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年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精品教育.doc

    • 资源ID:2690011       资源大小:41.5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精品教育.doc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摘要】游戏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有具体性、虚拟性、趣味性、自主性、社会性等特点,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对幼儿发展有重要意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游戏能促进幼儿生理发展;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能加速幼儿社会化进程;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要实现游戏的这些应用价值,必须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而这种指导离不开教师。当前,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存在的问题有:对幼儿游戏干涉过多,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忽视传统游戏的重要价值;游戏指导方式缺乏个性化、差异化;游戏难度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发展水平;游戏评价缺乏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自由,允许孩子自由选择;保护儿童的活动游戏,让游戏回归儿童的世界;对幼儿游戏实施差异化指导;适当调整游戏难度;游戏评价适度,方式合理。【关键词】 游戏;社会化;差异化指导;游戏评价一、游戏及特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工作”。所谓游戏,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其特点有:(1)具体性,游戏总是由具体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构成;(2)虚拟性,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映现实的活动,其情节和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代替物的使用,都是象征性的;(3)趣味性,游戏形式一般都是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能使儿童主动参与;(4)自由自主性,游戏过程中,儿童自愿选择游戏内容、安排游戏进程,按自己的体力、智力和能力进行各种活动1;(5)社会性,游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儿童游戏的基本源泉。借助游戏,儿童学习成人社会生活经验,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游戏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果把生活视为一个活动系统,那么,幼儿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2。正如皮亚杰所言,“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幼儿喜欢游戏就如同他们渴望阳光和空气那样自然。马卡连柯说得好: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的能力3。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重要应用价值,这种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一)游戏能促进幼儿生理发展游戏活动中,既有全身活动的游戏,也有局部运动的游戏,这些活动可以使幼儿身体的系统和器官得到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加速其肌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其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且锻炼他们的基本技能,协调运动机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整合性发展4。如“跳绳”、“脚尖脚跟脚尖踢”、“舞龙灯”“揪尾巴”等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大肌肉动作;“翻花绳”、“吹羽毛”、“弹蚕豆”等,能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协调。(二)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需要的表现,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这种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同时,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王振宇认为,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第一个作用是促进象征性功能的发展。象征性功能是由“信号物”与“被信号物”联合构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如在“开汽车”游戏中,“信号物”是椅子,“被信号物”是汽车。此类游戏包含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等因素。象征功能的发展使儿童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复现并反映种种社会事件、人物和地点,同时促使象征性游戏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第二个作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通常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的日常行为表现,游戏凝聚和孕育着幼儿发展的所有趋向。幼儿游戏必然要与人、与事、与物接触,面对不同的游戏工具、成员、方式、规则等,欲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得到满足,唯有参与游戏的幼儿调动各感知觉器官,准确观察,协调行动,方能保证游戏成功,达到目的。大量而丰富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的眼手协调性、视觉记忆、视觉差异、视敏度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例如穿扣子游戏,可训练幼儿的眼手协调与视觉技能;假扮厨师为客人做饭游戏,可增强视觉记忆技能;结构游戏,可促进幼儿手脑并用所有这些,其目的在于通过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他们的思维。(三)游戏加速幼儿社会化进程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相互作用,适应社会并吸收社会文化,从自然属性的生物人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属性、为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5。儿童社会化即获得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游戏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具体表现在:1、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要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己与他人、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使自己的行为能为同伴接受。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从共同的行为规则,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幼儿在成人创设的游戏环境、提供的游戏机会中,使得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2、强化幼儿角色意识和角色规范 这一点从角色游戏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儿童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规范,首先是从家长、幼儿园的教师那里接受的,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感觉到的。这种过程对儿童来说仅仅是一种感受,而角色游戏则是把这种感受变成自己参与其间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他们按照自己所能理解的社会需要承担角色,并把某种社会角色最主要的品质加以形象化,在游戏中生动地再现各种不同角色行为,表现幼儿对角色及其规范的认同,并且逐渐将这种社会角色规范由外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品格的趋向6。在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也使幼儿的行为必须与角色行为相吻合。如果他们的行为不合适,其他儿童也会提出异议。游戏中的规则大多不是事先制订的,而是在游戏过程中制订的。这种规则制订过程给儿童提供了一个了解规则的机会。这样,幼儿不仅学会制订了规则,还了解了规则的含义。角色游戏会发展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幼儿时期,由于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缺乏转移“社会视角”的能力。而角色游戏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必须从思想上尽量地摆脱自我,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看待周围事物,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认识角色的义务、职责和角色规范,不断演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促进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3、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在所有的游戏形式中,角色游戏是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意识的理想形式,在游戏中可以摆脱成年人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创造活动。在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评价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从而使自我评价的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取得成功,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在活动中帮助弱者,同情心加强,责任感提高。此外,有的幼儿还会由于特别喜欢某些角色而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其行动,甚至以某角色自居,开始萌生初步的自我理想。(四)游戏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一般地,情感的产生依赖于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亲身体验,但由于幼儿年龄、活动方式、活动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亲身体验所有情感7,因此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就成为培养幼儿良好情感的重要途径。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既是情绪的主体,也是游戏的主体。它们总会带着一定的情绪去参加游戏。在游戏中,他们的情绪变化往往受到游戏活动的制约,通常会随着游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游戏活动中的假设情景会使他们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如高兴的、失望的、忧虑的等,这为他们以后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础。 2、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幼儿的意志一般较薄弱,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的规则要求而表现出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许多角色游戏中,他们担当一定的角色,要把自己当作别人来考虑,这时,他们既是别人,又是自己,但必须按角色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增强了情绪的控制能力。同时,日常生活中,幼儿不可避免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游戏是它们表达、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幼儿因不舒服不想吃饭,但教师却要求他把饭吃完,幼儿可能会将自己对这事的不满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出来,他会对娃娃说:你不想吃,就别吃了。幼儿在游戏中,发泄了自己的消极情绪后,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情绪体验,从而淡化消极情绪。3、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游戏与劳动对幼儿来说联系甚密,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对劳动者的尊敬,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并使他们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幼儿最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可以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加入许多劳动的动作,比如给娃娃穿衣服、做饭菜、洗碗、打扫卫生等;在“小吃店”的游戏中,可以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各种糕点,还可以模仿营业员热情接待顾客;在各种结构游戏中,可以引导幼儿坚持较长时间,学习工人叔叔造房屋等。4、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情感。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的发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谦让等奠定重要的基础。由于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阶段,他们难于自觉地从他人的立场去理解别人,难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如果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同情心,他们往往会变得冷酷,甚至残忍;利用游戏可以使幼儿进行角色换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引导他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关心残疾人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相应的角色,体验残疾人的痛苦。同时因势利导地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使幼儿同情残疾人并懂得做出相应的行动。对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出现的争抢玩具、独占玩具的现象,教师可让幼儿谈谈玩具被抢或没有玩具的感受,从而使其他小朋友了解别人的不愉快,从而理解别人的需要;并启发幼儿应该怎样玩玩具,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并诱导幼儿产生助人及分享等良好行为。三、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幼儿早期的学习更多地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幼儿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他们的学习大多是发生在自发的活动和游戏中。但幼儿自发游戏同样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8。当前,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指导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幼儿游戏干涉过多,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注重他们自身发展需求;(2)忽视“踢毽子”“过家家”“跳皮筋”等传统游戏的重要价值,过度关注智能化、电动化游戏;(3)游戏指导方式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差异化;(4)游戏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发展水平,难度太低或太高;(5)缺乏良好地游戏评价。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需要注意:(一)尊重孩子自由,允许其自由选择正确认识和了解幼儿,就必须尊重和发展他们游戏的天性,这也是顺利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孩子有权利玩耍和嬉戏,有权利在游戏中探索和创造,应该得到成人的尊重、呵护与引导。成人完全没有理由剥夺孩子的童年,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处在没有游戏的阴影之中。教育要真正在儿童身上达到预期效果,就不能无视和抵制儿童游戏,必须取得儿童内心的认同。只有出自自己内在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根据细心观察,鼓励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教师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适当的言语,尽可能地蹲下来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兴趣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引发游戏主题时,可利用出示游戏材料、设置游戏场景或直接征求幼儿的意见等方式,启发幼儿玩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要善于启发幼儿理解角色、认真而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结束游戏时,也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不要因为时间到了,马上命令或要求幼儿结束游戏,应该视游戏的内容与情节的发展而灵活把握,可与幼儿协商,如收玩具、整理场地需要时间较多的那组,就与他们商量是否可先结束游戏;有的游戏开展得很好,幼儿兴趣很浓,如果场地、时间允许,也可让他们多玩一会。总之,要与幼儿达成共识,使幼儿自然、从容、愉快地结束游戏。(二)保护儿童的活动游戏,让游戏回归儿童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游戏和生活具有互生性。如果脱离了儿童的生活,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游戏将不成为游戏。儿童游戏应该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活动游戏不仅能增进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也能满足儿童爱动、好奇的天性,还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努力更新和转变观念,吸收传统游戏的精华,将它们适当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既要发挥现代游戏的优越性,又要巧妙结合传统游戏的长处,以弥补现代游戏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游戏环境和氛围,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儿童是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发展的9。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应善于通过观察和聆听,从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调整和变化环境,将游戏引向纵深。教师必须为儿童提供安全、卫生、美观、整洁有序、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只有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儿童才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三)实施差异化指导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每个幼儿的游戏世界也是不同的,教师整齐划一的指导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师需要真实地掌握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给予差异化指导。例如对于那些游戏主动,但游戏内容单一,长时间只选择一种游戏并饶有兴趣地重复游戏的孩子,可能这种游戏正是他的强项,在游戏中得心应手,有愉快体验,这导致他们不愿意去尝试自己相对较弱的游戏,此时教师应该“强项带动弱项发展”的方法,一方面,丰富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进一步获得成功,将自己的强项玩的更精彩;另一方面,鼓励幼儿拓宽自己的游戏空间,尝试不同的游戏内容,如爱动手操作却怕开口交往的,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可以由他自己向同伴介绍创作的成果、交流自己的想法等。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喜欢自己摆弄玩具,不愿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予更多地耐心和等待,一方面主动与他们接触,以获得他们信任,让他们在感受到被别人重视的同时产生大胆表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身的游戏行为为他们提供模仿的范型,鼓励他们尝试与同伴交往,体验与同伴互动的愉悦。(四)适当调整游戏难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游戏难度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幼儿普遍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但是难度太高,幼儿无法完成,也不能引起其兴趣,因此教师应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适当调整游戏难度,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体会到挑战的喜悦。调整游戏难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材料本身操作的难度。例如一次某小朋友过生日,送给其他每个小朋友一个智力玩具“T字之谜”(四巧板)。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游戏,孩子肯定觉得很难。但是如果降低游戏难度,孩子可能会喜欢。于是老师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先用四巧板拼出T字、菱形、箭头、小房子、花瓶等图案,然后将它们放在纸上描出轮廓线做成提示图卡,并在图卡上按难易程度标出序列号。有了这些提示,降低了拼图的难度,孩子们有了成就感后,不断接受这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二是调整游戏规则所带来的难度10。如在活动“小银行”中,有很多孩子对“取款”这一过程情有独钟,为了取点钱要在银行门口排上好长时间的队,他们也毫不介意,还在队伍里有说有笑,耐心等待。针对这种状况,老师提出新的游戏规则:每次取款的金额不得超过10元,每个孩子的帐户不能透支20元。这样一来,既避免了“银行”这一区域总是爆满,也为培养幼儿正确的金钱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限制为幼儿的游戏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其行为的目的性更强。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饱含着思维的游戏内容更有吸引力。(五)游戏评价适度,方式合理游戏评价是教师了解游戏开展的基本情况、有效指导和深化游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些教师对游戏评价简单理解为表扬儿童,或者评价哪个儿童游戏做得好或差,但实际上,游戏过程中,儿童也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评价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对话讨论,同伴之间和师幼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与分享。同时评价也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放弃过程。在活动中适度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对幼儿的伤害也是极大的。比如,一次结构游戏时,一名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老师看了一眼就说:“啊!真棒!最能干了!”接着其他的小朋友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老师也给了同样的答复。不一会儿,最先拿作品给老师的孩子就说:“老师,你不是说我最棒!我最能干吗?为什么又说他们最棒呢?”这就是不当的评价方式惹得祸。教师在进行游戏评价时,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巧妙评价,激发幼儿创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让幼儿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及应该如何去努力。8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精品教育.doc)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