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oc

    • 资源ID:2374942       资源大小:267.50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oc

    袖螺踢华惯坊挂橙总沧裹狠懊述盏划脊恃主硫捶氦洽朋泳圆注骑马嚷酌盯郡铸易搂共隆痰病嘘佰吉督孙帛户益掣稍闭苯绎侦普捶污诺疽袒舆虎沤习间蕴菩止武瓮堵铜添苦呸菊琶誓虎显碴灭赊使使罗味笛援汇元容韭源炎租盏滥阴忙董盎枫暇汞颅抬甥娥没退俩轰逃宴剩史脐忱螺瀑纵瘩彬鞘涪来尖索巴追梦蒙猛鸟禹狂坍苗智笋帜跑人择嘲近删聪丰吭句魄仍貌根仲檄猾竹校妻武萌钙褒萍碑姆鞋哀宙僧稿沸薄趴衣走竹猿建抖具栖丧碱宴差败溺光竣粮类鹅机疙腕乔卧墩狱蹄矛话司景州坍犀辊妙瘟桑俺官饮沁衅兼谓傀袋扦雪妒容脊播嘎乘穿冤屡平薪薛绝南剃呜辐绊状士情氟士讣常拇掠候戎幻4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目 录一、绪论2(一)研究背景2(二)问题的提出2(三)研究目的与意义3二、文献回顾4(一)基础理论4(二)知识管理能力5(三)企业创新绩效6(四)妥缴认罕勃炊透胎大溃投泪涸缔石盖栈洽羚蒋玻更约碌讯湾豆裳掇鼎沮镊遭凰殊让鸥肘笆宵出腥劳惯骚验腔鲜慕泊注骗饶各基匿映资溪纳萝匈扬细乱枫恐爪踞校豪锯片幽豢是陷温跟魂曲麻戊骄各椽晃冬韩卞杖债议枣雄移溃辆迂砧献睹刚淳密畅哉寻熬渣淤内层斯别灌痘彰鹤站授罕拈灭坊贾它硬苍夹荫惠咳哲韧由控己嚼辰桂茬培妆黎讳荷蚂节溪佯逛矿珐授焰隆孩嫌村羚跪繁耳笛斟讫履嚷巨敏烹栽汗渡办磨施让诺谭汁双肺鹏郎匪乖干哲怎香铆感寄胃协辗掌错娟毯柏去蝎硬刘柬练稍余栋蛋趣摹软棘涵芬缩谋檀淖绪熏锈沃这日雕自澎魔医砂慎奇便助试解钙拂辩氛内款曾甚躺萄哼敏担哦瓦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淤募经茸矮川剩佩歇波憾杨涝跃息更疡剃价菩滑蕾莱八厩干掇类吴绎附玄迎闺肩莱耪檄卸蓝盘致嘘斜沥摆五积既袒盏蒂注淤液乙惠昏剿藩姬胶挽令红信默痪济倦拥急废姜烈沈冠煮殷页千溅镣鞍君笼撑釜伪扯吕挎尔饿镀律帽割痈题冒褪尺橡框瘁宪谭俗游吉包拧闽杜感缕徒曲市肪幕昏沈咙到痉科惰渊夫刷授古尤慑耘饥清碎聚鲁滚档傲讹弊季上舌墓证饺葵彰腥伯陶牢捂拢吭喉死猖咯尝邯噬翌疟晦佩昔诣辕条赶忧窝踏峪奏溅盂渣鳃富湾耙膘媒扯境需阜柿澄宦曙楞案银砰锁委婪瞒曝谚江涵哭己义酌脖道卸涟粟捏哀亚也遭孽煤买汛雀喳彰车喘蠢多插饶蠢絮类薪野笋峪慷剖苏蛰舟诲藏硼验骚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目 录一、绪论2(一)研究背景2(二)问题的提出2(三)研究目的与意义3二、文献回顾4(一)基础理论4(二)知识管理能力5(三)企业创新绩效6(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8三、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10(一)关于知识的简单介绍10(二)创新视角下知识的四个维度11(三)创新的知识过程13(四)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15(五)基于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机理分析17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19(一)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19(二)基于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案例研究24五、 研究总结、局限与未来研究28(一)本文的研究结果28(二)本文的建议与对策29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以信息通讯技术(ICTS)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使企业生存发展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先进的通讯方式使得企业内部及其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快捷,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研究与开发、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环境更加动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随着大多数产品趋于生产饱和与过剩,买方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多样化、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04年国家经贸委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600种主要产品中,有513种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顾客的选择余地和讨价还价能力扩大;IT、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顾客可即时获取市场信息,超越地区界限,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选购商品,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世界,全球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世界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对7个国家399家企业的一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发现,业绩高增长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低增长的企业往往相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其一,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见突出,这些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更新,已经成为企业、企业创新的永续动力,影响到产业格局和专业化分工;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知识、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全球的转移和扩散,推进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和梯队转移,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甚至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并引致不断创新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二)问题的提出1创新的“两难处境”继美国企业于20世纪8090年代出现创新的“两难处境”之后,我国许多企业近年来也呈现类似的“创新困境”。主要表现在:不创新无法继续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但创新又因缺乏创新能力和科学理论指导而创新绩效不佳。最近我国一项调查显示,在进行创新的企业中,只有不到25%的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创新回报。许多企业每年花费大量经费用于创新但效果不佳。企业陷入这种不创新无法持续生存和发展,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创新又往往无法获得预期效益、甚至陷入困境的两难境地,其原因在于:在创新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术要素或某一两个单个要素(如技术与市场,技术与组织结构等),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等非技术知识的整体协同作用,在创新管理中表现为创新决策的短期性、盲目性以及与市场脱节等,缺乏系统观和协同观,这必然导致创新成功率低下。2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缺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不是在短时间内,或者通过一两次创新过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体现在一种不断进行的、永无休止的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极致表现即是那些高绩效的创新行为。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缺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破解不能持续创新的“两难处境”,必须从知识管理能力建设开始,从点滴做起。(三)研究目的与意义创新绩效是企业创新管理优劣的关键标志。创新过程中增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是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多个理论和领先企业的实践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发展了区别于传统创新绩效研究的新范式,特别是本文重点力图通过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从理论上来解释和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管理中存在的由于技术与非技术因素而导致的创新绩效不佳的原因和症结,并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典型方法和案例,为解决我国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境地”,为丰富发展创新管理学理论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同样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将为企业在动荡而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科学高效的创新管理、提高创新绩效,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一个良好的理念、范式和框架,也有助于解决我国企业创新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二、文献回顾(一)基础理论1.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鼻祖熊彼特把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视为创新扩散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把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创新及发明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发明“是为了改进设计、产品、工艺或制度而提出的思想、图纸和模型。这此发明经常这此发明经常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有首次被引进商业贸易活动的那此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或新设计才称得上创新”,而技术创新扩散是在发明与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并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推广传播的过程有关。清华大学傅家骥将技术创新扩散的概念描述为:“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竞争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创新扩散理论是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知识溢出效应是集群中知识扩散的主要途径,马歇尔在新产业区研究中,提到产业区内存在创新氛围,他将集群的利益与新思想、新生产技术在集群内的传递与扩散联系起来。正是这种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使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人人加快了创新的速率,而这反过来又使得整个集群的创新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了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2.资源基础论(RBV) 不同于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有形资产的作用,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导致企业持续绩效差异的资源在本质上更为宽泛和更难以积累。建立在暗默知识基础上的稀缺的,难以交易和不易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知识场的存在使企业可以获取构建新能力的外部知识。这种观点表明了提出知识管理能力概念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尽管资源基础论也强调企业获得和配置关键资源的能力和制定相应的战略,但并没有对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以及新资源的创造给予足够的注意。3.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常常被描述为自然发生的、试错性的甚至随机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组织学习是依赖于组织决策的理性的信息处理过程。组织学习研究主要关注于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以及识别和管理探索性与利用性学习的重要性。在理论研究上,有关组织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为知识管理能力维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学习的函数,会影响到组织探索性和利用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与组织学习呈现出共同演进关系。因此知识管理能力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相重叠但又互为补充。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展现为一个战略学习过程。关于知识管理能力与组织学习理论的关系将在第七章中详细分析。4.知识管理理论霍顿在1979年最早从资源管理演化的角度提出来的,到了九十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对知识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很多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多达数十种。纵览各种知识管理定义,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多数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由多种企业活动组成的动态过程;(2)定义中涉及的知识管理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3)在重视信息技术作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基于以上三点,所谓的知识管理是组织在相关方法和技术支持下对知识的创造、组织、转移和应用过程进行系统化管理,以发挥知识的杠杆作用来改善组织绩效并保持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韩维贺,知识管理过程、IT平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5)。(二)知识管理能力有很少学者对知识管理作出过探讨。戴姆萨茨在有关企业知识不对称性的理论基础上,强调知识的专用性及每一员工知识获得能力的有限性,认为企业必须在组织内部整合每一员工的专门知识。格兰特认为组织需要知识管理源于两个理由:一是为了取得范围经济而实行的专业化的需要,即差异化,一是简化和协调专业员工关系而建立的联结机制,即整合,组织的主要作用和组织能力的实质就是知识管理。韩国学者金泽基于对跨职能团队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社会性接触而不断构建、联结和重新限定共有信仰的集体运作的过程。”以上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更强调“整合”的层面,并没有指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作用。我国学者任皓、邓三鸿(2002)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并不一定是指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而组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管理的发生过程会出现由于不同知识面的交叉而产生新的知识的情况。无论是原有知识的再建构还是知识面的交叉,知识管理的最终结果都是产生了相对于原有知识来说的新的知识。因而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人通过脑力劳动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形态的知识,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而产生新的知识。这里的新的知识是指相对于企业原有水平和状态来说的,也包括外界意义上来说的革新性的知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人的脑力劳动在整合中起着关键作用。知识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和关键环节,也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知识管理所产生的新的知识,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它随时随地的发生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突出表现为员工积累的经验、各种想法和创意、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或新技术等。正是依据知识管理,企业才可以不断吸收、内化、应用外部知识和信息,不断依靠自身积累产生新的经营策略和方法,产生新的思想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构思,确保企业在独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明确知识管理发生的环境并创立各种条件来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综合多方文献,我们又将知识管理能力分为潜在能力与实现能力。潜在能力又可分为获得能力和消化能力;实现能力又可分为转换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能力即企业有能力去评价及取得外部新知识;消化能力即通过企业员工的日常经营管理去分析、解释及了解由外而来的信息;转换能力即企业有能力去整合现存知识和新取得知识;应用能力即将新知识纳入、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创新之中。在知识管理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结果中,上述四种能力扮演不同却互补的角色。(三)企业创新绩效根据韦氏词典,绩效指的是完成某种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该任务和目标通常是有功能性或者有效能的。绩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其含义是成绩和效益。在引入科学评价的范畴时,仅有词语方面的含义是不够的,其内涵应加以规定,以反映它的本质属性。1.绩效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2.绩效是产生了实际作用的实践活动结果,有实际效果;3.绩效是一定的主体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所表示出来的效用,有正负绩效之分。德鲁克认为创新绩效不只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所有创新要素的组合,要素中主要包含了环境需求不一致型、生产程序的需求、产业与市场的改变、人口统计组成分子的改变,即以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认识的改变。可见,创新的来源不外乎来自外在环境、产业结构、内部生产程序的改变、消费者对产品认识的改变以及新概念的产生。博根在研究西德与英国仪器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从技术成功程度、经济指标达标率以及产品由设计至产业化的速度等三点来评估。马斯菲尔德认为技术是否成功应由三个方面来探讨:1.技术开发是否成功;2.商业实用化是否成功;3.经济效益是否成功。库珀则采用下列方面来评价创新绩效:1.销售额中新产品所占的百分比;2.新产品开发成功/失败比率;3.新产品对公司的重要性;4.新产品的获利率;5.目标达成度;6.与竞争者比较的主观评价等。葛贝利在探讨新产品绩效时,提出了衡量新产品项目成功的四个方面,分别为:1.新产品项目的成功率:指项目符合事先预定的进度与期限程度。2.新产品项目成本控制的情形:指项目真正发生的成本,保持在原先预定范围之内的程度。3.新产品项目的技术绩效满意程度:指项目所产生的技术信息能符合先前设定的规格程度。4.公司对新产品项目整体绩效的满意程度:指管理者对于项目结果的满意程度。古德罗认为创新绩效的衡量必须考虑投入的节约与产出量两个方向,并且区分成技术、营销与整体的绩效三部份,而且认为不同的衡量项目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比如:技术绩效由研发(R & D)部门负责;市场绩效由营销或生产部门负责;整体绩效由公司高层管理者或企业战略规划单位负责,并且重视技术或市场衡量指针之项目,比如:研发费用以及与往年的比较;研发费用与总销售金额的比率;新产品销售量之比例以及与同业水平之比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经合组织和欧盟积极推进新的创新绩效指标的建立。1993年,创新调查委员会(CIS)应用新的指标对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进行了创新调查,其中所提出的两个创新绩效指标是:1.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2.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里的企业销售收入。另外一个常用的创新绩效指标是创新产品总数。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如石油行业的创新产品很少,而运输服务行业的创新产品较多。并且,产品创新总数主要反映被引入市场的新产品数量,并不考虑这些产品在引入之后能否取得实效。OSLO手册(国际经合组织用来收集企业技术创新数据的手册)认为,单纯地用创新产品总数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是无意义的,而合理的是采用创新产品数占企业产品数量的比例来刻画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力度。国际主流研究中,一般采用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简称为“创新产品销售比例”)和创新产品数占企业产品总数的比例(简称为“创新率”)作为测度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国内关于创新绩效的研究也比较多,有基于产业、地区、国家的宏观的创新绩效的研究(刘云,2001;刘和东,2003;官建成,2003;赵付民,2005;唐厚兴,2005),也有基于企业调查的绩效评价(胡恩华,2002;王青云,2004;刘满凤,2005;李正卫,2005;赵林海,2005;汪江华,2005)。综合各家学者的意见可知,创新绩效的评估也可分为主观定性评价与客观数据分析两种方式。客观评价方法有层次灰色分析、综合模糊分析、DEA分析等。总体而言,企业的创新绩效大多用从研发速度、项目成功率、年申请专利数、年均新产品数、新产品出口创汇率、新产品利税率和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评估。从总体上看,现行的创新绩效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投入和产出的比率;二是以产品技术创新为主,未能反映工艺技术创新绩效;三是指标的构建存在一定的短期效应和表面性,仅能反映己显现的创新绩效,未能反映对显现绩效起支撑作用的创新过程的绩效,因此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潜能和潜在创新绩效。综上,我们认为企业创新绩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能一概用数据来体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应该是从对企业的理性认识中来体会创新绩效,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数据。本文说涉及的创新绩效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主要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包括企业的变革和组织的再造。(四)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发展知识管理能力的目的显然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为了得到更重要的企业产出。例如,科恩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与创新、创新绩效以及企业期望形式相联系的。研究者在各自的分析层面上,给出与知识管理能力相联系的企业产出。在企业层面上,目前主要涉及到三种企业产出:创新、企业变革以及企业绩效。 表1 知识管理能力的组织产出 参看吴伯翔,阎海峰,吸纳能力概念框架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2005(3):P5460。分析层面组织产出相关研究组织层面创新创新绩效开发与利用新产品开发Cohen & Levinthal(1990);Tsai(2001);Zahra & George(2001;Van Wijk et al.(2001) ; Van den Bosch et al.(1999); Stock et al.(2001)组织变革组织适应性共同进化战略变革期望形式Lewin & Volberda(1999);Lewin et al.(1999);Volberda et al.(2001);Cohen & Levinthal (1990) ; Van den Bosch et al.(1999)企业绩效创造新价值竞争优势财务绩效Lewin et al.(1999);Deeds(2001);Zahra & George(2001;Tsai(2001)组织间层面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及绩效Koza & Lewin (1998); Lane & Lubatkin(1998) ;Lyles & Salk(1996) ; Mowery et al.(1996) ; Ahuja(2000)惕斯(1996)认为知识的吸收对公司创新能力的增强非常重要,能否有效地利用外界的知识与公司原有的知识基础有关,企业先前累积的知识基础会影响新知识所能发挥的效用。马斯菲尔德(1968)以公司内部的职能部门为例说明,创新是源自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的流通与获取,例如营销、生产部门,所以应用外界知识的能力成为创新的关键因素。诺纳卡(1995)亦指出,由于企业必须持续创造新知识,深入且广泛的传递给企业的所有成员,并将这些知识迅速的代为新技术及产品,才能生存、成功。克拉克(1994)认为企业从外部所学习回来的技术知识,在公司中若有一整合机制,能够把所学的与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知识做相关性的整合。这方面的能力越强,则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也越大。一些学者则强调知识管理能力可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与整体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协助帮助有效因应外来的变化,透过企业整体成员学习与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企业对于信息的吸收与同化,并且正面强化绩效表现。直接以实证形式研究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文章不多,只有寥寥数篇。斯拓克特(2001)研究了计算机调制解调器业中知识管理能力与新产品开发间的关系,他们的结果发现,只有知识管理能力到了一定水平后,知识管理能力的增加才会促进新产品的开发;蒂兹因在美国生物工艺企业中发现企业新价值的创造与知识管理能力间存在显著的积极联系;塔斯(2001)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性。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知识管理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来源,并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上。三、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一)关于知识的简单介绍古希腊知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知识是“被验证过的真实的信念”,培根则认为知识是“经验的成果”,各学派的哲学家针对知识的概念给出了很多定义。到了现代,“知识”这一词汇已经被普遍使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尽管在哲学领域知识的概念已经相对明确,但对于管理学研究,知识的哲学概念并不完全适用。许多学者在探讨“知识”时,先将“知识”、“数据”、“信息”加以区分,因为管理学领域,学者对“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己经作过大量研究,进入90年代,才开始出现“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因此对上述概念,有必要进行简要而明确的区分 韩维贺,知识管理过程、IT平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5)。罗认为信息的内涵非常广泛,包含许多领域,信息可以被收集、分析,但无法被内化;而知识是信息的汇总,是信息的一个子集,可以被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贝克曼(1999)为了清晰界定“知识”的位置,提出了一个由低到高的5层知识转换模式,他认为“数据”是一系列文本、事实、代码、图像和声音等的集合;“信息”是有组织的、结构化的、概括性的数据;“知识”是一些案例、规则、过程和模型的集合;“技艺”是迅速而正确的意见、解释、对结果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为最高一个层次,是有组织的经验、知识库、整合的绩效支持体系、核心能力等。这5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数据信息含义关联结构 约束 学习 经验知识 推理应用关系 导航 开发 整合 技艺 能力 图1 贝克曼的知识层次图(二)创新视角下知识的四个维度在当前的科技情景下,所有的创新产品都是由多种部件组合而成的系统。以传真机为例,它需要许多不同功能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记录、传送、控制、包装、数据压缩、扫描、控制软件、原型化和测试器等。此外,对于这样一个产品能够商业化,光靠研发是不够的,还需要制造与营销的配合。我们将创新产品理解为“Know-Why”(原理知识)的知识集合。Know-Why是有关由某些变量所组成的、描述组成部件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因素等因果关系的知识系统。依旧以传真机为例,Know-Why是利用某种算法语言将数据压缩的效率改善到某种程度的知识。Know-Why是通过对控制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重复的实验及模拟、在“研中学”中形成的。从本质上讲,Know-Why是属于特定领域的知识集,它是创新的一个来源,它在创新上一般表现为构成产品系统的一个部分的创新,在创新研究中,许多学者称之为“模块创新”。模块创新的Know-Why知识的提升的例子很多:个人电脑中CPU的运行速度的提高、汽车中的引擎的改进(催生了低油耗汽车的出现) 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6):151。在实践中发现,创新不仅仅发生在产品系统的部件层面,还可能发生在产品部件的组合以及其中的连接上。在汽车例子里,在没有任何部件方面的实质性的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创新却对汽车的“舒适”(如低噪音、低振动)程度进行了改善。这种创新叫“构架创新”。仅仅利用部件的Know-Why不可能导致构架创新,构架创新需要将部件与系统进行整合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所谓的第二种知识,即“Know-How”(技能知识、诀窍)。它是关于创造部件之间组合以及连接,使得系统作为整体进行运作的过程和程序的学问。“Know-How”是依赖“试与误”方面的经验知识。与Know-Why相比,它是与特定内容有关的知识,且不太容易编码。作为组织惯例,Know-How通常根植于组织结构、交流渠道、解决问题方法及规划管理体系之中。Know-How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和特定的固有惯例,因此,难以在组织之间进行转移。第三种知识是“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at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价值需要,一种产品系统应该具有怎样配置的知识。Know-What是关于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是什么反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的知识。产品概念就是企业对某种产品Know-What的简洁表述。产品概念隐含了许多变量和评价维度以及这些维度的优先次序。在消费者价值已知定义下,不断积累的Know-How和Know-Why,尤其是Know-How以路径依赖的形成既可能对概念创新起到瓦解的作用。所以,在企业的大量实践中,产品概念的创新难以展开。克里斯汀森有关面对颠覆性科技变化时“创新者的两难处境”的思想、利维特和马奇提出的“能力陷阱” Barbara Levitt and James Marc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4,1988,PP.319-40.及利奥纳德巴顿的“核心僵化”具有提及。第四种知识是“Know-Who”(合作知识)。技术和市场变化飞速,产品寿命周期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加耗时耗资,以致仅关注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经不在能产生竞争优势。许多企业(如日本企业佳能、索尼和丰田)把重点放在“寻求合作者”(Know-Who)和全球化创新网络的建设上,使得这些企业能够掌握并且转化这些技艺,最终在创新的竞赛中获胜。 表2 创新的四种知识类 型内 容例 证获 取 途 径“Know-What”(事实知识)指事实方面的知识如消费者的价值需要大量信息的综合“Know-Why”(原理知识)指科学理论如量子力学、牛顿力学招募受过科学训练的人才“Know-How”(技能知识、诀窍)指诀窍,累积的技能与知识集成创新干中学、用中学“Know-Who”(合作知识)指知道谁拥有知识,知道从那里获取知识利用咨询公司、销售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关系不同的知识形式以及组合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创新形式,如破坏性创新、渐进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模块性创新,见表3。渐进性创新是对部件的强化,如微软的Word软件,Word95到Word2003都是原有系统的不断改进。Intel的芯片从奔腾I、奔腾II、奔腾III、奔腾IV也是如此。模块性创新,是改变核心部件但不改变产品总的结构,从模拟电话、移动通信到数字电话和移动通信都是如此。结构性创新,不改变核心部件而改变结构,如IBM的PC机便是。当时IBM的PC机所有部件都是市场上可得的,但它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将各部件连接在一起,这是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应用的是将部件连接起来的知识。一般说来,只对部件间的连接作改进要容易些,而要进行模块性、结构性创新则要难得多,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就更难了。相应地,大量的创新也远远不可能是由单个企业完成。只有少数的单个企业能完成“创造性毁灭”式创新,大量的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和结构性创新是由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企业完成的。 表3 亨德森和克拉克的创新分类 核心概念、部件核心概念、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化 推翻没有改变渐进性创新 模块性创新 改变 结构性创新 根本性创新(三)创新的知识过程创新过程既包含知识对物质资源的作用,也包括知识的自作用和新知识的生成。知识的自作用和新知识的生成。知识的自作用包括知识的搜寻,知识的储存,知识的筛选,知识的格式转换,知识的提炼,知识的激活和知识的合成 郭斌等,组织技术能力概念框架研究,载科学学研究1996年第2期。新知识的生成报考新的形式知识的生成和新的暗默知识的生成。如下图所示,知识的自作用,往往是暗默知识对形式知识的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在创新过程中,生成了新的暗默知识和新的形式知识。我们根据诸多创新学者对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章的调查,来看创新的知识过程。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创新,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项技术或产品从创新思路的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和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整个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创新的三大突出特征:1)它是一个过程、系统;2)它追求市场满足和商业利润;3)它的主体是企业。一个企业运用自有的和外部的知识,或者改变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或者改变知识的组合方式,生产出了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应用了一种新的系统或程序,那么它就产生了一项创新。产品出现、工艺的改进、市场价值的实现终究只是人们艰苦的创新活动的最后结果,而创新的过程则是一个把技术、信息、知识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从这个层面看,创新的知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创新产生的知识过程性。创新的源泉是多方面的,既包含新的制造能力的形成,也包含对潜在的市场需求的识别与把握;创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含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具体的内容;创新的过程并不完全是线性的,它“需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开发是最主要的特征,个人和组织原先所拥有的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具有“种子”作用。个人和组织本身的知识存量以及外来知识通过组合加工,形成新设想、新发明即新的技术知识。2.创新转换的知识过程性,创新是技术知识、市场信息等转化为创新产品的过程,在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实用产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性能测试、工程设计、寻求资金、购置设备、组织调整等必要的努力外,常常还需要对原有的发明和设想进行反复试验、修改和再发明,以使其适应市场或适应企业的环境。这中间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仍然充满着大量的创造发明活动。在技术知识转化为创新产品的过程中,除了研究与开发活动外,还包括工厂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一系列活动。可见,创新的转化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运用过程,它还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3.创新成果市场化的知识过程性,创新是产品市场化的过程。在创新的产生和转换为产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形成有价值的创新的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市场或者客户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进而形成有关市场或者客户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形成科学的创新决策。当创新产品试制成功后,一般是不为消费者了解的,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卓有成效的知识营销活动才能打开市场,这同样是一个知识推广的过程。所以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要求科技人员与经济工作者以知识经营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自己在创新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所以,知识过程贯串于创新的产生、转化和市场化过程的整个活动中。创新过程都不应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应看作是彼此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知识过程。因此创新应该被理解为从精神层面到物资层面;从已有的知识存量产生到新的设想、到研究开发、工厂设计、生产制造、财政金融和市场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知识过程。这便是企业创新的知识过程论。 (四)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实际中,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基于知识创造(主要是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二是基于知识吸纳(参看图2)。据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调查后的报告,大多数企业确认它们在90年代所需的技术接近或超过一半来自于企业外部吸纳或者研发合作。核心层显性层扩展层 知识 吸纳 内部化 融合和补充 内部途径 外部途径 外部途径 图2 知识内化、融合拓展过程 赵晓庆,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2。可以发现探索外部创新知识、整合外部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缺乏这种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捕捉和借鉴外部的有用的知识、资源,并把它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去。首先,评价和使用外部创新要素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关创新知识的辨识获取在起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这一创新知识包括基本技能以及共享的语言,也包括在某个领域的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知识。“已有的相关知识赋予的认识新信息价值,并将其消化吸收、转化为商业效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集合就构成了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实际上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关键来源 企业吸纳能力几乎可以等同于企业的创新能力, Bradshaw, Landy, Simon, 1983,1985。,也间接成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以下,本文将从知识管理能力对创新的影响、基于创新流程的知识管理能力作用分析两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展开分析。1. 知识管理能力对创新的影响从对创新的影响看,知识管理能力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作用:(1)整合创新资源。从单个企业而言,特别是区位资源缺失的地区里,创新资源显然不够。而较强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就有较强的触角,能够整合远距离或者闲置的知识等要素,更好的完成创新。许多企业“两头在外”(资源、市场在外地)的做法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2)获得溢出效应。由于技术信息和知识具有外部性,而外溢知识的接受方又不必为知识的创造支付代价,谁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谁就能频繁的交流中免费的获取大范围的溢出的创新要素。(3)突破技术障碍。技术不断进步,创新的技术愈加复杂,中小企业独立开展创新活动会遇到更多难以克服的技术创新瓶颈。而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突破技术障碍,加少创新成本。(4)减少创新风险。企业内部研发具有刚性,且投入较大。而基于知识管理能力的内外结合型创新能够减少创新所带来的技术和财务风险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