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北师版八年级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 资源ID:2303814       资源大小:54.5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师版八年级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海量教案,免费下载,敬请访问http:/ja.ttadd.com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阿克苏市第三中学 李宏刚 课程标准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的表现。难点是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学准备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准备 制作校园历史网站,将大量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电影等编入网站,便于学生查询和使用。 学生准备:1、 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2、 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3、 制作展示研究成果所用的课件,存入软盘或者U盘,以便在课堂微机上使用。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制作课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适当给予点拨。 板书设计: 照 相 与 电 影 出 现 剪 服 发 社会生活的变迁 饰 辫 的 改 变 称 呼 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教师:在每一位学生的显示屏上都播放着一组组学生活动的精彩画面。(将学生军训时期、运动会上、拣棉花以及各类活动时摄下的精彩镜头或拍摄的照片压缩成光碟进行播放,旨在激活兴奋点,激增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这些生动而精彩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 A: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B:感谢摄影和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瞬间。教师: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在我们班级就有摄影兴趣小组和服装设计小组的成员,那么你们知道照相和电影在我国是如何出现的吗?知道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给以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分组探究 设计疑难你们的电脑显示屏上出现的半圆形的三个彩色条框:红、黄、蓝分别代表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与改称呼、服饰的变化。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们材料的占有情况,选择你们小组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学习探究,组员做好任务分工。2、在介绍你们的研究成果之前,先把汇报提纲在电脑里编辑出来,汇报时使用。4、 你们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也欢迎大家访问老师在校园网中设的历史专题网站-聚焦历史教师巡视每一组上网查询情况,并了解各组的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调控,帮助学生设计问题。1、 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2、 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3、 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4、 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5、 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 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7、 今天的旗袍是由何发展而来的?各组选出2名同学做裁判。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提出问题。汇报小组的成员给以解答。(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进行调控)1、 每组的汇报提纲是否简洁明了,逻辑性强(10分)2、 每组汇报成果时的创意是否独特、新颖、有立意。(30分)3、 回答问题时,答对给小组加分(依据难易程度不等加5分至2分)4、 参与同学多的小组整体加分(10分)老师: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大家论”环节。(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精彩回放 (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 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放,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些同学?哪些地方? 教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引导补充,如:哪一组材料组织的最好,汇报的最精彩、最有创意等等。 巩固联系1、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2、 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3、 研究性作业:1) 依据中山装、旗袍的款式,设计一套你喜欢的现代版的中山装、旗袍。2) 近代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改变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历史的进步,也给我们以启示,要不遗余力的抨击和扭转社会上的不良习俗、风气,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依然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如污染环境、封建迷信、破坏公物、不遵守交通规则等问题,请同学们组织起来进行宣传,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附一 教师网站部分内容关于照相和电影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偶尔发现碘化银具有感光的性能,而且碘化银的潜像可以在水银蒸汽下显示出来,这样他便发明了照相术,并命名为“达盖尔照相术”。它的制作程序是:将一块铜板磨光后镀银,然后将浸入硝酸液中,在碘蒸汽下形成碘化银,从而具备感光性能,将铜板放入暗箱进行摄影,形成潜像,再让它接触水银蒸汽显像,最后在盐水(后来改为大苏打)中定影。后来照相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改进。材料二 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片。特别是慈禧太后,她一生共留下七八百张照片,其中有生活照,也有化妆照,她有自己专门的照相师-裕勋龄(附裕勋龄人物像),她对摄影术的好奇,使我们看到了慈禧太后晚年的生活。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照相的传入和运用,和正在发生着巨变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锁定的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大量的有关图片请参阅网站中设的“历史图库”)材料三 “西洋影戏”-是中国人对电影最初的叫法。“西洋”指电影是外国人发明的,“影戏”是中国人自己的叫法,取自于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一词。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纸(皮)影戏和走马灯,盛行于民间,甚至流传到中亚和欧洲,这被认为是电影的前身。但是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是欧洲人发明的。1878年,美国摄影家梅勃里奇把12架照相机放在马跑的路面上间隔相等的12个小屋,将快门拴在细绳上,细绳横在路中央,当马跑过时,每碰断一根绳子,便拍下一幅照片,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于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便成一匹奔跑的马。这种活动照相的出现开始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了。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举行了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放映,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电影诞生的日子。材料四 1896年8月11日电影自西方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附西洋镜电影剧照)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馆的杂闹中蓦然升起了白色的幕布,看见黑白影像的洋人开始跳跃,看见的人都惊诧不已,西洋影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英国公使给宫里送了放映机和几套影片,没有想到放映的时候发生爆炸,老太后决定清宫以后不要再放映这种玩意了,但是中国生意人的生意经也和普天下的商人一样敏锐,在北京开丰泰照相馆的沈阳人任景丰,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人,为了给自己在大栅栏开的大观楼影戏园提供片源,在1905年找到当时的著名演员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附定军山电影剧照)照相机师刘仲伦在照相馆的院中三天拍了三本露天电影,这部电影后来在北京的大栅栏影戏园和吉祥戏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引发了十分轰动的场面。这部作品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京剧记录片,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艺术作品。材料五 中国的电影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萌芽时期,1917年,我国有了第一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到了3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附剧照),同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电影作品(附电影剧照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1913年在电影庄子试妻中饰演丫环的剧照,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送到国外去的影片;1920年梅兰芳演天女散花剧照;1934年阮玲玉主演影片神女的剧照。)照相与电影在中国出现和发展,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表现,它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 关于剪发辫 改称呼 材料一 发辫的由来-中国古代的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训,男子与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散于肩,或束于发顶,这种汉民族的风俗经历了四千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剃掉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辫的。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人的发式就是同金人一致的,因为他们同出于女真族。清军入关后,为了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清王朝以“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为由,于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当时这个法令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但这些反对最终都失败了。天长日久,人们剃发蓄辫成了习惯,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辫子就成了清朝国民外貌的最大特点。 材料二 剪辫令-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关于全国男子剪去辫子的法令,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这个法令所到之处,掀起了巨大的剪辫浪潮,拖在中国男人脑后长长的辫子最终被剪掉了。 材料三 孙大总统令:革除旧有称呼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称:官厅为治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来恶称。关于服饰的变化材料一 西服-西服最初是欧洲人的传统服饰,后来在近代传入中国。其基本样式为翻领、前襟有扣、袖口有扣、长至臀下。但是,它也有变化发展,如前襟有双排扣或单排扣,下摆或直角或圆角,领子或大或小。西服设计合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服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十分盛行了,解放之后,由于西服有资本主义之嫌,长期在中国社会中消失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社会与世界的接轨,西服再次在中国盛行开来。 材料二 中山装-是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党人设计的新款服装,他借鉴英国式猎装并对传统服装改良的产物,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经孙中山提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服装上的改革精神,人们把这种服装叫中山装。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中山装被定为礼服。中山装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从此成为中国男子的典型服装,并且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山装一直是中国男子日常服饰和正规服饰的代表。材料三 民国男士服-长袍、马褂、学生装、中山装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礼服的式样。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除常礼服的一种为中国的长衫、马褂外,其余均采用西式礼服式样。但喜西式礼服者不多,故男服主以长衫、马褂。用做礼服的长衫、马褂,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均有一定格式。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织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纽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与马褂齐长。左右两侧的下摆处,还开有一尺左右的长叉。颜色可以不拘。初春或深秋,人们喜在长衫外加着一件马甲,以代马褂。学生装实际上是一种西装,一般不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用纽扣扣紧,不需领带、领结等。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缀一只暗袋。由留学生传入国内。“中山装”是孙中山改造英式猎装制定的。样式为翻领、对襟、五钮,前胸左右各缀方形凸袋,有软盖。 材料四 旗袍-旗袍是属于“长袍”类的女装,是由远古秦汉时代的“深衣”演绎而来的,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起先是指男女通用的长袍,后来到了近代就成为女子的专利了。清朝时的旗袍宽大、平直,长可至足,而且多用绣花滚边修饰。到了20世纪20年代,辛亥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和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加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新式旗袍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的长度变短,腰身收紧,领子变高并且系扣,线条分明,成为极有东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风范的改良旗袍。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附图片:摄于1916年的身着时髦的新式高领女装的女学生;摄于1921年的新女性的照片)尤其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和生活,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深受中国女性的喜爱, 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40年代省去了复杂的装饰,旗袍更加简洁、轻便、适体,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在全国十分流行,成为城镇女性日常用装。旗袍的种类和款式很多,有单旗袍、夹旗袍、棉旗袍,有长袖旗袍、短袖旗袍、无袖旗袍,有高领旗袍、矮领旗袍、无领旗袍,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还可以在外面套毛衣、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灵活多样。这种中西融合的典雅的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女子服饰的代表。 材料五 在解放前,旗袍是中国女性的必备服饰,新中国成立后,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情调的服饰,渐渐被人们抛弃了,此后旗袍风光不再,特别在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出国访问穿了一身旗袍。竟成了一大罪状,直到改革开放后,旗袍才又重新闪亮登场,成为中国妇女的“国服”,并在国际服装界占有了一席之地。附二 教师提供的相关网站现代电影之父中国电影摄影史历代服饰网 创新点1、 注重于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整合,采用网络教学模式。2、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的研究教材,收集、查询和整理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4、 教师始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教案点评

    注意事项

    本文(北师版八年级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