,知母,防风,以增强养阴益气,解表退热之效。患者仅服半剂,即有周身汗出,体温降至37.2。1剂后,热退身凉,体温正常。服至3剂,体质恢复如常。郝艳新. 加减葳蕤汤临床应用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4):74,谢 谢,

    注意事项

    本文(章解表剂.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