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旧建筑改扩建中空间元素与空间意义的表达.doc

    • 资源ID:2742012       资源大小:17.70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旧建筑改扩建中空间元素与空间意义的表达.doc

    旧建筑改扩建中空间元素与空间意义的表达关键词:旧建筑,改扩建,空间元素,空间意义,建成环境,线索与脉络,解码摘要:本文通过对旧建筑改扩建中空间元素、空间意义的分析与论述,用类比的方式结合分析实例来寻求利用空间元素及其意义来进行空间组织的某种可能性的方法,从而给旧建筑改扩建的实践提供一种从固定与非固定特征因素出发的设计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参考,进而对旧建筑改扩建的实践当中出现的忽视场所特性和文化讲究的设计过程给予有益的补充与修正。旧建筑改扩建旧建筑一般指在建成于先前的时间段,并且在空间利用上不能满足当前所需的建筑。本文讨论的旧建筑是针对近半个世纪前至今兴建的民用建筑而言,就其空间的利用程度已不能满足当代的社会需求而提出,历史文化建筑如宗庙建筑、陵园建筑等建筑类型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旧建筑与新建筑的根本区别体现在旧建筑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于尚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如果只是单纯的推倒重来或只是对建筑的外表面进行修复更新,而不涉及建筑空间层面的更新,那么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旧建筑改扩建。旧建筑改扩建势必将改建与加建相结合,对新产生的建筑空间进行空间元素的重新组合与空间意义的重新诠释即空间元素重组与空间意义重构。空间元素与空间意义什么是空间元素?空间元素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化载体与存在于空间当中并对空间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称,前者是可视性的、可识别的,后者是存在于人的行为,语言,思想,心理层面上的。因此,我认为空间元素包含两个方面的鉴别,既物质化的和情态化的。空间元素的物质化通常所指向的是什么?是具体的墙体、地面、天花等固有空间的分隔?还是建筑外表皮的玻璃与外部墙体?还是建筑本体的结构元素:楼地面、柱、梁、承重墙?还是在建筑内外发生的人的行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旧建筑改扩建中的一个基本认识问题,由此首先应该对空间元素的物质特征与非物质特征做出一个分类与比较。对此先参考霍尔(Hall,1966)对这种特征的分类:“固定特征、半固定特征、非正规的(最好称为非固定特征)因素”1固定特征因素(Fixed-feature elements)是基本上固定的,或变化得少而慢的因素,如标准的建筑因素:墙体、天花板地面、道路、建筑物等;2半固定特征因素(Semifixed-feature elements)是能够而且的确能够相当迅速而容易改变的因素如家具陈设、广告牌示、商店橱窗陈列、花园布局; 3非固定特征因素(Nonfixed-feature elements)是场所的使用者或居民、他们变换着的空间关系(近体学) 、体位和体态(人体运动研究) 、手臂姿势、面部表情、手与头颈的放松程度、点头、目光接触、谈话速度、音量和停顿等等诸如此类的非言语行为。4“意义”是一个笼统的词,在旧建筑改扩建中,如果欲让空间有意义,首先必须对空间意义在类型和层次进行鉴别, 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关于“意义”的类型和层次的解释:“事实上,人们看来总是跟几种不同层次的意义打交道,所以一般地说意义是一个关于建成环境和物质文化的过于广义的术语。这些(环境和文化)看来在必须明确区分的三种不同层次上表达意义的,尽管它们是想象类型的排队。1) “高层次”意义指有关宇宙论、文化图式、世界观、哲学体系和信仰等方面的。2) “中层次”意义,是指有关表达身份、地位、财富、权力等,即指活动、行为和场面中潜在的而不是效用性的方面。3) “低层次”意义,是指日常的、效用性的意义:识别有意布置的场面之用途的记忆线索和因之而生的社会情境,期望行为等;私密性,可近性;升(堂)入(室)等第;座位排列;行动和道路指向等等,这些能令使用者行为恰当,协同动作。” 5因此空间意义的必要性自然就涉及建成环境意义的讨论与研究。在符号学中,对意义的研究包含了句法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bmatics)。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以大量的例证论述了语用学,我姑且把他的理论看成一种评价体系,由此当我们面对旧建筑改扩建时,设计的出发点除了单纯的功能组织与整合这个方向,更重要的是对建成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将要发生的情态场景进行评估与预测。在这些分析与评估的过程当中,关键问题是对旧建筑空间情境的脉络编码进行解读。把前面提到的三种特征因素再联系起来,旧建筑改扩建的设计策略则是从非固定特征因素出发来解读和重新诠释半固定特征因素与固定特征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在我看来必须经过解读旧编码、加入新编码、平衡新旧编码、设计新空间的线索与脉络,对线索与脉络进行反思五个阶段才能体现旧建筑改扩建后建成环境的意义。空间元素的新旧组织关系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在旧建筑改扩建中,对于空间元素的重组的思考与设计实践不断有新的火花产生。在这些火花的背后功能空间的组织关系逐渐被设计人所消隐或者是有意识地反转,设计人对旧建筑改扩建中建成环境内外表皮的形式的关注大大加强,由此对于旧建筑空间的工艺与材料的关注似乎已远超过对建筑功能空间的组织关系,在这里我不禁要提出几个问题:一、 旧建筑改扩建的功能转型是否意味着空间元素形式的构成也需随之变化?其依据是什么?依据的背后与原建筑的空间组织关系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这种联系又是什么?二、 空间元素的色彩、材料与形式的构成在旧建筑改扩建中的状态中又有何不同意义?极简的空间元素与极繁的形式组合对旧建筑改扩建空间意义的体现又有何作用?先来看看一个现有的实例:图1-01 北京广播中心的改扩建工程(左:改扩建前鸟瞰,中:改扩建后人视; 右: 改扩建后裙楼外观)图1-02 北京广播中心的改扩建工程总平面图 图1-03业务楼(主楼)标准层平面图显然在这个实例中建筑的实体体量关系由原有的点状塔楼与裙楼相结合变成为带状的塔楼与裙楼关系,改扩建前是单一性的竖向主楼实体与块状的裙楼实体相结合,改扩建后是复加性的竖向板块主楼实体与梯形状的裙楼实体相结合,。在主楼的板块中凸窗的改造与场所使用者的情态产生关联,无疑功能空间的面积额度得到了增加,在此前提下,功能空间的划分可以较之前得到进一步细分或者转型,新加入的功能空间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功能性的使用用房;一类是供人休息、娱乐与交流的空间。然而旧建筑的空间元素并未全然抛弃,原有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依然在延伸,原有的主楼内部的工作单元的功能格局在扩建部分又一次进行了重复,竖向的条形窗依然可见,建筑顶部的拔高实体依然存在,最终要面临的选择问题是如何连接新扩建的实体与旧建筑实体的连接问题及整体形式的改变如何统一的问题。图1-04 北京广播中心的改扩建工程北立面与东立面图图1-05 北京广播中心的改扩建工程技术楼(裙楼)四、五层平面图图1-06 北京广播中心的改扩建工程业务楼(主楼)外观细部(左:主楼新旧相接处仰视,中:凸窗仰视; 右: 凸窗详图)图1-07 北京广播中心的改扩建工程业务楼(主楼)室内场景细部(左一:生活台直播间场景,左二:生活台直播间休息区; 右一: 从生活台直播间看走廊; 右二: 五层交通台直播间外挑的玻璃盒子)图1-08播音区室外钢柱节点 图1-09裙楼室外阳台与休息连廊(右图连廊 部分被电子广告牌遮挡,成为设计者的遗憾此例只是一个粗浅的应用实例,然而在此例当中仍有一系列疑问存在。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对工作人员工作环境的改造,如五层的交通台直播间的设计中外挑一个玻璃盒子,其目的是透过通透的的大玻璃让百姓感受到播音员正在辛勤的工作,而播音员也能通过玻璃盒子(图1-07 右二)看到长安街上的人流和景观,以此激发工作热情。此空间元素的处理是基于对人的视线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感受做出的回应,那么仔细分析一下:首先长安街的道路宽度加上两侧的建筑退让总宽距不下百米,试想不管是在行车上的驾驶者或是乘车者,还是在人行道上的路人,他们从一层楼的高度位置如何能看到至少在50米开外甚至更远并且位于五层楼上的播音员,除非播音员一直站在紧贴在玻璃内侧的位置;其次播音员看长安街上的人流和景观这一则也存在问题,长安街正如所有的城市主干线一样中间是宽敞的、开阔的行车道,两边是覆盖林荫的人行道,播音员看到的是百米外的人形小点与马路中间的车流,而必要条件是播音员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室外的场景才会如此,当然对于看景观我无可厚非。基于对这个空间元素和意义对建成环境做出的回应的小例,新旧空间元素的组织关系之中有如下几点问题是需要进行反思的:1) 视线的处理与心理上的应变如何达成统一?2) 空间元素的利用与空间意义的重新建构是否是有根有据并且是切实可行的?3) 使用者状态的变化给空间意义带来的影响程度是否决定了空间元素的形式?4) 如果忽略非固定特征因素的影响,从循规蹈矩的空间元素形式反过来确定空间意义的类型与内容对建成环境的意义是否适宜恰当?5) 作为设计者最关心的是改扩建的物质环境实体的形式还是它给使用者带来的实际影响?这种影响不应是冠冕堂皇的,应该是让空间的使用者为之振奋的。图1-10中庭回廊的空间效果 图1-11中庭回廊的休息空间图1-12中庭钢圆柱处局部剖面由此可以看出旧建筑改扩建后功能的转型并非意味着空间元素之间的承接关系也需随之改变,依据是对旧建筑的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把握,找到这种承接关系并衡量这种关系对改扩建后的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显著的意义体现,如果是,则把这种关系继续延伸,使其得到更清晰的展现。再次回到这个实例当中,在裙楼四五层西部设置了中庭(图1-05,1-10,1-11)共享空间,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交通停留与工作人员休息,为休息厅带来充足的采光和良好的开阔视野,采用了全玻璃面拓展视线,为了要“利用新技术,彰显科技时代魅力”6,又加入6根钢质圆柱并将其“直伸至屋顶(图1-12),大厅净高9m,这与其0.3m的直径形成了30:1的高细比,给人以纤细挺拔的视觉感受。” 7谈到交通性的中庭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原始的模本,乔治·H·怀曼(George HWyman)第一个于1893年在洛杉矶完成的作品博来百瑞(Bradbury)大楼当中打破了实心交通内核的模子,创造了一个顶部采光环绕中庭交通的空间,不止如此,周围的细胞式的办公室保持了标准塔楼同样的空间和视觉上的分隔(图1-13)。10年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布法罗的拉金大厦的设计中更进一步(图1-14),他几乎将标准的交通核心形态反转,采用一个通高的中庭取代实心的交通内 核,将竖向交通系统和设施放在建筑外围的塔和管井中。他使每一层楼朝向中庭开敞,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单一空间,从空间任何一点都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建筑。赖特的主要目的是将一个新的连续空间水平连续空间的竖向版本同时开放的内部可以给办公环境带来一体的新感觉。北京广播中心改扩建工程的裙楼内四至五层的中庭触及到连续空间的表象,但又不够彻底(图1-10)走廊上的休息座是背对中庭的,走廊上的办公室隔墙(除交通作用的门外)是封闭的,然而在播音区的走廊中却隐约看到竖向连续空间的缩影(图1-15):顶部的天窗采光与一侧开敞的办公室,为什么将中庭部分的梭形圆柱(图1-16)与屋顶(图1-17)的结合设计得如此精细,但却不肯将竖向连续空间思想进行到底?其中的原委不得而知,只能希望这样的视线开敞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图1-13 布拉德伯里大厦,中庭室内,洛杉矶, 图1-14 拉金大厦, 图1-15播音区内的走廊天窗1889-1893年 布法罗,1903年。中庭室内。 图1-16中庭梭形圆柱的细节 图1-17 屋檐的处理既然如此,在旧建筑改扩建中的空间意义应该如何体现?我们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先理解旧建筑是如何组织空间语言去体现空间意义?旧环境的信息要怎样去理解?旧编码的读取与破译作为设计者,每次当我们面对一个旧建筑改扩建的任务时,非固定特征因素总是会给我们以信息提示,如入口大厅中人的行为状态、等候电梯时谈话的音量和语速、走廊上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机会、会议室里发言的语气与气魄、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学生的回应的程度等等。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代码的形式加以统计,我们将得到一份场所中有关代码出现频率高低的报告,在旧建筑改扩建当中,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对这些旧编码进行整理与归类,清理的对象当然不仅仅是非固定特征因素的考察,还必须对非固定特征因素所对应的空间元素形式即固定特征与半固定特征因素进行同时性的统计整理,即前面提到的三种特征因素包含的内容。当旧的空间环境及其意义的代码的频率高低被知晓后,接踵而来的是旧编码体系的解译问题,自然高频的编码是要被继续使用的,低频的编码可能会被抹去,这里会出现一个反复来回的过程。在开始阶段高频编码和低频编码是相对独立的,这可能是功能空间产生的强制性带来的,随着进一步的调研分析的展开,偶然性情景的不断发生,高低频编码的频率有可能此消彼涨,然而固定特征因素并未改变或改变缓慢,此时的固定特征因素和半固定特征因素的表现最为强烈存在于何处,此处便可以成为改扩建设计的突破口。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教室与合班教室的空间尺度长宽高与走廊的宽度和高度是成正比变化的,在教学楼的改扩建中如将合班教室改为普通教室或者将普通教室扩大为合班教室,对原有教室可做如下相关方面的考察:1.教室里授课时师生的情感投入状态;2.原有教室容纳人数的稳定情况;3上课时走廊外发生的声音干扰与视觉干扰的机率大小;4.课间走廊上发生交谈、嬉戏的频率高低状况经过考察后对改扩建的基本条件原教室的空间尺度是否适宜,是加大或是减小则可以依靠分析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结论必然导致对空间元素其中的固有特征因素的变化策略产生指导意义,如空间分割的长、宽、高的变化;走廊设置的宽度收缩变化;地面起伏的高低变化等等。叙事性线索-新编码的植入与反思我们通常会将建筑首先以平面图的方式予以展现,这样的方式把建筑当作图,而把周围的空间作为底。“一个孤立的建筑物,当我们绕它而行时,看见了它的侧面、前面和背面,它展示了体积的可靠性。它不仅沿着一个横断面是封闭的,而且处处都是封闭的。建筑带着这种不可抗拒的封闭,强有力地断言自己是图即它自己外部平面边界的所有者。并且当观者朝它走过去的时候,他意图的指向把它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出来。”8 (图3-01)图3-01 广州某学院教学楼改扩建旧貌左:南面(从原校区入口进入后看到的正面) 中:南面与东面(从侧面看) 右:北面(从背面看)解读建筑环境质量通常通过以空间组织方式、空间元素的形状与材料、装饰的识别性意义为线索展开,旧建筑改扩建中新的空间信息编码由于环境的记忆功能一旦被植入便会产生一条类似讲述这件曾发生过事的线索特征,这种线索会被各种固有特征因素所加强,切合故事特征的的因素如果被重复的使用将导致更强的意义体现。实例:位于以色列的包装厂总部改建: 图3-02 原现状平面厂方的现状(图3-02):2000的工业厂棚,在过去55年中被不同的 大公司相继占用,每家公司都对其进行过不同目的的改造;毗邻厂棚另有 600的两层楼,最初它是工人的辅助用房,后曾改造为办公空间,狭长的 办公室被安排在中央走廊的两侧,低矮地方的顶棚甚至降低了50多cm, 吊顶内还有成吨的缆线和管道;2500的院子,污浊的土地上部分覆盖着的沥青起伏不平,所有的雨水都会从2500的屋顶上排到两个建筑之间的空间中,从那儿再排到已经堵塞的下水道里,因此,院子里和相邻的主路上会经常发生大水。 图3-03 改造方案功能组织图示 在此例当中虽然总面积几乎足够容纳包装厂需要的所有功能, 但是设计者根据当地密度和范围内的限制条件得出还允许有额外的480建筑面积,于是有加建了180的装载区,20的入口空间,40的两楼间连接空间,以及厂内240的展廊空间(图3-03,3-09,3-10)。图3-04 原建筑主入口 图3-05 翻新后傍晚的厂房主入口及办公楼效果图图3-06 改扩建前两栋旧建筑之间的空间 图3-07 改扩建前两栋旧建筑之间的空间 图3-08 翻新后的办公楼外立面效果图基于所有厂棚内的混凝土墙都是非承重墙。此将多余的隔墙进行拆除(图3-13,3-14,3-15),重新组织后以容纳包装厂的新生产线。在新旧功能的之间未完全发生逆转时仍需对场所的结构语言进行解码,因为新的环境意义要求体现的特性不同,尽管从总方向上仍然是满足生产的需求,但生产的类型和模式语言编码与旧环境不一致。原有建筑的屋顶结构设计巧妙,是最简化的桁架结构支屋面板体系,屋面内的石棉根据环境规范被移埋到需要的地方,桁架被完全重新利用作为新的轻型保温屋面板承重结构。余墙被移除后,露出了一些肩柱(图3-10),它们曾被用来支撑起重机的承重梁.所有的肩柱都被重组利用到整个公司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肩柱是一个工作站成为生产计划整体的一部分(图3-11)。图3-09 改扩建后的新平面 图3-10 拆除多余的墙和梁 图3-11 改扩建后组装大厅和展廊图3-12 左起: 新功能组织、辅助用房吊顶设备组织、办公建筑中心脊带空间设备组织、中心脊带空间设备墙图3-13 1950年代厂房轴测图 图3-14 拆除所有多余的梁和墙 图3-15 被保留的结构语言因为1950年代当地的气候条件,加上没有空调控制,所以当时的设计剖面考虑了很多环境因素,比如通过南北朝向保证自然采光,最小化热量交换同时利用自然通风等等,因此设计者只用了通常在该地区2000建筑所需的30的空调设备和人工照明。 狭长的办公空间激发出一种新的空间类型,就是把隔墙转化成开放 式办公空间中的互动界面取代原有死板的走廊隔墙。在新设备墙的一边是交通空间,另一边是私人办公室(图3-16),同时,墙内安置空调、照 图3-16 中心走廊办公空间明和供电设备,限定并归档了不同的空间。所有的房间都最终聚合到中心脊带空间,这种类型适合窄长的结构体系,这是由于照明和空调换气在两侧的有效距离只要4m(图3-12)。当净化了现存结构,拆除多余的墙、材料、缆线后,设计者主要有以下两个操作:在内部植入新的组织功能;给建筑包裹新的表皮(图3-17)。新的表皮的覆盖具有包裹的手法强化了包装厂作为制造包装机器工厂的属性,即致力于填充和密封食品的包装。新的表皮被解读为层层包裹的材料体系保留原来已有保温层的旧墙,在其外20cm的位置包裹一层新的轻铝板,中间的缝隙形成了一个空气夹层,促进建筑的保温隔热,同时 隐藏了所有建筑外墙的功能性设施,包括排水和下水主要的电缆和电话线、以及通风管道等。为了进一步强化“包装”的属性,所有的门和窗也都被隐藏在立面材质中。窗户外是一层打孔板它同时还遮挡了南面强烈的日光因此 图3-17 新植入的建筑外表皮室内不再需要窗帘。门角的细部被精心设计成不可见的,从而延续了外立面包裹的完整性。波纹铝板反映了包装常用的材料,比如纸壳其原则同样被设计者用来深化设计。重复和动态色彩的处理手法也来源于人人熟悉的超市展架。 仔细回味一遍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涉及的手法:厂区是包装生产性质的,植入包裹式的表皮就是一种包装,然而为什么会是如此包装?超市展架充当了原始的媒介象征,展架是结构语言暴露式的一种体现,办公区域的隔墙的转化又再一次运用了这种语言,对旧厂房的多余元素的删除还是在运用这种语言,整个改扩建的过程从建筑外部到内部这种语言的编码一直在反复的使用。图3-18 细部图3-19 办公楼西北立面 图3-20 厂房东北立面 图3-21 厂房东南立面图3-22 办公楼东南立面图3-23 厂房及办公楼西南立面设计改扩建空间意义表达的线索与脉络在许多情况下,环境通过提供线索作用于行为,人们靠这些线索判断或解释社会脉络或场合,并相应行事。如果空间的物质环境线索能够被人理解,那么环境将传达预期的行为,因而在此空间的物质环境中所使用的设计语言则必须被理解,如空间形体的高度关系、组合关系、位置情况、材料属性、色彩等等固定特征语言和半固定特征语言,而这类语言在空间的物质环境之中被识别、理解,如同一种信息的代码被释读,这种代码的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可以而且必须成为理解环境意义的线索,线索与线索之间的承接、层次构成脉络,作为设计者能控制的对象正是这种脉络。然而,旧建筑改扩建当中并非所有的环境都会有非固定特征因素的实际信息反馈,有些要通过固定特征因素的考察来搜集和整理信息。如上述的包装厂改扩建,原有厂区留下的是一片狼藉,要改造的倾向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它仍然是工业生产机构,办公的功能空间是为生产服务的,交通空间充当生产与办公互惠的媒介,最终厂区的整体空间意义体现是将新旧空间元素的关系重新整理后符合新的环境所需,并体现建成环境的工业生产属性:交通便捷,生产组织流线清晰,办公环境实用率高,形象具有行业特性。因此在发现旧建筑的现有线索当中,首先应该理清楚的是空间结构的固定特征因素语言与非固定特征因素语言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会贯穿于体现空间意义的线索与脉络的始终,设计新的线索和脉络无非是紧靠这种关系进行构思与整合。反思形式的秩序与无秩序对空间意义的影响“在由简单形状、自足的部分组成的整体秩序在人们心中感觉得很舒适,每一个部分本身都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单独对待。在它自己的组织方面可以被理解和判断,并且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松散。.” 9 鲁道夫·阿恩海姆关于形状的相互作用的论述为观者如何思考设计提供了一种方式“自上而下”,即“从整体到部分地进行,绝不是遵循相反的理论,即沿着部分之间自下而上的关系” 10旧建筑改扩建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设计一个连接的场地使新旧场所得到有效的联系,我们经常会有意或无意的遵循轴线的模式,这种解决办法无疑是巧妙的,但会有这样的疑问:最后的设计究竟是两个结构的连接体,还是严格的生物学意义的怪物。再来看一个实例“雨伞”(旧屋改造工程)。“雨伞”项目的主体是两幢相连的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大楼(图4-01),其中一幢有着锯齿型屋顶,另外一幢的屋顶则由铁缆做支撑。由于年久失修,两幢大楼都已经非常残旧。最初。洛杉机爱乐乐团选定了它们来作为一次实验性系列演出的主要场地。为了配合演出,对大楼进行了一些重新设计,做了不少的翻新和修改。最后,大楼被改造成为两幢相连的,集行政、制作、以及后期制作设施于一身的网络图像设计公司的办公楼。图4-01 “雨伞”项目总平面图 该项目的设计中心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休闲小憩的场所,如古罗马竞技场似的露天广场。该广场位于铁缆大楼屋顶一角,悬于入口坡道之上(图4-03)。 “雨伞”露天广场的正式名称是一个极具实验性的建筑项目。它是一个概念意义上的“大碗”一个现代的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大碗”的坡面倾斜度是由其内部两条反向木头构架的最顶端一节所决定的。这两条木头构架是从附近一所建筑上拆下,安装到“雨伞”里来的(图4-04)。 “大碗”的边缘部分镶嵌着一条直径为14英寸的曲线型铁管(图4-06)。这条铁管清晰地划分出顶部隆起的铁缆屋顶,以及“雨伞”部分这两个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图4-05,4-12,4-13)。位于圆环内侧,紧挨着座位区的是一段形状奇怪的大楼屋顶。它的出现是由于这部分屋顶的底下是大楼的会议中心,考虑到音响效果。设计师引入了这种特别的设计。大楼屋顶的建筑材料是压力喷浆。水泥被喷射在一个部分结构明晰,直径为3英寸的铁管搭成的承力建筑物上。一个铁管框架高举起17块层层相连叠盖覆压的玻璃板(图4-12,4-14,4-15),为梯形座位区提供了一个遮荫的天棚,人们可以从二楼的露台和一楼的楼梯两处走进“雨伞”(图4-03,4-04,4-18)。直接位于“雨伞”下一层的主会议中心,巧妙地利用了“雨伞”的梯形台阶,碗状坡度,铁管构架,以及压力喷浆的大楼屋顶作为她的天花板。整个中心由一圈25英尺高的玻璃幕墙环绕,与屋顶环型广场的弯曲横梁相交叉。图4-02 “雨伞”项目首层平面图 图4-03 “雨伞”西南面夜景效果1门厅2开敞工作间3单间办公室4会议室56厨房7绿化广场图4-04 “雨伞”北面效果图4-05 “雨伞”西面效果 图4-06 “雨伞”形态构成分解轴测图4-07 “雨伞”东南仰视 图4-08 “雨伞”南立面图4-09 大型演出时“雨伞”西南轴测图 图4-10 从屋面看“雨伞”顶部图4-11 小型组团式演出时雨伞”西南轴测图 图4-12 在二层看“雨伞”通向屋面 图4-13 室外演出时雨伞”西北轴测图 图4-14 “雨伞”西南仰视图4-12 “雨伞”西立面 图4-13 “雨伞”北立面图4-14 “雨伞”西南鸟瞰 图4-15 “雨伞”西南鸟瞰 图4-16 “雨伞”东侧效果图4-17 “雨伞”玻璃固定节点 图4-18 “雨伞”东北轴测图4-02 “雨伞”玻璃与结构制造过程我们不妨来猜测一下“雨伞”的设计思考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连接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空间,相连接的空间性质与演出相关联(既有室外的,又有室内的),如果是室外的演出还必须考虑表演区的背景关系,单纯的直跑楼梯或者两跑梯段设计在转角位置将浪费室内外的空间,而且转接会很生硬。设计者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自然行为的“杂音”,用一种与音乐的浪漫情感类似的形态特征“不协调秩序的冲突” 11回答了环境提出的问题。有秩序的形式排列总是被一种总体的设计原则所支配,而无秩序状态是由于部分秩序之间不调和或缺乏有条件的关系产生的,在无秩序状态中同样会有良好的其它方式的关系存在。就像此例当中的“雨伞”设计,在交通连接的问题上要解决来只各个方向的行为状态的压力,还要进一步体现成为一种表演特质的空间形态,如果赋予它一个更生动的名称我想应该是“裙摆”。形式的秩序感对空间意义具有连续感知空间的约束力,但秩序化的主题诸如对称、渐进、比例与均衡或其它规则对环境也只能应用于恰当之处。无秩序形式排列的组成必须在它们本身之中有秩序,或者它缺少控制关系的一面未破坏我们生活当中行为的发生,不会令我们感到沮丧。因此在旧建筑改扩建中,空间元素的排列秩序与无秩序应互相结合,因为环境的意义存在以人的行为存在为前提,而人的行为发生过程或者说是一种体验本身就是必然与偶然相结合的综合体。结语:基础性的空间元素的认识与解读是旧建筑改扩建的出发点,通过对原有环境的线索与脉络的理解,运用空间语言体现建成环境的意义是旧建筑改扩建的最终目的。建筑外部与内部单纯的表皮模仿与复制对空间意义的体现并无建树,空间体验与新旧空间元素的关系才是让使用者与观者为之感动的内核。旧建筑改扩建中我们依赖于建筑环境提供的线索,作为一名建筑师不仅仅要将新旧建筑作为纯形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行为环境,面对现代生活中不同的社会需求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出回应,千篇一律的将一类建筑改造为另一类建筑是不能被接受的,工厂变为博物馆、适合居住的住宅变为商业街,除非建筑本身能使这些环境相互沟通,否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模式中。我们将一类建筑与另一类建筑相区别不但只是其视觉上的外观和内在形式化的区别,这种外观与内在有一种特定的结构秩序和形式使我们可以识别和阅读,而它来自于作为人类和社会现象的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发自人类自身的、充满着活力的空间关系,尽管我们有时会觉得虚无飘渺或意识不到我们经验中形式和象征模式的理解度。只有以自我反省的眼光去回顾建筑的内部结构、材料、外部指代才能展示出我们对于旧建筑改扩建做出的独特贡献,也只有我们掌握了属于我们生活和繁衍的空间语言,我们的改扩建设计工作才具有意义。注释:1. 摘自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的表达方法第四章p66,美阿摩斯·拉普卜特 著,黄兰谷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2. 同上, 3. 同上,p8;4. 同上,p74;5. 同上,p179-180;6. 摘自建筑技术及设计2005/10,建筑技术与设计编辑部p527. 同上,p54 8. 摘自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第三章p5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宁海林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9. 同上,p14410. 同上,p14911. 同上,p131参考书籍: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的表达方法,美阿摩斯·拉普卜特 著,黄兰谷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宁海林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第二版), 美克里斯·亚伯 著,张磊等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空间的语言,英布莱恩·劳森 著,杨青娟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建筑师No.118 2005.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世界建筑,2006. 5,世界建筑杂志社;时代建筑,2006. 2,同济大学出版社;建筑技术及设计,2005.10 , 建筑技术与设计编辑部。

    注意事项

    本文(旧建筑改扩建中空间元素与空间意义的表达.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