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WPS文档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花古诗二首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191128.wps

    • 资源ID:2620284       资源大小:2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WPS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花古诗二首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191128.wps

    古诗二首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 3 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江畔 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 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所见。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 量)、压枝低(繁茂)等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 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 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 彩。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 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 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另外学生生活在市 区,对繁花似锦的景象印象不深,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利用好图画,唤起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回忆 和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 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 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 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 句。(配乐范读古诗) 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课件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 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 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 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1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 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 繁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 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 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 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 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三、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 四、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 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1)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 园”“、 不值”:诗人 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 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 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 应该”,这里指 “大概”“、可能”。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 坏。我 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 伸出墙 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屐齿/ 印/ 苍苔,小扣/ 柴扉/ 久/ 不开。 春色/ 满园/ 关/ 不住,一枝/ 红杏/ 出/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 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 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 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五、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 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 “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 翻译”,最好是字字落实,有的也 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前两个是基本要求,第三则是对古诗 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 “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 想象意境,体 会感情”:第一,要借助图画、音乐来创设和渲染情境,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把学生带 入诗的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第二,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 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到的内容,说说游园不值中描绘的景象,注意说出感受到的诗 人当时的心情。以求真正领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只有进入意境,才能有感情地朗读。 3

    注意事项

    本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花古诗二首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191128.wps)为本站会员(无敌斩)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