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0-15生态学1.pdf

    • 资源ID:2486744       资源大小:3.12M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15生态学1.pdf

    唐建军唐建军理学博士 浙江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浙江省生态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委员会主任 浙江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农林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理学博士 浙江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浙江省生态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委员会主任 浙江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农林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Chapter 7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本章主要内容 ?生态学基本概念 ?个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动态 ?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 第一节生态学概述第一节生态学概述 1.1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 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 的科学.(1869年由德国Haeckel E.创立) 它是一门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 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生物大分子(DNA) ?细胞(cell) ?组织和器官tissue/organ ?个体(individual) ?种群(population) ?群落(community)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圈(biosphere) 1.2 生命组织系统的 层次 1.2 生命组织系统的 层次 1.3 几个概念 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生命周期(生活史)的功能单位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生命周期(生活史)的功能单位 种群:同一地区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组成的一个繁殖单 位 种群:同一地区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组成的一个繁殖单 位 群落: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各种动植物 和微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具有独特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 群落: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各种动植物 和微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具有独特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所组成的 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所组成的 最大的生态系统 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 按按研究层次研究层次分: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 分: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 按按生物类型生物类型分:植物、动物、微生物、昆虫、 鱼类、人类 分:植物、动物、微生物、昆虫、 鱼类、人类 按按栖息环境栖息环境分:淡水、海洋、河口、陆地、 森林、城市、农村、庭院 分:淡水、海洋、河口、陆地、 森林、城市、农村、庭院 1.4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应用生态学 1 1 污染生态学2 人类生态学污染生态学2 人类生态学 3 城市生态学4 农业生态学3 城市生态学4 农业生态学 5 渔业生态学6 林业生态学5 渔业生态学6 林业生态学 7 资源生态学8 野生动物生态学7 资源生态学8 野生动物生态学 1.4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数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经济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 系统生态学系统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 交叉边缘生态学分支 Top 20 from 134 SCI Journals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y ISI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IF 1GLOBAL CHANGE BIOL4.333 2ENVIRON HEALTH PERSP3.929 3CONSERV BIOL3.672 4ENVIRON SCI TECHNOL3.557 5FRONT ECOL ENVIRON3.362 6REMOTE SENS ENVIRON3.185 7GLOBAL BIOGEOCHEM CY2.864 8GEOMICROBIOL J2.580 9J ENVIRON SCI HEAL C2.571 10ATMOS ENVIRON2.562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IF 11APPL CATAL A-GEN2.378 12CHEMOSPHERE2.359 13ENVIRON INT2.335 14WATER RES2.304 15ENVIRON POLLUT2.205 16BIOL CONSERV2.166 17BIOGEOCHEMISTRY2.125 18 ENVIRON TOXICOL CHEM 2.121 19MAR ENVIRON RES2.055 20J ATMOS CHEM2.046 2.1 有关环境的几个概念 环境因素: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着直接或 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维持生物体正常生长、发 育、繁殖、行为等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二节 个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及生态因子类型 ?按环境的空间尺度,可分为:按环境的空间尺度,可分为: 全球环境、区域环境、地区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地区环境 ?按环境的性质可分为:按环境的性质可分为: 物质环境、能量环境.物质环境、能量环境. ?按人类影响程度,可分为:按人类影响程度,可分为: 人工环境:由人类建造的环境(如温室)人工环境:由人类建造的环境(如温室) 自然环境:基本未受人类干扰的环境(如原始森 林、天然草原)。 自然环境:基本未受人类干扰的环境(如原始森 林、天然草原)。 半人工环境: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的环境(农田、 人工林)。 半人工环境: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的环境(农田、 人工林)。 生态因子的种类 ?气候因子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如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 物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 物等。 ?地理因子。如海拔高低、坡度坡向、地面的起 伏等。 地理因子。如海拔高低、坡度坡向、地面的起 伏等。 ?生物因子。指与对象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 植物、微生物。 生物因子。指与对象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 植物、微生物。 ?人为因子。指对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人为因子。指对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2.2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2.2.1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光因子:光因子: 光强:影响生物的生长、形态建成、物质生产等 光照时间:影响生物的生育转变 光质:影响物质的形成 生物对光因子适应: 对光强的适应: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对光照时间的适应: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光合作用对光强的反应:光饱和点、光补偿点 温度因子:温度因子: 温度主要影响生物生长和 生育转变。温度主要影响生物生长和 生育转变。 温度三基点温度三基点:生物生长所需的最高温、最适温和最低 温称为三基点。如家蝇生长的三基点是: :生物生长所需的最高温、最适温和最低 温称为三基点。如家蝇生长的三基点是:45 、 1728、6 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 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总和一个常数。 :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 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总和一个常数。 K=N(T-T0) , K是有效积温,是有效积温,N为生育期的天数,为生育期的天数,T0为生 物学零度; 为生 物学零度;T为环境的平均温度。为环境的平均温度。 贝格曼定律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 ) ?在个体的大小上,分布在温度低的地区,个体 大,利于保温 在个体的大小上,分布在温度低的地区,个体 大,利于保温; 分布在温度高的地区,个体小, 有利于散热。生态学上温度与动物个体的这种关 系称为贝格曼定律。 分布在温度高的地区,个体小, 有利于散热。生态学上温度与动物个体的这种关 系称为贝格曼定律。 ?这是动物对温度适应在形态学上的一种表现。这是动物对温度适应在形态学上的一种表现。 欧洲人(左)和亚洲人(右) 阿伦(阿伦(Allens rule)定律)定律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 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从高温区到低温 区,有变小的趋势,称为阿 伦(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 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从高温区到低温 区,有变小的趋势,称为阿 伦(Allens rule)定律。)定律。 水分因子:水分因子:水分因子:水分因子: 参与物质代谢 水的生态学意义生物体的组分 调节体内和体外环境 参与物质代谢 水的生态学意义生物体的组分 调节体内和体外环境 生物生长、发育 生物分布 水水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行为 生物生长、发育 生物分布 水水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行为 沉水生物 水生生物浮水生物 挺水生物 生物对水的适应湿生生物 陆生生物中生生物 旱生生物 沉水生物 水生生物浮水生物 挺水生物 生物对水的适应湿生生物 陆生生物中生生物 旱生生物 土壤因子土壤因子 1 土壤质地:影响生物分布土壤质地:影响生物分布,有沙土、壤土、 粘土有沙土、壤土、 粘土 2 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物理特性:影响生物分布。包括土壤温度和 空气等 影响生物分布。包括土壤温度和 空气等 3 土壤化学特点:影响养分吸收,包括土壤土壤化学特点:影响养分吸收,包括土壤pH和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和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空气因子空气因子 1 氧气氧气 2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3 氮气氮气 4 甲烷、氟利昂以及臭氧等甲烷、氟利昂以及臭氧等 2.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2.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 综合性(因子间相互制约) (2) (1) 综合性(因子间相互制约) (2) 非等价性非等价性(主导和辅助因子) (3) (主导和辅助因子) (3) 限定性限定性(时段性) (4) (时段性) (4)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如光合作用 中的二氧化碳和光照) (如光合作用 中的二氧化碳和光照)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发育取 决于数量最小的生态因子。 Shelford耐受定理 限制因子原理与耐受性定律 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法则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法则 Shelford Law of Tolerance 耐受下限 不能 耐受 带 生理 紧张 带 最适值最适值 适宜范围适宜范围 耐受上限 生理 紧张 带 不能 耐受 带 环境压力梯度 小大 不同生物种类的温度三基点 1、鲨鱼(鱼类);2、鱼龙(中生代爬行类);3、海豚(哺乳动物)1、鲨鱼(鱼类);2、鱼龙(中生代爬行类);3、海豚(哺乳动物) 2.3 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趋同适应生活型 1、树形仙人掌(saguaro,仙人掌科); 2、仙人笔(Senecio articulatus,菊科) 3、霸王鞭(Euphorbia antiquorum, 大戟科); 4、海星花(即大花犀角,Stapelia grandiflora. 萝摩科豹皮花属) 植物生活型的划分植物生活型的划分 PhChHCrT,Th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隐位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动物生活型按外貌和生活方式划分动物生活型按外貌和生活方式划分 趋异适应(Radiation adaptation):同种生物的不同 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 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相 应的生态变异。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生态型。 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 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 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 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群。生态型 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dm 2.4 生物对环境的主动影响 (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James E. Lovelock 和美国 Lynn Margulis提出) 大地女神(Gaia)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 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 所主动控制的,当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 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物理的或其他的干 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后,生物将通过改 变其生长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CO2 释放 O2,呼吸作用吸收 O2 释放CO2,排泄废气物 和分解等过程,对偏离作出反应,缓和地球 表面的这些变化。 James E. Lovelock vs Lynn Margulis 第3节 种群生态 3.1 种群定义种群定义 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中同 种个体组成的、具有独立的 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称 为种群(population)。 3.23.2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或单 位空间内的某个物种个体数 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或单 位空间内的某个物种个体数 (2)空间分布: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潮间带潮间带 均匀分布均匀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栽培群落栽培群落 群聚分布群聚分布(aggregated disposal)-最常见最常见 种群的空间分布 集团分布集团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随机分布 (3)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指种群内各个体的年龄分布 状况,也就是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 个体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金字塔(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4)性别比 3.3 种群的发展(时间)特征3.3 种群的发展(时间)特征 种群的存活曲线 (survivorship): 一个种群在各年龄阶 段存活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一定时期内 个体数的变化 一定时期内 个体数的变化)=(出生率出生率+迁入率迁入率)-(死亡率死亡率+迁 出率 迁 出率) 生物势生物势(biotic potential):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 环境中增长的潜在速率 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 环境中增长的潜在速率 环境阻力环境阻力(environmental resistance):对种群增长 构成阻碍的各种环境因素 对种群增长 构成阻碍的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满载量环境满载量(负载能力负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环境所 能负担的最高种群密度 环境所 能负担的最高种群密度 种群增长的2种类型种群增长的2种类型 dN/dt=rN dN/dt=rN(K-N)/K 第4节 群落生态 4.1 生物群落定义 生 物 群 落 (biocoenosis) 或 称 群 落 (community)为特定时空或特定生境下 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 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 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 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一个地区的植 物群落称为植被(vegetation)。 4.2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基本特征 ?组成具有物种多样性 ?具有结构(时空、营养和形态) ?具有季相和年际间演替的动态性 ?具有明显的边界和范围 ?具有优势现象 4.3 4.3 生物群落分类生物群落分类 按植物生活型分为:森林、草原、荒漠按植物生活型分为:森林、草原、荒漠 按地理气候分:热带群落/亚热带群落/温带 群落 按地理气候分:热带群落/亚热带群落/温带 群落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森林群落类型: 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主要草原群落类型:主要草原群落类型: 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群落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群落类型 森林群落类型 Tropical Rain Forest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Taiga) 主要草原群落类型 干荒漠 Tundra 苔原 Temperate grassland Savanna 稀树干草原 4.4 生物群落的几个重要概念 优势种(dominants):在群落结构中数量多、作用 大(如维护群落稳定性)的种群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 活方式及其时空地位(多维的) 群落交错区(ecotone):两个或多个群落的过渡地 带。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 物质交换及能量流动明显不同于群落内部的 现象。 4.5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 消失及某些物种侵入,群落向着一定方向发展的现 象. 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 消失及某些物种侵入,群落向着一定方向发展的现 象. 原生演替:在从来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群落被破坏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顶极群落:经过演替(succession,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 演替)而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 (climax community)。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 的活动性;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 的活动性;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 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竞争竞争(-,-) 负关系负关系捕食捕食(+,-) 寄生寄生(+,-)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中性关系中性关系(0,0) 原始合作原始合作(+,+) 正关系正关系偏利偏利(+,0) 共生共生(+,+) 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第5节 生态系统 5.1 定义 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 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 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 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称为生态 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生物群落,1935年由英国Tansley A.G. 提出. 5.2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非生物组分: 太阳辐射能 无机物质(大气、水等) 有机物质 生物组分: 生产者producer 消费者consumer 还原者decomposer 5.3 5.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等。 食物链类型: 营养结构等。 食物链类型: 捕食性食物链 :青草?野兔?狐狸?狼 腐生性食物链:植物残体? 蚯蚓? 鸡 寄生性食物链 捕食性食物链 :青草?野兔?狐狸?狼 腐生性食物链:植物残体? 蚯蚓? 鸡 寄生性食物链: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 菌?病毒 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 菌?病毒 食物网食物网(food web):由于捕食者的兼性食性或食 物能同时为多个捕食者捕食所造成的食物链 相互联系和交错所形成的网 由于捕食者的兼性食性或食 物能同时为多个捕食者捕食所造成的食物链 相互联系和交错所形成的网. Food Chain Food Web 5.4生态系统的能流 能流特征: 逐级减少 单方向性 十分之一定律(Lindeman 定律)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 :由 于能量有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 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当营养级由低 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 呈现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由 于能量有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 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当营养级由低 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 呈现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 生物数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生物数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Individual Number Pyramid Energy Pyramid 能 量 能 量 能 量 流 失 能 量 流 失 5.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特点: 可循环利用 质能守恒 类型: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硫循环 磷循环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指生态系统中生 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 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中同 一营养级阶层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分解的化合物,使 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又称为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是指在生态系统 的食物链上,高级营养生物 以低营养生物为 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 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互并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指生态系统中生 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 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中同 一营养级阶层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分解的化合物,使 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又称为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是指在生态系统 的食物链上,高级营养生物 以低营养生物为 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 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互并增大的现象。 几个重要概念 有毒物质放大作用 5.55.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种类种类 物理信息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化学信息 营养信息营养信息 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动物间的信息传递 捕食 居住 防卫 性行为 群集 5.65.6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产率(生产力)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产率(生产力)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生物自身: 植物光合类型: C3植物、 C4植物、CAM 群落发育的状况 环境因素: 能量:太阳辐射 物质: CO2、水、无机元素 环境调节因子:温度、O2、污染物 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产者 420×108ta 食草动物 64×108ta 第1级食肉动物 10× 108ta 第2级食肉动物 1.5× 108ta 第3级食肉动物 0.22× 108ta 5.7 生态系统的资源分解 概念: 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逐 步降解过程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意义:维持全球生产和分解的平衡 过程:降解、碎化、溶解 5.8 生态平衡及调控 概念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生态系统 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的各个因 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从而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和谐状态。 特征 动态平衡 整体性 生态失调的标志 :生态失调的标志 : / 系统生产力下降系统生产力下降 / 资源退化资源退化 / 污染物增多污染物增多 / 灾害增多灾害增多 / 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 导致生态失调的因素:导致生态失调的因素: 自然因素:(天灾,如地震) 人为因素:(人祸-战争,大型工程) 植被破坏 物种减少 食物链破坏 污染物增加 自然因素:(天灾,如地震) 人为因素:(人祸-战争,大型工程) 植被破坏 物种减少 食物链破坏 污染物增加 生态失调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策略与自然的策略不一(人类 追求最大的系统净生产力,而自然的 策略则是进化到最大的系统总生产力) ?滥用资源(对资源的性质认识不透) ?生态与经济分离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资源:如生物、土壤、气候 不可更新资源: 可回收:如金属元素 不可回收:如煤、石油、天然气 非耗竭资源:如太阳能、风能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资源:如生物、土壤、气候 不可更新资源: 可回收:如金属元素 不可回收:如煤、石油、天然气 非耗竭资源:如太阳能、风能 “成本外摊成本外摊”和和“收益外泄收益外泄” 成本外摊:成本外摊:生产过程消耗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如阳 光、空气、河流),利用了自然过程,但在生产单位的生 产成本核算中却没有反映这种成本,这种现象叫 生产过程消耗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如阳 光、空气、河流),利用了自然过程,但在生产单位的生 产成本核算中却没有反映这种成本,这种现象叫“成本 外摊 成本 外摊”现象.现象.后果:后果:对资源的无限利用对资源的无限利用 收益外泄:收益外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通常 也不列入生产者的生产收益帐中,生产者对改善空气河 流质量所作的贡献,为保护公共野生物种、公共林木 资源所做的成绩,在收益计算中是反映不出来的.这种 通过增殖资源、改善环境所获得的效益,在生产单位的 收益核算中得不到反映的现象叫 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通常 也不列入生产者的生产收益帐中,生产者对改善空气河 流质量所作的贡献,为保护公共野生物种、公共林木 资源所做的成绩,在收益计算中是反映不出来的.这种 通过增殖资源、改善环境所获得的效益,在生产单位的 收益核算中得不到反映的现象叫“效益外泄效益外泄”现象.现象. 后果:后果:对环境治理无积极性对环境治理无积极性 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平衡与开发资源的关系 正确安排环境供需相对平衡 维持生物间的制约关系 妥善处理部分与全局的关系,使生态系统 处于优化状态 本章授课内容到此结束!本章授课内容到此结束!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各位同学!谢谢各位同学! 浙江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浙江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美国生态学会会员美国生态学会会员 日本生态学会会员日本生态学会会员

    注意事项

    本文(0-15生态学1.pdf)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