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三艺术生高考诊断性检测地理1考点解读换.doc

    • 资源ID:2762303       资源大小:9.37M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艺术生高考诊断性检测地理1考点解读换.doc

    高三艺术生高考诊断性检测地理1考点解读资料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讲练http:/wenku.baidu.com/album/view/bb8a5ce2524de518964b7d552011高中地理高考复习精品集http:/wenku.baidu.com/album/view/2f274c649b6648d7c1c746f2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最基本的天体、天体系统的结构和等级  太阳系概况:成员、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考点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a.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b.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c.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d.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e.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f.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g.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考查内容第三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画图理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 固体 较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考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原理和示意图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低层大气组成体积()作用干 洁空 气N278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21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003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03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水汽 很少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 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垂直分层高度分布主要特点原 因对流层低纬1718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对流动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中纬1012 km高纬89km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km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高层大气对流层顶到20003000千米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4、对流层的逆温现象成因和影响P64【考题例析】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面。(4)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 ,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2、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一题。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层顶部 B层底部 C层中部 D层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A气温在50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考点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和分析【考点解读】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分类形成特征常见岩石举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考题举例】(2007年 海南)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112题。1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1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答案】11D12B (07年上海地理卷)(二)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答案】4.C 5.D 6.C考点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与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与板块分布图理解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态特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侵蚀后原因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堑地垒【考点解读】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考题例析】(2007年 广东)7下列选项与图3中、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该题的立意是要求考生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概念,对题目要求作答”,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其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变成松散的碎屑物,这种破坏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地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做到清晰、全面、正确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A 考点4: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的运动 读图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理)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风向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力季节和海陆分布 天气气温与等温线图的判读1、影响气温的因素原理2、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日较差的影响因素:纬度 天气 地形 下垫面 (海洋和陆地 )气温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纬度 距海远近 地形地势 气候3、等温线图的判读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图的应用P68根据重要的等温线判断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15 和0 等温线分别是热带与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区的分界线。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变化特点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同纬度海路间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月份及海陆位置。一陆南。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的大小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地形类型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 洋流流动的方向与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一致36.(16分)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中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解析】本题以我国的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地图阅读能力,属于“大区域小尺度教材原理”的命题思路。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结合相关知识来推断。如在分析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时,要结合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如洋流、地形)等综合思考。【参考答案】36.(1)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例7(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911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911题。9.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人为因素 D.距海远近10.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11.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A.甲地、黄河口附近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解析】读图可知,1月等温线在甲、乙两地闭合,且比周围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甲、乙两地均为山地地形;7月等温线在沿海地区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在太行山地区大致与山脉的走向平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这说明影响该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读图比较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一般来说,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参考答案】9.B 10.B 11.B1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主要山脉的走向为 ,判断依据 。(2)图中甲、乙两地相比,气温较低的是_地,主要影响因素是_;图中乙、丙两地相比,气温较低的是_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6分)18.图11是“两岛屿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原因是_ 。(2)7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原因是 。(3)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原因是 。(4)与该岛纬度位置大体相当的纽芬兰岛,1月份的气温比该岛要低20,分析其主要原因。17.(1)东北西南走向 判断依据:根据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区域定位判断该山脉是武夷山。 (2)甲 地形; 丙 海陆位置。18.(1)从西南向东北气温递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由南向北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3)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4)本图地区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过,增温增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纽芬兰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减温减湿,气温较低。【考点解读】第一,“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一)大气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多。3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 如上图,其过程包括: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二)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4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三)全球的热量平衡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全球热量平衡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第一、全球每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第二、人类通过改变大气的组成或改变地面的热力状况,可以影响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从而改变局部地区甚至是全球的气候。例如: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等温室气体,使得大气热量的收支失去平衡,导致热量平衡失调,全球变暖;人类改变地面状况(植被覆盖状况、水域面积等)可以影响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和改变地面辐射,而使局部小气候发生改变。四 热力环流的规律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的规律与应用 海陆风 城市风 山谷风绘图理解(一)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如图6-1)冷却高 低 高低 高 低等压面(线) 受热 受热 图61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见下图6-3);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见下图6-4),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见下图6-5)。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见下图6-6)。夜雨的成因 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热力环流的规律冷热不均与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与近地面气压高低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气流的流动与气压高低 和天气 的关系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等压线的特征与地面受热的关系 地面受热均与,等压线平直 否则,等压线弯曲等压线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向下弯曲,该地的气压较低,等压线向上凸起,该地的气压较高。 同一地点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同一地点,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高低压均是同一水平面比较而言五 风的形成原理1、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2、高空大气的风向 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3、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近地面的风 高空中的风 作图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的特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见表6-1)作用力概 念方 向大气运动与等压线的关系摩擦力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与风向相反在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风向斜穿过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产生的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力与风向垂直在未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沿垂直于等压面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在自转的地球上不存在2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 风理想状态高空风近地面风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间有夹角,由高压吹向低压4、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3等压线图的判读(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3)判读规律: 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图6-8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示。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考题例析】 例题 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4图5-8(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ABCD(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离太阳近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云层厚且夜晚长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解析】本题第(1)题关键抓住热力作用的发生顺序应为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第(2)题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大体相同,但地势不同,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层上,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上,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日较差较小,通过审题应该是青藏高原具有的只有符合,故选B。【答案】(1)C (2)B训练题1关于地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结果终将变得越来越热B高纬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于其支出的长波辐射,高纬地区将变得越来越冷C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少于支出,但因温室效应的作用,高纬度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D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度地区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答案】D训练题2 读某地近地面多年平均热量收入状况图分析回答:(1)阴影反映近地面空气热量 ,所以此段时间气温呈 趋势。(2)曲线A表明了 年内的变化,这种变化与 的年变化基本一致。(3)曲线B表明了 年内的变化,这种变化与 的年变化基本一致。(4)该地位于 半球。最高气温可能出现在 。【答案】(1)盈余,上升;(2)热量收入,太阳辐射;(3)热量支出,地面辐射;(4)北,7月低或8月初。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1、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要求: 读图理解识记 2、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2三圈环流:(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图610(2)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4)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受控气压带与风带大气运动状况降水多少与类型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为主多对流雨为主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为主少、大陆东岸例外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为主少(5)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四、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1)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2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3季风环流(1)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如图6-15。(2)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 陆 热 力 差 异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气温和降水特点1.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南北半球。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如图1,甲气候在南半球,乙气候在北半球。2.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 仅从上图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小的是热带的气候(从大到小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3. 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读出全年降水量。如上图,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除热带沙漠气候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5、气候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 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湿季干季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温夏热夏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温雨夏干热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寒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艺术生高考诊断性检测地理1考点解读换.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