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堂教学教案.docx

    • 资源ID:231545       资源大小:69.78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堂教学教案.docx

    1、文档副标题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2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31 .运动和位置132 .各种各样的运动163 .宜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8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20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22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247 .我们的“过山车26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291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292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313 .蚕长大了334 .蚕变了模样365 .茧中钻出了蚕蛾386 .蚕的一生417 .动物的繁殖438 .动物的一生45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471 .仰望天空47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493 .影子的秘密514 .月相变化的规律535 .月球一地球的卫星566 .地球

    2、的形状587 .地球一水的星球618 .太阳、月球和地球63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

    3、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二、教材分析1 .整体情况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

    4、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

    5、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2 .单元概述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

    6、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第8课回归到本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跨领域的综合学习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一本单元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

    7、现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现象;另一条则是由蚕拓展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本单元的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本单元共8课,包括两条线索,第1、3、4、5、6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第2、7、8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的动物。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本单元是研究三个天体的本

    8、质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主题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正常运作的基础,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小学生也是如此。本单元将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本单元也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本单元共8课,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天体的认识将更上一层楼。前3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第4到第7课,学生将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足够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者关系。第8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

    9、题海报的形式,对地球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三、教学目标1.“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2)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

    10、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3)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

    11、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2.“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相同。 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物与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 动物可以分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的类群,每类动物都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制订研究蚕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长期观察,研究蚕的一生。 能运用摄像、

    12、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能基于证据描述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利用建模的方法呈现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抓住主要特征对动物及动物卵进行分类。 能根据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对蚕的生长发育的趋势进行预测。 能对自己饲养和观察蚕的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3)科学态度目标 对饲养蚕以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客观记录蚕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能坚持不懈对蚕的一生进行长期观察。 能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愿意与人分享养蚕经验和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了解人

    13、类生活可能对生物环境造成破坏。初步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一天之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日容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2)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

    14、特征。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 能使用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 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易。 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资料。 能利用维恩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特征。(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对探索天文保持兴趣。 通过模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根据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体会发现规律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分工协作,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获。 能用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4)科学、技术、社

    15、会与环境目标 亲历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感受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知深度的推动作用。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掌握能对人类生活、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较,地球是十分特别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四、主要教学措施1 .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2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 .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5 .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6 .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7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6、五、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备注1始业教育课;一L运动和位置2一2.各种各样的运动;一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一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一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4一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机动5一7.我们的“过山车”;一8.测试“过山车”6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7二L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机动8二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二3.蚕长大了9二4.蚕变了新模样;二5.茧中钻出了蚕蛾10二6.蚕的一生;二7.动物的繁殖11二8.动物的一生;机动12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测验13三1.仰望天空;三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4三3.影子的秘密;三4.月相变化的规律15三5.月球一一地球的卫星;三6.地

    17、球的形状16一7.地球水的星球;三8.太阳、月球和地球17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18期末复习19期末复习端午节20期末测验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特别是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内容需要配合气温和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教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2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 .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教学重难点】1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教学准备】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教学过程】一、

    18、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3 .学生汇报:图(影音)中的人或物在运动。4 .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参累物前比黑心卷型物位置是苫,判断运动或止后一- L观察运动路线 物体运动A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方案谀计、:剧作一检般一评价选取材料/IA1.卵壳:保护卵离蛋的结构卵白、卵黄:提供水分和营养气室:提供空气 一胚:发育成小鸡不一等。)3 .比较月球与太阳的特征。(1)教师课件出示太阳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在维恩图中填写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指名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填写的维恩图,教师适当改正补充。4 .教师:关于月球,

    19、你们关心什么问题?把它们写下来,课后查阅资料。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总结月球的特征。1 .教师指名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月球特征。2 .教师汇总后修改补充。提问: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的了解,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板书设计】月球一地球的卫星1 .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2 .成因: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许多

    20、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录,多查阅课外资料。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基本的资料的判断有误,对学生的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这说明自己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还应该下功夫,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将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 .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3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4 .体验科学

    21、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1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2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 .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2 .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3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22、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4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5 .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教师:可是张

    23、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6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教师引导: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发生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据此,人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7 .模拟船的出港以及月食。

    24、1)教师下发实验器材,教师强调实验的注重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开船。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在做模拟月食的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地点选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实验中要准确把握手电筒、小立方体或小球、纸板的位置。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3)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

    25、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8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5麦哲伦航海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环球航行图了解这段历史。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2 .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3 .总结:

    26、我们通过模拟帆船出港,观察到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而出港时则相反。同时在模拟月食的实验中,观察到只有小球在纸板上的影子始终是圆形,与实际观察到的月食景象相同。所以我们能判断地球是球形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漫长而又曲折,经历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张衡的“浑天说”、亚里士多德宇宙观、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及近现代的天文观测活动后才最终确认地球是球形的。4 .完成随堂学,巩固知识。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观察地球仪。【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帆船进出港月食投影环球航行进入太空观察【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图片和做

    27、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在课上,各小组在做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所以这节课对地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讨论、检查、得出结论。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7.地球一水的星球【教学目标】1 .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2 .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3 .总结海洋的特点,并能将地球与太阳和月球做比较。4 .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

    28、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教学重难点】1 .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2 .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关于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一一地球。观察过地球仪的同学们,你们简单说说地球的特点吧。2.学生自主汇报。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观察地球仪。(1)教师分组学生,下发地球仪。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观察地球仪:一是通过地球仪能观察到什么;二是仔细观察地球的水域有哪些。(2)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观察地球仪

    29、交流观察结果并记录。(3)教师指名学生分享小组观察成果。(4)教师总结: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地球表面主要分为海洋和陆地,海洋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陆地分为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3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1)教师分发世界地图和透明计算纸,指导学生分两步进行观察:首先将透明纸覆盖在世界地图上,然后数出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2)小组活动结束后汇报结果。(3)总结:地球上占据面积最多的是海洋。4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比较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与不同,并填写在维恩图中。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大小的特点

    30、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大小的特点吗,说一说?(2)学生根据观察成果汇报。(3)总结: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29%。2 .地球液态水带来的好处。(1)教师课件出示地球的液态水,学生观察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有这么丰富的液态水都会带来哪些好处吗?(2)学生根据经验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3)总结:地球上的液态水促进了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液态水调节了地球的气候,改善了地球的生存环境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太空探索与水的联系。【板书设计】地球一水的星球

    31、七大洲(约占29%) 地球VJ四大洋(约占71%)孕育生命有丰富的液态水、生命物质转移-气候巡节【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前面的内容连贯起来,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到地球的陆地与海洋以及地球的一些其他特点,认识到液态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地球仪与世界地图两个学生自主观察的活动,一些学生因为课前有过观察,所以比较熟悉。在观察世界地图的活动中,学生数方格时间较长,并且最终结果相差较大,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没能在开展活动前明确方法和要求。&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目标】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2 .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3 .掌握

    3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4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 .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2

    33、 .制作地球主题海报。(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3 .教师总结。(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

    34、动、都处在银河系(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板书设计】太阳、月球和地球主体海报的制作:选择主题颜色一收集和选用资料一制作海报一展示和补充【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在认识天体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力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关于本节课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活动,因为时间和教学条件限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而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和做的形式制作,是本节课的遗憾。


    注意事项

    本文(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堂教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