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

    • 资源ID:2519016       资源大小:1.08M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两大内容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弊端凸显,调 整,局部调整,彻底革命,原因经济危机,内容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个“黄金时代”,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战时 /新经济 斯大林体制 /改革,知识体系,第一条线索: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理解三个“什么”:“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什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单元复习策略,第二条线索: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包括背景经济危机、调整的开端罗斯福新政、调整的扩展二战后各国的应用 两个重点:一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单元复习策略,单元易错易混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单元易错易混点,4、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6、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7、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8、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9、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0、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11、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单元易错易混点,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贸易,国家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评价:,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外敌干涉和内部叛乱。,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理论上的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 它具有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和物质利益平均主义的特点,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采用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践上的后果: 余粮收集制:侵犯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全盘国有化:超出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的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 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常供应。 经济上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大企业收归国有;其他允许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取消贸易,国家分配,允许自由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内容:,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促进了市场繁荣,补充:判断某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原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在实践中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评价: 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列宁逝世等因素而中断。,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中,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五年计划实行农业集体化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表现:,大国崛起中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开创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特点:,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成就:,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畸形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和高速度,长期指令性计划,阻碍可持续发展; 畸形的社会系统-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僵化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1933年,东方杂志登载,许多中国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试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扩大了苏联的影响。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救国努力屡次失败。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苏联:斯大林模式之下,迅速完成工业化。 欧美:1929年的经济危机,自由主义不能解决问题。,yestoday once more,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高考真题,B,2、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高考真题,D,3、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高考真题,D,4、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高考真题,D,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模拟训练,B,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模拟训练,D,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模拟训练,B,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拟训练,D,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三次改革的情况(列表掌握),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2、三次改革的评价和比较,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脱离了实际,具有盲目性;反复无常,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没突破原有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次改革都有一定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因经济改革未见成效而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前两次改革失败是因没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对细节的修修补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2、三次改革的评价和比较,深度思考: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实践探索、改革,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经验教训:,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探究2】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 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基础薄弱; 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资本主义势力从敌视、遏制到颠覆,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从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正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高考真题,D,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高考真题,C,1、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模拟训练,C,(一)调整的背景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929年到1932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美元降到410亿美元,国民收入下降50%;工业下降46%,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达1700万人,在业职工的工资也下降35-40%;农业收入下降60%,100多万农户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至1932年6月,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28%的城市人口和1000多万农民没有收入,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还有千百万人象牲畜一样勉强维持生存。,1、根据材料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剧增,银行倒闭,人民生活困难,(一)调整的背景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幅度达,失业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并发,给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来势凶猛 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破坏力巨大,(一)调整的背景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经过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生产关系等方面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极度扩大。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定期发生经济危机。 材料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技革命指导下的技术进步,确实带来了无限扩大的前景,但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绝大部分流入到垄断资本手中,工人收入的增加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更加悬殊,结果,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其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来,流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这种理论和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最完美的,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可以自行恢复,政府不必插手经济,以便资本家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其实,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是,各国政府基本上恪守自由放任政策,尤其在1929年经济危机来临之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任经济危机蔓延。 材料四 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一)调整的背景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使供需矛盾得不到缓解,股票投机活动猖獗,(一)调整的背景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关系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激化,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二)调整的开端,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实践),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税制,恢复了银行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减耕减产等限制生产和破坏产品的极端错失,克服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起“蓝鹰运动”,规范了工业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消除生产过剩,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社会保障法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客观上刺激了生产,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问题 (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1、材料中“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指什么?,人民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 法西斯分子建立极端独裁统治的企图,2、“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的体现?,维护资本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3、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不是。只是局部调整,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美国逐渐走出危机阴影,社会生产力恢复,中下层民众获益(直接影响:经济方面) 缓和社会矛盾,保留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间接影响:政治方面)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到来(深远影响:制度方面)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调整的开端,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实践),特点和实质,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 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 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 能增强的反映。,48,知识链接,新的理论和政策: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新的特点:罗斯福新政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有利国际条件 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罗斯福的个人因素。,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横向联系,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以上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20和30年代,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恢复经济都进行了经济改革,请问是哪两个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请对照着两个大国经济改革的内容,思考各有什么本质特征?,在维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市场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计划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发展计划经济,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二)调整的开端,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2、凯恩斯主义(理论),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的政策无法摆脱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基本思想: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二)调整的开端,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2、凯恩斯主义(理论),影响: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1、下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高考真题,B,2、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3、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4、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A,C,A,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6、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增减,C,C,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模拟训练,B,B,3、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4、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在担任总统前其新政的理念已经萌生 C罗斯福上台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A,B,(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历史教训: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实践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现实需要: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2、实质: 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新的理论和政策: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新的特点:罗斯福新政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a.经济体制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日本)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国),影响 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弊: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底下的弊端,(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b.资本结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股票分散化 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影响:(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 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c.经营结构变化:经营者革命,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形成“新中间阶层”。,(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d.分配制度的调整:福利制度,福利制度的基础: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福利制度的特点: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福利制度的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福利制度的评价 积极影响: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 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社会道德危机;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d.分配制度的调整:福利制度,(三)调整的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响,黄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思考:两次“黄金时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黄金时期”各奉行怎样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自由主义(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滞胀状况,继续调整: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思考:针对经济滞胀问题资本主义各国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响,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经验;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为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趋于缓和。,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在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等同在;,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根本目的: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后者是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前提:前者是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后者是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 所有制:前者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者是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管理方式:前者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是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比较,3.启发与认识,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 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化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真正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 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比较,1、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高考真题,B,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高考真题,C,1、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中世纪的城市市民 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中世纪的僧侣贵族 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 B C D,模拟训练,D,2、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