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资源型城市——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调查报告.doc

    • 资源ID:2557909       资源大小:1.91M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资源型城市——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调查报告.doc

    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调查报告学校:白银市第一中学班级:高二(一)班姓名:雒泓宇 周璐 冯孟凡辅导老师:李学海序 言我是一名出生在白银,成长在白银的学生,现在就读于白银市一中高二(1)班。小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光隔三差五的雾霾天气,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从那以后,我就想着长大后一定要上个好大学,离开白银,离开这个环境严重污染的城市。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共治理完成近百个工业污染源,降伏了污染恶魔,城区一度呛人的酸烟变成了价值不菲的工业产品,让人感觉惬意的优良天气达到300多天,从高楼大厦里出来,马上就能拥抱自然,给人勾画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我怎能再言离去。此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消息一公布,我就想把我的这一重大发现通过科技大赛这次机会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白银有多美,然后和我们一起来开发白银,建设白银。所以,本着对白银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关注,我确定把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参赛课题进行一次调查和研究。为了做好这个课题,我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大量资料,并通过到环保部门和居民中的调查,使资料更为翔实。我首先撰写课题大纲,然后请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按照老师的意见进行了调整。活动方案1选题及准备阶段(2012年8月下旬9月初)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任务分工。2搜集资料阶段(2012年9月初11月上旬)(1)2012年9月123日,利用周末时间去学校图书馆查找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资料。(2)2012年9月2930日,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制作调查问卷,赶在国庆长假前制作好。(3)2012年10月17日,利用国庆长假时间到环境保护局及市区繁华地段发放问卷,并对环境保护局进行实地考察,访谈。(4)2012年10月1314日,利用周末对亲友及对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有所了解的人进行访谈。(5)2012年10月2021日,利用周末时间对环境保护局建设现状进行调查。(6)2012年10月27日10月28日,利用周末去市图书馆查阅详细资料。3 整理资料阶段(2012年11月3日11月4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整理。4 撰写结题报告及总结阶段(2012年11月4日11月30日)分析总结调查资料,撰写结题报告,会变相关资料,指导老师指导,根据指导老师意见再补充和完善。 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调查报告一、资源型城市白银的诞生白银市位于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腾格里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肃中部,被誉为中国“铜城”,白银也是我国唯一以贵金属名称命名的城市。白银的矿业开采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白银的采矿业最早始于汉朝,到明朝洪武年间时,金银开采提炼已具相当规模,最盛时有矿炉20座之多,矿工有“四千之众”,产量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丰。当时,官方曾专门设立了采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也因此而得名。白银的矿藏开采始于汉代,到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此设置办矿机构“白银厂”新中国成立伊始,白银矿藏资源的开发很快提到了国家议事日程。1951年,地质工作者在白银矿区开展了地质矿藏普查。1952年地质部组建了641地质队,完成了白银矿区的地质勘探,发现了我国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强的黄铁矿型铜矿和多金属共生矿床。1953年,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的新闻电讯:“甘肃省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这个矿的开发对于我国工业用铜的供给有重大价值。该铜矿储量很大,初步估计至少和我国著名的云南东川铜矿不相上下。”新华社又讯:“打了十九钻,钻钻不落空,这里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铜都”。从此,白银闻名遐迩。1954年9月28日,作为“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成立(后更名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现改制为白银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一批建设者们怀着发展我国色金属工业的强烈愿望,从全国各地汇集到白银,掀开了矿山建设的高潮,揭开了白银历史上第一次创业的序幕。1956年12月31日,1.5万吨的TNT炸药在凤凰山进行露天矿山大爆破,创造了国内外露天大爆破的纪录。依据那冲天而升的蘑菇云和地震台网测到的信息,西方媒体发表言论:“共产党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此后,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铜城的开拓者们用了短短六年时间,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1956年震惊世界的矿山大爆破大爆破,带来了白银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1960年6月14日,白银公司胜利出铜,这是甘肃历史上用现代生产方式炼出的第一炉铜。随后,白银公司又相继建成了有色金属辅助材料生产系统等。从白银公司建成投产到1992年,企业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70万吨,其中铜产品195万吨,曾经创造了铜产量和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上缴国家利税60亿元,是国家投入的近13倍。从此,白银有了“铜城”的美誉。二、白银市的工业产业白银随着大型铜矿的开采而兴起。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聚集了大量人口和生产要素,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所谓因矿得名,依矿设企,因企立市。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银市。1958年4月,因白银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白银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因国家压缩“三线”建设规模,国务院决定撤销白银市。在白银公司建设的同时,同被列入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银光化学工业公司(805厂)开始建设,1964年建成首条生产线,“七五”期间,成功引进技术,建设了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条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民品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通过技术改造使生产能力达到了万吨,拥有12条军品和民品生产线,火工品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甘肃稀土公司成为国家稀土重点骨干企业,生产规模、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可生产各种稀土氯化物、单一稀土氧化物、各种稀土盐类、抛光粉、稀土金属等82种200多个规格的产品,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伴随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和国家“三线”建设工业布局调整,相继新建和内迁了化工、电线电缆、纺织针布、电力机械等企业,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纺等工业配套发展,白银逐步成为甘肃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银光公司的高纯炸药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TDI生产能力达10万吨,居全国之首。1985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地级白银市,白银掀起了二次创业的高潮。白银公司建成了年产15万吨(一期为5万吨)电解铝的白银铝厂,年产铅5万吨、硫19万吨的西北铅锌冶炼厂和年产铅锌矿5.6万吨的厂坝铅锌矿,逐渐发展成为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和内外贸于一体,铜铝铅锌金银硫综合发展的特大型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在创造辉煌的同时,白银的主要工业产业也悄然潜伏着危机。自上个世纪80年代露天采场闭坑开始,白银有色金属工业的自有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自产铜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10左右,所需物料90依赖外购,而外购物料中90又来源于国外进口,铅锌资源自给率也只能满足25和40左右,电解铝所需氧化铝全部依赖外购。大量外购物料,价格受制于人,运输成本加大,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积累,老生产系统技术工艺50年来从未进行过大的改造,技术、装备日渐落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资源型产业是白银市的主要支撑力量,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连续15年保持在50%以上,最高时占到85%。然而,在历经近30年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矿产资源逐步枯竭,加之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白银被长期定位为重要原料生产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的有色金属下游工业仅有电线电缆和少量有色金属加工材料。在资源开发型企业的资源黄金时期,白银错过了最有利也最有条件发展下游产品和接续产业的时机。到目前为止,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仍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产品链条短,经济效益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1999年,白银公司资产负债率达114%,辖区内国有工业企业整体亏损8700多万元,全市工业增长率下降到了建市以来的最低点5.4%,经济总量增长率下降到了8。6%。2003年,白银市的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985年白银市恢复成立时的65%,下降到22%,白银公司累计亏损达到47亿元,白银公司已连续10年没有给职工长分文工资,职工人均月收入低于700元,人均收入低于130元的特困职工群体达到2940户。与此同时,与矿产资源相关的18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白银公司、西北铜加工厂等企业的10多万产业工人必须重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和就业再就业渠道狭窄,让白银这座城市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三、白银的生态环境问题白银地处腾格里沙漠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市森林覆盖率仅5.32%,水土流失面积达20196.8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95.75%,年平均侵蚀量约2920万吨。土地沙漠化面积日趋扩大,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4.28万公顷,导致全市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尤其是浮尘、扬沙、沙尘暴污染屡屡发生,2006年春季就达10次之多,近几年有所减少,干旱缺水成为影响白银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白银因矿设企,因企设市,因而在建设初期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发展问题,工业布局很乱,企业与居民区穿插布局,工厂与居民区相连,以白银公司为主的有色金属企业建在城市的上风向。以银光公司为主的化工企业与南市区相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布局更为很乱,白银西区又被规划为工业区,建设了白银铝厂等众多企业,形成了主要工业企业包围城市的现状,空气优良天数一年只有100多天。昔日笼罩在二氧化硫污染中的白银市区白银的大多数工业企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中,企业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设备老化,跑冒滴漏异常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企业自身积累减少,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环保欠账不断加大。设备的进一步老化,导致跑冒滴漏更加严重,“三废” 超标排放,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气污染。白银大气污染属工业和煤烟混合型污染。2005年,全市年排放工业废气699亿标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14.77万吨,其中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0.49万吨,烟尘排放5159吨、硫酸雾排放2578吨、氟化物排放698吨、粉尘排放14730吨。其中,与居民区最近的白银公司冶炼厂是最大的污染源:冶炼系统运行30多年来,从未进行过必要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导致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硫的总利用率不及60%,大量含硫烟气和含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外排,年均排放二氧化硫6.06万吨,占市区工矿企业年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8%,是造成白银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白银公司冶炼厂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市区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年日均值0.2mg/m3左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日均值2倍以上。在非正常生产情况和气象条件不利的条件下,市区二氧化硫瞬时平均浓度最高值曾达到7.643mg/m3,超过国家标准日平均值的49.95倍,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导致白银成为了全省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2002年底,白银公司冶炼厂发生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污染事件,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高达7.36毫克/立方米,比1955年导致5000多人伤亡的伦敦污染事件中的浓度还要高一倍。事件发生后,整个白银市区酸烟弥漫,家家关窗闭户,病弱者住院吸氧,人人怨声载道。仅仅在2004年下半年,白银就发生了7次严重的污染事故,每一次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环保局的电话都会被打爆,电话里的市民情绪激动,有举报的,有抱怨的,甚至还有骂娘的。环境污染,人心思变,这严重影响了白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些知识分子请求调离白银,退休职工纷纷到外地购房,即将退休的职工也托亲靠友在外地买房,白银一平米六七百元的房价都没人要,许多楼盘建成后就成了摆设,一幢又一幢大楼被闲置着。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些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时 “激励”他们:“好好学习,争取早点离开白银。”也有老师对学生的“忠告”:“要想过的好一点,现在就得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离开白银。”但是,更多的人们还是在期盼尽快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在每年的白银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无一不是聚焦环境污染治理,一些老干部甚至还上书国务院和省政府,强烈要求国家出面治理白银的环境污染。工业废水排放量大白银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为。黄河是白银惟一的常年性地表水系,从白银区西峡口入境后由黑山峡出境进入宁夏,流程258公里,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是白银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主要水源。2005年,全市废水排放量32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240万吨,生活废水1850万吨,废水中污染物量为1.3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18万吨、氨氮1129吨、石油15.85吨、铅21.33吨、镉6.59吨、砷43.95吨,加之上游来自兰州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下泄,导致黄河白银段地表水多年处于劣五类水平。东大沟起源于白银公司露天矿的一条排洪沟,在流经38公里后汇入了黄河。东大沟废水排放量为1970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量的61%,成为黄河白银段最大的排污口,排放废水污染物2956吨,占全市57.82%。东大沟沿途汇集了白银公司所属第三冶炼厂、西北铅锌冶炼厂、铜业公司、氟化盐厂和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白银磷复肥有限公司等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以及白银东市区居民的生活污水,这些未经处理的废水,不间断地注入了我们的母亲河。白银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显示:东大沟排放的废水中,悬浮物超过国家标准3.28倍,铜含量超过国家标准8.96倍,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3.2l倍,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8.92倍,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25.68倍。东大沟的废水五颜六色,这些污流汇合在一起,从白银市区流经王岘镇、四龙镇后在四龙镇汇入黄河。而在废水入河口下游200米处就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取水口。由此可见,通过东大沟排放的废水不仅污染了黄河下游,而且直接污染了白银市区居民的饮用水。与此同时,废水排入黄河途中,城郊农民截取东大沟含有大量重金属的工业污水进行灌溉,导致东大沟两岸8000多亩农田土壤被污染,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其次为工业固废利用率低。工业固废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白银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开采、选矿及冶炼加工、煤矿开采、重化工和火力电厂发电。其中工业固废产生量最多的是白银公司,年产生量约150万吨,主要种类为尾矿和冶炼废渣。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约为9000万吨,其中尾矿3300万吨。而白银公司露天矿现存废石、尾矿、冶炼渣中约含铜39万吨、铅锌12万吨、金50吨、银1500吨。所以说,固体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其实,这个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制约,白银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式目前只能以堆放为主,其综合利用率不高。目前,白银公司年产生有色重金属冶炼废渣35万吨,其综合利用率仅为24%,并以26万吨/年速度递增。工业固体废物的长期堆放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受风吹雨淋,工业固体废物还会造成城市周边土壤重金属积累性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含砷废渣属危险固废,一旦被洪水冲进黄河,会严重影响饮水安全。白银市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型城市,它曾经创造出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行业第一的业绩,在上世纪60年代无异于人们心中光环四射的圣殿。但谁也没有料到,历经50多年后,这里圣殿的光环消失殆尽,白银市也似乎陷入“从荒原到城市,再从城市到荒原”这一轮回的厄运:资源逐渐枯竭、空气严重污染、职工下岗失业等问题十分严重。 白银的发展前途看起来已十分暗淡。四、白银市转型的实践科学发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白银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呢?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科学谋划,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白银的实际出发,确定从污染治理切入,实施企业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废弃物排放,同时在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这一方针,发展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这八大支柱产业,打造白银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一)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白银严重的环境污染,让许多初到白银的人感到震惊,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样的环境不适宜人类生活,一方面又被白银人的耐力所折服。当年,有人怕污染影响健康,在白银办完事后赶到兰州的宾馆住宿;有人嫌白银的水脏,到白银出差时自备生活用水。白银在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下要发展,犹如天方夜谭。在全国、全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白银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意见,及时召开全市环境保护大会,制定出台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从污染治理切入,促进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中心。(二)建立健全制度,靠实工作责任白银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约束激励机制、目标责任考核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四大领导班子联系重点污染减排企业制度,将环境质量改善指标纳入官员绩效考评,对没有完成减排目标责任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建立总量削减管理体系,将总量减排削减指标纳入县区、部门和企业目标责任考核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核定所有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每年编制下发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明确减排目标、减排项目、减排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的规定,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争取资金投入,推动污染治理。白银市多次向国家和省上汇报白银环境污染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2005年5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带领执法检查组来银检查时,有关负责人实事求是地汇报了白银环境污染情况和治理规划,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并将白银市污染治理列为全国人大重点督办事项。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先后争取国家级和省级资金十多亿元,即便是在财政面临赤字的情况下,市财政部门也拿出了6000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支持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技术改造。2007年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仅此改造项目,就可年减排二氧化硫4万多吨,减排废水280万吨,减排重金属污染物405吨。(四)狠抓项目建设,强化源头整治。实施空气污染治理成果:建成了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精炼工程、第三冶炼厂ISP工艺“三废”治理工程、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工程、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脱硫工程,以及实施供热改造:建成鸿运热力等4处集中供热工程,拆除分散锅炉85台,改造锅炉除尘器93台,完成122家油烟治理;投资3800万元,并建成了12家电石、硅铁生产企业的环保除尘设施,年减少粉尘2.49万吨,回收微硅粉6000多吨。另外,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焚烧污染治理,也使得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并且实施了黄河流域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完成了白银公司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处理及再生回用一期工程、第三冶炼厂含重金属废水治理改造、铜冶炼含砷酸性废水达标治理技术改造、西北铅锌冶炼厂电收尘改造和稀土公司废水污染治理等项目,年减排废水300万吨、重金属污染物420吨。(五)利用“限批”机遇 ,加快污染整治。2007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流域白银市进行了“流域限批”,白银市委、市政府将“流域限批”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催化剂,认真安排部署,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七条整改要求”, 逐一对照,逐一整改,在两个月时间里解决了预计需要多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对建成投运的238个建设项目进行清查,责令35个未办理环评手续的建设项目停止建设,办理环评手续;责令47个建成项目停产或限期整改,达到整改要求;督促15家超标排放企业限期完善了环保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白银市环境监测站当年11月份监测结果表明,东大沟废水中除PH、锌、氟化物、氨氮4项超标外,其余指标全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国家环保总局在9月底下发关于解除甘肃省白银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限批的通知,肯定了白银市“流域限批”整改工作,提前解除了“限批”。“十一五”期间,白银市筹集治理资金20多亿元,建设完成了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等 84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削减二氧化硫9万吨、化学需氧量3998吨,年均减排工业废水475万吨,有力地保障了环境安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区优良天数达到300天左右,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了100多天,市区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功能区二级标准,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六)以良好的环境促进城市转型在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白银市抓住了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契机,“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革改制,一手抓替代产业培育发展”,以开放开发和项目带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同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有力保障了转型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为两位数,初步走出了“矿竭城衰”的阴影。(七)循环经济迅猛发展。白银市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消耗最小化,资源利用率、资源再生率最大化和排污总量最小化为目的, 在“十一五”期间共向国家申报争取补助资金7。4亿元;有21项循环经济项目列入全省总规划,总投资770亿元;101个项目列入全省第一批争取项目,投资规模189亿元;争取中央财政奖励和补助项目32项,到位资金3。69亿元。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4个园区和白银公司等5户企业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园区和试点企业。(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抢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结合、争取国家资金和招商引资结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由主要依靠资源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资源原材料深加工转变。”依托骨干企业,我市实施了白银公司20万吨高纯阴极铜等一批有色金属工业技改项目;以延伸TDI产业链为主线,大力培育化工产业集群,以TDI为龙头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新格局,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6%。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ISP工艺“三废”治理及技术改造工程(九)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白银公司20万吨高纯阴极铜技改项目、银光公司10万吨TDI、乌金峡水电站、景泰大唐火电一期等新兴项目建成投产,可新增有色金属生产能力25万吨、发电能力230万千瓦。我市有11户企业进入全省工业百强行列,11种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白银被纳入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服务业迅速发展,黄河石林和会师圣地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第三产业附加值达到94亿元,年均增长9.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14.350.535.2调整为11.856.132.1。(十)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来白银投资建设,现已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7个,完成投资175亿元,中材、华电、华能、统一、中集华骏等知名企业入驻白银。招商引资造就了骨干企业,救活了一批濒临破产的企业。与此同时,合理布局企业,由相对分散建设向工业园区集中: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纳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经济开发区、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各类园区成为了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城市扩张的主体空间。(十一)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白银公司通过污染治理,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产生了“裂变效应”,实现了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使得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且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至2011年,累计节约标煤22.6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6.4万吨,减排废水290万吨,回收有价金属1.5万吨。同时,产品产量也由22万吨提高到32.5万吨,销售收入由74亿元提高到240亿元,利润由0.36亿元提高到9.7亿元。其中,重点污染源治理后,白银公司硫酸产量每年增加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5000万元。甘肃稀土公司以“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理念,投资3亿元,实施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的反复循环利用,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效益大幅度攀升,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职工收入成倍增加,成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冲击上市。(十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18.2%;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年均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15.15亿元,年均增长21.12%;一般预算支出由23亿元增加到8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年均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  (十三)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 4.68万下岗失业人员、1.73万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输转劳动力121.37万人次,人均年劳务收入6600元。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  。五、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模式比较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其目的是要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有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不同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所走的路径各不相同,转型的模式多种多样。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目标的差异性,决定了转型模式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色、钢铁、石油、煤炭、森工),决定了转型模式的多样性;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处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转型模式的多样性。(一)国外模式比较从国外来看,德国鲁尔是国家补贴转型模式,在煤炭、钢铁两大产业发生危机之后,德国政府拨款150亿马克,支持发展煤制油和钢铁工业技术改造,使鲁尔区再现生机。日本九州选择高新产业跨越模式: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决定放弃对煤炭行业代价高昂的保护政策,对九州地区大片煤井实行关闭,兴办高新技术工业,使九州成为日本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美国休斯顿采取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休斯敦在上世纪60年代石油开采业整体下滑时,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培育发展机械、水泥、电力、钢铁等多种产业,在休斯顿布点了宇航中心,带动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使休斯顿成为全美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法国洛林实行产业转轨和集聚模式,洛林钢铁工业萎缩之后,以体制转轨带动转型,钢铁公司由国有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国家只保留了9的股份;大量吸引外资,使工业转型与国际接轨。(二)国内模式比较从国内看,被国家列入经济转型试点的马鞍山等城市成功转型,辽源、伊春正在探索各自的转型模式,发展方向也不相同。白银的实践与探索,被新闻媒体和有关方面称为“白银模式”。有专家认为,白银模式是:政府主导、环境切入,资源接续、产业伸替,地企联动,优化结构、科技创新”。北京大学张志强研究员认为:白银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西部地区最具典型代表性,其转型的实践对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白银市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观六、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转型的启示白银市以污染治理为切入,实施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在我国大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可大面积推广,例如:阜新市、抚顺市、石嘴山市、焦作市、萍乡、黄石市、淮北市、铜陵市、铜川市、景德镇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等,这些城市与白银市有相似的建设经历、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n 资源性城市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 资源性城市转型,必须以政府为主导n 资源性城市转型,必须以污染治理切入n 资源性城市转型,必须抢抓政策机遇n 资源性城市转型,必须因地制宜n 资源性城市转型,必须科学选择转型产业参考资料20052012白银市环境公报中国环境管理2010年第六期环境经济2012年第四期白银市循环经济问题研究李巨忠白银市环境文化初探杨文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白银市的实践与探索白银市政研室主编29

    注意事项

    本文(资源型城市——白银市环境污染治理调查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