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题目中文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一一以湖北省为例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一)选题的来源: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南2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湖北省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之一。先秦时期,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楚国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湖北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革命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经过十年发展,旅游业己经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可以说是有大担当、大作为。湖北省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湖北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撑本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2018年1月湖北省发布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3、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湖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结合我省实际,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按照“大策划、大宣传”的要求,大力推进旅游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加快项目建设和品牌培育,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部地区建设成为旅游强省。
4、目前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己经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仍无法摆脱传统忽略空间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框架。更有一些研究虽然考虑了空间因素,采用了地理距离矩阵或经济距离矩阵,但忽略了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以及模型的匹配度和稳健性,将研究的重心完全聚焦在被解释变量(例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的空间相关性上,而没有将解释变量(如旅游产业集聚、政策因素、旅游资源、资本、人力、政府投入等)的空间溢出效应纳入模型,难以获得准确的模型参数估计值,没有引入与旅游产业集聚存在互相传导的交乘项,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对旅游产业集聚空间效应的依赖路径。鉴于此梳理与
5、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文献研究,借助产业集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采用地理距离构建空间权值矩阵,同时引入交乘项来探讨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下一步提升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二)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发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恰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两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表征了经济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两者研究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但长期以来的研究往往是选择一个侧面或者
6、直接套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忽略了旅游产业自身的特性,并未深层次地阐述两者的内在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学者从空间视角观察到了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但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尚未深入,所设计的测算模型并未充分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业的特性纳入改进后的空间模型中加以考虑,并在模型中引入政策因素与旅游产业集聚交乘项变量,观察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形态,揭示旅游名省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关联关系。同时,将旅游名省的政策虚拟变量和空间溢出效应纳入基础模型中,构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重点考察了溢出过程中地理距离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实践
7、意义:本文从空间外部性的视角对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量化评价,探讨了省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对临近市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省域旅游产业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省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源,当溢出效应超越省域范围,则会对临近省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空间溢出的“外部性”。临近省域为应对空间溢出外部性而采取的措施会对溢出省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以湖北省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旅游名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归纳出集聚现状,结合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阐述集聚影响省域经济增长路径,有利于省域间旅游经济活动的合作与竞争。通过产业集聚平台,深化旅游与省域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打破旅游产业边界,使
8、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产业融合的形式贯穿融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释放旅游产业集聚作用省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因此,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详细阐述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现状和实力,并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集聚的作用,使湖北省能够充分意识到旅游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于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避免因盲目、盲从的旅游开发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后果,对进一步推进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湖北省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综述(1)旅游产业集聚内涵的相关研究旅游产业集聚内涵的相关研究,截至今日学界仍未达成统一。由于地理空
9、间相对集中、产业间的关联性等特征是旅游产业集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旅游资源加速流动并在某一区域集聚产生的结果。因而,围绕这些集聚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并结合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质对旅游产业集聚进行界定,成为研究者普遍的切入点(陈绍友,2006;邓宏兵等,2007;王兆峰,2009;马晓龙,卢春花,2014)o陈绍友(2006)U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并不是随机地分布,而是依赖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企业的集聚会议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为导向(市场导向),而集聚会给旅游企业带来多种优势。马晓龙,卢春花(2014)也将视角移向微观的旅游者角度,提出旅游产业集聚既是一种以旅游产业链为纽带的聚合(产业
10、导向),也是共享旅游消费市场(市场导向)的必要和必然选择,在集聚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优胜劣汰的循环提升集聚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旅游企业的实力。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聚焦在旅游产业集群方面。HUyberS&Bennett(2003)的研究视角聚焦于集聚的动力源(核心旅游产品),强调了集聚分布与旅游资源区位的空间祸合性以及集聚的空间集中特性。Hawkins(2004)选抒了旅游产业链为研究视角阐释旅游产业集聚的内涵,研究发现集聚区内的旅游企业间合作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通过组合形式提供-整套的旅游服务,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增强了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直接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
11、混为一谈,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集聚的程度来看,集群是较为成熟的一种集聚模式,集聚只能算作是集群的必要前提和初级阶段,即脱离了产业集聚的过程直接跳跃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是不现实的,只有产业集聚不断地演进最终过渡到产业集群阶段。因此,集聚的最终结果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可能演变成为一个集群(正向发展),也可能消失、消亡(负向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旅游要素驱动作用下,依托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动作用或政府行为在旅游核心吸引物区域周围形成集中分布的现象。(2)关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
12、密关联。国内学者聚焦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测度旅游集聚水平。在旅游产业集聚识别方法方面,柳百萍等(2013)从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集聚度和经济效果三个方面度量了皖江的旅游集聚水平,研究发现皖江旅游产业集聚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摆脱对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依赖。朱海艳(2016)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嫡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产业时间上集聚度的变化态势和空间上的集聚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上从单一旅游集聚区向多样化旅游集聚区发展。郑治伟(2017)运用区位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2004-2014年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证
13、实了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部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不均衡。张军谋等(2018)运用区位嫡理论计算了甘肃省2010-2014年旅游产业相关指标集聚强度,研究发现规模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明显不足是甘肃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而临的问题。2、溢出效应研究综述(1)溢出内涵的相关研究经济学领域的“溢出”(SPillOVer)概念起源于马歇尔(MarShalI,1890)对产业区域创新氛围的有关论述,“它是知识经济环境的产物,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种经济外部性现象”。在这之后,以庇古(Pigou,1920)t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将“经济外部性
14、概念解释的更为一般化,他们认为大部分开放型生产领域,市场难以辨识生产要素的边际私人产值和边际社会产值的差异,当社会产值大于私人产值时外部经济,反之外部不经济,这两种现象被称为经济的溢出效应。阿罗(ArroW,1962)通过“干中学”模型提出了生产和物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外溢,从而正式提出了“溢出”概念。新经济增长理论(Romer;LUCaS1988)31认为“溢出”是会影响邻居福利的一种外部性结果,这种活动行为主体几乎对此既不付出成本也得不到报酬,且这种外部性具有两面性。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nlan;HeIPman,1991)的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中提到,
15、所谓溢出效应(SPiIloVerEffect),是指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在满足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或效果的同时,自己的行为会带给他人的不可预期的影响”。我国学者也对“溢出”概念做出自己的解释,王俊豪(2001),认为:溢出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影响,造成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相偏离的现象。王铮,武巍,刘丽(2005)用认为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出“外生性”的特征,这种“外生性”影响被称为溢出。纵观中外学者对经济学中溢出的定义,基本上达成一致共识,认为溢出的经济学本质就是一种外部性,是行为主体活动的
16、一种外部性结果,这种活动影响到邻居福利,而行为主体对此几乎既不付出成本也不会得到报酬。实际上,溢出作用具有两面性的特点(BretSChger,1999)171,可以是积极的“恩泽”,也可以是消极的“祸泽”(王铮、龚轶等,2003),81o通常来说,正的外部性是能为社会和其它个体带来收益或降低成本支出,譬如溢出形式中的知识溢出。环境溢出即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溢出往往是负的外部性。而区域间经济相互影响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溢出(GDP溢出),具有可正可负的性质。(2)溢出效应内涵的相关研究溢出效应是溢出的表现形式。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进行探讨时,开始了对区域经济溢
17、出效应的讨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57)泗在分析增长极的成长与扩张过程和机理时,认为区域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回流效应”(BackwashEffect)和“扩散效应”(SPreadEffeCt)两种方向不同的影响作用。回流效应是指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集聚形成增长极,不断扩大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扩散效应是指各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地区向外围地区流动,使得区域发展差异缩小,这两种效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此消彼长,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是不均衡的。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A.o.Hirshman,1958)”在经济发展战略中阐
18、述了“极化效应(PoIariZedEffect),和“涓流效应(Traekle-downEffect)这两种影响作用机制,提出了“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他认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核心区的高经济效率会吸引边缘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核心区集聚,从而加速推进核心区自身的成长,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而涓流效应则是核心区由于市场张力向边缘区输出生产要素和扩散经济活动,促进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赫尔希曼指出,“极”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极化效应的优势只能维持一段时期,当“极”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产生聚集不经济的状况,再加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效应,必然要求出台经济政策改变区域非均衡增长状
19、态。(2)溢出效应的空间特征研究通常从两个角度来对溢出进行研窕,一是以产业或企业为研究对象,涉及产业内和产业间溢出,或者是某个行业内企业间的溢出和跨行业的企业间溢出,在考察知识溢出效应时多采用这种角度进行分析。MonjnoGWaelbroeck(2003)运用Probit模型考察大学研发对公司的溢出效应时发现有一个重要的溢出源,那就是产业内溢出(来自竞争对手的溢出)。周燕,齐中英(2004)M认为:“如果当地企业从本产业的外资企业的参与中受益的话,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横向溢出效应,即产业内溢出效应;而纵向溢出效应,即产业间溢出效应是由于外资企业与他们在当地的供应商之间的关联而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
20、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认为,各种企业、产业的集合起来形成了区域(BretSChger,1999b),而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企业、产业组合所构成。溢出究竟在哪些产业上存在,是否与空间尺度相关。吴传均先生(2004)认为地理学之所以特殊,在于这门学科以区域为研究单元,这一点就与其他对人这个个体和系统进行研究的学科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带有地理色彩的区域则成为研究溢出的另一角度,空间尺度分为国家之间,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产业集群之间和集群内部这几种类型。不同区域层面、不同单元空间上是否存在溢出,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SUtart,Willima(2001)利用r指数从国家、州、邮区(state,country
21、ZiPCode)等不同空间尺度来讨论工业的聚集性,认为不同的过程导致不同区域尺度的聚集。FiSCher和Varga(2003)研究发现存在国际间溢出,当空间尺度缩小后,则不存在溢出,同时也指出存在高技术集群向低技术集群溢出的现象。Port的集群理论认为溢出在集群内部和集群之间都是存在的,而Acs,FiztRoy和Smith(2002)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结论,认为一个高技术集群对其它集群并没有产生溢出。3、旅游产业聚集溢出效应研究综述在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方面,最初是通过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譬如刘晓红、李国平(2005)建立计
22、量经济模型,验证了西安市旅游外汇收入对GDP的溢出效应显著;普宇(2006)定量分析上海市旅游外汇收入对GDP的影响来探讨旅游业的溢出效应;胡田翠(2007)前实证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雷平(2007)M从时间维度探讨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滞后效应,研究中发现旅游业直接经济贡献较低,但由于其较强的产业关联度,仍对其它产业有着较强的溢出弹性,旅游业的溢出传递时间受到较长产业链的影响使得滞后明显。李凡、黄耀丽(2008)把旅游业的特征纳入王铮、刘海燕构建的MF模型,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建立城市旅游经济溢出计算模型,实证分析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所产生溢出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珠三角城市旅游经
23、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溢出作用明显,邻近城市之间旅游经济的竞争多于合作。刘承良、颜琪、曾菊新(2009)附也在王铮、刘海燕MF模型上进行改刘秀娜(2011).探讨了旅游外汇收入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发现利用外资发展旅游业对城镇居民收入具有推动作用。上述文献具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单纯的探讨旅游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反映了正方向的溢出效应。之后,学者们拓展统计手段,建立不同模型来研究旅游经济的溢出问题。赵磊等(2014)检验了我国30个省份1999-2009年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王军军等(201
24、6)为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于斌斌(2016)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曹聪丽,陈宪(2017)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临近城市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文献评述: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涵盖了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动力机制和路径模式、集聚水平测量、集聚溢出效应等方面,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既有理论构建,也有大量案例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
25、不足。(1)研究内容而言,目前的研究结论基本都显示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是针对旅游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很少涉及且大部分的案例研究缺乏对于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经验的总结。(2)研究方法而言,部分研究开始考虑空间因素,而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二元邻接矩阵或门槛距离矩阵,这种矩阵假定研究对象间为简单的相邻和不相邻,这与现实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并不相符,忽略了距离因素的作用。更有一些研究虽然采用了地理距离矩阵或经济距离矩阵,但忽略了模型的匹配度和稳健性,将研究的重心完全聚焦在被解释变量(例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的空间相关性上,而没有将解释变量(如旅游
26、产业集聚、政策效果、资本、人力、政府投入等)的空间溢出效应纳入模型,难以获得准确的模型参数估计值,没有引入与旅游产业集聚存在互相传导的交乘项,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市域经济增长对旅游产业集聚空间效应的依赖路径。鉴于此,为符合省域旅游发展实际,本文将采用地理距离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同时引入交乘项来探讨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考察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已经取得成果,从政策实施效果评估视角研究湖北省域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索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方面,在模型中引入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两
27、个维度探究市域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省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关系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针对性地提出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主要参考文献:1陈绍友.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6(5):861-866十870.2马晓龙,卢春花.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一篙县白云山案例J人文地理,2014,29(2):138-143.3 HuybersT,BennettJ.Inter-firmcooperationatnature-based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Socio-
28、Economics,2003,32(5):571-587.4 HawkinsDE.Aprotectedareasecotorismcompetitiveclusterapproachtocatalys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economicgrowthinBulgaria.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4,12(3):219-244.5柳百萍,刁宗广,尹长丰.皖江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多维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23-27.6朱海艳.旅游产业集聚度时空演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3):121-124
29、7郑治伟.京津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时空变化研究出.经济研究参考,2017(34):63-70.8张军谋,周晓唯,孙国军,等.基于区位燧理论的甘肃省旅游产业集聚评价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9MarshallA.PrinciplesofEconomicsM.Macmillan,London1890(8):1920.10亚瑟赛斯尔庇古.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93.11ArrowK.TheEconomicImplicationofLearning-by-do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2,(29):155173.12Rom
30、er.IncreaseReturnsandLong-ra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13Lucas.OntheMechanismof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6):3-42.14Grossman.HelpmanE.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M.MA:MITPress,1993:16-21.15保继刚.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研究J.经济地理,1994,14(3)93-9616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一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31、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7薄文广,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及其差异J.经济科学,2008.(3).18薄文广,安虎森.中国被分割的区域经济运行空间一基于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差异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3):77-89.19毕秀晶,宁越敏.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溢出与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46-53.20普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J.产业经济,2006,(10):48-49.21 MonjonS.,Waelbroeck.P,Assessingspilloversfromuniversitiestofirms!evidencefromFre
32、nchfirm-leveldata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rtialOrganization.2003,(21):12551270.22周燕,齐中英.基于行业特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9).23 BretschgerL.,KnowledgediffusionandthedevelopmentofregionJ.AnnalsRegionalSciences.1999b,(33):251-268.24 Sutart,WillimaasanalternativesourceofregionalgrowthinPortugalzapan
33、eldataanalysisatNUTSIIandIIIlevels.J.PortugueseEcononiicJournal,2001,1(1):43-61.25 FischerM.M-VargaA.,Spatialknowledgespilloversanduniversityresearch:EvidencefromAustria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3.(37):303-322.26 AcsZ.J.,FitzRoyF.R.,Smith.Highi.TechnologyEmploymentandR&DinCities:Heterogeneityv
34、sSpecialization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ee,2002(36):373-386.27刘晓红,李国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一关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57-60.28曹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9):49-50.29胡田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S):52-53.30雷平.旅游业的溢出效应及其时间滞后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5):7-11.31李凡,黄耀丽,郑坚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感知形象的差异性与可整合性分析一以大珠三角城
35、市群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30-35.32刘承良,颜琪,曾菊新.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5):846-850.33刘秀娜.我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1(4):32-33.34赵磊,方成,吴向明.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一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4,29(5):16-30.35王军军,杜英,王建平等.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其集群化测度研究一基于山西省11个地市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4):74-79.36于斌斌.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一基于行业
36、地区与城市规模异质性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1):98-112.37曹聪丽,陈宪.服务业集聚与城市技术进步出.科学学研究,2017,35(2):230-239.二、研究内容和目标(说明选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意义,研究内容、目的及方法。第二章主要从旅游产业集聚、溢出效应、旅游产业聚集溢出效应以及旅游产业聚焦和经济增长关系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旅游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了旅游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相关理论,主要从产业集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空间溢出理论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第四
37、章详细介绍了湖北省目前省内旅游产业集聚现状。第五章在模型中引入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进行旅游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第六章对全文总结、提出湖北省旅游发展建议,并展望发展趋势。本文大纲如下:1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选题背景1.1.2研究意义1.2研究目的及内容1.2.1研究目的1.2.1研究内容1.3研究方法1. 4创新点2文献综述2. 1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综述2.1.1旅游产业集聚内涵的相关研究2.1.2关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2.2溢出效应研究综述2.2.1溢出内涵的相关研究2.2.2溢出效应内涵的相关研究2.2,3溢出效应的空间特征研究2. 3旅游产业聚集溢出效应研究综述2.
38、 4旅游产业聚焦和经济增长关系综述3旅游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理论3. 1产业集聚理论3. 2经济增长理论3. 3空间溢出理论4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现状4.1湖北省旅游产业现状4. 2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现状4. 2.1湖北省旅游产业空间聚集水平识别4. 2.2湖北省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测算4. 2.3湖北省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演变分析5.旅游产业集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5. 1理论模式设定5. 2空间计量理论与模型结算5. 3空间权重矩阵设定5. 4模型估计及实证分析5. 4.1变量选取5. 4.2空间自相关分析5. 4.3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与分析5. 4.4模型的稳健性检验5.
39、 5.5空间溢出效应分解6总结、建议及展望6. 1结论7. 2建议8. 3展望研究目标:通过观察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格局特征,探索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优化特色旅游产业集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借鉴。拟解决关键问题: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空间格局情况,探寻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空间聚集水平测试空间聚集水平演变模型估计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分解湖北省旅游产 业集聚现状湖北省旅游产 业集聚对经济 增长的实证分 析稳健性检验湖北省旅游产业现状空间聚集水平识别理论模型设定计量模型选择权重矩阵设定三、可ff
40、l4b析(s:研?s,理论分析、壮%和步骤及其可行性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借助图书馆、知网中文数据库,查阅湖北省旅游发展统计年鉴,搜集与旅游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基于此完成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并为实证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2)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空间溢出总效应解释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大而全无法深刻揭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选择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偏微分分解法对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解,并根据分解结果对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多角度解读。(3)案例分析法。关于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本文选择以湖北省作
41、为案例对该市域旅游产业集聚深入剖析,以探寻出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四、楠究课S碘蜥点本文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研究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既兼顾了传统研究的“内部性”视角,又发散性地在研究中纳入了空间“外部性”影响,为研究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作用于省域经济增长的路径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将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更加全面地阐述旅游产业集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和外在机理,为解读旅游业发展的地域非均衡性及地域发展差异演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研究方法来看,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新特征,在索罗经济增长函数中加入产业集聚和政策实施效果等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计量模型。同时,根据空间溢出效应遵循距离衰减法则,构建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并依托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并将湖北省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五、研究基砒工作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基础,包括已具备的工作条件,尚缺乏的工作条件朝解决途径等)目前已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等途径对相关理论进行查阅梳理;湖北省相关详细旅游产业相关资料目前未能全部搜集到位;拟通过到相关部门咨询获取。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时间研究内容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