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三章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ppt

    • 资源ID:2257859       资源大小:5.36M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章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备,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背景,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统一六国后,继续实行法治政治路线,3、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富国的思想基础,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教育,秦始皇,秦始皇与李斯,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施行措施:,一、统一文字,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据文献记载,李斯以秦国字形为基础,吸收六国字形,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小篆(又称秦篆)。,先秦七国“马”字的不同写法,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统一文字的作用:,秦朝对文字所作得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二、严禁私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统一,尤其是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形成矛盾。,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次宴会上,李斯与淳于越的矛盾激化,于是李斯把矛头直指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具体措施:,一、“焚书”(历来以诗、书为教、具有浓厚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者,则成了主要的打击对象。),二、“坑儒”(秦始皇谋求长生不老药无果,反被地方侯生等散布对自己不恭的言论,于是迁怒于都城咸阳的士人,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儒家知识分子。),严禁私学的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背景都是秦始皇一贯奉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 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载体,堵截文化的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活的文化载体的毁灭。,三、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政府机关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育,以培养刀笔小吏。,吏师制度的影响:,众所周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后来由于私学的发展,才出现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职业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小补充,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三、禁游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的。“禁游宦”则是由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的一项极端专制措施。 质言之,禁游宦是要取缔人们流动、迁徙、集会、结社、会盟、讲学和言论的自由,使士人回到彼此信息不沟通的封闭环境中去。这一政策的颁行,对中国一盘散沙、乐土重迁、”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国民性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对学术交流和私学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110页),汉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一、汉初,背景: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他们认为,频繁的战争、大兴土木和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因素。,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清静,无为,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1、儒学得到了恢复和传播,并受到当时学者的尊敬和朝廷的礼遇。,2、汉初以黄老学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因此道家思想流传甚广。,3、汉初因学习法家、刑名之学等其他各家的学说而受朝廷重视的也为数不少。,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刑名之学,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把全国有名的学者集中到都城长安,封以博士的官衔,同时,还下令举贤良文学。,(2)允许开办私学 解除了秦朝对私学的禁令,私学实际上承担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任务。,(3)废除“挟书律” 汉初,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讨论诗、书,这从法律上为汉初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求贤诏,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背景: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后的安定局面。,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二、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董仲舒,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社会原因,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 1、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加强君权。 2、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 3、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心的作用。 4、大一统理念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意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意识的政治抱负,2、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以及儒家学者的进取精神,(1)立五经博士,诸子传记博士不置而废。 (2)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3)完全确立察举制,高官厚禄送给精通儒学的人。 3、影响:A有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 提高教育的地位;B阻碍文化的整体发展、束缚文人士人的头脑。,“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措施,汉武帝下令举贤良,开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贤良之士,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对策又称“对贤良策”或“贤良对策”。,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成为了后来的三大文教政策。,三大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二)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哉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指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2、开设太学 元朔五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孙宏讨论置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宏为此拟定了具体办法。从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具体措施:,1、专立五经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至此,儒家的 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置博士。,(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同时,强调“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这里,董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真正确立于武帝时期。,察举制的变化: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于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察举科目也增加了,除了“贤良”,还有“孝廉”、“秀才”等新科目。,二、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设置“三老”乡官,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两汉的学校制度的初步形成,汉代的学校系统,官学,私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馆,经馆,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一)两汉时期的太学,1、太学的设置及发展(公元前124年)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熹平石经,汉代教师与学生(讲经),东汉十四家博士,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本是对博识多能者的通称。 博士之官始于战国,秦时博士官的职责为典文书、备咨询。 汉朝太学设立后,博士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但同时也部分地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东汉则改为博士祭酒。,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 、“诸生” 、“太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 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两汉太学中设置博士的经学有14家,都属于今文经学。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不同时间的不同条件而有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的名额较少,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来太学发展,学生的名额多以千万计,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除此以外,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4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 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 “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论说之出,犹弓矢之发也;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 “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4太学生的出路 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 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 尽管在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惟一稳妥的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结童入学,白首空归”。,(二)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1、创办缘由及性质(公元178年):由位于洛阳鸿都门外而得名;是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2、招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官员举荐 3、教学内容:尺牍、辞赋、字画 4、意义:开创了古代文学艺术教育的先河;打破了儒学独尊的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促进了文艺教育的发展。,(三)宫邸学,1、开办时间:公元66年 2、分类:一是“四姓小侯学”(外戚樊、郭、阴、马氏);二是 宫廷学校(邓太后于119年创办的贵胃学校) 3、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四)地方官学及私学,1、“文翁兴学”: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于公元前141年在当地兴办郡国学。后来汉武帝倡导全国各郡效仿文翁开办地方官学。 2、地方官学的意义:一是为当地培养统治人才;二是可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3、私学:书馆、经馆 前者主要进行识字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兼授数学常识; 后者比前者高一级,又称精舍或精庐。私学的教学方式是以次相传授,弟子分为“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著录弟子”。,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汉武帝 时成为比较完备的制度,1、程序:一是自下而上的“乡举里选”;二是高官保荐。 2、类别:一是常科,一年一举;二是特科,不定期。 3、科目:常科设孝廉、茂才;特科设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童子科等。,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汉武帝 时成为比较完备的制度,4、方法:察举与考试相结合。 5、标准:德行经术 6、名额:每郡1-2人;东汉每20万人举1人 7、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求贤保持了特权。,(三)察举的流弊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求贤保持了特权。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总之,汉朝不仅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中的独尊地位,同时在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教育内容及形式等方面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封建社会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的传统,也成为后来书院的渊源(参见105页汉朝学校系统示意图)。封建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汉朝教育中已初见端倪。,思考题,名词解释题 1、三大文教政策: 2、次相授受: 3、 “设科射策” 简答题 1、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论述题 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2. 太学的特点,一、三国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官学基本上承袭汉制,兴修太学,重视儒家学术,传授儒家经典,制定“五经课试法”。,公元3至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该时期的学校教育总体上说来是官学时兴时废,教育的延续主要通过私学进行,但该时期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五经课试法”的基本程序是: 刚入太学的预备生学满两年,并经考试能通一经者成为正式生,未通者被遣送回家;学满两年经考试能通二经者可成为文学掌故,未通者经补考也可成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可成为太子舍人,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能通四经者可成为郎中,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可量才录用,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录用。,“五经课试法” 既规定了太学的学习内容,也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和选士制度,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相结合,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官学的变化是: (1)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主导地位; (2)公元227年首创律学,打破了经学独霸官学的局面; (3)在郡国州县设立了地方官学。 总的说来,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的一个低谷。,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其实质是贵族子弟学校。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 “四学”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称之为四学馆。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二)地方官学 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魏晋私学的发展,官学因为朝代的更替,时兴时废,而私学却再度繁荣起来,打破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玄学、佛学、道教的学问史学、算学、书学文学开始成为私学的内容。 家族教育的兴起是此时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一)设置中正官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按出身门第品评等第,中正官的品评直接决定士人官职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基本上为士族地主阶级所操纵,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结果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在加强中央选举大权和调动不同出身人们的积极性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新探索。,但是在实行中也暴露了诸多弊端,如选举用人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按门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败,阻塞贤良。种种因素使得“九品中正制”流弊百出,招致了广泛的社会批评。到魏晋南北朝后期,随着士族大地主的势力减弱,以及社会批评的越来越激烈, “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废除,一种新的选士制度(科举制)便应运而生。,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章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