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4.1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练习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20190122422.doc

    • 资源ID:2615564       资源大小:1,001.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物理上册4.1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练习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20190122422.doc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知识提要1声音传播的过程: 声音靠介质传播,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进行传播的。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声源振动引起周围介质的振动,这些随声源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它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速一般比在气体中大。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当温度不同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相同。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速度为340 m/s,而在25的空气中速度为346 m/s.3人的听觉器官的构造及感知声音的过程: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A.有声波到达人耳 B.人的听觉器官正常 C.声音的高低和大小适度.分级导练双 基 园 地一填空题如图4-3所示,图甲为某演员正在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产生的;图乙为某同学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甲乙图4-3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3.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 造成的音响效果。图4-44.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汽车和机械修理工常常用木棍(或者尺子、螺丝刀等)的一端顶在运转的机械外壳上,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就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机械内部的异常杂音;间谍把铁块按在墙壁上,再将自己的耳朵贴在铁块上,就可以听到隔墙的谈话声.这些都是因为_也能传声.5.如图4-4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能看到左边音叉旁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会 ;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实验,则会看到 ,这是因为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及其他组织传给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7.双耳效应是指人们依靠听觉能够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回声定位的主要因素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和_的差异. 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就是因为_。8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_产生声音,_的传播,_的振动三个阶段。9.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1) ;(2) 。二选择题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但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2一个人站在平行的两峡谷之间,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 s和0.7 s后听到回声。若声音当时1 s内传播330 m,则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A.165 m B.198 m C.221 m D.330 m3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空气水金鱼 B空气水金鱼C鱼缸水金鱼 D水金鱼4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A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B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C固体传播声音比较完整 D固体传播振动均匀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能听见( )A两次响声,它们依先后次序是由铁管,空气传来B两次响声,它们依先后次序是由空气,铁管传来C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地反射D无法判断6 .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C.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D.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轰鸣声7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宇航员将乘坐宇宙飞船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8.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9.用左手握住一支铅笔,放在眼前约10 cm处,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然后把左手中的铅笔用牙咬住,再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人听到的敲击声,声音较大的是( ) A.用左手拿住时 B.用牙齿咬住时C.一样大 D.无法判断10.邮局电话亭是用玻璃制成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能很好地吸收声音 B不能传播声音C能很好地反射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1.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俗称燕子泥。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 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D.以上都对 12.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C.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判断更准确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实 验 探 究1学过本节知识后,有同学提出如下问题:能否通过皮肤、肌肉传导声波,使人听到声音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在你设计实验时,要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2小红为了参加歌唱大赛,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所唱的歌,以便改正某些不足之处,可是在放她自己的录音时,小红总是觉得不太像自己的声音,为此她感到迷惑。你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3下面是初二(3)班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 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分别用其实材料完成上述步骤。提问: 小明是通过 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 ; 。应 用 创 新1.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2.某司机驾驶汽车穿过山洞后以54 km/h的速度向远离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4 s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此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3.据说,法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用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说贝多芬这样做的道理.4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物理上册4.1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练习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20190122422.doc)为本站会员(无敌斩)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