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09.doc

    • 资源ID:2739571       资源大小:3.76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09.doc

    商代骨雕人类最早利用以制作工具的材料应是石与木。动物的骨角,有坚实硬韧等适合打造工具的性质,又是食物的副产品,随地存在,应是人们甚早利用的材料。骨角破裂的边缘颇尖锐,是有用的挖掘和刺杀的天然工具和武器。当远古人们用石块敲碎骨头以吃其中之骨髓时,就会发现这种特点而加以利用。中国大约在十万年前的遗址就发现磨制的骨制品,表明人们对于骨角质料的认识又比以前进了一步,知道可刮磨成更称手的工具了。骨质轻硬可耐磨,但限于本身的形状,大半制作细长或宽平等石材难以打造的东西,如锥针,箭镞,鱼镖,人身装饰品一类的小物件。在渔猎的时代,因所猎动物多样,故取用的材料也遍及各种动物。但到了农业发展的时代,狩猎已不是维生的主要方式,故要因便就近向家畜取材,而大型的家畜以牛为最适合。牛骨在商代最重要的用途大半是占卜问疑,这可从骨字看出,它作一块已修整完毕,可作占卜的肩胛骨形状。此字在商代也作为祸字使用,因为占卜是为预知灾殃祸福而问的。骨卜的习惯在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人认为鬼神有特别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故渴望得到鬼神的指示,确定合宜的行动方针,避免作错事,导致灾难,故要问卜以决疑。他们认为骨头有预知未来的神力,烧灼之使剥裂成纹,从纹裂的形状就可显示答案。早先所用的是较大型若牛羊猪等动物,但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王室,就专用牛肩胛骨与龟甲问卜,并在其上刻贞问的辞句,即所谓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将另介绍。商以前的骨制品多朴素无文。到了商代,雕骨业因犀利青铜刻刀的普遍使用,雕花容易而较为兴盛。当时生产最多的应是骨笄,因当时成年男女都要结发,需要以笄束括使不松散。男的只需一支,但盛装的妇女,就需要多支。在一座商墓,曾发现某妇人头部的周围遗留数十支发笄。有时一墓的骨笄陪葬数竟达五百,可想见其时需求量之多。简陋的骨笄无半点雕镂,但高贵的端部就有繁缛的雕刻。常见作繁简不等的鸟形,最大型繁缛的则作有高耸羽毛的鸟或人头形。其价格不但昂贵,恐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随意服戴的。在阶级分别严明的社会,衣饰是最常见的地位表征,故一般的小墓见不到雕刻繁缛的发笄。商代的骨制品以日常小型用具若笄,梳,锥,针,匕,衔,哨,钻,镞等及装饰品为主。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见于有数大墓,以精细有力的线条,刻画各种繁杂图案的骨器。这类东西除少数作筒,皿之形外,绝大部分作或弯或直的宽长条形。有时整体满布花纹,其繁缛及细致的程度远胜玉器及木器上的花纹,有时还涂漆或颜料,甚至嵌镶绿松石,可说是非实用性的艺术作品。而且此种骨雕的形状及尺寸,很多不似家畜的。怀疑不少是田猎捕获的纪念品,可惜从断片很难确定它们是何种野兽的骨头。在有阶级的社会,也普遍地以罕见的财物炫耀权位的作风。捕获大型野兽或敌人的宝物都不是一般人能作得到的,也唯有位高权重者才有足够的财力,延请工匠制作这种观赏的东西。到了东周时代,不知是因畜产减少,还是因木器涂漆,玉器雕琢及金属镶嵌等技术的大改进,可制作更为精美的器物,骨饰品的制作就大为减少。商代骨器的制作,主为大众化的廉价产品,并不美观。繁缛的骨雕又几乎都是断片,也得不到一般古董家的爱赏。故少为博物馆及私人所收藏。编号 64 甲骨文 牛肩胛骨 最长25.8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古代的中国人相信骨头有神灵,能预知未来,也愿回答人们的问题。中国大致在公元前三千四百年开始有骨卜,但要等到七、八百年之后的商代才大量使用。依考古的证据,骨卜在商代达到最高峰,至少有十万片(或称十五万片)刻字的甲骨已被发掘。在商代之前,骨卜的材料取自多种大型哺乳类,如牛、羊、鹿等的骨头,甚至人的骨头。但商王室几乎只用牛肩胛骨与龟甲。骨头在能使用以占卜之前要经过特别的处理,那是一般人不晓得的秘密。依据今人的实验,处理不得其法,几乎是烧不出兆纹来的。骨头以所显现的兆纹走向去回答贞人所问的问题。从古代的文献以及尚遗存的习俗,知占卜之前要先与骨头作口头的约定,确定兆纹走向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行烧灼显兆的步骤。答案的是与否,或对与错,就根据事先约定的含义。根据实验,兆纹的走向是可能控制的,即可以操纵占卜的答案。我们现在晓得骨头没有神力能预知未来。但不知因何,商代的卜辞很少见到错误的预示。此版的刻辞是迄今所知唯一占断错误的乩辞,其刻辞译成现代文则为丙午卜,某贞呼往见有?王占曰:唯老唯人,途遘若。兹卜唯其害,二旬又八日至壬寅,夕死。大意讲商王看了兆纹走向而判断旅途会顺利,哪晓得竟死于途中。全骨之形 高26.5cm,郑州(重145)编号 65 甲骨文 龟腹甲 长16.2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纪中国古人一定觉得乌龟很神奇。因为它能储藏大量的氧气,水分及食物。有些人以为龟有坚甲的保护,可以不食、不动地生存二十年。中国人很崇敬龟。战国时代以龟与龙、凤、虎合称为四灵,代表四方及四季。龟所代表的是北方与冬季。由于龟的习性与道家的养生,清静、无为、纯真、长寿的理论和目标相合,玄武(蛇缠绕龟)就被选为道家的真神而赋以持剑披发的人形。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意识到龟的种种异能,并且崇拜它,以为它有某种魔力。七千五百年前的墓葬就见到龟壳,有些装有不同颜色的小石粒,摇动就嘎嘎作响,大概以之作为施行仪式的法器。中国骨卜的习惯始自五千多年前。人们相信骨的精灵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到了商代才用龟甲问卜,从文献及使用的情形看,可能还认为龟卜比骨卜更为灵验。其原因可能是基于龟甲因有海棉体组织,较不易人为控制兆纹走向的事实。兆纹的走向是答案是与非的主要依据,人难控制的事物才显得出神的力量伟大。商代的王室对龟卜很有信心,故从几千里外的南海进口大龟甲。此龟版的背面有刻辞,记载那个方国进贡此龟甲及由何官员进行占卜之前龟甲整治的工作。 1)1)商代第四期卜骨,长27.5cm,安阳小屯南地,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国76)编号 66 虎骨刻辞 嵌瓖绿松石虎骨 长12.2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中国的野生动物以老虎最为难猎获。以商代还使用不很锐利的武器来看,捕捉老虎将加倍的危险。所以在古代能捕获老虎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从商代的甲骨占辞可以看出,商王在一次大规模的狩猎行动中,捕猎的总数会超过二百,但其中最多只见一只或二只老虎而已。由于猎取老虎是件很刺激的事,所以人们对捕猎老虎的兴趣一直不减。千年之后的汉代,很盛行扮演猎虎而被虎吃了的喜剧,包括道白、音乐、动作、化装,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这件虎骨精心地雕刻并嵌瓖在商代是贵重商品的绿松石。骨的正面,利用骨桥的弯曲刻着一只蓄意攻击的生动老虎,然后依序而上是两层饕餮纹,一层龙纹、蝉纹。在反面的是刻辞,以现今的文字译释,则为辛酉,王田于鸡麓,获大烈虎,在十月,唯王三祀协日。根据研究,捕获此虎之王为商代最后之王帝辛,即纣王。以此骨庆祝王的英勇,也显示其地位的高超。在古代,捕猎的纪念品和战争的虏获物都是威权的表征。因为只有高阶层人士才能招集党徒从事大规模的狩猎或战争。虽然老虎对人和家畜都会造成威胁,中国人并不厌恶它。中国人一向崇敬老虎,还认为它有强烈的灵力。老虎被视为农业的保护神。在现实的世界,它不但捕捉危害农作物的小动物,也有能吞食旱魃以防止旱灾的古老传说。老虎也因为体力强壮而成为小孩的保护神,或以其图像驱邪。因此男孩的帽子常作成虎头的形状。因此种种原因,它就被选为四灵之一,代表西方、秋收之季节及白的颜色。 1)嵌镶绿松石骨雕,长27.3cm,宽3.8,商晚,帝辛六年,公元十二至十一世纪。(华174)捕获犀牛的记录。1)编号 121 骨柶断片 兽骨 最长13.1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商代人民所遗留下来的文物以铜器与玉器为最可观。此博物馆则还很幸运地收藏许多此一时代的其他器物。其中有骨雕、骨笄、以及嵌镶于漆木器上的骨片及螺钿片。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附近发掘了一座很大的商代骨作坊,发现其中有超过三万五千件的骨器与未成品骨料,还有铜锯、铜钻、铜锥及琢磨的砥石。骨料大都取自牛、鹿、猪、狗等动物的肋骨及脚骨,但偶而也有人骨。这座作坊看起来专门制作骨笄的。这一类骨柶的制作技术一定也与之相差不多。在安阳的商代王家的墓葬区发现大量的骨雕断片。那些墓葬在正式由公家发掘前,都几乎被盗掘一空,但是盗墓的人忽略了一些像这类骨柶与骨笄的文物。大部分被保存下来的骨柶都残断了,使得探明它们的用途倍增困难。有人倡议它们是纺织的工具。(译者按,上行右边的一件大致是虎骨。拥有徒众的人才有能力猎获大型的野兽,这些繁缛的骨雕无实用的价值,大致是贵族狩猎成果的纪念品,用以展示其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这些骨雕都被染成从深绿色以至棕色等不同的色调,并且在两面都施雕刻。这些骨雕的背面都装饰着类似但不一样的侧身龙纹,其正面的纹饰就差别很大。有些例子,如下行左边那一件,又镶嵌绿松石以增美。其纹饰的设计与同时代礼仪彝器上的纹饰有关联,但手法有些不同。譬如,骨雕上的面具纹呈整体性,而彝器上的饕餮面具纹常在中间有突起的脊棱,使得看起来可以是一个野兽面具,或是两只面对的侧身野兽。铜礼仪彝器和玉器是研究商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材料,但也不能低估这些繁缛雕刻的必要技巧。像这类的骨雕,清楚地表明商代工匠们的创作力不拘限于铜铸件及玉雕。1)骨笄,长12.5-14cm,妇好墓出土,商晚,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华161) 2)骨笛,长6-10cm,河姆渡出土,六千多年前。(华30)禽类骨管制成,管内还插一根可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音调。1)透雕象牙梳,高16.2cm,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500。(华736)背厚齿薄,十六齿。2)嵌镶绿松石夔扳象牙杯,高30.3cm,晚商,公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重156)3)象牙密齿梳,长16.9cm,西周,约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纪。(重195)1) 2) 3) 玻璃 玻璃在现代是制造器皿及装饰用具的普及材料。玻璃的多彩而鲜艳、光泽而晶莹的特点是他种材料所难比拟的。它在古代的西洋是种重要的工艺, 但在中国却不入主流。可能因为中国其他材料的工艺过于发达, 阻碍了玻璃工艺发展的机会。也可能它不易制作, 产量少, 造价高而又易破碎。除了制作饰物及礼仪用具, 没有其他实用上的价值, 才发展不起来。 玻璃于四千五百年前就已出现于两河流域及欧洲。三千五百年前也已能铸造容器了。玻璃出现于中国遗址的年代虽晚, 至迟春秋时代便已存在。可是当时的文献却不见提及, 最早提及的要推汉书西域列传罽宾国出璧琉璃, 以及地理志下有黄支国, 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 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南北朝以后出现绿琉璃、瑠璃、玻黎、颇黎、玻璃等词。这些名字想是外语的译音。而且也经常提及它来自海外, 如北史大月氏传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 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故研究者一向以为玻璃是通过丝路或海道, 从西亚或中亚引进的。 三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 几次在西周遗址发现小件的类似玻璃器物, 学者才开始探讨中国自行发现玻璃的可能性。那些遗址发现的小管和珠, 主要以二氧化硅晶体的形态存在。它和不能有太多晶体的真玻璃有所不同。故一般认为它们只能算是类似埃及的彩陶(faience), 还不是真正的玻璃。但有些人则以为其成分与同时代的釉陶胎很不同。陶胎不透明, 只有釉层是透明的。但这些管、珠呈现的浅蓝色是半透明状, 由体内向表层透出, 应可算是原始的玻璃了。西洋的玻璃属于含钙、钠的系统, 中国战国时代的玻璃则含有很高的铅和钡成分, 属于另一种系统。而且其造型和纹饰也都表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因此认为中国的玻璃是独自发展起来的。 釉也是种玻璃质, 只是它薄薄地附着于陶胎上, 与整体都是玻璃质的玻璃有所不同。但其外观相似, 容易混淆, 后代也以琉璃称彩色釉的陶器。商代被称为原始瓷的青色透明釉陶器, 釉层甚薄。其釉层不可能脱离陶胎而成玻璃块。故推测中国玻璃的发现与冶金业有关, 而非与烧陶业有关。 西周遗址出土的类似玻璃成品, 管内有时见有陶土和草秸纹。判断与西洋早期的玻璃相似, 是用衬芯法制造的。那是用黄土加白灰混合作料, 以铜丝裹土料作芯, 然后以芯卷取熔化的玻璃加工成管、珠的形状,以致在内壁留下未除净的黄土及草秸纹痕迹。假设它是炼铜排除废渣时, 偶而拉出玻璃丝, 或遗落地上成玻璃小块, 才引起人们注意这种呈浅蓝色有光泽的新物质。而且, 这种偶然发现的玻璃, 其成形只能是冷加工。但衬芯法显然是对玻璃溶液的热处理, 是进一步的阶段, 以矿渣混合粘土低温融炼出来的。因此它的萌芽期应早于西周初年。 西周有一遗址发现此种的管、珠、嵌片达一千多件。数量比迄今所发掘的春秋时期玻璃器还多。如果西周时已如此大量生产, 不应春秋时代反而寥寥可数。春秋时期的玻璃, 其成分与西洋的相同, 也大都属于钠玻璃一系。从发掘的西周类似玻璃, 其腐蚀褪色的情状都相当厉害来看, 也许西周时代的玻璃是因成色不美、成品不精、易褪色而被人们扬弃的。到春秋时才有少量从外域引进高质量的玻璃。战国时中国发现含铅、钡的玻璃制法有玉的温润感觉, 颇合国人的要求, 因此大量制造, 不自西域进口。 战国时代是中国自制玻璃的盛期。成品多样, 除前期淡绿、淡蓝色的小管、小珠外, 又有青色的璧、带钩、蝉, 多种颜色相迭的蜻蜓眼珠、蓝绿色镶片、剑珌、剑首、剑珥等。大都是小件, 作为与金、玉等值的贵重装饰品和权位的表征。到了汉代, 应用略广, 出土各种带有蓝、黄、白、褐的串珠、鼻塞、耳塞, 甚至是容器。 既然战国时候玻璃的制造最盛, 为什么文献不见提及呢?也许当时另有名称。也许铅、钡系的玻璃是温润光滑而不很透明的东西, 它与玉的呈相非常相似, 中国人以之当作玉或仿玉来看待, 因此把它归于玉类, 没有给予专名, 故而不反映于文献。 玻璃在中国因似玉而被看重。东汉以后, 或因战乱, 社会不重礼仪, 玉雕工艺衰微, 连带地仿玉的玻璃工艺也因此衰败。但是西洋的钠玻璃是清亮而透明的, 有鲜艳的色彩。魏略说大秦的玻璃有青、黄、黑、白、赤、红、缥、绀、紫、绿十色。显然比中国的成色多。而且钠玻璃的流动性大, 耐冷与热, 不易破裂, 能制作容器或大件东西, 不限于小装饰品, 如西京杂记说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 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故被贵重。大概那时的成品以西域进口的多, 故也以音译称其材料。 玻璃因为生产量不多, 在中国是贵重物质。但在西洋, 公元前七、八世纪已相当普及。尤其是公元前一世纪叙利亚发明吹气成形法, 使制造费大减而成大众化。吹气的方法可作器薄量轻, 利于贸易运输, 使玻璃器更为实用, 成品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东汉以后华北多胡人, 他们较熟悉西洋的器物, 可能也是中国玻璃业不振的原因之一。中国大概要到北朝时才知应用吹气成形法, 比西洋晚了五个世纪, 但也一直没有大发展。要等到清初于宫廷设厂制造后才见兴盛, 但它主要是为贵族服务, 少行用于民间。 东汉以后玻璃工艺的式微, 可能与玻璃釉陶器的发展也有关系。陶工去除使釉不透明的含钡成分, 乃发展光亮的单彩绿色与棕色的铅釉陶器, 以之制造各式的随葬明器。后来又继唐三彩之后, 发展多彩的琉璃瓦以装饰屋脊。 编号 129 饰珠 除人形为彩釉陶外,其它都是玻璃 最大直径3公分 东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据正式发掘的资料,中国眼球状的珠子见于战国至汉代的墓葬,地区则从甘肃到山东。这些中国早期玻璃珠的美丽和重量感很难单从照片加以领会和欣赏。要在阳光下,拿在手中仔细的瞧,才可以看出每一件作品所需花费的工夫。每个眼珠要先挖出一个浅洼坑,然后填上白蓝等不同层次的颜色。白的颜色是为了把蓝色的亮光衬托出来。中国对于这种珠子的制造,显然反映其对从地中海地区进口的眼球状珠子的热烈喜好,因那儿有其更早的祖型。图示的是几种表现同心圆的眼珠形式被认为较可能是中国所发展及喜爱的旋转式或同心的眼珠;复式的或多个聚集如圆窗饰的眼珠;所谓角状的眼珠;以及也是一种中国新形式的联珠。那个人形的小珠子是可与墓葬出土的青铜跪坐侍从人像相对应的袖珍型作品(编号61),它的质料是彩釉陶,是种表面有粒状不透光、玻璃化不完全的东西。中国文献明确提到玻璃这种物质始见于北史的大月氏传,太武时(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二年)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瑠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译者按西京杂记提到汉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应已是玻璃的物质。所以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汉代之前没有中国玻璃。但怀履光主教于一九三四年发表了从河南省洛阳金村墓葬所出的馆藏这些,以及为其他机构所收购的玻璃成品后,这种观点才有了改变。墓葬的时代大致在公元前五到三世纪间,它使中国有玻璃的历史推前了近一千年。最近又在西周的遗址发现玻璃珠子与装饰品,尤其是,玻璃饰版上有西周风格的图纹,使中国玻璃制造的开始时代推进到公元前一千年。科学的鉴定证实金村所出的玻璃有些是从外国进口的。但有些较沉重与光亮的,证实包含很高的氧化铅及钡的成分。由于西洋早期的玻璃非常少见含有铅,而钡在西洋的玻璃制造业更是一八二九年之前所完全不采用的东西,所以含有高成分的铅与钡的早期玻璃就被认为是中国特有的成品。1)玻璃(料器)珠,径6.3cm,战国,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华33)罕见如此大。2)玻璃碗,径5.9cm,高3.4,东汉,公元一至三世纪。(华260)模压成形后抛光,钠钙玻璃,西洋制。1) 2)3)盘口细颈黄琉璃瓶,高21cm,唐,公元618-907。(重421)4)花叶纹蓝琉璃盘,径20cm,唐,公元618-907。(重421)3) 4)5)鸭形玻璃注,长20.5cm,腹径6.2,北燕,约公元407-436。(重322、国164)6)玻璃碗,径13cm,高4.3,壁厚0.2,北燕,约公元407-436。(重322、国164)5) 6)7)青黑色玻璃瓶,高16.3cm,口径2.8,底径5.6,隋,约公元589-617。(华22)器壁厚,透明度差。8)青绿色椭圆形玻璃瓶,高12.5cm,隋,约公元589-617。(华23)吹气法,壁薄,高铅和碳酸钠,中国制造。7) 8) 漆的应用 漆虽不是制作器物的材料, 却是木器借重以增彩而能吸引人的主要物质。木材大半粗素无纹, 或纹目不显, 不加漆涂就显不出其令人喜爱的色彩和光泽。木器之所以为人们所贵重, 主要还是借重漆的色泽。漆字作一株树的外皮被割破而汁液流出之状。现在采漆还是用类似的方法, 以刀割破树皮, 插入管道让汁液顺流入桶中。 自然漆取自漆科木本植物的树干,其主要成分是漆醇, 是经过脱水加工提炼而成的深色粘稠状的液体。此浓液涂上之后, 等到溶剂蒸发即成薄膜。空气越潮湿则漆越容易凝固。凝固后具有高度抗热和抗酸力。经过打磨更能映出鉴人的光亮。它于干燥后呈黑色, 如果于溶液加丹朱则成红色。如调和其他矿物或植物的染料和油, 更能调出各种浓淡的色彩。春秋时代已发展到有鲜红、暗红、淡黄、黄、褐、绿、白、金等色彩。 中国人知道利用漆应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一个五千五百年前的地层, 出土一件有红色涂料的木碗。江苏常州圩墩一个五千年前的遗址, 也出土涂有黑色和暗红色保护涂料的木器。它们的物理性质都与漆相同。虽还有待更精密的化验才能证实是否为漆, 但在上海青浦一个五千五百年以上的遗址,发现一个彩绘黑皮陶豆,经红外光谱分析,已证实是漆绘。这些遗址都在适宜漆树生长的潮湿地区, 应可认定它们都是漆。 中国传说漆器始于四千五百年前, 韩非子十过说尧禅天下, 虞舜受之。作为食器, 斩山而为材, 削锯修之迹, 流漆墨其上, 输之于宫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 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禹, 禹作为食器, 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论点不夸张, 甚至年代还有点保守。 商代的漆器已颇鲜艳, 有时也涂于木器以外的陶器、皮革、金属等不必加以保护的器物。后来又涂于苎麻布之外, 成品轻盈鲜艳, 为铜器所望尘莫及。上述青浦的漆绘黑陶豆,以及浙江吴江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漆绘黑陶罐, 日本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也有涂漆的例子, 且早于木器涂漆。可想见古人用漆, 最初是借重其光泽。后来才发现其薄膜有增加木器耐用的性能, 因此大量施用于木器。所以漆业的发展与木器业有密切的关系。而木器业又与其制造的工具材料有绝对的关系。 早期的漆器出土很少。可能是因为漆主要施用于木器, 难于长期保存于地下。或漆层太薄, 脱褪不显了。也可能是商代以前木工的工具是石制或铜铸, 制作木器费时, 连带使用漆也不多。到了铁器大量使用的春秋、战国时代, 才大量出土种类广泛的漆木器, 举凡餐具、家具、武器、乐器、墓葬、日常用具, 应有尽有。很多楚地漆器经过二千多年的埋藏, 出土时还鲜艳如新。1) 涂朱漆碗,高5.7cm,口径10.6x9.2,河姆渡三文化层,5500多年前,红外光谱分析,与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皮的裂介光谱图相似(L1)1) 2) 商代朱地黑纹漆器残片,河北稿城出土,商代,公元前十五至十三世纪。(L02)2) 3)鹿角及漆绘木镇墓兽,高96cm,东周,楚,约公元前500-300。(徐21)4)漆绘木雕梅花鹿,高77cm,战国早,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公元前五至四世纪。(重220)3) 4) 5)彩绘漆盖豆豆,高24.3cm,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早,公元前五至四世纪。(重219)6)西汉银扣彩绘云气描金漆奁,奁高23.8cm,直径15,安徽天长出土。约公元前200-100。(国143)5) 6)7)云纹漆绘木案与杯盘,案长60.2,西汉早,约公元前二世纪。马王堆。(重256)8)土泥胎漆妆奁及盒,最大径16.2cm,西汉,约公元前200-100。铜条加固。(徐36)7) 8)9)云纹漆鼎,高25cm,口径21.5,腹径22.5,湖南长沙出土,西汉,约公元前200-100。(国124)10)漆杯盒,长18.5cm,宽15.7,高10.7,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约公元前200-100。(国127) 9) 10)11)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径24.8cm,安徽马鞍山,东吴,公元222-279。(吴153)12)彩绘六博木俑,高28.29cm,武威出土,汉代,约公元前二至公元二世纪。(河231)11)1213)漆木柄铜工具,柲长钺112.8、戈81.6、锄81.6、凿20.6,云南昆明羊甫头出土,战国时代,(98_95)13)

    注意事项

    本文(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09.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