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习目标续写与评价任务的有效制定策略研究.doc

    • 资源ID:2209431       资源大小:48.5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习目标续写与评价任务的有效制定策略研究.doc

    学习目标续写与评价任务的有效制定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为例金轮小学 黄若庆在传统课程设计中, 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而不是根据既定的标准与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及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早在30多年前, 扎合莱克就已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他考察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所遵循的模式, 发现教师关心的是他们将给学生讲授什么, 最关心的是内容问题。对此, 韦盖斯和马克泰和提出了一种“逆向设计”的模式, 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分为确定预期的目标(课程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评价标准)和 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学习活动)三步。因此, 一个完整的逆向设计应包括确立明确的目标,学习评价和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以及具体的教学指导等有效的学习活动。只有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才能回答在课堂中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去,到了没有,以及如何才能到达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思路才是清晰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和评价在教学设计中尤为重要。这两方面也是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设计中最拿捏不准的地方。现在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为例谈谈课时学习目标的学习和评价任务的有效制定。一、课标分析: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二学段中对于轴对称的相关要求为: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共两个层面的要求(中间用分号隔开)。教材分别通过两个例题来呈现这两方面的要求。在教材中,例1是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呈现课标第一层面的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主要通过例2来呈现。是在方格纸上,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的特征探索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也就是在方格纸上补全五角星。例2和例1不同,例1是已知一个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2是已知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补全轴对称图形,是利用例1的知识解决例2的问题。即先找到图上每条线段的端点,再借助对称轴,找到这些点的对称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称点,从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通过补全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即距离)相等。但是第二层面的要求中又分为两个层次的要求。一个要求就是像例2一样补全对称轴横置或竖置的轴对称图形。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就是像练习二十第6题一样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二、确定学习目标在该课的教学中活动中,依据课标和学情制定了两个课时学习目标。但学习目标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动。第一次确定的目标为:1、教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能够总结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这两个学习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个目标分别针对两个例题的主要内容的。但是也有如下突出的问题。1、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应该是老师。第一次确定的两个学习目标的主体都是老师。两个目标都是描述的教师通过某项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在目标中处于被动的状态。2、目标的表现形式不清楚,无法测量。在目标1中,未对“进一步”和行为动词“认识”加以界定。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具体学习表现形式描述清楚。课标提到要“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这里行为动词为“认识”。“认识”同“理解”是同义词。依据课准对该行为动词的解释为“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这是依据小学数学教材有关“轴对称”的内容安排而言的。在小学阶段“轴对称”相关的学习共安排了二次。二年级下册安排了一次,侧重于整体感受现象,帮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够指出哪些具体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四年级下册是第二次学习,侧重于通过画图等方式,体会轴对称的特点,是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深化。结合相关行为动词和教学内容,在本课中对于课标描述“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例子描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方格纸中画出对称轴。3、在目标1中,学生的最终要达成的目标结果描述不清。目标1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探索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轴对称图形到底有怎样的特征,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在目标2中,教师提到“学生能够总结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步骤和方法没有明确阐明。这样就使得目标的指向性不强,不具体,缺乏操作性。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目的地不明确。4、简单地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学目标。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分别对应两个教学内容。其中例1主要对应的教学目标中的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就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例2主要是对应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例题反应的内容小于课标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未结合教材和课标进行分析,就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划等号。在课标的第一个层面的要求中,除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外,还要求对对称轴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的结果就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目标没有体现。5、课时目标和课标要求不一致。在目标2的描述中,教师描述为“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但课标的要求为“能够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两个描述的区别在于前者用“画”这个动词,课标用“补全”这个动词加形容词的形式来描述。很明显后者更精准些,前者的随意性更强些。6、达到目标的途径未明确指出。在上面的那句话中要采用怎样的手段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未明确指出。在这里应该利用例1所学到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来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才对。基于以上原因,将两个目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第二次确定的目标为:1、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出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这一特征。能够在方格图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探究并总结出“找、定、连”的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够在方格图中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同第一次确定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了主体是学生,明确了到达目标的途径,明确了达到目标的形式,达成的目标也更加具体。符合目标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要求。但是,利用该目标进行第一次实际教学活动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完成目标2的“能够在方格纸中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问题。依据教材分析,该项目标是目标2中,学生找到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的直接运用。教材的例2补全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竖置的,当然学生也比较容易能补全对称轴横置的轴对称图形。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出出示了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虽然,补全斜置的轴对称图形的目的是丰富学生补全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熟悉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加深理解轴对称的特征。但是学生在刚接触总结了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就对学生提出补全斜置的轴对称图形的要求显得有点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也感觉到困难。补全斜置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的目标达成率低。所以,依据实际情况,讲课时计划进行相关的调整。用两课时完成对轴对称的教学。相应的学习目标也必须按照课时进行分解。第三次确定的目标为:1、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出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这一特征。能够在方格图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探究并总结出“找、定、连”的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够在方格图中补全对称轴竖(横)置的轴对称图形。同第二次比较,只是将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中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补全斜置的轴对称图形这一目标调整到第二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完成对称轴竖(横)置的轴对称图形的补全,这样调整也更切合学情。将目标细化到不同的课时中也是在确定学习目标是必须思考的要素。三、确定评价任务目标进行了三次调整,相应的评价任务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确定的评价任务:任务1:能找出书中给出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测评目标1)任务2:能补全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测评目标2)评价任务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是学生“到了没有”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必须是可测量,可操作,有相应的指标要求。在第一次确定的评价标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评价任务与目标无关。在任务1中,“能够找出书中给出的轴对称图形”应该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引入,不属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所以没有必要再去评价,应该去除。2、评价任务不具体,无法测量。任务1中提到“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任务2提到“能补全对称图形的另一半。”都不具体,都只是将目标的结果重复了一遍。不具有操作性,也测量不出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3、评价任务与目标不对应。除了一个目标对应一个评价任务外,每个目标中的具体内容也应该对应一个评价任务中的内容。在第一次确定的评价任务的任务1中没有出现对在方格纸质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目标进行评价的设计。4、评价的形式未给出,无法操作。两个评价任务中都没有给出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导致无法操作。评价的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可以采用作业检测、学生互评、小组交流、举手表示等的形式进行评价看学生目标的达成率。教师只有知道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才能采取进一步的教学措施。5、未给出达成率。对应同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也是有难易之分的。难的目标达成率低,易的目标达成率高。一个目标是要全班学生全部正确掌握还是部分学生掌握,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十分清楚。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甚至做好学习内容的前测。才能有效制定出评价任务中的达成率和达成的程度。而本次确定的评价任务中为给予明示。所以,依据这些原因进行了第二次评价任务的调整。第二次确定的评价任务:任务1:学生通过例1中的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在小组或全班正确交流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的特征。学生能正确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能在方格纸中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测评目标1)任务2:学生利用“找、定、连”的补全轴对称图形方法,正确补全做一做第2小题和练习二十中的第4小题,80%的学生能够正确完成练习二十中的第6小题。(测评目标2)第二次调整评价任务后,评价的标准更明确更具体了,评价所需的内容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呈现的形式也更具课观测性。比如,在评价任务1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是否达成,只需要看学生能否结合具体实例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发现的轴对称的特征。看能否正确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小题“在方格纸中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不能交流和不能在方格纸中正确的画出对称轴,目标1就没有达成或达成率低。任务2亦是如此。另外,在评价任务中,还给出了目标的达成率。如任务2中评价学生能够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因为练习二十的第6小题是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难度要比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第4小题要大一些。所以,在设计达成率时只要求80%的学生达到,而其他则要求全部学生达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评价补全轴对称图形的第一个层次的要求(补全对称轴是横置或竖置的轴对称图形)顺利达成。但是第二个层次的要求(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达成率却只有50%左右。因此,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将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调整到第二课时(轴对称的复习和提高)进行教学。当然,如果将该内容调整到第二课时后,达成率就不应该只是80%,而应该是100%学生都能够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所以,评价任务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第三次确定的评价任务:任务1:学生通过例1中的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在小组或全班正确交流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的特征。学生能正确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能在方格纸中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测评目标1)任务2:学生利用“找、定、连”的补全轴对称图形方法,正确补全做一做第2小题和练习二十中的第4小题。(测评目标2)同第二次比较,只是去掉了能够补全对称轴斜置的轴对称图形的部分。以此和学习目标完全相对应。总之,只有这样续写出的学习目标和制定出的评价任务才是有效的目标和评价任务,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和评价任务,才能为后面学习活动的设计指明方向。7

    注意事项

    本文(学习目标续写与评价任务的有效制定策略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