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内容组织与教学设计讨论.ppt

    • 资源ID:2216531       资源大小:3.15M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内容组织与教学设计讨论.ppt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内容组织与教学设计讨论 支 瑶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高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博士 13031049217 Zhi.yao263.net p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组织 l与原有课程或其他版本教材相比,化学反 应原理模块内容组织的变化 l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l结合具体内容的分析 p 内容组织的变化 l电化学部分:电解在原电池之前 电解池模型选取 l化学反应的方向、快慢与限度: 章节编排顺序:方向限度快慢 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移动规律的处理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分析 l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章节编排顺序 p 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l化学学科核心思想方法的形成 分析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角度和思 路 例:分析能量转化问题、分析化学反应、分 析水溶液问题的一级思路的建立 定量测定 、表示和 计算反应 热效应 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能与电能 的相互转化 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反应的热效应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解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 应用 能量转化 电解食 盐水 电 解 熔 融 氯 化 钠 电解精 炼铜 电镀 外加直 流电 装置: 电解池 电极反应: 阴极:还原反应 阳极:氧化反应 电解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2节 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解 简单体系 离子放电顺序 水的电离与电解 外加电能、特定的装置 使不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复杂体系 化学电源 金属腐蚀 (电化学腐蚀) 装置: 原电池 产生直流电 电极反应: 阴极:还原反应 阳极:氧化反应 原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3节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电池 特定的装置 使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产生电能 铜 锌 原 电 池 化 学 热 力 学 化学反应 判据:反应焓变(H) 反应熵变(S) 影响规律:H TS 认 识 化 学 反 应 化 学 反 应 条 件 的 优 化 工 业 合 成 氨 共 同 影 响 化 学 动 力 学 限 度 速 率 定量描述:化学平衡常数 平衡转化率 影响因素:T 、c 、P 化学反应速率有差别: 反应历程、基元反应 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 c 、T、催化剂 方 向 化学反应 溶剂 认识 物质 在水 溶液 中的 行为 加入多种 电解质 加入一种 电解质 自身电电离 水 水溶液 物质质的存在形态态 电电离、水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水溶液 离子反应应 水溶液 p 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l化学学科核心思想方法的形成 分析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角度和思 路 例:分析能量转化问题、分析化学反应、分 析水溶液问题的一级思路的建立 分析具体问题的二级思路(与具体内容 和观念结合) p 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l化学学科核心思想方法的形成 分析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角度和思 路 l核心观念的建构 微粒观 动态观 定量观 转化观 p 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l核心观念的建构 微粒观:看见微粒、关注其“来龙去脉” 动态观:微粒的运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溶剂 化作用、离子间相互作用、离子与电子间相互作 用等);平衡移动 p 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l核心观念的建构 微粒观: 动态观: 定量观:定量的分析问题的意识 面对一个定量关系,形成分析问题的思 路关注单一物理量、关注物理量间的相互关 系、与具体问题(或情景)对应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 平衡状态 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 移动规律 由反应 、温度 定 可变 其它平衡 体系 分析具体问题的二级思路 引入 问题1:某反应某时刻各组分浓 度,问此时是否达平衡状态? 若没有达平衡状态,反应在向 哪个方向进行? 小结:可以利用Q、K的相对大 小关系判断平衡移动问题 初始状态: (2.94×10-4)2 (2.5×10-2)(4.00×10-3) =8.6×10-4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达到平衡状态 Q 0 温度()400600800 K0.4412.25 反应:2SO2(g) + O2(g) 2SO3(g) H0自发发 2NH4Cl(s)+Ba(OH)2(s)= BaCl2(s)+ 2NH3(g)+2H2O(l) 0自发发 NaOH(s) = Na+ + OH-0自发发 提示:从反应前后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微粒的运动角度考虑 发现“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熵变能否替代焓变,成为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的唯一因素? 反应应熵变熵变 是否 自发发 NH4HCO3(s)+CH3COOH(aq)= CO2(g)+CH3COONH4(aq)+H2O(l) 熵熵增加自发发 2H2O2(aq) = 2H2O(l) + O2(g)熵熵增加自发发 4Fe(OH)2(s)+2H2O(l)+O2(g)=4Fe(OH)3(s ) 熵熵减小自发发 2Al(s)+Fe2O3(s)=Al2O3 (s)+2Fe(s)熵熵减小自发发 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 H - TS0不自发 H H+ + (aq)+OH(aq)+OH - - (aq(aq)=H)=H 2 2 OO (l) (l) H=-57.3KJ·molH=-57.3KJ·mol-1 -1 S=80.7J·molS=80.7J·mol-1 -1·K ·K-1 -1 放热放热 熵增熵增 吸热吸热 熵减熵减 放热放热 熵减熵减 吸热吸热 熵增熵增 TiOTiO 2 2 (s)+2Cl(s)+2Cl 2 2 (g)=TiCl(g)=TiCl 4 4 (l)+O(l)+O 2 2 (g) (g) H=161.9KJ·molH=161.9KJ·mol-1 -1 NHNH 3 3 (g)+HCl(g)=NH(g)+HCl(g)=NH 4 4 Cl(s) Cl(s) H=-176.9KJ·molH=-176.9KJ·mol-1 -1 S=-38.4J·molS=-38.4J·mol-1 -1·K ·K-1 -1 S=-284.3J·molS=-284.3J·mol-1 -1·K ·K-1 -1 S=169.6J·molS=169.6J·mol-1 -1·K ·K-1 -1 CaCOCaCO 3 3 (s)=CaO(s)+CO(s)=CaO(s)+CO 2 2 (g ) (g ) H=178.2KJ·molH=178.2KJ·mol-1 -1 方向判据的价值和功能? TiOTiO 2 2 (s)+2Cl(s)+2Cl 2 2 (g)=TiCl(g)=TiCl 4 4 (l)+O(l)+O 2 2 (g) (g) H H=161.9kJmol=161.9kJmol-1 -1 S S=-38.4J mol=-38.4J mol-1 -1 K K -1-1 TiO2(s)+2Cl2(g) + 2C(石墨) =TiCl4(l)+2CO(g) H=-59.1kJmol-1 S=141.0J mol-1K-1 2C( 2C(石墨)石墨)+O+O 2 2 (g)=2CO(g)(g)=2CO(g) H H=-221.0kJmol=-221.0kJmol-1 -1 S S=179.4J mol=179.4J mol-1 -1 K K -1-1 p 教学案例:化学反应方向 l启示 1.知识脉络的梳理并不困难,关键是对知识 本体的理解和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促进学 生认识发展)的分析; 2.学生认识发展脉络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核 心; 3.问题线索的设计、素材的选取是达成目标 的桥梁 p 教学案例:原电池工作原理 l知识脉络 疑问1:必修原电池工作原理与选修原电 池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 疑问2:双液原电池的作用是什么? p 突破学生对于原电池工作原理的错误认识 双液原电池模型对于学生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的 价值是什么? (1)学生认为是直接接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引发 了电极上的电子得失反应。(设计及吸氧腐蚀) (2)学生对“活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的认识是 “机械”的,缺少发展和变通。例如,认为只有金属 才能做电极。 (3)学生将电极与电极材料混为一谈,这导致学生 认识燃料电池时产生了新的障碍点。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p 有助于学生认识原电池装置产生电流的本质 双液原电池模型对于学生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的 价值是什么? (1)原电池装置的作用在于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 分别在两极进行。 (2)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电势差的存在。 p 有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不断发展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 应用的认识。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p 教学案例:原电池工作原理 l认识脉络 设计电池的基本思路 电流产生的本质、构成原电池的要素 关于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朴素认识 原电池装置氧还反应、释放能量 激发学生对原电池的原有认识: 1.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些反应可能将化学能直接转 化成电能?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化学反应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HCl + NaOH = NaCl + H2O放出能量 Zn + 2H+ = Zn2+ + H2 放出能量 Zn + Cu2+ = Zn2+ + Cu放出能量 2NaCl = 2Na + Cl2 吸收能量 通电 ZnCu CuSO4 装置1 装置2 请你思考:对于反应Zn + Cu2+ = Zn2+ + Cu,哪一 套装置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若能产生电流,电 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池的正、负极是什么?若不能产生 电流,请说明理由。 ZnCu CuSO4 装置1 Zn与Cu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Zn 2e- = Zn2+ 电子沿导线到铜片上 Cu2+2e- =Cu 负极 正极 装置2 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 装置2进行如下改造后,能否产生电流?为什么? K+K+ K+ K+ K+ Cl- Cl- Cl- Cl- Cl- 离子在盐桥中能够定向 移动,通过盐桥将两个隔离 的电解质溶液连接起来,使 电流传导。 K+ K+ K+ K+ K+ Cl- Cl-Cl- Cl- Cl- e- Zn2+ Zn2+ Zn2+ Zn2+ e- e- e- e- e- e- e- Cu2+ Cu2+ e- e- e- e- Cl- Cl- K+ K+ Cu2+Cu 1.该装置能否产生电流?说明理由。若能产 生电流,正极、负极是什么? 石墨石墨 H2 O2 K2SO4 负极:2H2 4e- = 4H+ 正极: O2+4e-+2H2O =4OH- 2H2+O2 = 2H2O 请你结合上述装置分析:构成电池的基本条 件是什么? 石墨石墨 H2 (负极) K2SO4 O2 (正极) ZnCu CuSO4 A 电电池正极负负极电电解质质 溶液 工作时发时发 生的化学反应应 锌锌锰锰 干电电池 MnO2 (石墨 棒) 锌锌片氯氯化铵铵Zn+2MnO2+2NH4+=Zn2+ Mn2O3+2NH3+H2O 铅铅蓄电电池 PbO2Pb硫酸Pb+PbO2+2H2SO4=2PbSO4 +2H2O 氢氢 氧 燃料 电电 池 O2(石 墨) H2 (石墨) 氢氢氧化 钾钾 2H2 + O2= 2H2O 1.请你利用反应Cu + 2Fe3+= Cu2+ + 2Fe2+,设计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并记录你设 计原电池的思路。 2.这是唯一装置吗?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可 以怎样改变? 形成设计思路: “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 教学策略及建议 p 例证素材的选修 l支持认识发展功能(激发学生原有认识, 引发、实现认识发展); l例证的来源:实验、数据、图片、事实等 p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是长线 教学,要有整体设计与思考 l案例: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案例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思考: 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请你分 别分析: 1. 溶液中分别存在哪些微粒? 2. 溶液的离子分别从何而来? 3. 溶液中存在着哪些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思考: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论。 请你根据实验事实补全下列图片: n 溶质 HCl HCl 分子 H+Cl- n 溶质 HAc HAc 分子 H+Ac- 请你根据实验事实补全下列图片: n 溶质 HCl HCl 分子 H+Cl- n 溶质 HAc HAc 分子 H+Ac- 根据下列信息思考问题: 信息: 1. 比较下列酸的电离能力。 酸HACHFHCN K1.7×10-56.8×10-46.2×10-10 根据下列信息思考问题: 2. 通过下列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信息: 碳酸的电离K H2CO3 H+ + HCO3-4.2×10-7 HCO3- H+ + CO32-5.6×10-11 (1)电离方程式能否写成H2CO3 H+ + CO32- ? (2)比较下列离子浓度的大小: H2CO3、HCO3-、CO32-、H+ 思考: 下列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 条件改变HAC H+ + Ac- H0 升高温度 加入NaAc 加入水

    注意事项

    本文(内容组织与教学设计讨论.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