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刘永胜博士作业长城2.doc

    • 资源ID:2505650       资源大小:64.0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刘永胜博士作业长城2.doc

    河西走廊汉长城和明长城走向研究兼论嘉峪关市长城旅游规划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博士 刘永胜)【摘要】 在我国的汉代和明代,都在河西走廊修建过长城,汉代是为了防范匈奴,明代为了防范蒙古人。明代在河西走廊修的长城与西汉王朝修的长城走向在有的地方是重合的,在有的地方走向则是不同的。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考证,得出明代与西汉在西北地区面临的边防形势基本相同,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基本相同。本文同时也对酒泉和嘉峪关市的一些长城烽燧、城堡进行了论述,以便为酒泉市及嘉峪关市的旅游规划做出参考。【关键词】 河西走廊 汉长城 明长城 嘉峪关嘉峪关及其长城是嘉峪关市以及酒泉市的一张旅游名片,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参观游览。但是,当游人向导游问起酒泉嘉峪关一带的汉长城在哪里时,许多导游则说不清楚,有的讲解员甚至说在河西没有汉长城。本文对河西走廊汉代和明代的长城及其走向进行了详细考证,以便为嘉峪关市的旅游规划做出贡献。一、 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及其走向在甘肃境内,长城遗址很多,有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要把它们的遗址和走向搞清楚很不容易。在河西地区有许多长城遗址,它们到底是汉代的还是明代的有时很难分辨清楚,因为在有些地方 ,明长城和汉长城是重合的,是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而在有的地方则不是重合的,是新修的长城,比如嘉峪关长城。在秦汉时期,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敌对势力,秦朝为了对付匈奴,于始皇三十年(公元217年)开始修筑长城。据史记·蒙恬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西汉) 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卷88,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并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卷110,中华书局,1956出版。由以上记载可以推断,秦长城在西部起自临洮,然后沿着黄河天险修筑而成,以障塞城堡为主,未必修筑互相连接的长城。当时,河西地区尚未纳入明朝的版图.所以,在河西地区没有修建秦长城。西汉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一方面大规模修缮秦朝旧塞,另一方面自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版图后,汉武帝设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玉门关和阳关),又历经二十多年,将长城沿河西走廊修到了新疆罗布泊(一说库车西北)一带,形成了一条一千六百余公里的安全防线,有效地保卫了河西的安全,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甘肃境内的汉长城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如果以酒泉和敦煌为界,可以把它分为东、中、西三段。下面笔者对其修筑情况及其走向进行详细论述。(一) 令居至酒泉段这段长城是河西长城中修筑最早的一段,它起自令居(今永登县中堡乡罗城滩),至酒泉郡金塔县,中间经过天祝、古浪、民勤、永昌、山丹县、张掖、临泽、高台诸县的北部,大体上沿河西走廊北侧的龙首山、合黎山构筑,是河西汉长城的东段,史称“令居塞”。这段长城的具体走向是:从永登县临黄河之滨处(即小咸水注入黄河之地)起,溯该河谷北上,经永登县树屏乡下沟滩村、柴家坪村转向西北至红城子镇东面进入庄浪河谷,沿河谷东山梁北上,经龙泉寺、大同乡、柳树乡、永登县城、中堡镇、武胜驿等地进入天祝县境,然后越过乌鞘岭,顺着古浪河谷伸向河西走廊。长城过古浪县向北,斜贯于今天的武威、民勤、永昌、山丹、张掖、高台等市县,止于汉酒泉郡金塔县境内(具体到达金塔县什么地方,目前正在考查中)。这段长城的修筑时间,史书无详细记载。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卷 96 ,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汉书·张骞传也记载此事:“令居,县名也,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也”。 (东汉)班固:汉书·张骞传卷61,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又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数万人发三河以西骑击西羌,又数万人渡河筑令居”。 (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卷29,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由此推断,这段长城的修筑时间是在元狩二年或者稍后的几年间完成的,也有的资料上明确指出这段长城是在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11年间修筑完成的。关于汉朝修筑令居塞的原因,历来专家们争议较大,有的专家认为当时修筑令居塞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切断河西匈奴与南部羌人的联系,保证河湟地区的畅通,也可以防御令居以东及以北地区匈奴的南侵。后来,从张掖郡分出武威郡后,边防线北移,令居塞及其附近的长城失去了防御价值。此外,自兰州西面的河口镇青石关起,沿着黄河南岸,经八盘峡、盐锅峡、刘家峡、过永靖县的三塬、杨塔、王台和穿城四乡,西北行到青海的民和县、乐都,这里一直是赵充国在河湟屯田时缮治的邮亭驿道,沿途修建的烽燧警戒线大体上沿着汉羌边界分布,与令居境内的长城防线遥相呼应,切断了匈奴与先零羌的联系。因此,这一带无须再筑长城。(二) 酒泉至敦煌段这段长城是河西长城的中段。它的东段在今天金塔县境内与“令居塞”衔接,向西横贯金塔县全境,至沙枣园以西进入玉门市辖区,沿着北石河南岸西行,至北石河汇入疏勒河处进入安西县境内,再沿着疏勒河南岸西行,过三道沟(今属于安西县的一个乡)、桥湾、双塔堡,沿着 一条干涸的河床,由三个墩以南进入敦煌市境内,过大月牙湖、东园湖,至河仓古城(即大方盘城),再经过小方盘城,至榆树泉沼泽中,然后由小方盘城折向南方,伸出于今天的敦煌市西南方的南湖乡古董滩。这段长城在金塔县黑河岸边的上下夹墩湾分道:一道沿着黑河东岸东南行,过大茨湾,至高台县与金塔县接壤处赵家峡汉长城东段止;另一道沿着黑河东岸向东北,经过地湾古城故址、肩水关故址,出金塔县进入今天内蒙古的三白滩,直抵居延城(今天额济纳旗东南,居延海以西)。另外,汉代还修筑了玉门关到阳关,阳关到党河口,马迷兔到湾窑几条长城支线,这应该是汉长城的一部分。是为了拱卫丝绸之路南翼而修建的。至今,在肃北石包城一带,还可以看到这段长城的遗迹。据史料记载,酒泉至敦煌段长城为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赵破奴与王恢攻破楼兰后修筑而成的。当时,酒泉、敦煌两郡北部的马鬃山以北、弱水以西地区仍为匈奴占据。匈奴可以南越马鬃山,或者东抵居延海,再顺着弱水谷地南下,进入河西。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汉朝设张掖、敦煌二郡。第二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闻知赴西域的使者屡次受到楼兰城邦的刁难,于是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上遣将军赵破奴击车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车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 (北宋)司马光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汉紀十三元封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6月出版。又据史记·骠骑列传记载:“后二岁,(赵破奴)击虏楼兰王,复分为浞野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卷111,1956年出版。又据汉书·张骞传记载:“明年,(赵破奴)击破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矣”。 (东汉)班固:汉书·张骞传卷61,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从上述记载来看,赵破奴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11年)奉命出兵姑师的,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破楼兰。修筑酒泉至张掖的这段长城是在破楼兰之后,可知这段长城修筑的是在公元前106年之后的事情。从酒泉郡金塔县至敦煌的这段长城(包括金塔县以东至居延海段),与令居至金塔县的长城构成一个“T”字形的犄角之势,有效地保护了疏勒河和弱水流域的农垦区及中原道接西域的河西通道。由于气候干燥,迄今玉门关外十余公里的一段长城保护的极为完整,其残垣高达四米,夯筑土层清晰,以黄土为基,芦苇、红柳、胡杨、罗布麻等夹在其间,层厚五厘米,砂土层厚二十厘米,粘土结牢固。土坯垒砌的烽燧墩台依然存在,高着可达十米,甚至当年备用的积薪仍在。(三) 敦煌至盐泽段敦煌至盐泽段长城是河西汉长城的西段,指从玉门关经盐泽至渠犁之间的塞垣亭堠。盐泽即今新疆的罗布泊,渠犁是汉代西域属国之一,在今库尔勒市一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汉军初因粮草不济而失利,李广利退至敦煌组织第二次西征,终于在太初四年攻克大宛。汉朝为了保护西域交通线,把河西走廊的长城从敦煌向西延筑,直抵盐泽。这就是史记·大宛列传说的:“西至盐泽,往往有亭”。“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卷96,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汉书·西域传记载:“自贰师伐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來贡,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卷96,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直到今天,疏勒河下游的榆树泉盆地依旧耸立着汉长城、烽堠的遗迹。这段长城构筑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96年(即天汉元年至太始元年)。后来,汉朝又建筑了楼兰与渠犁之间的亭燧系列工程,以维护西去大道的交通安全,这些亭燧至今犹在,分布在新疆孔雀河与库鲁克塔格山之间,长达200公里。它们实际是河西长城的延续,发挥着庇护行旅,传递军情的作用。自渠犁西去便可达汉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和早期屯田地轮台。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今罗布泊抵库尔勒之间的汉代亭燧对汉王朝开拓西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正是由于亭燧工程的存在,才使丝绸之路在这个区间畅通无阻,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二 、河西走廊的明长城元朝被推翻后,蒙古贵族退回蒙古高原,但是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在甘肃,起初以黄河为界,明朝与蒙古残余势力进行对抗。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派冯胜带兵十五万,分三路进击漠北,其中西路军打通了河西走廊,从洪武五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先后设置了庄浪卫、凉州卫、永昌卫、山丹卫,甘州前、后、左、右、中五卫,肃州卫、镇番卫、西宁卫,以后又设置了高台、镇夷、古浪、碾伯(青海乐都)等四个守御千户所。洪武初年,河西各卫属于陕西都指挥使司统领。洪武十二年在庄浪卫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二十六年移治甘州,统领上述十六卫所。当时的防御设施,除了在汉长城的基础上重修长城,增设烽墩外,主要还是建筑屯堡,进行屯田,边生产,边防御。冯胜察看了嘉峪关的地形后,修建了嘉峪关。“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视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了九个长城重镇。与此同时,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鸭绿江的长城全线分为九个防守区,委派总兵官统辖,亦称镇守,所以,九个防区也称“九边”或“九镇”。设在甘州的甘肃镇,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它的防守重点是甘州和凉州。所以,明代在甘肃所修的长城就是以这两个军镇为护卫中心而设置的。甘肃境内的明长城,大部分是在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以后修建起来的。(一) 河西走廊的明长城按走向可以分为一条主线和一条复线。1、 一条主线 河西走廊明长城的主干线西起嘉峪关,向东至野麻湾、过鸳鸯池、杨家井、金塔寺(今金塔县)、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120里处)、然后向东南经高台所(今高台县)、甘肃镇之靖安堡,再从山丹卫骟马湖墩东南至永昌卫(今永昌县)、折向北到镇番卫(今民勤县),又南下经凉州卫(今武威)、古浪所(今古浪县),折向东南之土门、西景、裴家营、入景泰红水,经一条山至黄河索桥堡,沿着黄河西岸进入今宁夏回族自治区。2、 一条复线一条复线是从凉州卫的黄羊镇东滩长城主干线分出后,朝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着庄浪河过庄浪卫(今永登县)、至河口镇后沿着黄河而下、到安宁堡,再过兰州金城关、穿桑园峡、沿河到靖虏卫(今靖远县)、镇戎所(今宁夏固原县)、止于下马关(今宁夏同心县东)。明初,即设甘肃镇主持河西防务,但因明朝前期来自北方的边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境内,河西相对较为安宁。随着蒙古亦不喇部西迁,甘肃防务吃紧,在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21年)才始议修筑长城之事,而真正的兴筑是在嘉靖中叶。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巡抚赵载修复镇番卫(民勤)临河墩至永昌卫城(永昌)土垣、沟堑近百公里。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赖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 (明)张雨:边镇考卷4,西北文献丛书编委会: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78册。(边镇考卷四)石关儿位于今嘉峪关黑山湖水库东北,这是嘉峪关第一次以正规的城垣工程出现。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547至公元1548年),巡抚杨博又主持了甘肃长城的三段大规模增建工程。第一段东起五坝堡(今高台东9公里)沙岗墩,西至九坝堡(高台西北20公里),绵延于黑河北岸。第二段位于山丹卫境内,东起玉泉口丰城铺(今山丹丰城堡),西达大口子东乐驿(山丹东乐镇)。第三段东接东乐驿,西至张掖镇城(张掖市)西北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在这道长城北侧龙首山诸山口还分别修筑了壕堑、墩台或关城。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形成,连为一体。明朝后期(公元1567年公元1620年),对甘肃镇防区的长城进行重建和改线。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廖逢杰主持了数段长城的重建工程。其一是,对西自甘州卫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东至明沙堡(今张掖西北30公里);其二,东自板桥堡,西达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天成村)黑河东岸(今正一峡);其三,西起嘉峪关,东接古城胍界碑(今山丹县城东南50公里)。重建工程的重点是修复城垣,重挖战壕,补砌排水道。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以后,陆续以青砖包砌,面貌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兵部尚书田东,三边总督李汶、总兵达云、分守道张南等人率兵七万,发动松山之战获胜。役平,遂筑“松山新边”。拱卫凉州府的长城分为南、北、东三面,其南边墙,自双塔堡东古浪河东起,逶迤历古浪、黑松、安远等堡之东,至平番县(今永登县)镇羌营(即金墙驿站)界,长百余里。又自镇羌营逶迤南行,历岔口、武胜驿、庄浪、南大通、红城子、苦水诸堡之东,折而东历沙井驿北至安宁堡,接皋兰县界,长320公里。其北边墙,西自永昌县西北接甘州府山丹县,东抵永安堡接镇番县界,长180公里,又逶迤边墙东北历蔡其、重兴、黑山、青松诸堡之西,绕镇番城(民勤),北低三岔河(即石羊河)西岸,长150公里,边外为海夷游牧及番人出没之地。其东边墙,东北自蔡旗堡逶迤南行,历三岔、高沟二堡之东,接古浪县境,长120公里。又自古浪土门堡西北,逶迤东历大靖堡北至平番县裴家营界,长75公里。自裴家营界逶迤向东,历阿坝堡,北至兰州府皋兰县(今景泰县西北)红水堡界,长48公里,这即是明万历年间修筑,即所谓“松山新边”。(二) 嘉峪关长城的修筑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麓,因山得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这里南北两山夹持的险要地势,自此选址筑城设关,以后经过100多年的扩建修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成为河西走廊第一隘口,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以控扼东西要道。其左右长城高耸,依山临险,隔绝南北难以超越。嘉峪关市内的明长城约65公里,宛如一条巨龙游动于戈壁瀚海。关城附近的长城,因与关隘直接相连,修筑布局就不同一般,南端直达祁连山脚下,北段爬上黑山山腰,纵横交错,结构十分严密。明长城在嘉峪关市境内的三段,据肃州志记载,可分为西长城、东长城、北长城,共长70公里。1、 西长城,即嘉峪关关城南北两翼的长城。这段长城南到讨赖河河畔,在河畔建有长城第一墩,距关城7.5公里。北至石关峡堡的黑山半山腰,也距关城7.5公里。嘉靖十八年动工,十九年完工。由兵备道李涵监修。西长城分为明墙和暗壁两段:明墙在关南,起于讨赖河河墩,向北与关城的外城相接;暗壁是从关城东北角的“闸门墩”起,沿着山东侧的“九沟十八坡”向北伸展,经嘉峪关乡嘉峪关村第二、四、五居民组进入戈壁滩,到石关峡堡东侧,进入玉泉镇草银村北面,至黑山山腰。凡是断缺处,都是经过农田、路口的地方。这段长城高四到五米,宇墙痕迹还能看清,比较连贯,依然十分壮观。2、 东长城,是指从石关峡口南侧的长城墩起,经野麻湾向东北延伸,到新城堡北为止。野麻湾以西一段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开始修筑,次年完成。野麻湾东北到新城堡一段,万历元年(1573年)修完,全长35公里。现存的长城从暗壁起墩起,折向东北,与暗壁呈“丁”字形,穿过嘉峪关市林场,进入戈壁,在新城镇横沟村西侧,向左转,又在戈壁上折向东行,越过野麻湾堡,继续向东北延伸。从爬腰子墩到野麻湾堡一段墙迹清楚,共长18750米,存墙有13660米。3、 北长城,指从新城堡往东到酒泉县下古城界,再向东与通往山海关的长城相接的一段,长约35公里,先为明肃州参将彭清监筑,高4.3米,厚1.72米,后于嘉靖年间由肃州参将杨博主持重修。这条长城在嘉峪关市境内约有2000米。4、 断(悬)臂长城,是在暗壁以外,另筑一道城墙,从石关峡南侧的山头上陡跌而下,封锁了石关峡峡口,称断臂长城,是嘉靖十八年到十九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的。这段长城长750米,为黄土夯筑,残墙高23米不等,宽约4米,看起来很是雄伟。嘉峪关及其长城防御体系设计合理,布局严密,有效地防御了外敌入侵。其实,汉代在肃州卫金塔县黑河一带修筑长城时,在嘉峪关一带就已经开始设防了,汉代曾设“玉石障”在石关峡内,派兵驻守。到了唐、五代时,在今嘉峪关北的黑山脚下也建有“天门关”以守御东西来犯之敌。而到宋初敦煌曹氏政权统治瓜、沙时期,为了防御东部甘州回鹘等西进,还设玉门关于嘉峪关西之石关峡,成为其东部边防的界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代在河西筑嘉峪关后,断绝丝绸之路,一度采取闭关绝贡的政策,置玉门、瓜州、敦煌于不顾,造成了甘肃西部大片耕地的荒芜和城镇的废弃,使河西经济的发展陷于绝境,终成历史遗憾。嘉峪关东卫肃州(今酒泉),西通玉门、安西。明代守军曾在此多次与吐鲁番入侵者鏖战。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吐鲁番兵又入侵嘉峪关,围攻肃州,犯甘州,大掠而去;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吐鲁番兵再次侵入嘉峪关,围肃州,被明军击败后请降,并且承诺要献哈密来归。而明朝廷却“以哈密既残破,且去边远,疲中国以存外夷,非计也”。 明朝竟视哈密为“外夷”,而放弃了哈密等地的治权,真是目光短浅,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去甚远。三、汉长城与明长城的对比明长城西面开始于嘉峪关,在嘉峪关以西没有修建长城,因为那些土地没有纳入明朝的版图。明长城在有些地方与汉长城是重合的、是在汉长城的基础上补修的,而在有些地方则是新修的。比如嘉峪关及其长城防御体系就是新修的,而明初修的长城“张掖至庄浪卫”这一段则与汉长城“令居塞”基本重合;而明末修的“甘肃新边”,也与这段汉长城走向基本一致。汉长城在今天酒泉市西北部的金塔县境内,在黑河岸边的上下夹道湾:一道沿着黑河东岸东南行,过大茨湾,至高台县与金塔县接壤处赵家峡汉长城东段止;另一道沿着黑河东岸向东北,经过地湾古城故址、肩水关故址,出金塔县进入今天内蒙古的三白滩,直抵居延城(今天额济纳旗东南,居延海以西)。另外,汉代还修筑了玉门关到阳关,阳关到党河口,马迷兔到湾窑几条长城支线,这应该是汉长城的一部分,是为了拱卫丝绸之路南翼而修建的。至今,在肃北石包城一带,还可以看到这段长城的遗迹。可见,汉长城完全把今天的酒泉市金塔县和嘉峪关市的大片土地囊括在里面。而明代的嘉峪关至张掖市的这段长城则短的多,由嘉峪关向东至野麻湾,过鸳鸯池,到杨家井,经高台县石泉子,由红墙湾循黑河穿高台、临泽、张掖市甘州区,再到山丹县城后继续东行,由绣花庙进入永昌县,穿金川峡,过河西堡,由新园进入民勤县。这段明长城把嘉峪关西北部、酒泉市肃州区东北部以及今天金塔县都没有包括在里面。明代在嘉峪关以西根本就没有修建长城,因为明代把嘉峪关以西的土地没有纳入版图。把金塔县肩水金关的弱水流域以及居延海一带都没有收复。所以,嘉峪关的这段明长城是新修的,它比汉代在这一带的汉长城短得多,也没有“T”字形。另外,明长城河西走廊段的“甘肃新边“,是指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后,明朝修建的从景泰索桥到古浪县泗水一带的边墙(长城)。这条长二百公里的边墙,是明政府最后修建的一座大型防御工事。它是沿着汉长城武威至索桥渡的遗迹修建的。它的修建与“松山战役”的获胜密切相关。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今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兔赤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出塞巡边,发现在景泰索桥渡一线有一条长城残迹,询问当地老人后才知道这是一条汉长城遗迹。他们沿着遗迹考察后发现,从索桥到古浪县土门一线只有二百公里,而原先明长城由武威黄羊滩至庄浪卫黄河边河口镇长达700公里。于是,他奏请朝廷修筑“甘肃新边”。据秦边纪略卷一记载:“役平,遂筑松山新边。河东自永安索桥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一百八十里;河西自泗水、土门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二百二十里。” 梁份(著):秦边纪略卷1,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这里的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固原镇,河西指甘肃镇防地。永安索桥,位于今景泰县东南黄河西岸;双墩指景泰县西北昌林山张家梁,时为二镇分界之地;泗水堡、土门堡,即今天古浪县北部的泗水乡、土门乡。这条新边长城东与黄河东岸的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隔河相望,西与甘肃镇的古浪所、庄浪卫旧边相衔接,构筑于松山北麓与卤碛沙滩之间,全长二百余公里,墙内新筑土门、大靖、裴家营、红水河、三眼井、卢塘营诸城堡,由甘肃、固原二镇分防,使明王朝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推进了一百五十余公里,这是明朝后期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明朝松山之战收复了今天古浪县、天祝县、景泰县等地区,使明朝在此地的边防线向北推进了一百五十余公里,这使从武威黄羊镇到庄浪卫(即汉令居)的这段长城失去了作用。这种情况与西汉王朝从张掖郡中分出武威郡后,使得这里的边防线北移,使“令居塞”失去作用是一样的。由以上汉长城与明长城的走向对比可以看出,明朝与汉朝在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所面临的边防形势是基本相同的。西汉面临匈奴的威胁,到汉武帝时击败匈奴,取得河西,开始建关修城;而明朝面临蒙古余部的威胁,洪武年间先取河西,然后先修嘉峪关,后来又沿着汉朝的“令居塞”修筑长城,到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打败盘踞松山的阿兔赤后,又修筑了“甘肃新边”长城,在修筑长城时,许多地方的长城走向也与汉长城基本一致。但是,从张掖到酒泉,再到嘉峪关的这段长城是新修的,它与汉代在这里修的汉长城的走向不一致,它比汉长城短得多,没有把今天酒泉市北部、金塔县及嘉峪关市西北部的土地纳入其中。在旅游宣传中,导游应该清楚在河西历史上,既存在过汉长城,也有明长城,我们今天在嘉峪关看到的是明长城,不能混淆它们。游客去北京看的是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来到嘉峪关市主要看的是嘉峪关及其长城体系,所以,我们应该把嘉峪关及其长城体系这个旅游名片做好做强!另外,我们对金塔县的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也应进行大力宣传,将其也纳入旅游行程中,因为这里是汉代防御匈奴的重要关口,匈奴骑兵经常逆弱水南上侵入河西走廊,所以西汉在此河西走廊的北部豁口建立了肩水金关,它像一把锁,紧紧地锁住了这个豁口。同时,西汉也在这里修建了地湾城和大湾城,以便于与肩水金关配合防御。这里曾经出土过许多汉朝简牍,文物价值非常巨大。最后,我们对嘉峪关西北黑山上的石关峡口也应该进行宣传介绍,因为这里在西汉时期就曾驻兵把守,据西北师大李并成研究员考证,这里可能是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1

    注意事项

    本文(刘永胜博士作业长城2.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