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S部第2章心理学专业词汇.doc

    • 资源ID:2726713       资源大小:62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S部第2章心理学专业词汇.doc

    S部 第2章桑田芳藏 (1882-1967)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鸟取县仓吉市。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后入研究院。1910-1912年留学德国,随冯特从事民族心理学研究。1913年回国后,任教于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以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文获文学博士学位。1926年继松本亦太郎后,任东京帝国大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教授,直至1943年退休。19371940年任文学部长、评议员。19411943年任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名誉教授。后任大阪大学法文学部和文学部部长、名誉教授。1947年任日本心理学会理事长,卸任后为该学会首位名誉会员。专长民族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除将欧洲民族心理学介绍到日本外,还阐述个人在这方面的构想,提出心理发展的三项法则:结合律、分节律、变形律。在日本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为日本民族学会理事、日本学术振兴会委员、日本民族学协会顾问、哲学会评议员。著有宗教心理学方面的詹姆斯和冯特(1913)、人文发展心理学(1916)、灵魂信仰与祖先崇拜(1916)、民族精神的发展(1931)、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1931)、文化和国民性的心理(1935)等。丧亲咨询 (bereavement counseling)心理咨询之一。为因亲人丧故而长期悲伤者提供心理援助,使其面对现实,减轻痛苦,开始新生活。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就开始应用“热线电话”、“寡妇互助小组”、“家庭互助小组”等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丧亲者渡过难关。70年代以后,“忧伤小组”成为主要服务模式。该小组的基本活动是,将丧亲者归类分成不同的小组,如丧失配偶组、丧失父母组等,它们在经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的指导下,每星期活动1. 5小时2个小时,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目标,第一个月以认识丧亲以后的情绪规律、心理适应过程和分担忧伤为主;第二个月着重于成员间的体验交流,互相帮助;最后一个月着重面向未来,重建生活价值和目标,逐步摆脱感伤,使丧亲者最终适应新的生活处境。其间咨询者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如写日记、写信等。丧失 (loss)个体在心理、社会和生理方面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心理、社会方面的丧失,如失业、失去家人、破产等;生理方面的丧失,如机体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失去。任何一种丧失,都可引起人们情绪反应。个体一旦感到失去了对自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便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内心感到不安、无可奈何及悲伤,严重者可导致某些精神障碍。丧我 庄子用语。指忘掉自我(包括形体与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境界。为修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子綦日: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意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取消自我意识的一种无意识状态。搔头 (head scratching)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用指(趾)甲挠头皮的动作。早期习性学家描述过鸟类有两种搔头的姿势:(1)“从前面”搔,即脚趾从胸前抬起达到头部;(2)“越过肩”搔,即脚趾越过肩关节到达头的后部,同侧翅膀下垂。后一种姿势常常使幼鸟的身体失去平衡。有四条腿支持身体的哺乳动物前腿落地,后腿只须越过肩部即到头的后部,有的动物即使后腿能直接够到头部,也用这种方式。许多习性学家认为这种方式是从爬行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但有两种事实不利于这种解释。(1)上述两种方式在灵长目动物和高等级鸟类之间的分布多少有点随机性,不能说明哪种方式在系统发生上更古老,即使在系统发生上很接近的物种,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2)某些鸟类的幼鸟采用前一种方式与成年鸟越过肩的方式不同。按重演论,前者似乎更古老,但后者的起源和生物学意义无法解释。扫除现象 (wipeout phenomenon)片面音乐审美教育造成的一种现象。英国学者班姆伯格尔1982年在研究儿童的音乐表征的发展时提出。班姆伯格尔发现,学校音乐教育鼓励规范的音乐理解,而这种理解是以牺牲音乐直觉为代价的。当儿童习得了阅读和书写标准的乐谱时,他们同时也似乎失去了对节奏的直觉感受。扫描策略 (scanning strategy)亦称“部分性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在概念形成中,个体将第一个肯定的概念实例中的部分特征作为初始假设,然后在其他概念实例出现时,保持或改变假设以和这些实例相一致。若以后出现与假设一致的正例,则坚持初始假设;若出现与假设不一致的反例,也不能完全推翻初始假设,而只能改变初始假设,采取与过去所有实例相一致的新假设。分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两种。色氨酸 (tryptophan)亦称“-氨基-吲哚丙酸”。氨基酸的一种。为人体所必需。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在血液中,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再通过细胞膜进入5-羟色胺神经元内。在血浆中,分游离的和结合的两种。游离的约占总量的10%20%,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约占总量的80%90%。其中,游离的更易被载体转运而进入脑内。在各种蛋白质中含量较少。脱氢脱羧后形成的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激素。在动物体内分解形成烟酸,可以补充食物中不足的烟碱。5-羟色胺生物合成的前体。在色氨酸羟化酶和氨基酸脱羧酶作用下,转变为5-羟色胺。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重要递质。色氨酸羟化酶 (tryptophan hydroxylase)色氨酸合成5-羟色胺所必需的酶。以四氢生物喋啶为辅助因子,Km为3×10-4M,是5-羟色胺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因子,抑制TrPH的作用,使脑内5-羟色胺显著减少。色饱和 (color saturation)即“饱和度”。色彩的视觉感受 (visual sense of line)美术形式感的一种。首先,色彩具有不同的倾向性。红、橙、黄等色给人以热烈、兴奋之感,被称为暖色;蓝、绿、青等色给人以寒冷、沉静之感,被称为冷色;灰、白、黑、银、金等色无明显的倾向性,给人视觉,0理上造成的感觉是温和适中的被称为中性色。其次,色彩在色相上变化极为丰富,各种色相在人的视觉上又有不同的情感倾向,而且随着明度和纯度的变化,这种情感倾向也在发生变化。如大红色有热烈、兴奋的感觉,但随着其明度的增加。原有的情感倾向就会被娇美、活泼的粉红色的情感意义取代。色彩纯度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更大。鲜艳的高纯度色彩,总会给人开朗、欢快、热烈、纯真的视觉效果。灰暗的、低纯度的复色则给人沉闷、忧郁、压抑的感觉。第三,色彩还富有一定的个性倾向,人们赋予其以各种象征意义。如红色既使人联想到甜美的果实、鲜艳的花朵也会同血与火相联系,因此它象征着欢乐和生命力,但同时又象征着危险和恐惧;黄色象征着光明、温暖和辉煌;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和安慰;蓝色是沉静、智慧和忧郁的象征;紫色则是高贵、富有和狠毒的象征;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坚贞色彩的象征意义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认识、运用色彩的经验积累和民族传统习惯的产物。在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一定的差异。同是白色,西方作为婚礼服色,而中国古代则作为丧服色彩。黄色在中国代表华贵和权势,为帝王之色,而西方基督教却认为是卑劣、奸诈的象征。色彩三要素 (three element of color)色彩具有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重要特性。色相,即色彩名称所指代的对象,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明度,又称光度,主要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既可指某种色彩受光后的明暗变化,又可指各种不同色彩之间相互比较的明暗程度,如光谱中,黄色最明亮,橙色次之,紫色最暗。纯度,指色彩的饱和程度或纯净程度,一种颜色在饱和状态时就是该色相的标准色,若掺入其他颜色,其纯度就随之降低。色彩适应 (color adaptation)亦称“色调适应”。人在颜色刺激下的视觉变化。视网膜某部位对产生某种色调的光线的强度减弱并持续一段时间的适应。这时,该色调不再保持原有饱和度。如果接着有非彩色光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同一部位,会产生负后效。如先在日光下观察物体的颜色,然后在白炽灯下再次观察;会感觉此物在白炽灯下略带黄色,但几分钟后,就会感觉室内光线逐渐变白,物体的颜色逐渐与在目光下看到的一样。人适应某一色光后再观察另一颜色,另一颜色会带有适应光的补色成分。色彩调和 (harmony of color)在绘画艺术中,把具有共同的、相互近似的色素进行配置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效果。分两类:(1)类似色的调和,指以性质接近的色彩相配置时,作纯度和明度的改变,使其达到有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形成的统一协调的效果;(2)对比色的调和,指两种性质相差较远的色彩,尤指色环中位置相对的两种色,即补色,通过某些特定方法和规律进行配置而取得的协调效果。色带 (color zone)即“颜色视野”。色调 (color melody,color hue)颜色基本特征。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波的视觉效应。70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红色,62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橙色,58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黄色,51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绿色,47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蓝色,42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紫色等。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征。光源的色调决定于其发射的主波长,物体表面的色调则取决于其反射的主波长。色调恒常性 (hue constancy)即“颜色恒常性”。色调环 (color circle)一译“色环”。色觉原理表示方法。孟塞尔颜色立体模型圆周的环圈(见下图)。可很方便地用于表明颜色光混合的各种关系。若在色调环的任何一点取一种颜色,使它与对边的颜色混合,如将黄色与蓝色混合,则产生白色或灰色;将色调环上任何相邻的两种颜色混合,则可得到介于两者之间的颜色,如将红与黄混合,可得到二色连接线上的各种颜色。色度 (chromaticity)颜色视觉的指标。颜色混合中三原色的比例系数。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混合的比例来表示其色度。其公式:(Cr(R)+g(G)+b(B)。式中(C)代表某一被匹配的特定颜色,(R)、(G)、(B)代表三原色红、绿、蓝,r、g、b代表三原色对应的比例系数。“”代表在视觉上颜色的相互匹配。可通过查对色度图来求得。色度计 (colorimeter。)视觉实验仪器。用于测量视觉色度。通常分为目测色度计(目视色度计)和光电色度计。前者利用人眼对颜色和亮度进行目测匹配,使用方便,但受测试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对饱和度较高的颜色不能匹配。后者根据一定的光电原理制作,可分光谱光度测色仪和光电积分测色仪两大类。光谱光度测色仪通过对待测物体进行光谱光度的测量,测得其光谱反射率或光谱透射率,进而得出物体色的三刺激值和色度值。典型的有光学平衡式光谱光度计和电子平衡式自动测色仪。光电积分测色仪利用特定的具有光谱灵敏度的光电积分元件,直接测量光源色或物体色的三刺激值或色度值。包括光电色度计(如亮度色度计)和色差计等。光电色度计使用方便,测量较准确。任何色度都可用公式将红绿蓝三种基色成分转化成z、y、z值,直接表示在国际通用的色度图(即国际照明委员会1931年色度图)上,许多新型色度计可以直接显示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图上的z、y坐标值,从而求得所测颜色的波长等。色度图 (chromaticity diagram)根据三原色原理制作的由各颜色三维坐标中的两维坐标(如z,y坐标)构成的平面图。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31年制定了典型的CIEl931色度图(如图),图中横坐标为z色度坐标,相当于三原色中红色的比例;纵坐标为y坐标,相当于三原色中绿色的比例。图中没有表示的三原色中蓝色的比例z,可由z=l-(z+y)公式求出。CIEl931色度图为马蹄形图。任何一种颜色在色度图上都由一个确切的点表示。图中曲线上的各点代表了400纳米700纳米可见光谱饱和度最大的纯光谱色。蓝紫色波段在图的左下角,绿色波段在左上角,红色波段在右下角。连接400纳米和700纳米的直线代表光谱上没有的由紫到红的颜色。不在曲线上的、在马蹄形图内的各点代表由几种光谱色混合而成的各种混合色。 色度学 (colorimetry)涉及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心理物理和物理光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颜色视觉的规律、颜色的标定、颜色的测量理论和技术。具体包括颜色视觉、CIE标准色度系统、测色仪器及颜色测量、同色异谱现象、孟塞尔颜色系统、光源的色度等问题。它的建立使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法确切表达的颜色特征,成为具有具体指标能够精确测量的科学研究对象。色环 (color circle)即“色调环”。色混合函数 (color in mixture function)即“颜色方程”。色觉缺陷 (chromatic deficiency)即“色盲”。色轮 (color wheel)亦称“混色轮”。视觉实验仪器。用于颜色混合实验。由色盘、动力装置(变速电动机)和计速装置构成。使用时,将要混合的一些不同的彩色纸放在色盘上,并按预定比例调整其面积(依据圆周角度数调整),然后打开开关,使色盘依一定转速旋转,当转速超过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后,便产生一种稳定的混合色。还可用于颜色的饱和度、明度实验,以及螺旋后效、闪光融合等实验。色盲 (color blindness)亦称“色觉缺陷”。不能正确辨别某些颜色或所有颜色的视觉现象。患者中男性较多,约占男性人数的8%;女性较少,约占女性人数的0.5%。按产生机理可分为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先天性色盲占绝大多数,产生原因多半是X染色体上缺少必要的色觉基因。后天性色盲往往与视觉系统某些疾病和维生素缺乏等后天的因素有关。按辨别颜色的多少,又可分为局部色盲和全色盲两种。局部色盲又称二色视觉或部分色盲,有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红绿色盲又可分为红色盲(甲型色盲)和绿色盲(乙型色盲)。红色盲将红与蓝绿色混淆,并将两者都看成是黄白色。绿色盲将紫红和绿色混淆,并把两者都看成是黄白色。蓝黄色盲相对较少,它将蓝紫与绿黄混淆,并把两者都看成是灰色。若分辨某种颜色的能力较弱,称为色弱。参见“色弱”。色盲测验 (color blindness test)颜色视觉测量工具。用于鉴别色觉异常情况。包括颜色命名测验、匹配测验、混淆测验和实验室测验等。颜色命名测验比较简单,即要求被检查者对颜色命名。但不能分辨出色弱或二色视觉异常者,因为他们能用正常色觉者同样的词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颜色。最有名的是斯蒂林1889年设计,石厚改进的色盲测验。前者设计了假性同色表(即利用各种色觉异常者容易混淆的色斑组成的不同的文字和图形),后为石厚改进为假性同色测验板。该测验板由颜色相同明度不同的色点排列成数字或图形。色盲患者因色觉异常但明度正常而常被同明度的色点组成的认读文字或图形所吸引,忽视相同色调的图案画面,导致错误答案。斯蒂林和石厚的色盲测验在1929年第13届国际眼科学会会议上规定为检查色觉的必用工具。该测验无法区别色弱和二色视觉的差异。内格尔色盲测验则根据光电比色计直接混合色光来检查被测者对各色的匹配状况,以鉴别色觉正常与否。能区别色弱和二色视觉的差异。新近使用的是根据DB贾德人眼视觉分类设计的测验。该测验把人眼视觉分成三种变数,三种变数又分成十一种情况,不仅能区分色弱和二色视觉,而且能区分各类色盲。色盲测验图 (pictures of color-blindness test)一译“色盲检测图”。颜色视觉检测工具。由一套检查被测者是否患有色觉异常的系列图片构成。各图片由不同颜色和光度的圆点组成。其原理是利用色觉异常患者能辨别光度,而不能辨别颜色这一特性。设计图片时,将同光度但不同颜色的点组成一种数字或图形,不同光度但颜色相同的点组成另一种数字或图形。正常人很容易按颜色辨别出数字和图形。色盲患者辨别出来的是相同光度但不同颜色组成的图形或数字。早期著名的色盲测验图是斯蒂林和石厚的图形。利用它能检查和区分出十余种色觉异常和色盲。色盲检测图 (pictures of color-blindness test,)即“色盲测验图”。色品 (chroma)即“饱和度”。色情 (1ust)书籍、图画、雕刻、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中引起性刺激的言语或行为表现。会败坏和腐化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使之在性关系上犯罪。沙利文认为,色情不是用他人来满足性欲,而是由生殖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即使他人成为某人的淫欲对象,色情也只是自动的性爱行为。亦会与亲密人物形成持续的同性或异性的性爱行为。在青少年中最为强烈,色情行为企图可能被权威人物否定,导致焦虑,从而削弱自信心。基于此,沙利文认为色情是自信心和个人价值观的对立面,也可能成为亲密的对立面。色情文艺 (pornographic literature)利用文学、音乐、电影、电视、舞蹈、戏剧、录音、录像等形式,描绘、渲染低级庸俗、诲淫诲盗、色情怪诞、凶杀等内容的文艺作品。由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诱惑力,对于富有好奇心和性成熟等心理特点的青少年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青少年处世经验不足,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尚未形成,美感、道德感模糊不清,对于色情文艺缺乏鉴别、批判能力,容易受其毒害。色情性反应 (response of pornography)色情文艺引起的心理活动及其神经过程。以文学、音乐、影视等形式表现的色情情节作为刺激,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及其神经活动,其过程首先是各种形式的色情刺激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再经传入神经通路传人大脑,产生大脑皮层相应的兴奋活动,引起个体在脑中产生不健康的联想和幻想,进而产生满足色情要求的愿望;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活动,引起皮下情感中枢的兴奋,这种兴奋的传导可引起性器官的性冲动,其冲动反馈到大脑皮层又产生一种性冲动的情绪体验。这种复杂的色情刺激对于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认识活动和情感体验。道德观念强、道德感占优势的人,对于不健康的联想、幻想,自行分析、评价、暗自批判,能较好的通过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对皮下神经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制约,从而自行控制,及时纠正邪念,抑制不良行为;缺乏道德观念、意志薄弱的人,在强烈的性冲动反馈到大脑皮层时,不但不能自行批判、自我控制,反而为满足欲望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而产生主动的色情行为,这是许多色情犯罪的主要原因。色弱 (color weakness)亦称“异常三色视觉”。颜色视觉缺陷。能辨认颜色但感受性较低的轻度色盲。色弱患者对颜色辨别能力较差,只在颜色比较饱和时才能看到颜色;只在波长有较大差别时才能区分色调的变化。较常见的是红色弱(甲型)和绿色弱(乙型),蓝色弱极为少见。红色盲对红色的辨别能力较差;绿色盲对绿色的辨别能力较差。色弱患者多为男性。色温(color temperature)亦称“光源颜色温度”。光源色表定量指标。光源温度与黑体(或完全辐射体)颜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即在可见光谱内,光源的相对辐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与黑体辐射相对光谱能量分布曲线完全相同时黑体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当黑体被加温时,其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光谱功率大小及分布取决于它的温度。随着温度的提高,它辐射的相对功率分布的峰值由长波向短波方向移动,相应的颜色也由红、黄、绿、蓝依次变化。若某光源的色表与黑体加温到800开时的光色相同,则该光源的色温就是800开。可利用CIE 1960 UCS图上的黑体轨迹和等温线计算,可用色温计测量。色诱导 (color induction)亦称“诱导色觉”。视知觉现象。对某一物体颜色的知觉受到另一物体颜色的影响,使其邻近的灰色变为其补色的现象。由颜色对比中的同时对比造成。如,在一块红色背景上放一小块灰纸,几分钟后这块灰色就会变得略带绿色;若背景是蓝色,灰纸就会变得略带黄色;若背景是青色,灰纸则会变得略带紫色。瑟斯顿 (Louis Leon Thurstone,1887-1955)美国心理学家,心理测量学的创始人之一,因素分析法的首倡者。生于美国芝加哥市。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为发明家爱迪生的助手,1914年转向研究心理学。1917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建立心理测量实验室。后任卡内基理工学院教授和心理系主任达8年。1924年返回芝加哥大学任教达28年。1932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6年创建心理测量学会并任首任主席。193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52年起任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测量实验室首任主任(该实验室后以瑟斯顿的名字命名),直至去世。其主要成就有心理能力理论、多元分析及态度、社会判断和人格测验等。否定斯皮尔曼智力结构二因素G和s的存在,提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即言语能力、数字能力、空间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和词汇的流畅性能力,并据此编制智力测验。首次提出用离差智商(即百分比或称标准分数)取代比内的比率智商(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当今的智力测验所普遍接受。还对测验量表中智力的绝对零点进行评估。在因素分析方面,提出斯皮尔曼单个因素分析概念的局限和数学方面的缺点,设计多元因素分析方法。编制间距和比率量表,用以测量心理变量,并编制最早的态度量表,还通过态度量表引导社会心理学向数量化方向发展。一生共编制47个测验。关于其心理测量学的研究被认为开创20世纪中叶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著有态度测量(1929)、向量心理学(1935)、基本心理能力(1938)、知觉因素研究(1944)、简单结构的分析方法(1954)、价值观测量(1959)等。瑟斯顿气质量表 (Thurston Temperament Schedule)团体人格测验。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编制。包括140道题,每种气质因素20道题。可测量活动性、健壮性、冲动性、支配性、稳定性、社会性、深思性七种气质因素。答案有“是”、“否”、“不确定”三个选项。中国台湾学者程法泌、高莲云将其修订为中文版并标准化,1972年由中国行为科学社出版。适用于初三至高三学生,各年龄组均以百分位表示。瑟斯顿态度量表 (Thurstone-type- Attitude Scale)亦称“等距态度量表”。态度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和柴尔1929年创编。编制程序:(1)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搜集若干有关的态度语,其中必须包括两极端和中间性质的。(2)请专家作评判员(10100人),对态度语进行分类,从“极同意”到“极反对”分为十一等级,每一等级间差距在专家看来是相等的。(3)对每一态度语作出次数分布表、累积百分比表,再作出累积百分比分布图,然后求出每一态度语的中位数(与50%的累积百分比相应的横坐标数值)。就是该态度语的量表值。(4)选择评判者评分信度较高的态度语数十句,这些态度语在011之内都有相应量表值。要求被试对量表中的各态度语表示赞成或反对,无时间限制;将被试表示赞成的项目依量表值高低排列,求出中位数,即被试的态度分数。一般适用于主题清楚且范围不广的态度问题,信度在0.80.9之间。主要不足在于被试的分数以中位数表示,无法显示各被试代表的态度范围和深度的个体差异。森田疗法 (Morita therapy)一译“莫利塔疗法”。一种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心理治疗方法。日本的森田正马1920年创立。适用于神经质症。其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顺应自然”,即充分认识到精神活动和症状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任何抵制、反抗、回避或压制都是徒劳的,只有服从、顺应和泰然接受,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神经质症自然消失。另一治疗原则是“为所当为”,即在“顺应自然”态度的指导下,学会控制可控的事,例如使患者以自己固有的生存欲望努力做应该做的事,以实际行动将精神能量引向外界,陶冶神经质性格,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改变不良情感。“为所当为”是对“顺应自然”的充实和补充,是对客观规律的确认和积极主动的顺应。治疗可采取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两种方式。住院治疗又称“标准式的森田疗法”,疗程为四期:(1)绝对卧床期。治疗重点在于顺应情感规律,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烦闷和苦恼。一般为4天7天。其间除洗脸、吃饭、如厕外,杜绝其余一切活动,保证绝对卧床与安静。治疗者主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结合病情作出诊断,排除非神经质症患者,并通过安静的调养,调整患者的身心。(2)轻工作期。一般为3天7天。禁止外出、看书、吸烟、与别人过多交谈,夜间卧床7至8小时,白天到户外干轻活或在室内作工艺活动,但以室外活动为主。主要目的是让患者逐渐恢复体力,促进自发行动动机,通过完成轻作业,使患者认识到坚持行动与忽视、减轻症状间的关系,从而接受症状并自然淡漠。治疗者应注重鼓励患者行动,尽量使患者忽略症状。(3)重工作期。一般为3天7天。仍不过问症状,只让患者努力工作,可逐渐开始读书,每晚要求记治疗日记,日记内容要求不谈病情,着重谈活动内容、体验及收获。目的在于通过努力工作,使患者体验完成工作后的喜悦,培养忍耐力。在工作和读书过程中,治疗者应指导患者排除完美主义的影响,该做的事立即做,激发对工作和读书本身的兴趣,使患者在专心致志的工作和学习中化解种种疑虑。(4)生活训练期,亦称“回归社会准备期”或“出院准备期”。一般为1周2周。根据患者的情况,白天可允许患者回原社会环境,指导他逐渐恢复社会角色,晚上回病房并坚持记治疗日记。目的是使患者在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验顺应自然的原则,为回归社会作准备。住院疗法应防止过多说教,而是通过让患者独自静卧及亲自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体会和理解治疗原理,并注重行动中的体验。治疗者对患者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对日记的批注上。批注时,对患者的症状不予强化,着重强化患者因活动而感到喜悦、自信,感到症状减轻的有关内容,以帮助患者淡化症状,将注意转向外界。森田神经质 (Shinkeishitsu nellrosis)即“神经质症”。森田团体疗法(Morita group taerapy)森田疗法的一种。做法是将神经质症患者集合在一起。医生结合具体病例向他们讲解森田疗法的理论,然后让他们交流个人体验。旨在让患者从他人的体验中得到启发,更好地认识自己,从所谓“个别观”以及自我中心的防御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各种自助形式的森田理论集体学习会,就 是这种治疗形式的自发组织。森田正马 (1874-1938)日本精神病学家、心理治疗家,森田疗法的创始人。生于日本四国高知县。190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医科部,1903年为该校助手,作为医务人员活跃于巢鸭医院(后改松泽医院),成立护士讲习会,对护士实行军事化训练。就读研究生期间即选择心理疗法这课题。做精神科医生期间,即发表论文关于神经质(症)的问题、心理疗法的基础等,奠定森田疗法的基础。1903年9月任私立东京慈惠医院医学专科学校(后升为医科大学)教授,主讲精神病学,直至1937年。认为大多数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患者实际是患神经症(被定名为神经质)。将当肘认为有效治疗神经症的各种方法逐一进行实践验证,并结合自身的神经症治疗体验,于1920年创造日本特有的森田疗法。该疗法不仅可解除神经症患者的痛苦,且对正常人的心理卫生及儿童教育等均有帮助,为许多医生所接受,在1930年神经质杂志创刊后,又得以普及。其研究领域还有“祈祷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嫉妒妄想、催眠术、心理卫生、癔症、人格障碍、进行性麻痹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参见“森田疗法”。杀弟情结 (Cain complex)一译“凯因情结”,亦称“兄弟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孩子们因在父母面前争宠失和而造成感情冲突,并在潜意识中彼此敌视的心理倾向。援引自圣经中亚当的长子(Able)因嫉妒而杀死其弟Abel的故事。杀戮行为(kiIling behavior)动物的适应性行为。不仅存在于捕猎与被捕猎物种之间,还存在于种内相互关系之中。有人认为,在同种成年动物之间不是自然的:在笼养条件下,是逃逸路线被封闭造成的;在自然条件下,是同种(鸟类和哺乳类)数量急剧增加,自然资源极度短缺所致。在群居哺乳动物中,牺牲者常常是外来者。在同一群体成员间,仪式化行为和和解行为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杀母情结 (Orestes complex)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儿子潜意识中压抑着的一种要杀害母亲的欲望。由恋母情结得不到疏解所致。参见“俄狄浦斯情结”。杀人病理心理学 (Psychopathology of Homicide)书名。美国精神病学家雷维奇与施莱辛格合著。1981年出版。共10章,主要阐述对杀人行为的临床评价及心理学测验,杀人分类,器质性、中毒性与偏执狂性杀人,社会与环境诱发的杀人,情境性杀人,实施杀人犯罪中的冲动性犯罪人,激情杀人,强迫性杀人,杀人的预测与倾向。杀人犯心理 (mind of murderer)杀人犯在准备及实施杀人犯罪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强烈的攻击性。这是促使行为人杀人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较之其他类型的犯罪人,杀人犯对社会及他人具有更强烈的敌视、排斥和仇恨心理。(2)犯罪动机复杂。常见的犯罪动机有危害国家安全、泄愤报复、图财害命、抢劫、强奸、奸情、流氓斗殴、灭口、家庭矛盾、迷信、变态等。除极少数惯犯、职业犯及变态心理者杀人外,杀人犯作案前均有激烈的动机斗争。(3)残忍性。杀人犯实施犯罪行为的手段、方法反映出其凶狠残暴的心理。(4)狡诈性。表现为预谋的周密性和杀人手段的隐蔽性。(5)物欲、性欲强烈。多数杀人犯的物欲、性欲膨胀,行为受欲望驱使,一有机会便铤而走险。(6)性格粗暴、野蛮。杀人犯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缺乏同情心,情绪易激动,冲动性强烈,自我克制性差。杀人犯在被拘禁后,其突出的心理特点是畏罪绝望心理严重,极力对抗、拒供。杀同胞 (fratricide)同胞之间的杀戮行为。将同窝伙伴杀死。捕食动物性猎物的鸟类中常发生,如猎鹰和猫头鹰等。鱼类和昆虫中也有,其功能尚不明了。可能与杀婴行为类似,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食物供应不足,牺牲某些幼雏,可以维持其余个体的生存。杀婴 (infanticide)幼小动物被同种成年个体杀死的行为。自然条件下,有两种情况:环境条件恶劣或被扰乱,父母可能杀害子代;一个新的雄性夺得一些雌性,杀死先前那个雄性留下的子代。第一种情况常出现在捕食的鸟类中,最常见的形式是遗弃,也有杀害并伴有食子行为。一些群居繁殖的鸥群中,有双亲以外的成年个体杀婴的现象,有的是同类相食,有的则不是。这种现象常出现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习性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生存竞争策略,因种群的数量以食源的多寡而定,杀同胞或被同胞杀,是种群的一种适应。第二种情况见于哺乳动物。一方面可以使育幼的雌性赶快发情,另一方面可避免为抚养其他个体的后代而付出代价。狮群和某些灵长类动物就常常这样。动物杀婴行为,在笼养条件下比野生环境里更普遍,这是空间拥挤,容易受到惊吓所致。杀之贵大,赏之贵小 战国尉缭关于治军问题的一种军事心理观点。尉缭子·武议:“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上究、赏下流,此将之武也。”惩罚要惩罚地位高、影响大的人;赏赐也要顾及地位低的牛童马官。这样就能在广大士卒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赏罚的作用。沙赫特尔 (Ernest Schachtel 19031975)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主义者。沿袭卢梭、蒙台梭利和皮亚杰的传统看待儿童心理发展,对儿童早期遗忘现象有深入研究。不同意弗洛伊德所谓成人不能回忆起5岁前的生活是早期性压抑所致的观点,认为个体早期遗忘系由早期认知特点造成。在婴儿期(0岁1岁),幼儿主要靠感觉尤其是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知事物,称这种感觉为自我中心感觉,婴儿藉此积累自我中心的经验。进入儿童早期(1岁5岁)以后,儿童对新事物产生一种积极而持久的兴趣,逐渐改用异自我中心感觉(视觉和听觉)感知事物,以一种对世界开放的、新鲜、天真、出神的态度去接触事物,而不是像成人那样,靠给事物加上标记来加以认识。婴儿的自我中心经验与幼儿的异自我中心经验都不适合成人对事件进行分类和唤起回忆的方式,这是成人无法回忆起幼年生活的根本原因。主张成人应了解儿童的认知方式,鼓励其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不应压抑其好奇心。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使儿童从自发倾向出发,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兴趣。沙可 (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法国精神病学家,巴黎学派的领导人。生于法国巴黎。1853年于巴黎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60年任该校病理解剖学教授。1862年在巴黎萨尔伯屈里哀医院建立神经症诊疗所,闻名欧洲,求医者甚众。1873年和1883年先后当选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和法国科学院院士。1889年任第一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名誉主席。与南锡学派虽都相信催眠术,并用以治疗癔症,但基本观点有所不同,认为:(1)女性患癔症神经症多于男性,症状有瘫痪、感觉缺失和记忆缺失等;(2)催眠是癔症神经症的一种症状,两者均是正常动机的失常和夸张;(3)肯定性是产生神经症的重要因素;(4)作为体因派代表的巴黎学派,其与心因派的代表南锡学派不同,既不侧重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催眠,又不认为催眠完全是暗示的结果,而注意催眠状态的生理变化。1885年教授弗洛伊德,并在两方面影响弗洛伊德的学术思想:一是坚信性的因素在神经症致病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坚信催眠术可以治疗癔症神经症。其学术思想由其学生、法国精神病学家让内继承。著有神经系统讲义(1873-1884)、沙可全集(1888-1894)等。沙克特 (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942年和1944年先后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50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早期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富布赖特奖学金委派的教授。50年代后期任职于比较社会研究机构。1960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在此渡过其大部分的职业生涯。198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辛格一起提出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亦称“情绪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由刺激激活的生理变化是构成情绪的次要因素。情绪经验的强度由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对情境的知觉由情绪的性质决定。所著交往心理学(1959)详细讨论亲和需要问题,情绪、肥胖与犯罪(1971)研究肥胖、吸烟、应激、饥饿等问题。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沙利文 (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祖籍爱尔兰,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17年于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医,1922年到华盛顿圣伊丽莎白医院任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助理,后任教于马里兰医学院。长期致力于研究精神分裂症。1931年移居纽约,开设私人诊所。1933年被推荐为怀特精神病学基金会首任会长,并任华盛顿精神病学院院长。创办精神病学杂志。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创建人际关系理论。把精神分析的中心由个体之内转到个体之间,认为人际关系独特的动力场和能量转换模式是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通过社会人际关系才能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和人格,改变和创造更合理的人际情境亦可治愈精神疾病。(2)推进精神病学的发展。关注精神病的社会内涵,强调人格中自我动能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改变正统精神分析惯用的方法,采用晤谈法,创造环境疗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其理论未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且掺杂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体现折衷主义的倾向。代表作为现代精神病学概论(1940)。还著有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1953)、精神病学面谈法(1954)、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

    注意事项

    本文(S部第2章心理学专业词汇.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