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六章命题逻辑.ppt

    • 资源ID:2572050       资源大小:466.01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六章命题逻辑.ppt

    第六章 命题逻辑,第三部分:6.5 推理理论,6.5 推理理论,6.5.1 前提与有效结论 6.5.2 证明方法 6.5.1 推理定律和规则 6.5.2 直接证明法 6.5.3 间接证明法,推理,推理:由前提,依据推理规则,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命题逻辑中,前提和结论都用命题公式表示 若前提为:P1、P2、···、Pn ;有效结论:Q 由前提P1、P2、···、Pn推出有效结论Q 证明当前提P1、P2、···、Pn都成立(为真)时,Q成立(为真) P1 P2 ··· Pn Q (P1, P2, ··· , Pn Q ),证明永真蕴涵式的方法:,证明AB: 真值表法 命题(等价)演算法 利用等价公式和永真蕴涵公式证明 假设推理法。(假设前提为真,证明结论必为真) 主析取范式法,所以, P (PQ)( (PQ) Q 1,例1.6.1 证明Q是前提P,PQ, (PQ)的有效结论 证明: 等价于证明P (PQ)( (PQ) Q (1) 真值表法,(2) 命题演算 (3) 利用等价公式和永真蕴涵公式证明,(4)假设推理法 P (PQ)( (PQ) Q 假设P(PQ)(PQ)为真, 则P和(PQ)为真, 所以PQ为假,因而Q为假。即Q为真。这就证明了P(PQ)(PQ) Q。,(5)主范式法,6.5 推理理论,6.5.1 前提与有效结论 6.5.2 证明方法 6.5.2.1 直接证明法 6.5.2.2 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由一组前提,利用一些公认的推理规则,根据已知的等价或 蕴含公式,推演得到有有效的结论。 直接证明法遵循两条规则(TP规则): P规则:前提在推导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引入使用 T规则:在推导中,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公式、永真蕴含着公式S,则S可引入推导中,推理定律永真蕴涵式,A Þ (A Ú B) (A Ù B) Þ A (A ® B) Ù A Þ B (A ® B) Ù ØB Þ ØA (A Ú B) Ù ØB Þ A (A ® B) Ù (B ® C) Þ (A ® C) (A « B) Ù (B « C) Þ (A « C) (A ® B) Ù (C ® D) Ù (A Ú C) Þ (B Ú D) (A®B)Ù(ØA®B)Ù(AÚØA) Þ B (A®B)Ù(C®D)Ù( ØBÚØD) Þ (ØAÚØC),直接证明法例1:,请用直接证明法证明: (PQ), (PR), (QS)RS 证明: (1) PQ p (2) PQ T(1) (3) QS P (4) PS T(2) (3) (5) PR P (6) R P T(5) (7) RS T(4) (6) (8) RS T(7),直接证明法例 2,证明:P Q, Q R, R, (P S) S. /* 逗号“,”和“”的含义相同 */ 证明 (1) QR 利用P规则,引入前提 (2) QR 利用P规则,引入前提 (3) R 利用P规则,引入前提 (4) Q 由(2),(3) ,利用T规则 (5) P Q 利用P规则,引入前提 (6) P 由(4),(5),利用T规则 (7) (PS) P利用P规则,引入前提 (8) PS 由(7),利用T规则 (9) S 由(6),(8),利用T规则,直接证明法例 3,证明(A B) (C D), (D F) E A E /* 逗号“,”和“”的含义相同 */ 证明 (1) (AB)(CD) P (2) (AB) (CD) T(1) (3) (AB)C) (AB)D) T(2) (4) (AB)D T(3) (5) (AB)D T(4) (6) (AD)(BD) T(5),直接证明法例3,证明(A B) (C D), (D F) E A E 证明(续) (6) (AD)(BD) T(5) (7) A D T(6) (8) A D T(7) (9) (D F) E P (10) (D F) E T(9) (11) (D F) E T(10) (12) (D E) (F E) T(11) (13) D E T(12) (14) D E T(13) (15) A E T(8),(14),例 4:请给出下面语句的前提和结论以及推理过程 : 或者天晴,或者下雨。 如果天晴,我去看电影。 如果我去看电影,我就不看书。 我在看书。 所以天在下雨。,推理过程: “如果我去看电影,我就不看书” 但“我在看书” 所以“我没去看电影” 而“如果天晴,我去看电影” 所以“天不晴” 由于“或者天晴,或者下雨。 所以”天在下雨“,或者天晴,或者下雨。 如果天晴,我去看电影。 如果我去看电影,我就不看书。 我在看书。 所以天在下雨。,推理过程: “如果我去看电影,我就不看书” 但“我在看书” 所以“我没去看电影” 而“如果天晴,我去看电影” 所以“天不晴” 由于”或者天晴,或者下雨“ 所以”天在下雨“,M:天晴。 Q:下雨。 S:我看电影。 R:我看书。,MQ,MS,SR,R,Q,SR P,R P,S T,MS P,M T,MQ P,Q T,MQ, MS, SR, R Q,6.5 推理理论,6.5.1 前提与有效结论 6.5.2 证明方法 6.5.2.1 直接证明法 6.5.2.2 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1),设有一组前提P1、P2、···、Pn,要推出结论Q,证明 P1 P2 ··· Pn Q 即证明 (P1 P2 ··· Pn) Q 1 即证明 (P1 P2 ··· Pn) Q 1 即证明 (P1 P2 ··· Pn) Q) 0 利用摩根律,即证明 (P1 P2 ··· Pn) Q 0 等价于证明: (P1 P2 ··· Pn) Q 0 即将Q加入到前提中去,然后证明能推出一个永假式。,间接证明法 例1,证明PQ, QR, R, (PS) S 等价于证明: PQ, QR, R, (PS) , S 0 (1) S P(附加前提) (2) (PS) P (3) PS T(2) (4) S P T(1),(3) (5) P T(1),(4) (6) PQ P (7) Q T(5),(6) (8) QR P (9) Q R T(7),(8) (10) R T(7), (9) (11) R P (12) R R(永假) T(10),(11),间接证明法 例2,证明 (AB)C,CDE, EF, D F A 等价于证明: (AB)C,CDE, EF, D F, A 0 (1) A P(附加前提) (2) AB T(1) (3) (AB)C P (4) C T(2),(3) (5) CDE P (6) DE T(4),(5) (7) D F P (8) F T(7) (9) E F P (10) E T(8),(9) (11) D P (12) D T(7) (13) DD (永假) T(11),(12),间接证明法(2)CP规则,间接证明法的另一种情况是使用CP规则。 设有一组前提P1、P2、···、Pn,要推出结论Q,证明 P1 P2 ··· Pn (AB) 即证明 (P1 P2 ··· Pn ) (AB) 1 即证明 (P1 P2 ··· Pn)(AB) 1 即证明 ( P1 P2 ··· Pn A) B 1 即证明 P1 P2 ··· Pn A B 即所需推出的结论是A B的形式时,可先将A作为附加前提,只需证明B是有效结论即可,CP规则 例1,证明:(A B) (C D), (D F) E A E 根据CP规则,等价于证明:(A B) (C D), (D F) E , A E 证明: (1) A P(附加前提) (2) AB T(1) (3) (AB)(CD) P (4) CD T(2),(3) (5) D T(4) (6) DF T(5) (7) (DF)E P (8) E T(6),(7) (9) AE CP规则,CP规则例2,证明: A (B C), (C D) E, F (D E) A (B F) 证明 利用CP规则,即证: A(BC), (CD)E, F(DE), A, B F (1) A P附加前提 (2) A(BC) P (3) BC T(1),(2) (4) B P(附加前提) (5) C T(3),(4) (6) (CD)E P (7) CDE T(6) (8) C(DE) T(7),(9) DE T(5),(8) (10) F(DE) P (11) F(DE) T(10) (12) (DE)F T(11) (13) F T(9),(12) (14) BF CP规则 (15) A(BF) CP规则,综合练习例1,分析下列事实: 如果我的论文通过答辩,那么我拿到毕业证;如果我拿到毕业证,那么我很高兴;但我不高兴,所以我的论文没有通过答辩。 试指出前提和结论并证明结论为有效结论。 解:令 P:我的论文通过答辩。 Q:我拿到毕业证。 R:我很高兴。 由题意知,前提: (P Q), (Q R), R 有效结论: P 要证明: R (P Q) (Q R) P,例1解,R (P Q) (Q R) P 证明: (1) R P (2) Q R P (3) Q T(1),(2) (4) P Q P (6) P T(3),(4),课堂练习,P276:1 (5)、2 (1)、3 (3),作业,P276:1 (7)、2 (2)、3 (2)、4,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六章命题逻辑.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