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 资源ID:25118       资源大小:422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资料 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 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 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 多德森定律: 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 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 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 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 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 1978 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 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 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 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 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 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 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 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 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 响。 10、自然成熟论 :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 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 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 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 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 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 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 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 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 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 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 :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于 19 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 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 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 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 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 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 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 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 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 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 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 CR 自动扩展到 CS 以外的其他刺 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 CS 和与 CS 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 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 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 化。 22、二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 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 1980 年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 的种种心理现象) 。 ”美国 1971 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 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 之学与教的科学。 ”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 1972 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 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 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 3、 (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 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 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 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 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 、 (联想) 、 (系统) 、 (方法) 。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 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 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 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 人类学 )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 1988 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 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 。 1896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 实验研究,于 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一书。一 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 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 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 们主张“完形说” 。 9、1908 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 。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 理学概论 ) 。 (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 。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 (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 制约。 11、 (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 岁) ;书面语发展的关 键期是(4-5 岁) ;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 岁) 。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 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 , (11 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 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 (学习理论)是 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 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 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 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 (认知派 的学习理论) 、 (联结-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的学 习理论) 。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 行为) 、 (习得行为) 。 18、加涅的学习分类 :(1 )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 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 与有意义学习) 。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 1972 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 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 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 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 判 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 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 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 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 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 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 5 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 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 (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 (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 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 )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 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 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 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 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 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 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 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 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 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 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 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 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 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 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 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 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 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 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 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 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 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 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 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 S-R 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 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 作用被动地在 S-R 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 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 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 张“完形说” 。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 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 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 形成 S-R 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 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 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 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 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 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 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 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 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发展性教学; 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 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 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 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 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 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 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 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 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 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 为方向。 ”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 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1)图式。动 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 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是将新 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 据输入计算机。 (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 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 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 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 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 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 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 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 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 (1)感觉运动阶段(0-2 岁) 。婴儿 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 (2)前运算阶段(2-7 岁) 。在感觉 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 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 (7-12 岁) 。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 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 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 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 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 岁 以后) 。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 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 (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 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 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 维发展水平。 (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 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 (3)学前儿 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 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 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每一个 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 岁) ;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 岁) ;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 岁) ;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 岁) ;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 岁) ;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 岁) ;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 岁) ;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 岁以后) 。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 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 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 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 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 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 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 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 岁以前) 。阶段 1.惩 罚与服从阶段;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 世俗水平(9-20 岁) 。阶段 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 4.法 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 岁以后) 。阶 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 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 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 的适应现象。以下以书页为顺序(56 页开始- ) 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6 年开始从 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 2、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 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 SR.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 间是直接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 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 起来的。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境与反 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桑代克在后来 的研究中发现, (1)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 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 (2)惩罚只能 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3、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 效果的支配。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 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 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4、练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 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 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 此为失用律。 5、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作性条件 作用理论) 。 6、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 。 7、简述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应答性 行为,一类是*作性行为。* 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 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 下 4 类:(1 )积极强化;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 (2)消极强化;(3)无强化;(4)惩罚。由上述* 作性 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 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作性行为 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 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 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8、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 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 ,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 率增加,这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9、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 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 ,从而 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 即为消极强化。 10、无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 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 种* 作即为无强化。 11、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 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 过程,称为惩罚。 12、论述*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答:(1)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在提供 强化和塑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强化不及时; 缺乏塑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 弱点。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再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 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强化,然后按顺 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2)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所有行为 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连续强化来塑造 预期的行为。例如,小孩的无理哭闹常常是父母强化所致。 13、程序教学 :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 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14、简答经典条件作用与*作性条件作用的不同。 答:(1)在强化程序上,经典条件作用是 US 伴随着 CS 先于 CR 出现;* 作性条件作用是 R 先于积极强化物的呈现 或消极强化物的撤除。 (2)在刺激的作用上,经典条件作用是特定 S 产生 R;* 作性条件作用是无特定 S 产生 R.(3)在反应的特点上,经 典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诱发的;*作性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自发 的。 15、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 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 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 S-R 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 理解获得的; (3) 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 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16、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 说) 、 (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说) 、 (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说) 为主要代表。 17、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 卡和苛勒) 18、 (苛勒)于 1913 年-1917 年间,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 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 的联结学习理论)相对立的第一(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 顿悟说) 。 19、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 形,亦称“格式塔” ,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 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 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 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 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 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20、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 ,而顿悟则是试误练习到某 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一般说来, (简单的、常规性) 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 (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则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 误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 21、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认 知-(发现说) 。 22、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 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 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 方面。 (3)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23、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 “不论我们选 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 构) 。 24、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 含义? 答: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 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25、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这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掌握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 逻辑联系; (2)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该学科知识的长期保 持和检索; (3)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4)掌握具有再生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习的 内部动机; (5)在早期教育中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有 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26、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 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27、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学 习的(认知同化说) 。 28、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接受学 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 (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 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 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 可见,奥苏贝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同化”和 “顺应”两种含义。 29、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0、非人为的联系 :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 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教育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 一、 选择题(至少有 1 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正迁移 D 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 学家是( ) 。 A苛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桑代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学习的心理规律 B.教学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4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 ( ) A.动作技能 B.分析技能 C.态度 D.综合技能 5 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 )方面。 A.认知 B.情感 C.人格 D.社会性 答案:1.C D 2. D 3.C 4 A C 5A B D 注: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请从以下名词中任选 5 个。进行解答。 实验法、观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思维、社会性、自我 意识、人格、认知方式、 学习、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 化、概念运用、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学习策略、自我调节 学习、元认知、学习策略教学、学习迁移、正迁移与负迁 移、问题解决、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创造性、头 脑风暴法、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习得性无 力感、自我效能感、 品德、自律与他律、意义障碍、教学 目标、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 用、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教师的 威信、教学反思能力。 三、 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 1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 ) 2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 ) 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 ) 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 ) 解答: 1 ( )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改为:道德认识 2 () 。 3 ( ) 。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改为:桑代 克。 4 (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 学习。改为:观察学习 5 ( ) 。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改为:逆推法。 五、案例分析题(10 分) 请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或形成性考核 册提供的案例,编制案例题并进行分析阐述。 案例 1: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 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 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 “卷面潦草,思维混乱, 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 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 “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 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 21 名,从此,李 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 马马虎虎 规范解答案例 1: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 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 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 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 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 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 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 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 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 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 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 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 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 实现动机迁移;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 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案例 2: 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 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 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 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 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 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 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 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 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 出现了倒退现象。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规范解答案例 2: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以 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 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 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 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 方式效果更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备选答案中,只有 1 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 期,称做:( ) A童年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 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 岁 B27 岁 C7 11 岁 D 11 15 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 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 1218 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 对羞耻感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 则不相等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 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 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 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形一顿悟 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 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 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 50时, 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 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 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 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 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1、在教学中讲授 “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 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 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 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 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 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 ( )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 ) A多样性 B 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 即依从、认同和:( ) A内化 B 行为 C实行 D反馈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 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 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 理症状是一种:( ) A抑郁症 B 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 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 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 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 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 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 A差生行为 B 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 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 A教学测量 B 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二、填空题: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 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的接受学习。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