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doc

    • 资源ID:2534543       资源大小:263.52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doc

    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为了加快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四川省“7+3”产业规划、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市工业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一、现状分析(一)现状特点1、经济总量持续上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市第一支柱产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载体不断完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共129户,规模以上企业9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85.35亿元,同比增长25.3 %。数字视听产业实力雄厚,规模制造能力强。电视机743万台,机顶盒1221万台,全国排名第一位。表1 2001-2008年绵阳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相应值比重年份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亿元比重(%)亿元比重(%)亿元比重(%)亿元2001126.5453.430.446.9118.449.34.82002173.757.334.944.3149.755.43.92003178.952.637.342.8163.851.48.22004146.1641.630.8832.8142.7241.1-37.592005180.1341.435.8529.6185.0843.69.692006226.3840.939.9524.8234.8844.82.042007307.2341.459.1125.9341.3746.712.772008356.5645.362.4025.4424.5753.123.60注:1.2008年以前统计口径仅限系统内,2008年数据为全市所有电子信息产业,2008年和2007年不可比。 2.工业总产值统计是在地原则,仅指绵阳本地;销售收入含外地。图1 2001-2008年绵阳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相应值比重图   2、产业基础稳固、科研实力雄厚。拥有长虹、九洲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在电视机、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军事电子产品、高性能电连接元件、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和市场优势。3、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调整逐步推进,产业链正在从基础到高端双向延伸。长虹通过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实现了以电视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媒体、白电、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多元化产品结构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制造组装向PDP屏制造、OLED和LCD显示领域、空调和冰箱压缩机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高端关键部件研发与制造的转变;三是加强了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与电信、盛大等运营商合作,跻身内容提供商领域。九洲根据各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军工电子领域的基础上,对所属产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提出“短期夯实两个基础产业平台,中期把握三个机会产业延伸,长期打造两个目标产业领袖”的“3+1”产业发展理念,形成了军工、通信导航、数字音视频、LED 、EMS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4、电子产业园区特色突出,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绵阳高新区已打造成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经开区正在积极建设国家新型显示器产业园,随着长虹工业园和九洲科技工业园的开工建设,开发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产业整合、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聚集洼地。5、军工电子产业国内领先,综合实力优势明显。绵阳是我国西南地区军工科研和制造的重要基地。军事电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研生产体系健全,配套完备。6、软件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信息服务业平稳推进,呈现良好态势。长虹、九洲、中物院等在绵国防科研单位具有软件产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基础,行业产品技术附加值向上游转移,推进我市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IC设计等研发与运营服务的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高端技术人才及领军人物匮乏,研发基础条件薄弱,核心基础性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2、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中小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集群抱团发展的产业格局。3、围绕龙头企业本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分工层次处于低端,竞争优势不突出。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不多,多数电子信息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难以形成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积累。4、国防科技潜能释放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国防科研单位与电子信息产业所涉及的产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投资、技术中心建设和人才教育培养等方面,交流机会少、合作层次低、互动机制不顺。国防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体制还不适应新发展的要求。二、发展思路、定位、战略、目标与规划布局(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路径,坚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针,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群相结合的原则,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加强创新、壮大规模、承接转移、促进聚集、开拓应用”为主线,以抢抓推进三网融合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为重点,以“一核四带”区域布局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和技术优势,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并在国内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发展定位充分利用科技城建设的政策优势,发挥长虹、九洲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进一步优化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不断完善产业链,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带动绵阳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性、先导型支柱产业,把绵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数字视听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国家重要的军工电子制造基地和灾后产业重建的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发展战略继续发展壮大一个主导产业战略。基于技术创新、技术领先和高端掌控为主的发展战略,逐渐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重点发展主导产品的关键器件和重要基础材料,突破“缺芯少屏”的困境,掌握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发展壮大以数字视听产品为主体的一个信息家电主导产业, 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数字视听)产业示范基地。构建“长虹+九洲”双核产业战略联盟。强力支持长虹、九洲快速完成结构调整和转型。推动和协调长虹和九洲的战略分工与合作,形成绵阳电子信息“双核”格局。通过协调战略、互动支撑、避免技术和市场碰撞、协同作战。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系统集成、产品配套、器件采购、国际市场信息、营销网络,内容提供和服务提供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尽可能实现公用资源共享,构建发展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支持长虹、九洲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推进军民融合,通过纵向整合、横向联合国内外的优质电子信息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电子信息企业集团。积极支持长虹、九洲集团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联合、合作。组建“3+N”软件产业发展联盟。利用长虹、九洲和中物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市场优势和国防科研院所、大学的技术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组建由长虹、九洲、中物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气动中心、五八所等国防科研单位和西南科技大学建立的“3+N”软件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利用我市软件产业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共同申报、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推进“4C”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系统服务商、运营商和内容服务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四)发展目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分二个阶段,2012年前加快发展,2015年前稳步发展。从2010年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增加值达到253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0%,万元增加值能耗降到0.1吨标煤以下,实现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表2 2010-2015年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分年度规划目标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目标增速(%)目标增速(%)目标增速(%)目标增速(%)2010500229318.661821301620116402812319.27752536192012800251602096024411420138951218821111516461320141000122202212501251102015110011253231400125814 注:工业总产值统计是在地原则,仅指绵阳本地;销售收入含外地。图2 2010-2015年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五)规划布局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环、一个延伸带”。1、“一个核心区”“一个核心区”,即以科技城为核心区域,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以及发展起来的涪城区和游仙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发展区。以军工产业作为支撑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基,重点发展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电子信息产业。2、“一个环形产业带” “一个环形产业带”,即形成一条沿着未来的绕城高速道路分布的环形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业带,依次涵括高新区信息家电聚集区、高新区新启动区(永兴镇、河边与磨家新扩区部分)、新皂的空气动力城、出口加工区、经开区平板显示器件聚集区、永明芦溪工业区、游仙区小枧航空城、仙海软件科技园、中物院军民结合实验区、新桥镇魏城、石马东林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南科技大学园区、科创区军民融合电子产业聚集区、金家林工业集中发展区等。3、一个“延伸带”从环形带上沿绵安北向外延伸出去,连接安县花荄工业园和北川山东产业园,发展援建省对口支持的产业,承接和补充环形产业带上产业的转移及溢出,形成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配套产业延伸带。图3 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三、发展重点(一)确保优势产业平稳发展完善发展环境,加快结构调整升级,转变产品盈利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集聚,确保信息家电产业、军工电子、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等优势产业平稳发展。1、信息家电产业以平板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方向,加强IC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平板电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数字电视机顶盒、卫星电视、专业及家用音响设备等优势产品;大力推进手机电视、CMMB、地面数字电视、网络电视(IPTV)等新兴产品;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积极跟进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技术演进和示范工程的建设。通过“4C”融合,加强信息家电系统集成和整体销售能力,进军信息服务和内容提供领域,实现盈利模式转型。重点项目包括: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PDP整机项目、四川湖山电器有限公司新建数字视听产品及出口加工基地项目和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等。2、军民融合电子产业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和商用飞机专项的机遇,依托绵阳雄厚的军工基础,加大军转民发展力度,促进军民融合良性互动,重点发展二次雷达、人防机动指挥通信、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北斗二代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军用备复通讯等系统;研发光电雷达、保密通信设备、航空电子、军用电连接器、敏感元器件、军民用航空电源系统等。重点项目包括:金华阳公司年产5万件军用连接器传感器项目等。3、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产业以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为方向。以PDP和LCD等显示器件的相关配套器件为重点,做强关键元器件产业;以分立和片式元器件、电子调谐器、微波高频组件、通讯连接器、汽车连接器、军用连接器、表面贴装模块化连接器、隔离器为重点,做大基础和军工元器件产业;以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等为重点,做精电子原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包括:绵阳开元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只电子变压器和年产6000吨高性能软磁项目、深圳华拓旺科技有限公司光纤模块项目等。4、白电产业以长虹空调和美菱冰箱为龙头,东元压缩机为核心,抓住国家“家电下乡”、“家电高能效补贴”、“以旧换新”等契机,做大做强白电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压缩机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引进,促进白电变频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完善钣金、塑压、铜管加工等白电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包括:东元机械公司空调压缩机技改扩能项目、德力西公司钣金件生产项目等。(二)突破核心产业关键环节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加大政府投入,在PDP、LCD、RFID、LED、OLED等关键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不断掌握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实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打造本土化产业链,争取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平板显示产业 重点发展长虹等离子显示屏(PDP)及模组、液晶显示屏(LCD)模组封装、OLED显示屏等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建设及扩能改造;创造良好的投资和配套环境,积极推进玻璃基板、漏印版、电子浆料、湿化学产品等关键零材料及零部件产业链本土化建设;重点加强PDP高发光效率、低成本技术,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生产制造技术与工艺等技术创新工作。重点项目包括: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长虹PDP显示屏及模组二期项目、PDP显示屏技改扩能项目、PDP工程研发中心项目、长虹友达合资的液晶显示模组项目等。2、光电子产业 依托九州光电、长虹股份、九州股份等公司大力发展LED产业和RFID产业,以封装、测试、开发应用为基础,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盟合作,逐步切入芯片和外延开发等上游领域,打造半导体照明及LCD显示背光源芯片、封装、测试到开发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加强LED芯片与外延研发、制造、LED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包含供应链管理、研究开发、工艺与成本控制的大封装能力,联盟合作、投资谈判的大联盟能力和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的大延伸能力。重点项目包括:九洲集团LED产业绵阳基地扩能建设项目等。(三)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充分挖掘科技城科研和人才优势,培育和壮大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网络和通信产业,以新产业带动新增长;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进程,重点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终端产品、传输设备、线缆和基础材料;基于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器件,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基于三网融合的内容整合及服务,积极探索基于三网融合的新商业模式,促进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坚持创新引领、以用兴业,加强自主品牌培育,积极发展制造业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可视化软件建模、软件构件标准、软件构件库应用服务等应用软件;家电整机、电子医疗仪器、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工业控制、光机电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重点项目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数据集中安全存储系统项目、中物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基于轻量级J2EE框架的构件化应用系统支撑平台项目等。2、网络及通信产业 充分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下一代网络技术(包括NGN、NGI和NGB等)产业,重点发展3G手机、UPS电源、基于IPv6的路由器、交接设备、传感设备等;重点发展以FTTx网络需求的网元管理系统(EMS)、光线路终端(OLT)、连接各用户的光网络单元(ONU)、EoC的局端终端设备、交换机设备、1310nm和1550nm光传输设备、光节点综合设备、数据卡、ADSL、无线接入设备、数字电力线多媒体终端设备等产业。重点项目包括: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UPS不间断电源项目、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面向社会公共安全的大型应急预警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3、光伏产业以太阳能终端系统为切入点,整合四川在光伏产业链上的资源大力发展绵阳的光伏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储能电池、终端产品系统等产业。鼓励和支持长虹、中物院大力发展钒、锂等大容量、无污染电池储能技术和产业化。(四)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产业集群1、信息家电产业集群以高新区和科创区为主要载体,长虹集团、九洲集团为龙头,依托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撑,形成嵌入式软件、IC设计、创新设计、工程技术等核心能力,积极打造长虹数字电视开发中心,聚集长虹多媒体、长虹网络、九州科技、四川湖山等一大批企业,继续把信息家电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2、电子材料及电子元器件配套产业集群以高新区、经开区、金家林工业集中发展区、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花荄工业园等为主要载体,以九所为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磁性材料及器件,优化布局电子元器件及组件,完善产业配套链条,促进配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本土配套比重逐渐增加,形成良性发展的配套产业集群。3、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以绵阳经开区长虹工业园、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推进等离子显示屏及模组的建设,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长虹PDP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抓紧OLED项目以及长虹液晶后端模组封装项目建设,聚集虹欧公司、长智光电及相关一批配套企业,加强平板产业链本土化建设,促进平板显示产业聚集发展,形成以模组生产为主、整机产品和生产制造技术并进的产业格局。4、光电子产业集群以绵阳科创区为载体,依托九州光电、九州股份、长虹股份公司等大力发展LED产业和RFID产业,以封装、测试、开发应用为基础,逐步切入芯片和外延开发等上游领域;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绵阳建设成为“LED新光源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和供应商”和“国家RFID应用示范基地”,促进光电子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5、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打造绵阳仙海软件科技园,搭建有效地软件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配套相应的扶持政策,以长虹、九洲、西南计算中心为龙头,依托中物院、五八所、西南科技大学、气动中心、六二四所等强大的软件开发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软件企业;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支持IPTV(网络电视)、CMM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尽快培育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集群。6、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以绵阳涪城区、科创区为主要载体,聚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下一代网络技术产品、无线宽带接入设备、3G手机、光通信及智能网络设备、网络能源、光传输设备生产企业和航空电子、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空管系统等军用整机和系统装备生产企业,形成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绵阳建设“国家物联网示范基地”。四、对策措施(一)组织保障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市上成立了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发展重大政策的制定、重要工作的落实和重点问题的协调。二是在工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办,全面负责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的协调服务及招商引资。2、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由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办牵头协调市级部门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和从外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帮助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3、明确奖惩和激励制度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奖励制度。每年召开一次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对在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中有发明创新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可从每年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科技骨干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通过奖励企业股权、期权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及园区、服务保障好的市级部门和单位同样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政策保障1、实行财税优惠制度一是积极落实好国家规定的产业扶持和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二是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增加支持领域,使企业尽早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三是落实2008年财税1号文件有关优惠政策,加快软件、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认定进程,简化认证程序,做好认定工作衔接。2、实行土地政策倾斜制度电子信息工业项目用地,实施“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根据规模、效益、投资强度、技术含量,按国家有关法律、政策优惠供地,对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优先提供工作场地,厂房等,对其建设用地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3、实施国防科研成果产业化激励制度充分释放在绵国防科技资源潜能,对成果转化、产业化予以扶持和激励。对于成功获得国家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资金后,各级配套资金要按规定到位,市政府对项目实施单位给予奖励。4、产业扶持政策(1)积极扶持重大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争取国家、省上财政支持。对争取到国家、省上资助的项目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匹配。加强平板显示器件产业链建设,对于在本市投资建设的平板显示器件配套项目给予土地、税收、资金等支持。(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本土电子信息产品。在山区推广数字电视设备产品、卫星直播等产品;在受灾地区新城、新镇和新村建设中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风光能互补智能型LED路灯、太阳能节能型LED路灯和LED景观亮化产品等。(三)要素保障1、生产要素保障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容量控制,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水、气、电等生产要素供给保障。2、基础设施保障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加大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商务信息、现代物流等技术、服务支撑平台投入,实施多种模式建设和经营,对引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和研发基地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四)金融保障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项目对接的平台,落实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项目的金融扶持。把电子信息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中小企业纳入上市培育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建立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保兑仓库,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部分问题。(五)人才保障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结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急需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产业顶层人员、研究开发的技术骨干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六)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合作发展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大力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引导招商引资在制造、研发和服务上,在吸引外资和内资上协调发展。一是要创新招商思路,拓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及以“龙头”引“配套”,“配套”引“龙头”等招商方式;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即针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制定特殊政策,针对招商引资主要竞争者制定相应的对策;三要围绕国内外知名公司,鼓励优势企业与其联合;四要建立健全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机构;五要大力开拓网上和中介招商等多种新形的招商方式。为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促进全市信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2008年,根据市政府要求,市信息产业局与国内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领域最权威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开展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以及其重点行业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初稿完成后,又先后三轮征求各县区、各部门以及省信息产业厅、南京大学等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逐步完善,最终通过由省信息产业厅、省发改委、省IT产业领域专家和我市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稳步壮大,加快向信息产业大市和强市迈进。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培育2-4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6-10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和2-3个全国知名品牌,建成1个信息产业基地、若干特色园区。     规划明确,我市未来几年将重点打造“一大核心产业”、发展“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三大潜在增长点产业”。“一大核心产业”即计算机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现有计算机配套件产品,积极发展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周边设备,有计划地引进计算机整机配套件生产制造企业,重点引进笔记本电脑、工业控制计算机、税控机等整机产品和掌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生产企业。到2015年,计算机产业整体规模争取达到500亿元左右。“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分别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重点引进和发展印刷电路板、绿色电池、光电线缆等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应用电子产业,重点发展仪器仪表和汽车电子,特别是智能仪器仪表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汽车电子系统和汽车电子上游设备;太阳能电池产业,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与硅片制造业、太阳能电池系统集成配件产业和太阳能电池芯片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单晶硅片、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灯具、充电器等项目和应用型产品,形成比较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三大潜在增长点产业”分别是:平板显示产业,重点推进TFT-LCD模组、面板以及上游材料和零组件发展,LED产业,重点推进芯片封装和外延片、芯片制造业,特别是把发展建筑景观、显示屏、教堂信号灯、车用灯等应用作为重点;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依托淮安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引进更多软件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规划还提出,将结合各县(区)基础条件、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和区域优势,按照“中心聚集、轴带延伸、发挥优势、整合协调”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淮安经济开发区一个核心基地;绵延清河、清浦、淮阴、楚州一条辐射带;金湖、盱眙、涟水、洪泽四个特色产业集聚区。规划还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投融资环境、人才引进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2009-2012年是合肥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加速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尽快确立电子信息产业在合肥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先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其它支柱产业发展的加速与倍增作用,是实现“工业立市、创新带动”战略目标的重点任务和重要突破口。为进一步推动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合肥实际,制定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一)产业规模。2008年,合肥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含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及电信服务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工业增加值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2%。目前全市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有238家,企业从业人员数约3.6万人。(二)产业优势。1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显现。合肥高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经开区形成了以捷敏电子、国晶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站区即将形成以合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和电子原器件产业基地,老城区形成了以中国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学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此外,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优势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合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近年来,企业承担国家863等科技攻关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千余项。由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交通系统驾驶员个性化培训技术开发及标准化”项目、科大讯飞开发的“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项目、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S型数字化色选机”项目、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CR12002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软件产业及外包发展迅速。2007年,合肥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出口及外包收入40亿元,2008年达到约52亿元,同比增长32%。至2008年底,全市软件产业已认定并通过年审的软件企业共250余家,已登记软件产品1100余件。软件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千万元的有35家。软件产品应用范围涉及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网络通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软件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相互拉动,逐步形成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4基础条件与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合肥市是国家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环境、人力资源、商务成本和区位优势。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环境和发展所需的保障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源共享体系,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导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行业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产业集聚效应难以显现;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市场网络和物流建设滞后;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二、面临的发展形势近年来,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采用新技术向高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高出国家GDP增长速度2-3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不少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仍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一)发展趋势。1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产业链成为新的竞争点。产业发展主体由以外资为主向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转变;产业区域格局由以沿海地区为主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集群转变;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技术发展战略由以引进为主向引进、创新、强化标准转变。2电子信息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关键技术领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整机设计向小型化、轻量化、便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元器件研制向微型、片式、集成、低功耗、高性能方向发展;电子材料开发向优质、低成本、无铅无毒、循环利用方向发展。3电子信息产品向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为贴近市场需求,电子信息产品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同时,逐步适应市场变化、推行柔性生产技术,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4产业竞争核心向关键技术的创新上集中。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尤其是关键技术或关键产品的技术创新更能为企业树立行业领袖地位。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目前美国、日本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国掌握并控制着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才能获得产业发展更大的空间。5创新与融合仍将是信息技术产品发展的主旋律。未来几年,3G带动新一轮电信投资热潮,推动IT与电信融合,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效应显现,无线网站、手机邮箱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视频互联网产业发展成为热点。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将继续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Vista和多核的联手引领PC产业升级。电子信息产品越来越向集成化、多样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高端消费电子产品需求高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电子信息产品门类以及新的应用市场将不断涌现。融合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绿色IT理念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软件运营服务(Saas)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升级,企业级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迅速。(二)发展机遇。未来几年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制定了振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宏观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已经显现;区域交流协作密切,将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搭建良好平台。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位于华东腹地,近邻长三角经济圈,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59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7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博士授权点171个,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25万人,全省有90%的博士在合肥。合肥还聚集着以电子科技集团第38、43、16研究所、合肥京东方、四创电子、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实力强劲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产品生产型企业。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已具有较强的工业和综合经济基础优势,形成了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一大批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行业,软件行业初具规模,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省调整和振兴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为指导,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立足比较优势,完善发展环境,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扩大产业规

    注意事项

    本文(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