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4年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分规划.docx

    • 资源ID:223227       资源大小:297.55KB        全文页数:1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4年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分规划.docx

    1、2024年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分规划第一部分总则一、背景及意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竞争力的源和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1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构成了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说,保护它就像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持生物平衡一样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

    2、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均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之成为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项创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唐末以来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迁汉人携带来的中原文化在赣南、

    3、闽西、粤东的山地环境中与土著、百越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汉族民系文化,是客家人在适应闽粤赣环境以及与自然、历史互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它包括客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客家人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客家人习得、传承自身文化传统的方式、思想和观念等。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文化传播到大陆各地、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东南亚和世界众多国家地区,成为维系客属港澳台同胞、世界客属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是闽西(原汀属八县)建置最早的一个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建县,比建置汀州府还早了十余年。县有着极为丰富的客家文化积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4、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县与其他七县共同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对于客家文化的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和持续发展;对于弘扬客家文化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文化认同,维护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闽西地区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二、规划范围县所属的行政区域,规划面积:2407.19平方公里。三、规划期限本规划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发

    5、展的关系,立足当前,注重中期,着眼长远,15年。将实施阶段分为近期、中期、远期,共近期为2021年一2025年中期为2026年一2030年远期为2031四、规划依据年一2035年1 .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1972);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03);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5);4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5);5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2005);6 .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办公厅,201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11);8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9 .“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部,2017);10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务院办公厅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2017);1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2018);12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2018);13 .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2018);14 .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文化

    7、和旅游部,2019);15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19);16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人民政府,2020);17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2016);18 .关于印发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规划编制方案的通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0)o五、规划理念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构建科学、有效的地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文化记忆,实现客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维护地区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8、和完整。六、规划性质本规划是县人民政府依据相关地方法律法规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制定,由县人民政府主导实施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未来十五年的建设思路和实施规划,是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工作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指南,对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打造“千年古县”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客家文化知名度有着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文化生态评估一、建置沿革古称黄连帽,隋以前“名不见于史”。隋大业末(618年),县人巫罗俊在黄连帽筑堡卫众,远近争相依附,聚众伐木,运销扬州各地,并带领群众开发土地资源。唐贞观三年(629年),巫罗俊亲自到太宗皇帝行宫上奏:黄连

    9、地广人多,可以授田定税。朝廷嘉奖,授罗俊一官职,叫他回乡垦荒自效。至乾封二年(667年),置黄连帽为黄连镇,隶江南道建州。开元十三年(725年),由乡民罗令纪请求,朝廷批准黄连镇升为县,仍属建州。二十六年(738年),汀州置于新罗城,黄连改属汀州,隶江南东道福州观察使。天宝元年(742年),黄连县取“宁靖归化”之义更名为县,属江南东道临汀郡(汀州)。因县治北二里处,有山名“翠华顶”,是“邑之镇山”,所以号称翠华。且因县治在翠华山之南、西溪之北,又有“宁阳”之称。北宋初属江南道汀州,元丰间改属路汀州。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汀州为路,属行中书省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86年),改汀州路为府

    10、属布政使司汀州府。清属省汀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改道,属省汀漳道(治所龙岩)。民国14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属省政府。民国19-23年4月,属省苏维埃政府。4月以后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冬,工农红军故略转移北上后,属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长汀)。民国24年10月,属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长汀)民国36年4月.属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永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省人民政府永安专员公署。1956年6月,改属省龙岩专员公署。1959年2月,清流、合并为清宁县,24日正式合署办公,县署设。1961年9月7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恢复清流、两县原建置

    11、隶属关系仍旧。1962年1月,改属省市管辖。二、自然环境(一)地理环境地处闽西边陲,位于北纬25。58,26。40,东经116o221172之间。东临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连城县,北连建宁县,西邻江西石城、广昌县。东西宽66.2公里,南北长76.7公里,全境总面积2407.19平方公里。全境属于闽赣台地大面积抬升区的相对下陷地带,整体地势由西向东递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条地带性地貌,峰峦重叠、溪流密布,以丘陵和山间盆地为主,丘陵和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52.7%,低山占43.6虬最高处为治平畲族乡境内的鸡公素,海拔1389.9米,最低处为城南乡肖家河道口,海拔290米。县城海拔317米。(二)气

    12、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因大于和等于10。C的活动积温小于5400O按省气候区划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区,其特征是:夏半年多东南风,炎热多雨;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充沛,季风气候显著,干湿、冷热明显,四季比较分明。受地势影响,县境内气候的地域差异亦很显著,如安远、治平、谷地、南北山地和中部河谷走廊地带,气候亦各有所不同。(三)山脉武夷山主脉中南段蜿蜒于县西部边境,由于四方山、牛牯崇、牙梳山、雪峰山、金华山、东华山、正顶脑、棋盘石、鸡公崇等21座海拔千米以上高峰沿主脉自北而南列立,形成高耸山带,使全县地势呈自西向东倾斜。又因武夷支脉沿县北部、东部、南部边境延伸,形成县境四周高山蟠踞,中

    13、间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犬牙交错,宛如一个不规则的“山间盆地”。清康熙县志描述地势:“迭嶂驶流,控带雄远,至治所则四周迤平,形若仰釜”。(四)水流称“三江源头”(闽江、韩江、赣江),水流三省(闽粤、赣),是闽江支流沙溪和金溪、韩江支流汀江、赣江支流琴江的发源地。境内溪河密布,各水系的支溪、支沟均树枝状发育、延伸、展布,但都流程短小,上急下缓,属易涨易退的山溪性河流。主要河流有:翠江,系沙溪支流九龙溪上游,其支流分东溪和西溪在县城东南1公里处汇合,经横锁、肖家村流入清流县境。境内河长75.6公里。该水系是县木材发往福州的重要水路,并有转运台湾、琉球、天津、上海等地销售。治平溪:系九龙溪支流罗口溪上游,

    14、发源于治平乡高地村,经曹坊乡黄坊村流入长汀县境,境内河长32.5公里。清代以来,治平、曹坊的木材由该溪流放至清流县田口乡,又装排运至福州等地销售。安远溪:系金溪支流宁溪上游,源于安远乡割畲村牙梳山,经永跃村出境入建宁县,境内河长27.7公里。19571962年,安远、营上、东桥3个公社的木材由该溪流放至建宁县城,装排后又运至顺昌县。庵杰溪(又名下坪潭):系韩江源头,源于治平畲族乡下坪村赖家山。河长13.5公里。清代至民国治平的杉木由该水路销往广东潮州、汕头等地。横江溪:系赣江支流琴江上游,是闽赣两省界河,源于方田乡泗溪村。境内河长13.5公里。木材自唐至清均有经该溪水运至长江中下游销售。(五)

    15、自然景观湖村镇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蛟湖小镇、蛟龙溪;安远镇牙梳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朝天寨;石壁镇东华山长坊景区;南山自然景区,鹫峰寨景区;城郊镇山水田园景区;治平畲族乡万亩竹林;济村乡新田村千年冰臼等。三、人文环境(一)历史人文据文物考证,范围内四万多年前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两晋以降,数次北人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涵养,形成了独特和历史人文。自明以来,李世熊、雷疑、黄慎、伊朝栋、伊秉绶等人都走出,与外界名流广泛交游,返乡后又为输入了先进的学术和文艺。清丘复说:“吾汀文物,为最”,汀州府盛传俗谚:“写不过,打不过连城(连城尚武)”,可见文风之盛。自唐代出现了汀州府第一位进士

    16、伍正己后,科第与文化相互精进,诞生了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诗人、史学家、书法家郑文宝,特赐状元张显宗,学者、方志学家李世熊,理学家雷阴静夫、伊朝栋,书画家、诗人黄慎,隶书宗师、诗人伊秉绶,易学家罗登标、刘文龙,解元张腾蛟以及近代的文化名人刘映奎、黎景曾等。素称“文人之乡”,历代著述丰富,尤以文学为著,自宋至清留下的书目有300余种。惜损毁严重,已十不存一,目前尚存世的古诗文集主要有:寒支初集(李元仲)、寒支二集(李元仲)、钱神志(李元仲)、史感(李元仲)、物感(李元仲)、蛟湖诗钞(黄慎)、经笥堂文钞(雷)、读书偶记(雷金爰)、阴静夫先生遗文(阴承方)、学易阐微(罗登标)、古易汇诠(刘文龙)、留

    17、春草堂诗钞(伊秉绶)、勇退诗文钞(黎景曾)、砥斋文存(刘映奎)等,已不足20种。明清时期,由于物产丰富,水陆交通相对便捷,徽商争相入境,通过水路向长江中下游销售木材赢利,带动经济发展,城内外娱乐通宵达旦,戏曲曲艺及各类游艺活动极多;民众又多信奉释、道,信俗活动频繁;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大多产生于乡村,农民劳作闲暇之余无所寄托,则唱山歌小调,编排舞蹈以自娱。(二)学术活动自1947罗香林发表石壁村考,遂奠定了客家“石壁学说”研究基础。1991年县成立了省县客家研究会,负责客家文化的研究整理工作。1995年起,县开始举办石壁客家祭祖大典,来自东南亚以姚美良、姚森良为首的客家后裔前来参与祭祖。大典举办

    18、至今已经26届。2012年,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召开,在石壁举行祭祖仪式。县客家研究会自1990年代陆续编辑客家文化内刊客家魂至今,已出版25期,刊设:石壁论坛、祖地文史、客家人物、客家文苑、红色客家、今日、祖地要讯八个基本栏目,以及与栏目内容相关的文稿。自2012年起县成立了县客家工作办公室,负责祭祖及举办“石壁论坛”,并征集出版论文集,迄今已出版至第八届。2017年、2019年县文化部门牵头,分别举办了“伏虎禅师信俗”和“玉扣纸制作技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考察活动。附:客家文化研究主要机构及学术成果序号主要研究机构1县客家研究会2县客家研究中心3县李世能文化研究会4县巫罗俊文化

    19、研究会5县罗令纪文化研究会6县张显宗文化研究会7县宁文龙文化研究会主要学术成果序号名称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1石壁调查陈国强、罗华荣等编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112客家与石壁史论刘善群著方志出版社2007.23石壁客家祭祖纪实张恩庭、张万福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64客家姓氏余保云编著海风出版社2010.55祠堂大观张恩庭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56客家传统文化大观刘善群、吴来林编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117史稿刘善群著教育出版社2014.128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恩庭主编刘善群执行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99驿站何葆国著海潮摄影出版社2006.1010首届石壁客家论

    20、坛论文集杨兴忠主编教育出版社2013.1011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石壁客家论城论文集蔡建境、杨兴忠主编海风出版社2014.1012第三届石壁客家论坛论文集吕国健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5.1013第四届石壁客家论坛论文集刘小彦主编教育出版社2016.1014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组委会编教育出版社2012.1115客家牌子锣鼓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钟宁平主编2001.1116论石壁余保云摘编海风出版社2003.417石壁与客家世界刘日太、何正彬主编;刘善群、吴景明执行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1018民间戏曲钟宁平、李根水、王健和

    21、编(内部资料)201219石壁客家述稿廖开顺、刘善群、蔡登秋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020历代诗文选宗夏曦、朱建华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1121石壁与客家张恩庭、刘善群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22客家祖地石壁丛书掌故余保云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23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民俗李根水、罗华荣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24客家祖地石壁丛书风光伊可生、蒋道钟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25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与石壁刘善群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26客家祖地石壁丛书民间传说谢启光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27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人物张恩庭编著中国华侨出

    22、版社2000.1028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姓余兆廷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氏源流29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民间音乐王健和、张标发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030一代画圣黄慎研究丘幼宣著教育出版社2002.931拓荒牛-刘善群作品及其评论选集吴来林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732(石壁)客家祠堂吴来林编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1233客家论丛精选杨兴忠主编教育出版社2014.234农民抗租史料张恩庭编(内部资料)35佛教志佛教协会编(内部资料)2008.936黄慎书画集连新福主编香港伏羲文化出版社2006.1237伊秉缓法书大观连新福主编香港伏羲文化出版社2009.1238客家魂年

    23、刊(1-22期)县客家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94-39文史资料县政协文史委(内部资料)1979-40林业志林业志编撰委员会编著鹭江出版社1992.9四、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县16个乡镇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017项,按乡镇分类,翠江镇17项,石壁镇126项,淮土乡107项,安远乡88项,方田乡43项,济村乡56项,曹坊村83项,治平畲族乡67项,河龙乡38项,中沙乡69项,湖村乡62项,泉上镇56项,城南乡37项,城郊乡72项,水茜镇63项,安乐乡30项。按种类分类,民间文学204项,民间音乐46项,民间舞蹈28项,戏曲

    24、20项,曲艺27项,杂技35项,美术29项,手工技艺247项,生产商贸习俗185项,消费习俗76项,人生礼仪34项,岁时节令23项,民间信仰13项,民间知识25项,游艺体育与竞技15项,传统医药5项,其他5项。通过普查及对普查成果的对比分析大略可知,县各乡镇除石壁镇为民俗重点外,其它乡镇“非遗”数量相对均衡。“非遗”类别略有所倾向、集中,例如民间舞蹈类以石壁镇、淮土乡为主;戏曲类祁剧、木偶戏多分布于水茜、安远、河龙、中沙一路,采茶戏则主要集中在石壁等邻近江西等地。在各乡镇的“非遗”中,治平畲族乡的“玉扣纸”制作、石壁镇的“祭祖”仪式、淮土乡的“百鸟高棚灯”制作、河龙的“贡米”生产流程、安远的“

    25、老鼠干”、“稻田薰鱼”制作、泉上的“铁杆故事”、“延祥花灯”、水茜“木偶戏”和“打团盘”、安乐“梅山七圣”崇拜、城郊“牛皮鼓”制作等均为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除“祭祖习俗”年年有举行外,其余项目都有濒危倾向。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状况如下:1 .地方语言流行于城关、各乡镇及周边地区,部分乡镇方言发音有轻微的差别,但均能领会和交流。发源于唐宋时期,是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与土著语言长期交融的产物,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南声母清化在整合统一,至今尚保留古入声字200个以上。全县民间交流自古至今通用此语,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新生代在公共场合大多讲普通话。2 .民间文学(1)神话。有盘古造人、

    26、女娟补天等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也有关于地方掌故的,如“石碧神船和出米洞”、“东华山神佛争峰”等,此外还有不少动植物化人的神话。影响较广的有几十种,主要流传于城关、石壁、曹坊、治平一带。旧时由于缺乏文化娱乐,从古有说讲神话的传统,一人讲众人听,传播既速且广,沿习至今。随着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影响,神话传说只存留于部分文献。(2)传说。主要有名人、地方人物、机智人物等传说。名人传说有关于李元仲、黄慎等地方名人的轶事,机智人物则以罗隐秀才的传说最为传神。传说二百余则,经系统整理的有69则,流传地主要有城关、石壁、淮土、泉上、湖村等地。自古由擅此技者传讲,地方名人传说则在其居住地广泛流传。由于传讲艺人断层,

    27、客家传说仅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被收藏。(3)笑话、寓言典故。以关于客家地方人物笑话为主,兼及方言谐谑等古灵精怪的典故。如喊口令、郎中与地理先生等。流传地区较广,多由成人讲说,孩童最喜听。部分古时传讲,部分乡民虚构敷演,达数百则之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常以寓言典故为例训诫子女,因而民间尚有讲传,笑话则演化成段子,为乡民嘻闹调笑的内容。(4)掌故。包括山川地名掌故、姓氏源渊掌故、古迹遗址掌故等500余项。客家掌故既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后人通过调查考据付诸文字的。分布于16乡镇、一百余村,由掌故所在地首传,如“蛟湖”、“但月庵”等掌故由泉上地带传出。随着近年来旅游文化的开发,一些掌故轶闻逐渐受到关注并被

    28、收入资料集。(5)歌谣。是客家山歌县,各类山歌数以千计。客家山歌比兴生动,内容丰富,有情歌、劳动歌、锁歌、儿歌等。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入始即有山歌吟唱活动,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相互传授,代代传承,也有歌手即兴对唱。改革开放以来,在新兴传媒文化的冲击下,山歌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县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山歌手,客家山歌经过艺术加工,逐渐被搬上舞台,作为文化遗产在各乡镇的民俗演唱活动中也时有展现。对山歌的艺术提炼和保护措施正在进行中。(6)谚语。客家谚语基本用语2200余条,大多数以客家方言的形式口头流传,从多方面反映了客家人长期从事生产劳作和生活实践的智慧。客家谚语产生于自古而今历代客家人生活实践的

    29、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其传承方式是日常的对话交流。客家人日常语言交流喜用客家话,如今部分谚语在年长群体尚能断续引用,而多数谚语只农村老人熟谙,谚语的研究和保护势在必行。(7)堂联。客家堂联指客家祠堂姓氏堂联,联中隐含姓氏来源家谱,具有浓郁的客家特点。客家姓氏众多,渊源各异,祠堂星罗棋布,达283座之多,因此堂联之多比比皆是,无法统计。堂联的制作始于各姓祠堂落成之时,产生年代并不一致。至今每有新祠落成,也必因其姓氏信息而书写堂联。如今祠堂群居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方式,祠堂败落,堂联也将相应消失。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祠堂文化的研究,对堂联的研究保护将有一定措施。3 .民间音乐(1)山歌小调。客家山

    30、歌小调曲调优美,形式各异。主要流行于石壁等地。山歌小调由历代民间艺人创制,后来者不断完善,曲牌调式渐趋固定。山歌小调的演唱一般在田野乡间,时有山歌社赛,促进山歌交流。传承至今,客家山歌小调经收集整理,部分结集出版,也有的经过艺术加工,搬上舞台演唱。近年来,重视民间艺术的采集挖掘,山歌小调正处于保护传承中。(2)劳动号子。起源于唐末巫罗俊开发石壁伐木泛江时期,流行于安乐乡等地,由大小七组号子组成,具体分为“长尾号子”和“短筒号子”两大类,节奏明快,节拍整齐,旋律用音十分节省,文词多为语气词,有意义的不多。唐末后历代伐木运木等劳动工人口口相传。如今尚有部分民间劳动者擅长喊唱,随着新生代长年在城里谋

    31、生打工,此技已濒危。(3)宗教音乐。主要有佛教音乐(四平腔、药师腔、利腔、大悲腔)、道教音乐(摩郎腔、南词北调)、佛道相融合的音乐三种,佛教音乐唐贞观初首先由江西传入东华山,而后分别传入狮子峰、双髻峰;道教于隋末唐初传入,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有极少习巫的乡民,音乐起源不详。佛道音乐是两教在长期合作做道场、打醮中融合产生的。的婚丧礼俗对各类民间巫师及打醮科仪还有一定的需求,赖之存续。(4)说唱音乐。主要有南词北调、曲篷等。南词北调于清初至清中叶由两路传入,一路由江苏直接传入,一路由江苏经江西再传入。曲篷产生于清中叶,因祈剧阵容过大,为满足小家庭“唱堂会”之需从祈剧分离而成立。曾流行于乡闾民间,目前

    32、仅方田等地尚有绪余。随着老一辈说唱艺人相继去世,这一技艺已现失传的危机。(5)牌子锣鼓。一般认为由唐末传入,明清之际趋于成熟。各姓氏宗族间均建有牌子锣鼓队,以为婚丧仪式之用。鼎盛时期达200余棚,1800余人。其中尤以淮土、石壁、方田、济村等四西乡地区为盛。使用的乐器有大小镀、大小锣、鼓、板、喷呐。曲牌有清光引、风入松、哭皇天等近二百余个,调式齐备,表现丰富。县近年来加大牌子锣鼓研究保护力度,以摄像、录音、文字记载等形式全面保存此艺,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民间舞蹈(1)回回舞。产生于明末,流传于湖村镇。旧传有丁姓回族人入住湖村镇石下村,此舞得传。表演者随岩石的回音节奏起舞,器乐模

    33、拟为“夹巩喧喧,夹巩巩巩”声,多在庙会节庆时演出。(2)池家文武灯舞。相传南宋时由状元池梦鲤从宫廷带回至治平畲族乡高地村,后裔祭拜先祖,欢度佳节时表演,也叫走阵灯、关刀舞。池家文武灯舞为池氏祭祀舞蹈,新生代会者不多。近年渐有媒体记者采访摄制,引起关注,保存有一定资料。5 .民间美术(1)百鸟高棚灯。据传宋时由木商从宫廷传入,流传于县淮土乡,城乡庙会、春秋清明,由巧工艺人扎制搭建,最高者可达三四米许,内容有人物典故、花鸟图案、灯谜、灯联等。每年值元宵或重大节庆,均有制作,美轮美奂,吸引了大量群众观赏,其内容也随时代主题而变化。已出版有相关文字资料。(2)池氏文武关刀灯。高地村池姓族人形成的独具特

    34、色的祭祖方式,叫作池氏文武关刀灯。池氏文武关刀灯传承近800年,集音乐、舞美、特色的扎纸工艺于一体,保留了一整套运动仪式。音乐以锣鼓伴奏为主,逐渐融进当地优美柔和的民间小调。关刀灯的扎制描绘需要手工艺人有很好的美术修养。原本共有10个阵势和16盏灯,如今流传下来7个阵势和12盏灯,其余的都已失传。(3)延祥花灯。花灯的制作从蓄材、破蔑、做灯骨、糊纸盖面到绘画、写字、刻花、刷油、贴花共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其讲究,穷尽心机。花灯款式除了全套执事灯、固定张挂灯外,还有抬着游行的花缸灯、堆钵灯、棚子灯、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灯、年年有余灯等大灯,小型灯盏则有每家每户出的博古灯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

    35、4)雕镂美工。在祠堂寺观等建筑有青砖、窗根、梁栋处雕镂、刻纹的工艺,此艺系客家先民自中原带来,作为旧时手工艺的一种,由艺人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有不少人习此艺为生,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发展,目前能掌握这门技艺的已寥寥无几。(5)绣艺。的客家妇女代代传承,均能在衣衫、鞋面、冠帽上绣制精巧的花样。所制作的绣品取材主要为红绿色彩的棉布,并用彩色丝线绣上各种花卉图案,取其鲜艳喜庆。而所绣花鞋则主要为平时吃斋念佛者所穿。此技艺除五十岁以上妇女熟谙,新生代女性几乎无人学习,具有濒危性。6 .戏曲曲艺(1)祁剧。明清时期,要化祁剧由湖南祁阳传入。1922年城关、水茜、河龙、禾口、济村等地成立

    36、了专业祁剧班,据统计,当年业余祁剧团多达36个,这些祁剧班主要在本县和建宁等周边县、乡村演出,演出的剧目多数为珍珠塔二度梅等传统剧目。其戏曲技艺最先由湖南老艺人传授,继而各地组班,相互交流,逐渐成熟。祁剧班目前在还有三四班,但因祁剧为高腔,曲调高亢粗犷,班底多以唱采茶戏为主,有濒危倾向。(2)采茶戏。采茶戏由江西传入,采茶戏于清末民初由赣南传入,起初演员仅有生旦丑三种,后逐渐增加行当,主要在庙会和节日期间作为文娱节目演出。采茶戏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城关翠园广场观看采茶戏表演或视频的观众极多,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目前还不存在濒危状况。(3)木偶戏。木偶戏由上杭经泉上镇传入水茜镇,今以水茜保存最多,

    37、唱腔部分取自祈剧或采茶戏,而以提线傀儡形式演出。木偶戏在基本上依赖娱神活动存在,有庙会则木偶戏不易消亡。但青少年一代学习木偶戏的热度不高,当前木偶戏的观众均为中老年人,今后传承岌岌可危。(4)曲篷。祈剧分化而来的一种独有的曲艺形式,亦称“地台”或“唱子班”。一百多年前,西乡的周世兴成立了“串堂班”,张运剧成立了“余庆堂”,逢年过节或遇喜庆则受人邀请到场唱曲助兴。曲调也由祈剧演化形成,旧时主要演唱戏曲片断,后来内容有即兴新编。其特点是五人排坐说唱,不化妆,乐器主要有喷呐、胡琴、三弦、小堂鼓、响板、单皮。有时演唱曲调也有采茶戏、山歌小调等。目前从此曲篷表演的班底极其稀少,已接近消亡。7.传统工艺(

    38、1)木活字印刷术。明初至明中叶,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谱,目前保存最早的由木活字刻印的族谱为清雍正谱,蓝氏乾隆谱印有“翠华阮甸臣梓”的字样,可见清初的木活字制谱已然十分盛行。木活字目前保存有近40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活字取材多用梨木、柯(荷)木,主要用于刻印家谱,并偶有刻印蒙书、佛经道藏等。刻印艺人民间称为“谱师”,年纪大者80多岁,最小的仅32岁。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两人一堂,有堂号,现存留有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斋堂”等。艺人多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对、刷印、装帧等技艺。由于修谱形式的更新,传承人存在无业可从的危

    39、机,有濒危的可能。该项目为珍稀项目,极具文化内涵。(2)酒娘制作。客家先民迁入后所创,因地理环境适于水稻的生长,为酿造水酒提供了足够的糯米,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制,以备节令待客。如今客家酒娘名气渐大,凡来者都知酒娘之名。今乡村城镇虽不家家酿酒,但应餐饮业的需求,市间仍有制作酒娘。(3)擂茶制作。产生年代不详,遍及全县,以石壁擂茶为佳品,民间多数家庭主妇都擅长制作。原料有茶叶、粉皮、花生、淮山叶、野菊花等,不仅能解渴果腹,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目前城关及石壁等地都有擂茶馆,经营擂茶和客家小吃。(4)老鼠干制作。客家人食鼠由来已久,土著山越茹毛饮血,捉山鼠食用,客家先民到来,接受了食鼠的习惯,但改

    40、革了烹调和食用的方法,捕捉和制作的方法也更趋成熟。各地均有制作,而安远的老鼠干尤为美味。现在鼠干已被列入闽西“八大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5)伊府面制作。清时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期间,由其厨师所创,主要原料有面粉、鲜蛋、香菇、肉丝制成,被称为“方便面”的鼻祖。如今已被县相关食品企业加工成为地方特产销售。(6)传统饰物制作。客家人自中原带来的传统手工艺,系以金、银、铜、铁、玉制成项链、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等佩戴饰物,寓意“避邪”。流传于民间,现在能完全掌握此技者已不多,部分精美饰物被收集进展览馆。(7)古坑粉干手工制作。清中叶,罗氏祖辈代代相传,为手工制作米粉,形状纤细,颜色洁白,入口润滑醇

    41、香。方田乡罗朝波夫妇是古坑粉干制作技艺唯一的传承者,已有开发商与其商谈开发意向。(8)牛皮鼓手工制作。城郊乡茶湖江村的伍开辉老人是全县唯一一个牛皮鼓手工制作者,手艺系祖传。现在制鼓收入不足糊口,其手艺也处于停产状态。(9)“玉扣纸”手工制作工艺。起源于宋昭圣年间,流行于县治平畲族乡。以嫩竹为原料,纤维纯洁,拉力强,久不退色,吸墨不溃,经久不生虫。土地革命时期,千担纸万担粮,支援中央苏区建设,其中千担纸主要指治平生产的玉扣纸。1974年曾为毛泽东诗词和“大字本”用纸。随着科技的发展,“玉扣纸”也已采取机械制作,手工制艺难得一窥。8 .生产生活习俗(1)传统居住习俗。魏晋时中原客家先民迁入,筑堡建

    42、房,以族系为单位群居,以保血统传承的完整。居所主要是祠堂,早期居所多为“木结构”建筑,后“干打垒”(土墙)建筑和“封火屋”、“围龙屋”(砖木结构)相继兴起,替代了木结构。祠堂居住系一族的后裔,称之为“一院”或“一门”,其血缘关系远亲于祠外人,一家与祠外产生冲突,则合族仇外。春秋清明各姓在祠堂均有祭祀活动,敬祖穆宗。如今随着居住环境的更新,传统居住习俗已逐渐消失,多数祠堂败落,各支系自立门户,此俗将不复存。近年来,县加大力度对重点宗祠进行修缮,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在保护方面起了一定的效果。(2)传统服饰。古时主要有成年男穿着的大襟衫、大裆裤,成年男子穿着的对襟衫,成年女子穿着的掩腹、绣花鞋,儿童戴

    43、的虎头帽等传统服饰。现在除一些农村老人外,一般都不穿以上传统服饰,代之以现代款式服饰,随着服装生产的工业化、专业化发展,人们穿着观念的变化,客家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和传承人正在逐渐消失。(3)饮食。客家中原先民落足,垦荒拓植,通过南北文化的交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习俗。主食有:米饭、糖糕、糕耙、黄果等;饮品有:擂茶、米茶、酒娘等;地方特色食物有:辣椒、魔芋、蕨屑、鱼生、老鼠干、稻田薰鱼、石蝮等;风味菜肴有:粉皮、烧麦、韭菜包、伊府面等。特色饮食品以石壁居多,安远乡的稻田薰鱼允为正宗,客家传统名菜“八大碗”保留于民间。客家特色饮食品多由妇女制作烹饪,祖辈教授制作技巧,代代相传。有专务小吃业

    44、者,挑担串巷兜售,如烧麦、米果等。目前,对客家饮食研究加工后,已有部分投向市场。(4)岁时节令。除在我国流行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节日外,还有特有的“过漾”、“观音九”“花朝节”、“浴佛节”等十余个地方节令。客家节令习俗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如端午“挂葛藤”、中秋“祭扁担神”、正月初十吃“七种羹”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旧的节令已逐渐被人遗忘。(5)婚嫁习俗。客家婚嫁沿袭古礼,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入,将中原婚嫁礼仪带入,沿习至今。主要程序有:纳采问名、订婚、请期、迎娶等。男方家娶亲选在夜间,迎亲队伍至女方家门口,女方家假意关门拒迎,男方以抢亲的方式破门迎亲,新娘被迎上喜车后不可回头。(

    45、6)丧葬习俗。按“发丧”、“盖棺祭奠”、“出殡化灵”、“七期扶魂”等程序进行,发丧一般为清晨时分,异于别处。客家“二次葬”又称“捡金骨”,将长辈尸骨掘开,择风水佳处重葬。据谱载,古时客家先民匆邃离开故土南迁,不忘将先祖遗骸以金瓮装好带上,后人沿此习至今。(7)禁忌。有颜色、数字、动物、语言、行为、语言、人伦、丧葬等方面的禁忌。客家禁忌按周时礼记“入门而问讳”的规则,自古而今积累下多种客家禁忌,如数字中的“四”、颜色中的“绿”等等,不一而足,部分禁忌是迷信或保守的表现。客家禁忌体现出客家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趋向。如今的年轻一辈对禁忌已不在意,客家禁忌也势必将随时代发展而消失。(8)墟市。建县以来即

    46、有墟市,约定俗成,历史悠久,先后有安远、河龙、石壁等三十六个乡村形成墟市。墟市的分布均衡有序,也随着各乡村人口的增减而发生地点变动。各墟交易都有中心特产,如安远的毛猪、安乐的毛边纸等。目前,墟市主要设于乡镇,地点日期变动不大。9 .民俗(1)龙舞。民间有多种龙舞,如布龙、板凳龙、稻草龙、猪龙等,舞龙一般在正月期间,由年轻力壮者持龙绕场舞动,板凳龙、稻草龙则绕村游走一圈,以祈太平。舞时一般由牌子锣鼓伴奏。此习自古沿袭自今。(2)延祥花灯会。明正德年间,延祥人杨德安出任浙江金华府经历,参观苏杭灯式归来传授乡里,仿效相沿至今。逢正月十三至十五延祥举办迎神赛灯习俗,轮值组织赛灯,并以自愿结合、投资买田的方法组织“锦城”、“春城”等十余个灯会。因由族中贤人长者领头赛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故代代不断,保存较好。(3)夏坊古游傩。大约起源于明中叶,为“梅山七圣”信仰活动之一,流传于夏坊村溪背,信仰者仅限村人。表演时由村民分别戴上傩面扮成羊、猴等七圣,身穿利刃,手持竹枝游走祈福。此仪式仅其族中人代传,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4)伏虎禅师信俗。


    注意事项

    本文(2024年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分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