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doc

    • 资源ID:2519049       资源大小:557.52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doc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总则 1.0.1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强震多发国家。我国地震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伤亡大、灾害严重。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根据1990年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我国地震烈度基本区划图,我国地震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地区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3。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发生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突发的强烈地震使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引发长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带来难以慰籍的感情创伤。公路桥梁是生命线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震救灾中,公路交通运输网更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次生灾害的重要环节。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对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具体规定。在此期间,国内外桥梁抗震技术有了长足进展,而且,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因此,在广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桥梁抗震设计成熟新技术基础上,首次编写我国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供城市桥梁抗震设计时遵循。1.0.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发展非常快,修建了大量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大跨径桥梁。因此本规范给出了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的抗震设计原则供参考。由于本规范在抗震分析方法、计算模型等方面增加了多模态反应谱和时程方法,因此对于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只适用跨度150m内的梁桥不再作要求。1.05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对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采用二级抗震设防水准和二阶段设计,为统一城市各类结构的统一设防水准,城市桥梁也采用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 2 术语、符号本章仅将本规范出现的、人们比较生疏的术语列出。术语的解释,其中有部分是国际公认的定义,但大部分则是概括性的的涵义,并非国际或国家公认的定义。术语的英文名称不是标准化名称,仅供引用时参考。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 桥梁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本规范从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城市桥梁的重要性和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本着确保重点和节约投资的原则,将不同桥梁给予不同的抗震安全度。具体来讲,将城市桥梁分为甲A、甲B、乙和丙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其中甲A类为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拱桥;甲B类为交通网络上枢纽位置的桥梁、城市中桥面六车道以上的桥梁;乙类为城市快速干道、高架桥;丙类为除甲A、甲B、乙三类桥梁以外的其它桥梁。3.1.2甲A类桥梁(城市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拱桥),大都建在依傍大江大河的现代化大城市,它的特点是桥高(通航净空要求高)、桥长(两岸引桥)、造价贵。一般都占据交通网络上的枢纽位置,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防上都有重要意义,如有破坏则修复困难。因此大跨度桥梁的设防水准重现期定得较高。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总结国内外桥梁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设计原则,历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抗震构造措施可以起到有效减轻震害的作用,而其所耗费的工程代价往往较低。因此,本规范对抗震构造措施提出了更高和更细致的要求。立体交叉的跨线桥梁,一旦遭受地震破坏,不仅会影响到上线交通,还会影响到下线交通,因此,其抗震设防标准应按上、下两线中较高的抗震设防标准来进行抗震设计。3.2地震影响3.2.13.2.2甲A类桥梁设防的两水平:E1和E2地震作用,相应的地震重现期分别为950年和2500年;甲B、乙和丙类桥梁的E1地震作用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多遇地震(重现期63年)的基础上,考虑表3.2.2中的重要性系数得到的:甲B、乙和丙类桥梁的E2地震作用直接采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罕遇地震(重现期2000年2450年)。表3.2.2 E1地震考虑的重要系数甲B乙丙类1.71.31.03.3抗震设计方法分类3.1.13.1.3 参考现行国内外相关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于位于6度地区的普通桥梁,只需满足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要求,不需进行抗震分析,本规范称此类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为A类;但对于位于6度地区的甲B桥梁,7度、8度和9度地区的丙类桥梁,本规范仅要求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计算,并满足相关构造要求,这类抗震设计方法为B类;对于7度及7度以上的甲B和乙类桥梁,本规范要求进行E1地震和E2地震的抗震分析和验算,并满足结构抗震体系以及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要求,此类抗震设计方法为C类。3.4桥梁抗震体系3.4.1本条规定是在吸取历次地震震害教训基础上,为提高桥梁结构抗震性能,防止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整体倒塌破坏,切断震区交通生命线而要求。3.4.2 美国最新编制的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 明确提出了3种类型桥梁结构抗震体系,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其中类型3主要是针对钢桥结构,由于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混凝土桥,不引用。因此,参考美国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明确提出2类城市桥梁抗震体系。类型结构抗震体系实际上就是延性抗震设计。地震下利用桥梁墩柱发生塑性变形,延长结构周期,耗散地震能量。类型2结构抗震体系实际上就是减隔震设计,地震作用下,桥梁上、下部连接构件(支座)发生塑性变形,延长结构周期、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地震反应。3.4.3 1971年美国圣弗尔南多(San Fernand)地震爆发以后,各国都认识到结构的延性能力对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意义;在1994年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Kobe)地震爆发后,强调结构延性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破坏的随机性,新西兰学者Park等在70年代中期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¾ 能力保护设计原则(Philosophy of Capacity Design),并最早在新西兰混凝土设计规范(NZS3101,1982)中得到应用。以后这个原则先后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所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基于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1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局;2 选择地震中预期出现的弯曲塑性铰的合理位置,保证结构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塑性耗能机制;通过强度和延性设计,确保潜在塑性铰区域截面的延性能力;3 确立适当的强度等级,确保预期出现弯曲塑性铰的构件不发生脆性破坏模式(如剪切破坏、粘结破坏等),并确保脆性构件和不宜用于耗能的构件(能力保护构件)处于弹性反应范围;具体到梁桥,按能力保护设计原则,应考虑以下几方面:1 塑性铰的位置一般选择出现在墩柱上,墩柱作为延性构件设计,可以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2 墩柱的设计剪力值按能力设计方法计算,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剪力,在计算设计剪力值时应考虑所有潜在的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剪力;3 盖梁、结点及基础按能力保护构件设计,其设计弯矩、设计剪力和设计轴力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在计算盖梁、结点和基础的设计弯矩、设计剪力和轴力值时应考虑所有潜在的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弯矩、剪力和轴力。3.4.5我国中小跨度桥梁广泛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梁体直接搁置在支座上,支座与梁底和墩顶无螺栓连接。汶川地震等震害表明,这种支座布置形式,在地震作用下梁底与支座顶面非常容易产生相对滑动,导致较大的梁体位移和落梁破坏。考虑到板式橡胶支座在我国中小跨度桥梁中的广泛应用,对于地震作用下,橡胶支座抗滑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桥梁,应采用墩梁位移约束装置,并按减隔震桥梁设计,以防止发生落梁破坏。3.4.6 纵向地震作用下,多跨连续梁桥的固定支座一般要承受较大的水平地震力,很难满足满足7.2.2和7.4.2条支座抗震性能要求。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1、如固定墩以及固定墩基础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满足相关抗震性能要求,可以通过计算设置抗震挡块(剪力键),由抗震挡块(剪力键)承受支座所受地震水平力。2、采用减隔震设计,满足减隔震桥梁相关性能要求。3.4.7 我国常规桥梁一般都在桥台处设置纵向滑动支座,因此,纵桥向地震作用下,梁体纵向惯性力主要由桥墩承受。横桥向,如在桥台处设置横向抗震挡块,横向地震作用下,梁体横向惯性力按墩、台水平刚度分配,由于桥台刚度大,将承受较大的横向水平地震力,因此建议桥台上的横向抗震档块(或剪力件)宜设计为在E2地震作用下可以破坏,以减小桥台所受横向地震力。3.5 抗震概念设计3.5.1刚度和质量平衡是桥梁抗震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对于上部结构连续的桥梁,各桥墩高度宜尽可能相近。对于相邻桥墩高度相差较大导致刚度相差较大的情况,水平地震力在各墩间的分配一般不理想,刚度大的墩将承受较大的水平地震力,影响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刚度扭转中心和质量中心的偏离在会上部结构产生转动效应,加重落梁和碰撞等破坏。美国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规范明确给出了连续梁桥墩间刚度要求,本条款直接引用。3.5.2梁式桥相邻联周期相差较大的情况会产生相邻联间的非同向振动(out of phase vibration),从而导致伸缩缝处相邻梁体间较大的相对位移、和伸缩缝处碰撞。为了减小相邻联的非同向振动,美国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给出了规定,本条直接引用。3.5.3为保证桥梁刚度和质量的平衡,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等跨径、等墩高、等桥面宽度的结构形式。如不能满足,也可通过调整墩的直径和支座等方法来改善桥的平衡情况。其中,调整支座可能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了,效果也很显著。当采用橡胶支座后, 由墩和支座构成的水平刚度串联体系的总的水平刚度为: 其中:是由墩和支座构成的水平刚度串联体系的总的水平刚度,和分别为橡胶支座的剪切刚度和桥墩的水平刚度。水平地震力就是按墩的串联体系的总的水平刚度的比例分配的。从上式可以看出,调整支座的刚度可以有效的调整桥的刚度平衡。与支座改善刚度的原理类似,横桥向,可在各墩顶设置横向弹塑性挡块(剪力键),通过改变各墩处弹塑性挡块的初始刚度调整各桥墩整体刚度;4 场地和地基4.1 场地4.1.1 抗震有利地段一般系指:建设场地及其临近无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同时地基为比较完整的岩体、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的中硬土等。抗震不利地段一般系指: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地层严重不均匀的地段;地形陡峭、孤突、岩土松散、破碎的地段;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表排水条件不良的地段。严重不均匀地层系指岩性、土质、层厚、界面等在水平方向变化很大的地层。抗震危险地段一般系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段;地震时可能塌陷、溶洞等岩溶地段和已采空的矿穴地段;河床内基岩具有倾向河槽的构造软弱面被深切河槽所切割的地段;发震断裂、地震时可能坍塌而中断交通的各种地段。4.1.3 对于甲A类桥梁,本规范要求采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于丙类桥梁,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按表4.1.3划分土的类型,表4.1.3土的类型划分直接引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4.1.4-4.1.7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4.1.8 本条规定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对构造物范围内发震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对于本规范没有要求必须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梁工程,可以结合场地工程地震勘察的评价,按本条规定采取措施。在此处,发震断裂的工程影响主要是指发震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对这种瞬时间产生的地表错动,目前还没有经济、有效的工程构造措施,主要靠避让来减轻危险性。国外有报道称,某些具有坚固基础的建筑物曾成功地抵抗住或转移了数英寸的地表破裂,结构物未发生破坏(Youd,1989),指出优质配筋的筏式基础和内部拉接坚固的基础效果最好,可供设计者参考。 (1) 实际发震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与地震烈度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地震的震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目前积累的资料看,6级以下的地震引起地表破裂的仅有一例,所以本款提的“地震设防烈度低于8度”,实质是指地震的震级小于6级。设计人员很难判断工程所面临的未来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可以直接从地震区划图上了解到,本款的提法,便于设计人员使用。(2) 在活动断层调查中取得断层物质(断层泥、糜棱岩)及上覆沉积物样本,可以根据已有的一些方法(C14、热释光等)测试断层最新活动年代。显然,活动断层和发震断裂,尤其是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断裂,并不完全一样,从中鉴别需要专门的工作。为了便于设计人员使用,根据我国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此处排除了全新世以前活动断裂上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对于一般的公路工程在大体上是可行性的。(3) 覆盖土层的变形可以“吸收”部分下伏基岩的错动量,是指土层地表的错动会小于下伏基岩顶面错动的事实。显然,这种“吸收”的程度与土层的工程性质和厚度有关。各场地土层的结构和土质条件往往会不同,有的差别很大,目前规范中不能一一规定,只能就平均情况,大体上规定一个厚度。如上所述,此处提到的地震烈度8度和9度实质上是指震级6.0和6.7,基岩顶面的错动量随地震震级的增加会有增大,数值大约在一米至若干米,土层厚度到底多大才能使地表的错动量减小到对工程结构没有显著影响,是一个正在研究中的问题。数值60m和90m,是根据最近一次大型离心机模拟试验的结果归纳的,也得到一些数值计算结果的支持。本款规定,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宜采取避让的措施。避开主断裂距离为桥墩边缘至主断裂边缘分别为300m和500m,主要的依据是国内外地震断裂破裂宽度的资料,取值有一定的保守程度。在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避开数百米时,美国加州的相关规定可供参考:一般而言,场地的避让距离应由负责场地勘察的岩土工程师与主管建筑和规划的专业人员协商确定。在有足够的地质资料可以精确地确定存在活断层迹线的地区,且该地区并不复杂时,避让距离可规定为50英尺(约16m);在复杂的断层带宜要求较大的避让距离。倾滑的断层,通常会在较宽且不规则的断层带内产生多处破裂,在上盘边缘受到的影响大、下盘边缘的扰动很小,避让距离在下盘边缘可稍小,上盘边缘则应较大。某些断层带可包含如挤压脊和凹陷之类的巨大变形,不能揭露清晰的断层面或剪切破碎带,应由有资质的工程师和地质师专门研究,如能保证建筑基础能抗御可能的地面变形,可修建不重要的结构。4.2 液化土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4.3 地基的承载力4.2.2 由于地震作用属于偶然的瞬时荷载,地基土在短暂的瞬时荷载作用下,可以取用较高的容许承载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规范和我国其他规范,在验算地基的抗震强度时,对于抗震容许承载力的取值,大都采用在静力设计容许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调整系数来提高。本条在原89规范基础上,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对地基土的划分作了少量修订。4.3.3 由于E2地震本身是罕遇地震,桩基础在短暂的瞬时荷载作用下,可以直接取用其极限承载力,而不考虑安全系数,因此单桩的抗压承载能力可以提高2倍。 5 地震作用5.1 一般规定5.1.1 本条对地震作用的分量选取和分量组合作出了规定。(1)对于常规桥梁结构,通常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但对拱式结构、长悬臂桥梁结构和大跨度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2) 采用反应谱法同时考虑水平向X、Y与竖向Z的地震作用时,可分别计算水平向X、Y与竖向Z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其总的地震作用效应按本条规定进行组合。(3) 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时,由于叠加原理已不适用,各方向的分量必须同时加上,因此理论上讲应同时输入包含所考虑方向分量的一组地震动时程。5.2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5.3设计地震动时程5.3.2本条规定主要参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的有关规定。5.5 地震主动土压力和动水压力引自原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相关规定。356 抗震分析6.1 一般规定6.1.1 考虑到本规范在抗震分析方面采用了非线性时程等精细方法,本规范取消了对梁桥跨度150m的限制。6.1.2由于复杂立交工程地震最不利输入方向和结构地震反应非常复杂,很难在规范给出具体要求,需进行专门抗震研究。对于墩高超过40m,墩身第一阶振型有效质量低于60,且结构进入塑性的高墩桥梁,由于墩身高阶振型贡献,现行常规的抗震验算方法会带来很大误差,应做专门研究。6.1.3为了简化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及抗震设计和校核,根据梁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复杂程度分为两大类,即规则桥梁和非规则桥梁。规则桥梁地震反应以一阶振型为主,因此可以采用本规范建议的各种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对于非规则桥梁,由于其动力响应特性复杂,采用简化计算方法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动力响应特性,因此对非规则桥梁,本规范要求采用比较复杂的分析方法来确保其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满足本规范的设计要求。显然,要满足规则桥梁的定义,实际桥梁结构应在跨数、几何形状、质量分布、刚度分布以及桥址的地质条件上等需要服从一定的限制。具体地讲,要求实际桥梁的跨数不应太多,跨径不宜太大(避免轴压力过高),在桥梁纵向和横向上的质量分布、刚度分布以及几何形状都不应有突变,相邻桥墩的刚度差异不应太大,桥墩长细比应处于一定范围,桥址的地形、地质没有突变,而且桥址场地不会有发生液化和地基失效的危险等等;对弯桥和斜桥,要求其最大圆心角和斜交角应处于一定范围;对安装有隔震支座和(或)阻尼器的桥梁,则不属于规则桥梁。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此处对规则桥梁给出了一些规定。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对规则桥梁结构的定义范围作专门研究,这里仅借鉴国外一些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给出表6.1.3的规定。不在此表限定范围内的桥梁,都属于非规则桥梁。6.1.4 E1地震作用下,结构处在弹性工作范围,可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对于规则桥梁,由于其动力响应主要由一阶振型控制,因此可采用简化的单模态反应谱方法计算。E2地震作用下,虽然容许常规桥梁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范围,但可以利用结构动力学中的等位移原则,对结构的弹性地震位移反应进行修正来代表结构的非线性地震位移反应,因此也可采用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但对于多联大跨度连续梁等复杂结构,只有采用非线性时程的方法才能正确预计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6.1.5-6.1.7 对于多联大跨度连续梁桥、曲桥和斜桥等复杂结构,采用反应谱方法很难正确预计其地震反应,应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进行地震反应。6.1.8一般情况下,桥台为重力式桥台,其质量和刚度都非常大,为了和原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衔接,可采用静力法计算。6.1.9 E1地震作用下结构在弹性范围工作,关注的是结构的强度,在此情况下可近似偏于安全的取桥墩的毛截面进行抗震分析(一般情况下,取毛截面计算出的结构周期相对较短、计算出的地震力偏大);而E2地震作用下,容许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关注的是结构的变形,对于延性构件取毛截面计算出的变形偏小,偏于不安全,因此取开裂后等效截面刚度是合理的。6.2 建模原则6.2.16.2.2由于非规则桥梁动力特性的复杂性,采用简化计算方法不能正确地把握其动力响应特性,要求采用杆系有限元建立动力空间计算模型。正确地建立桥梁结构的动力空间模型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基础。为了正确反应实际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 要求每个墩柱至少采用三个杆系单元;桥梁支座采用支座连接单元模拟,单元的质量可采用集中质量代表(如图6.2.2-1)。阻尼是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进行非规则桥梁时程反应分析时可采用瑞利阻尼假设建立阻尼矩阵。根据瑞利阻尼假设,结构的阻尼矩阵可表示为: (6.2.2-1)上式中:和分别为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矩阵;和可按下式确定: (6.2.2-2)上式中:为结构阻尼比,对于混凝土桥梁;和为结构振动的第n阶和第m阶圆频率,一般取可取结构的基频,取后几阶对结构振动贡献大的模态的频率。图6.2.2-1 桥梁动力空间计算模型 在建立一般非规则桥梁动力空间模型时应尽量建立全桥计算模型,但对于桥梁长度很长的桥梁,可以选取具有典型结构或特殊地段或有特殊构造的多联梁桥(一般不少于3联)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这时应考虑邻联结构和边界条件的影响,邻联结构和边界条件的影响可以在所取计算模型的末端再加上一联梁桥或桥台模拟(如图6.2.2-2所示)图6.2.2-2 边界条件和后继结构的模拟6.2.4在E2地震作用下桥梁可以进入非线性工作范围,因此,在进行结构非线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时,梁柱单元的弹塑性可以采用Bresier建议的屈服面来表示(图6.2.4),也可采用非线性梁柱纤维单元模拟。图 6.2.4 典型钢筋混凝土墩柱截面的屈服面 6.2.5大量板式橡胶支座的试验结果表明,板式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呈狭长形,可以近似作线性处理。它的剪切刚度尽管随着最大剪应变的变化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特定频率和最大的剪切角而言,可以近似看作常数。因此,可将板式橡胶支座的恢复力模型取为直线型,近似按最大的剪切应变和频率来确定支座的刚度。6.2.6 活动盆式支座的试验表明,当支座受到的剪力超过其临界滑动摩擦力Fmax后,支座开始滑动,其动力滞回曲线可用类似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滞回曲线代表。6.2.7 当轨道列车高架桥或双层高架桥的下层为轨道交通时,应考虑钢轨和钢轨扣件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钢轨对桥梁的约束作用,使得桥梁的振动频率提高;另一方面,在纵向地震作用下,桥梁与钢轨之间会产生相对滑动,而且梁轨间的相对滑动具有滞回性,可以耗散部分地震能量。6.2.8桥梁的下部结构处理通常为桥墩支承在刚性承台上,承台下采用群桩布置。因此,地震荷载作用下桥墩边界应是弹性约束,而不是刚性固结。精确对桩基边界条件进行模拟要涉及复杂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但分析表明,对于桥梁结构本身的分析问题,只要对边界作适当的模拟就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考虑桩基边界条件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用承台底六个自由度的弹簧刚度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如图6.2.8),这六个弹簧刚度是竖向刚度、顺桥向和横桥向的抗推刚度、绕竖轴的抗转动刚度和绕两个水平轴的抗转动刚度。它们的计算方法与静力计算相同,所不同的仅是土的抗力取值比静力的大,一般取m动(23)m静。注:分别为x,y,z 方向上的拉压弹簧,分别为x,y,z方向的转动弹簧图6.2.8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边界单元6.2.9当桥墩的高度较高时,桥墩的几何非线性效应不能忽略,参考美国CALTRANS抗震设计规范,墩柱的计算长度与矩形截面短边尺寸之比大于8时,或墩柱的计算长度与圆形截面直径之比大于7时,应考虑-效应。6.3 反应谱法6.3.16.3.3自1943年美国MBiot提出反应谱的概念,以及1948年美国GWHousner提出基于反应谱理论的抗震计算动力法以来;反应谱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领域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可是,由于反应谱仅能给出结构各振型反应的最大值,而丢失了与最大值有关且对振型组合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最大值发生的时间及其正负号,使得各振型最大值的组合陷入困境。因此,对负责桥梁结构即使结构是处于线弹性状态,反应谱方法仍不能完全代替时程分析方法。国外大多数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亦只适用于中等跨径的标准桥梁,且多数抗震设计规范中都指出对于复杂桥梁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特殊抗震设计。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反应谱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种种振型组合方法。其中最简单而又最普遍采用的是SRSS(Square Root of Sum of Squares)法,该法对于频率分离较好的平面结构具有很好的精度,但是对于频率密集的空间结构,由于忽略了各振型间的耦合项,故时常过高或过低地估计结构的反应。1969年,Rosenblueth 和Elorduy提出了DSC(Double Sum Combination) 法来考虑振型间的耦合项影响,之后Humar和 Gupta 又对DSC法进行了修正与完善。1981年,E.L.Wilson 等人把地面运动视为一宽带、高斯平稳过程,根据随机过程理论导出了线性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组合规则CQC法,较好地考虑了频率接近时的振型相关性,克服了 SRSS 法的不足。6.4 时程分析方法6.4.2 一组时程分析结果只是结构随机响应的一个样本,不能反映结构响应的统计特性,因此,需要对多个样本的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本细则参照美国AASHTO规范给出了本规定。6.5规则桥梁计算6.5.1规则桥梁的地震反应应以一阶振型为主,因此可以采用本规范建议的各种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6.5.2引自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给出了规则梁桥桥墩顺桥向和横桥向水平地震力的计算公式。 在确定间支梁桥的基本周期和地震作用时,可按单墩模型考虑。对于桥梁墩身不高的间支梁,在确定地震作用时一般只考虑第1振型,而将高振型贡献略去不计。考虑到墩身在横桥向和顺桥方向的刚度不同,在计算时两个方向分别采用不同的振型。在确定了振型曲线之后(一般采用静力挠曲线),就可以应用能量法或代替质量法将墩身各分段重量核算到墩顶上。这样,在确定基本周期时,仍可以简化为单质点处理,避免了多质点体系基本周期计算十分繁杂的缺点。6.5.3 连续梁桥纵桥向一般只设一个固定支座,其余均为纵向活动支座,纵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可按以下方法计算:1先忽略活动墩支座的滑动摩擦效应,假设梁体纵桥向惯性力全部由固定墩承受,计算出固定墩定所受地震水平力;2 对于一联墩高相差不大的连续梁,各活动墩所承受的地震水平力可近似取滑动摩擦力:3纵桥向作用于固定支座顶面地震力为忽略活动支座摩擦效应得地震力减去各活动支座得摩擦力。6.5.4对全联均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梁桥,首先采用静力方法,计算出结构考虑板式橡胶支座、墩柱和基础柔度的纵桥向静力等效水平刚度,在此基础上简化为单墩模型,计算出梁体质点所受地震纵向惯性力,然后采用用静力法计算梁体惯性力产生的下部结构内力和变形。6.5.5 一般情况下,梁式桥在横桥向梁和墩之间采用刚性约束,对于规则性连续梁和连续刚架桥,主要是第一阶横向振型起主要贡献,因此可简化为单自由度模型计算。在横向模型简化时,本规考虑相邻联的边界效应,采用静力方法计算横桥向水平等效刚度,利用单振型反应谱方法计算梁体横向地震惯性水平力,然后采用用静力法计算梁体横向惯性水平力产生的下部结构内力和变形。6.6 能力保护构件计算6.6.1在E2地震作用下,对于截面尺寸较大的桥墩,在E2地震作用下可能不会发生屈服,这样采用能力保护方法计算过于保守,可直接采用E2地震作用计算结果。6.6.26.6.3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是一种危险的破坏模式,对于抗震结构来说,墩柱剪切破坏还会大大降低结构的延性能力,因此,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墩柱不发生剪切破坏,应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进行延性墩柱的抗剪设计。根据能力保护设计原则,墩柱的剪切强度应大于墩柱可能在地震中承受的最大剪力(对应于墩柱塑性铰处截面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承载能力);桥梁基础是桥梁结构最主要受力构件,地震作用下,如发生损伤,不但很难检查,也很难加强,因此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设计;桥梁支座在地震中损伤和破坏后虽然可以维修和替换,但改变了结构传力途径,因此,按类型结构抗震体系设计的桥梁结构,应把支座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设计,具有稳定传力途径,以达到桥梁墩柱等延性构件发生弹塑变形、耗散地震能量的设计目标。从大量震害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发现,墩柱的实际抗弯承载能力要大于其设计承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墩柱抗弯超强现象(Overstrength)。引起墩柱抗弯超强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钢筋在屈服后的极限强度比其屈服强度大许多和钢筋实际屈服强度又比设计强度大很多。如果墩柱塑性铰的抗弯承载能力出现很大的超强,所能承受的地震力超过了能力保护构件,则将导致能力保护构件先失效,预设的塑性铰不能产生,桥梁发生脆性破坏。为了保证预期出现弯曲塑性铰的构件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如剪切破坏、粘结破坏等),并保证脆性构件和不宜用于耗能的构件(能力保护构件)处于弹性反应范围,在确定它们的弯矩、剪力设计值时,采用墩柱抗弯超强系数来考虑超强现象。各国规范对取值的差异较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欧洲规范(Eurocode 8: Part2,1998年) 中取值为1.375,美国AASHTO规范(2004版)取值为1.25,而美国加州抗震设计准则(2000版)取值为1.2。同济大学结合我国“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桥涵设计规范”对超强系的取值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轴压比大于0.2时,超强系数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增加,当轴压比小于0.2时,超强系数在1.11.3之间。这里建议取1.2。对于截面尺寸较大的桥墩,在E2地震作用下可能不会发生屈服,这样采用能力保护方法计算过于保守,可直接采用E2地震作用计算结果。6.6.4对于双柱墩和多柱墩桥梁,横桥向地震作用下,会在墩柱中产生较大的动轴力,而墩柱轴力的变化会引起钢筋混凝土墩柱抗弯承载力的改变,因此,本规范建议采用静力推倒方法(pushover 方法),通过迭代计算出各墩柱塑性区域截面超强弯矩。6.6.7-6.6.8双柱墩和多柱墩桥梁,横桥向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墩柱作为延性构件产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而盖梁、基础等作为能力保护构件,保持弹性。因此,应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进行盖梁的设计。根据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盖梁的抗弯强度应大于盖梁可能在地震中承受的最大、最小弯矩(对应于墩柱塑性铰处截面可能达到的正、负弯矩承载能力)。进行盖梁验算时,首先要计算出盖梁可能承受的最大、最小弯矩作为设计弯矩(图6-6),然后进行验算。图6-6 盖梁设计弯矩计算示意图(图中:,)6.6.9由于在地震过程中,如基础发生损伤,难以发现并且维修困难,因此要求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进行基础计算和设计,以保证基础在达到它预期的强度之前,墩柱已超过其弹性反应范围。梁桥基础沿横桥向、顺桥向的弯矩、剪力和轴力设计值应根据墩柱底部可能出现塑性铰处的弯矩承载能力(考虑超强系数),剪力设计值和相应的墩柱轴力来计算(如图6-9),在计算这些设计值时应和自重产生的内力组合。 (a) (b)图6-9 基础设计力计算示意图(a) 沿横桥向;(b) 沿顺桥向(图中:,)其中,分别为墩柱底截面按实配钢筋,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压力计算出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分别为墩柱底部塑性铰沿横桥向和顺桥向的剪力设计值;为沿横桥向相应墩柱下端截面出现塑性铰时墩柱的最大和最小轴力。6.7桥台6.7.1一般情况下,桥台为重力式桥台,其质量和刚度都非常大,为了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衔接,可采用静力法计算7 抗震验算7.1 一般规定7.1.1 大量地震桥梁震害表明,地震作用下桥梁桥墩、桥台、基础及支座等是地震易损部位,应此,这些部位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点部位。在地震作用下,如桥梁固定支座不能满足本规范相关规定,但桥墩具有足够抗震能力,可以通过计算设置抗震挡块(剪力键)来承受固定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力。7.2 E1地震下抗震验算7.2.1采用B类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梁只考虑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因此根据抗震设防要求,在E1地震作用下要求结构保持弹性,基本无损伤,E1地震作用效应和自重荷载效应组合后,按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进行验算。7.2.2由于采用B类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梁只要求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地震验算,但对于支座如只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验算,可能在E2地震作用下支座破坏、造成落梁,对于支座需要考虑E2地震作用下不破坏。但为了简化计算,在进行采用B类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梁的支座抗震验算时,虽然只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但采用一个支座调整系数来考虑E2地震作用效应,通过大量分析,建议取2.3。7.2.3按 C类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梁需要进行两水平抗震设计,根据两水平抗震设防要求,在E1地震作用下要求结构保持弹性,基本无损伤,E1地震作用效应和自重荷载效应组合后,按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规范有关偏心受压构件的规定进行验算。7.3 E2地震下抗震验算7.3.1 E2地震作用下,由于延性构件可以进入塑性工作,因此主要验算其极限变形能力是否满足,对于采用非线性时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的桥梁;由于可以直接得到塑性铰区域的塑性转动需求,因此可直接验算塑性铰区域的转动能力;对于矮墩,一般不作为延性构件设计,因此需要验算强度。7.3.2地震作用下,矮墩的主要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为脆性破坏,没有延性。因此E2地震作用效应和永久荷载效应组合后,应按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相应的规范验算桥墩的强度。7.3.3 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当结构自振周期较长时,采用弹性方法计算出的弹性位移与采用非线性方法计算出的弹塑性位移基本相等,即等位移原理;但当结构周期比较短时,需要对弹性位移进行修正才能代表弹塑性位移。本条款直接引用美国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 的相关规定。7.3.4为了保证罕遇地震作用下,梁式桥、高架桥梁墩柱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而不发生倒塌,应检算墩柱位移能力或塑性铰区域塑性转动能力。7.3.5-7.3.6假设截面的极限曲率和屈服曲率在塑性铰范围内均匀分部(见图7-1),塑性铰的长度为,则塑性铰的极限塑性转角为: (7-1) (a) (b)图7-1 曲率分布模式:(a)相应于钢筋屈服;(b)相应于极限曲率等效塑性铰长度同塑性变形的发展和极限压应变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实验结果离散性很大,目前主要用经验公式来确定。欧洲规范和美国加州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取以下两式计算的较小值: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