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讲解词最终稿.doc

    • 资源ID:2778933       资源大小:100.0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讲解词最终稿.doc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各位来宾:上午好,欢迎来到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参观,我是今天的讲解员xxx,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并给大家介绍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希望大家参观愉快。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辽宁省土地资源厅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建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本馆的建筑面积为19000平方米 ,主题建筑共分五层 ,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最高点是29.2米。在我们面前的这条长廊叫做地质长廊,他像一个时光隧道一样带我们回到30亿年前的辽宁,看看当时是什么样子。在我们左手边的是地层的剖面,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辽宁30亿年来地层沉积的过程;而这边的复原图所还原的生态环境与地层在地质时代上是相互对应的,地层中可以发现对应时期的动植物化石。在地层沉积过程中有四条黑色的地层,代表辽宁的四次大型成煤期,第一个呢是晚古生代本溪组这个时候的我们可以看到复原图上我们辽宁省在这个时期海洋刚刚上升为陆地有一些蕨类植物和早期的软体动物为形成第一次成煤期提供了条件,第二次就是中生代北票组,这个时候就发现了我馆非常珍贵的赫氏近鸟龙,再往下面看就是两个比较宽厚的煤层新生代阜新组和抚顺组,我们看一下复原图就能得知当时辽宁动植物非常丰富,也为这两次成煤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生物学分为生物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在我们馆的外形设计上我们也采用地质体和生物体相结合的形式。也许刚才您进门的时候可能没有全面的看到整个博物馆的外貌,这个模型就是我们博物馆的建筑模型,这块正方体代表庞大的地质体,是有古老的地层组成,断层将它们垂直切割;这条石阶代表火山熔岩,自上而下奔泻流淌,带我们走进辽宁30多亿年地质历史的长河,南侧的拱形建筑代表辽宁巨大恐龙的身躯,中间的钢架是恐龙脊柱,两侧的钢架是恐龙的肋骨,这组钢架共有21根,象征辽宁人民21世纪挺拔的身躯和辉煌的前程。在恐龙的身下还藏着一枚巨大的恐龙蛋,它孕育着希望与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美好的明天。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由台湾李祖元事务所免费为我们设计的,(象台北的101大厦,还有沈阳的方圆大厦等都是该事务设计完成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带您走入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地,开始一次奇妙的古生物之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建设一直得到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中央有关领导、国内外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热诚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非常的丰富,堪称化石的宝库。那这些古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呢?这个沙盘上可以体现出来,像辽西的朝阳、阜新、葫芦岛,辽东的本溪、鞍山、抚顺以及辽南的大连等地都出产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如此众多的古生物化石,它们的保护尤为重要。例如在北票建立国家级鸟化石保护区,在本溪、朝阳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和2011年起实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这些措施加强了对省内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力度。特别是我们博物馆的建立也是一种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方法。在我们博物馆所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中有四大明星级化石,赫氏近鸟龙(迄今世界最早带毛的恐龙,是我馆胡东宇教授带领课题小组发现研究的,曾在世界顶级杂志,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它还在上海的世博会上展出,保价2千万)、沈师鸟(同时具有鸟类和恐龙类特征的古鸟,命名赠与沈阳师范大学,希望他的发展像鸟一样展翅高飞)、赵氏翔龙(发现最早的会滑行的蜥蜴,它以沈阳师范大学赵校长姓氏命名,感谢他对古生物研究所和博物馆的关心与支持)以及辽宁古果(迄今世界最早的花,是我馆馆长孙革教授带领课题组发现研究的,曾在世界顶级杂志,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这些古生物的发现与研究要感谢那些曾在辽宁工作过的和为辽宁做出贡献生物学家门,这些是他们研究的成果和发表的文章。第二厅 地球与早期生命下面我们走进的这个梦幻世界,就是第二展厅地球与早期生命厅。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浩瀚的宇宙”的模拟场景,它让我们身临其境般的了解到太阳系的起源、宇宙和地球的形成。大家知不知道宇宙是什么意思?宇代表上下四方指的是空间,宙代表的是古往今来指的是时间。在距今约150亿年前,宇宙由炽热而稠密的物质与能量“大爆炸”而形成。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形成原始星云,。随着原始星云的膨胀、冷却,逐渐衍生成众多的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星系、星体和行星。太阳系大约在50亿年前开始出现,而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大家请随我到这边来,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听过陨石吧?但真正见过的人可能不多。我们这边的展柜里所展出的就是陨石的实物。 陨石: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大家从展柜里的实物会发现陨石表面都布有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凹坑,这个是熔蚀坑大家请看这幅展板,这个是近年来我省岫岩发现的陨石坑的位置图。大约5万年前的一次陨石撞击地球事件,在这个村留下了一个直径1800米的大坑,碗状,实际深度约500米;。 关于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历史上有很多种假说,其中一种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持这种假说的学者认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着在陨石上而落入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大家都知道宇宙的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以及温度等条件,它们对生命都是致命的,况且在那些微生物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温度过高而被杀死。还有一种假说就是我左手边的米勒试验:米勒在他的实验中假设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气层中只有氰气,氨气和水蒸气等物,其中并没有氧气,他把这些气体放入模拟的大气层中并通电引爆,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流回瓶底,模拟降雨的过程,通过一周持续不断的这种循环试验终于产生了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物质,而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因此他认为生命是从无到有的理论将可确立了。但他的实验仍存在疑点,他所假设的这个大气层是模拟出来的,并不是原始大气层,所以得到的结论还是不确定的。那么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经科学家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化学演化阶段(冥古宙)原核生物阶段(太古代)真核生物阶段(太古代-元古代初期)早期多细胞生物后生生物阶段(元古代)在第二阶段:原核生物阶段即太古代的时期,地壳变冷,地球上的岩石开始形成,最早的生命原核生物如真菌、古菌、蓝藻开始出现,它们与沉积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叠层石。大家请看这边的两块很大的石头,它们就是地球上最直观的、最早期生命存在的记录叠层石。叠层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大家可以用手去亲自触摸,仔细观察的话会看到它上面一层一层的叠层状的花纹。叠层石虽然是在太古代的时期出现的,但最繁盛的时期是元古宙。这两块叠层石是来自大连。大家请看那边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伊迪卡拉生物群是斯普里格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伊迪卡拉地区首先发现的,距今大约5.8亿年。现已发现至少有19属24种形态奇特的生物,多呈扁平的椭圆形或条带形印痕。它们形态结构原始,是在元古代末期大气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后生生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的一次尝试。但大家看画面上的那些像海带一样的生物,它们并没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改变外部形态,换句话就是说只长个不长心,在没有内部器官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因此它被称作是一次失败的进化。当生命演化进入距今约5.4亿年时(即寒武纪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类在几百万年的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而奇怪的是在此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这种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达尔文解释道,寒武纪时期动物的祖先一定来自前寒武纪,并且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而寒武纪时期动物化石出现的这种“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匮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被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全世界目前具代表性的、展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物群主要有3处:我国云南的澄江生物群、加拿大的布尔吉斯生物群和我国贵州的凯里生物群;而我国澄江生物群的时代为全世界最早,距今5.3亿年。澄江动物群:1984年7月,我国学者侯先光在云南澄江首次发现了纳罗虫的化石,从此揭开了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序幕。随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化石,以及“云南虫”、“海口虫”等十几个门类上百种生物化石均被发现。澄江生物群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我国的澄江生物群较之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要早1500万年以上。再来看一下我国贵州的凯里生物群:它是1982年由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等发现,产于贵州凯里组灰绿色泥页岩中,是我国又一个大型的布尔吉斯型生物群。大家可以走近来看一下这些小巧的、珍贵的软躯体动物化石。凯里生物群化石展览在中国北方是首次,所以今天大家非常有眼福能在本馆看到如此众多的凯里生物化石。请大家看一下这边的地质大转盘,这个转盘就像一个时钟,把生命演化进程分为24个小时,午夜零点地球诞生,随后经历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到了距今约5.4亿年的时候,也就是晚上的21点11分,才出现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了23点半的时候,也就是中三叠纪时期,恐龙家族匆匆登场不到十分钟便谢幕而去;最后20分钟,哺乳动物出现并迅速分化,我们人类诞生于400万700万年前,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那大家猜一猜人类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呢?确切的说是在23点59分13秒的时候出现的,人类历史仅相当于全天结束前的47秒,而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仅相当于0.09秒,生命是如此的转瞬即逝,所以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时间,关爱我们的地球呢?发表的文章。三 厅欢迎各位来宾来到第三展厅“30亿年的辽宁古生物”。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辽宁的地质概况:这是凌-宽大剖面:它是一条贯穿辽宁省东-西的地质剖面。西起凌源,向东一直到丹东的宽甸,剖面全长约550 km。展示了辽宁省区在漫长的30多亿年地质历程中的主要构造格局和各时代地层分布。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以地质历史悠久、化石类群丰富、及盛产“热河生物群”化石等三大特点称著于世。自30亿年前的太古宙以来,辽宁省区主要有“十大古生物群”。现在我们就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太古代鞍山群早期生命:距今约38亿年。在这里变质岩中发现了古老的细菌和蓝藻化石,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生物化石记录。这些古老的细菌和蓝藻化石是在铁矿石中发现的,而这些铁矿石来自本溪南芬露天铁矿,是亚洲最大的铁矿山,2007年本溪古生物与地层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国内外专家曾专程来这里参观。铁矿是怎么的呢?当时在海洋中含有二价铁离子,同时还含有蓝藻,蓝藻在海中呼吸释放氧气,就与铁离子结合生成铁矿。在鞍山群之后的是寒武-奥陶纪海生生物群:距今约5.424.88亿年。这一地质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物界出现大量的带壳化石,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化石主要以三叶虫为代表。为什么叫三叶虫呢?其背壳由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3部分,纵向可分为轴叶及两侧的肋叶,由此而得名。除此之外,还有头足类、古介形类、古杯类、海百合、藻类等。而奥陶纪,是距今约4.88-4.43亿年。这个时期由巨厚的石灰岩组成了本溪的“水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溪水洞。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这一溶洞形成于4-5亿年前的寒武-奥陶纪灰岩中。提到本溪,我们来看一下晚古生代本溪生物群,这个时期,辽宁已全部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气候温暖潮湿,河湖纵横,森林茂密,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是辽宁省的第1次大型成煤期。本溪生物群的特点还体现在牛毛岭剖面上,以砂岩为主的地层中发育5层以上的灰岩层,化石丰富,盛产蜓、珊瑚、腕足及牙形刺等海相化石,其下部产植物化石。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赵亚曾、李四光等7位院士曾在这里做过研究工作。这个时期还以牙形刺化石为代表:它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它的数量多,演化迅速,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四楼的参观结束,我们转到三楼继续参观。我们博物馆的参观形式与其他博物馆有明显区别,需要从四楼向一楼进行参观。三 厅B在我们面前的是早三叠世红层,距今2.5亿年,另一侧是一幅生态环境复原图,当时气候比较干燥,动植物繁盛,代表晚古生代的结束,我们即将走进中生代。辽宁的十大古生物群中的后七个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的。首先看到的是中三叠林家生物群。林家生物群位于本溪市的林家崴子东山,距今约2.3亿年。该植物群面貌奇特,以束脉蕨和本溪羊齿为主要代表。在它之后的是晚三叠世羊草沟生物群。羊草沟植物群产于辽西北票,距今约2.1亿年。主要以拟轮叶-新芦木-网叶蕨-篦羽叶-准苏铁果组合为特征,伴生有叶肢介、双壳类及鱼等化石。在我们前面有一处羊草沟时期的复原场景,场景中显示了植物通常形体较大,他们的化石保存精美,为国内外所罕见。这边还有2块比较大,比较完整的植物化石。接下来看到的是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辽宁第二次大型成煤期。在这一生物群中发现早于德国始祖鸟的“赫氏近鸟龙”。并且还发现了现今还存有的银杏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辽宁第7大生物群是“热河生物群”,大家将在“第四厅”里得到专门介绍。最后还有阜新生物群、抚顺生物群-辽宁第三次大型成煤期、辽河油田与辽宁第四次大型成煤期。我们看了很多动植物的化石,下面我们进入的是辽宁古人类展厅。在我们辽宁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庙后山古人类化石,距今45-50万年,发现于本溪,洞穴内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以及人类打制石器、骨器,用火遗迹,古人类化石。之后发现的金牛山古人类化石、鸽子洞古人类化石、小孤山古人类化石、前阳古人类化石构成一个序列,展示我们辽宁人的演化过程。这里有个大展柜,展示的是金牛山古人类化石,发现于营口大石桥,距今28万年。洞穴内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遗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背景图上以黄色部分显示的是发现的人的骨骼,包括较完整的头骨,5个脊椎骨、2根肋骨,以及尺骨、髋骨、髌骨、腕骨、指骨等共55件,属于同一年轻女性个体,大约20余岁。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人类的发展史,通常分为“猿人”、“古人”及“新人”三个阶段。古人类与猿的区别主要在于身体已经能直立行走、脑容量的增加以及能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手段,能制造简陋、粗糙的打制石器,学会了使用火和控制火种。与古人类伴生还有动物化石。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的两个大型哺乳动物骨架,它们的90%以上都是真的。小的叫原始牛,是现生牛的祖先。旁边大的是猛犸象,它的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第四纪冻原地带,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猛犸象身披浓密的长毛,可以很好的抵御寒冷,起到保温的作用,同时长有长鼻子和两条大象牙。猛犸象的身高可达5米,体重能达10吨左右,如此的庞然大物在当时也是古人类狩猎的对象,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在它们的背后有一副古人类集体猎杀猛犸象的场景。刘家峡黄河巨龙 刘家峡黄河巨龙是一种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体长近20米,头小、脖子长、身躯宽大、四肢如柱。该化石发现于甘肃省兰州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属名献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种名献给著名的刘家峡,也是胡锦涛主席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分类上,黄河巨龙属于一种原始的巨龙型类恐龙,具有奇特的荐椎形态特征,如神经嵴非常低(低于椎体高度),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宽于神经嵴高度)。黄河巨龙的发现不仅为亚洲早白垩世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再添新成员,而且进一步扩展了巨龙类恐龙在北半球的分布。四 厅“热河生物群厅” 包括有5个展区,包括 “简介”;恐龙王国;古鸟世界;迄今世界最早的花; “伴生生物”。所谓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指距今1亿多年前生活在亚洲东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的生物群;分布范围包括我国东北、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以及朝鲜等地。而我国辽西是热河生物群最主要的产地,其中以我国辽西北票凌源等地区为最主要产地。最初以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狼鳍鱼为代表。近十多年来,由于大量珍奇化石的发现,例如带毛的恐龙、原始的鸟类、早期真兽类哺乳动物、以及迄今“最早的花”等,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已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关注的热点。下面就有我和大家一同进入这神奇而美妙的生物世界。在我们的对面是“热河生物群”的复原场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龙鸟,尾羽龙,鹦鹉嘴龙,其中那一大一小的恐龙就是鹦鹉嘴龙,标本可以看看展柜里的那块,一会我们还将会看到其它恐龙的真实化石标本。在场景的侧对面的展柜里便是真实的化石标本有赵氏小盗龙、奇异辽宁龙、寐龙、白台沟潜龙等,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所谓寐龙是因骨架保存着一种寐睡的姿态,故而得名被归入兽脚亚目伤齿龙类。其头蜷压在翅膀之下,类似一只卧睡在巢中的小鸟,这种行为与鸟类类似。这显示出伤齿龙类不仅骨骼形态与鸟类相似,而且其行为学上也与鸟类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寐龙是一种鸭子大小的恐龙恐龙。恐龙王国恐龙(Dinosaur)是地球演化史中最著名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距今约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化石遍布世界各大洲。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立体恐龙是禽龙,这种恐龙是一种大型草食性动物,身长约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这个个体的后肢特别发达,长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前肢相对较小,在其前掌上有朝上生长硬如尖钉的拇指与掌的其余部分成直角。它是两足行走的。在禽龙的周围还有一些不同姿态的鹦鹉嘴龙和小盗龙化石,它们的个体显然比禽龙要小很多。环绕禽龙周围的展柜里有11块鹦鹉嘴龙、4块顾氏小盗龙、1块张氏中国猎龙及1块凤盗龙和龙凤鸟完美组合的化石标本。鹦鹉嘴龙属于角龙类(Ceratopsia)。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亚洲东部特有的一类小型的植食性恐龙,也是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最多的恐龙化石。鹦鹉嘴龙尾部保存有刚毛状结构,化石还保存了它们照顾幼体的育幼行为和群居的社会行为等。小盗龙是生存于白垩纪早期,它是一个中小型的肉食龙,其前肢发育有三指爪,末端配有锋利的爪尖,后肢主要依靠三个趾爪行走,小盗龙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身长55到77公分。除此之外,小盗龙也是第一群被发现拥有羽毛与翅膀的恐龙之一。它的前、后肢都发育有类似于现生鸟类飞羽的羽毛,因此也被誉为“四翼恐龙”。在我们的对面展柜里还有比较精致的顾氏小盗龙和尾羽龙的标本,大家可以到近处仔细观察一下。关于尾羽龙还有一下比较有兴趣的小故事:1998年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前讲演所拿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照片,就是辽西所产的尾羽龙,以这个证明他曾来过中国。尾羽龙属窃蛋龙类,它个体较小,很少超过2 m长,拥有细长的后肢和抓握的前掌,具有与鸟类相似的飞羽和尾羽。在尾羽龙的尾巴顶端长着一束扇形排列的尾羽. 古鸟世界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美化地球的使者,它们比人类早1亿多年出现在地球上,但自人类一出现,它们就伴随着人类。鸟类是地球生命链中的重要一环。鸟纲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分3个亚纲:古鸟亚纲、反鸟亚纲和今鸟亚纲;目前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鸟化石已超过3000件,属世界之最。目前辽西已发现孔子鸟、长城鸟、锦州鸟、会鸟、热河鸟、神州鸟等共6属10余种。树上息栖的两只鸟是孔子鸟,尾巴长的是雄性,另一只是雌性。孔子鸟是已知最早的拥有无齿角质喙的鸟类,第一指骨和爪长而钩曲,尾巴已缩短,具发育不全的尾综骨。带状的长尾羽表明性两性的演化在这一类群中已出现。属于一类树栖杂食性的原始鸟类。这边展柜里展示的是一些鸟类标本,我们可以看到有朝阳会鸟、原始沈师鸟、原始热河鸟和圣贤孔子鸟等。原始热河鸟 是大型鸟类,头低,吻长,牙齿趋于退化;保留有长的具爪的指;具1根由20多枚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其尾部结构较始祖鸟更象恐龙。体内发现许多植物种子说明它的植食性。这是续始祖鸟之后又一种保留了爬行类祖先特征的、具长尾巴的鸟类。反鸟亚纲是一类已灭绝的、会飞的原始鸟类,也是鸟类进化中第一支成功地得以全球性辐射的谱系。朝阳长翼鸟水边捕鱼型鸟类反鸟类向适应水域生境发展的典型代表。与现生水鸟中的翠鸟相似,嘴长,前端保留有倒钩形齿,有利于捕食鱼类;使其捕鱼后能由水中重新飞回树上。指爪相对长而弯曲,意味着有很强的树栖能力并保持着强的攀缘能力。可能类似现生的翠鸟,停栖于水边的树枝上,发现水中小鱼或其他水生动物时,迅速潜入水中捕食的食鱼鸟类。燕都华夏鸟 是“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发现的鸟类。麻雀大小,嘴短而尖,上下颌生有多枚牙齿;前后肢等长;具长而弯曲的脚爪,适应于树栖生活。今鸟亚纲 包括所有现生鸟类及其祖先类型。“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今鸟类是该类群最早期代表。与反鸟类相比,中生代今鸟类的飞行结构更接近于现代鸟类,已发现的中生代今鸟类都表现出适应水边陆地生活的特点,如趾长而趾爪短。马氏燕鸟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扇动翅膀飞行的鸟类乌鸦大小;上下颚每侧各着生13-15枚小的牙齿,意味着可能以捕鱼为食;胸骨船形,后缘具一对椭圆形孔;前肢长于后肢,已具有与现生鸟类相似的飞行结构;趾爪短而直,意味着可能主要在水边陆栖生活。花的摇篮这里是花的世界,谈到花大家都会跟被子植物联系在一起,那么关于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一直是国际古植物学的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一百多年前,达尔文(C. Darwin, 1879)曾对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垩纪中期大量出现、而找不到它们的早期演化线索而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曾孜孜探索,希望早日破解这一谜团,但一直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直到1998-2002年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率领课题组于辽西地区首次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确认“古果属”为水生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基本类群,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并提出被子植物存在水生起源的可能性。2007年孙革与美国Dilcher等又合作完成了迄今最早的“第三朵花”“十字里海果”的研究及2011年古植物学家孙革率领课题组在中国辽宁凌源县首次发现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时代距今约1.24亿年,填补了我国早白垩世早中期真双子叶植物大化石记录的空白。“李氏果”也进一步证实了1.24亿年前地球上有花,它们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及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为破解达尔文的“讨厌之谜”迈出了新的一步。这个展区里有它们的化石且在展板上还有每个植物的复原图。与辽西早期被子植物伴生的植物化石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与古果、里海果及李氏果等早期被子植物相伴生的其它植物类群十分丰富,包括蕨类、本内苏铁类、茨康类、银杏类、松柏类及买麻藤类等,目前已发现50余属100余种,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温暖并具季节性干旱的植被。伴生植物中,较重要的分类群主要有: 简单锥叶蕨,奇异夏家街蕨,土耳其耳羽叶,美丽威廉姆逊,穆雷似管状叶,热河似查米亚,薄氏辽宁枝,卵形毛籽,热河裂鳞果,羽状纵型枝,陈氏似麻黄,古尔万果及北票果等。伴生生物(这个展区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记忆)最后一个展区展示的是伴生生物:所谓伴生生物是指伴随主要生物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出现的其它生物群,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热河生物群”的伴生生物主要有昆虫、鱼类、龟鳖类、离龙类、两栖类、蜥蜴类及翼龙类等等。在这个展柜中有昆虫、腹足类、双壳类和鱼类等化石。昆虫类 辽宁的热河生物群昆虫丰富多样,多保存完好,为研究昆虫及其伴生生物的起源与协同进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大量的喜花昆虫的出现,提供了古昆虫和早期被子植物协同进化的重要证据。此外,也为重建辽宁中生代晚期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指示信息。朝生暮死的蜉蝣蜉蝣,Ephemeroptera,朝生暮死,生命短暂而美丽。稚虫水生,在食物链中扮演初级消费者的角色,是水质监测的三大水生昆虫(EPT)之一;成虫不食,在空中飞翔,寿命仅1-2小时,多则几天。实际上蜉蝣的幼虫在水中孵化以后,要在水中继续生活一年至三年之久始达成熟阶段。成熟后它们就爬到水面的草上,经过两次蜕壳,然后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这一切都在几小时内完成,然后就疲倦地死亡。鱼鱼类化石是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一类脊椎动物,而且数量丰富。狼鳍鱼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类淡水鱼,是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之一;集中分布在义县组。中华弓鳍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属于弓鳍鱼目中的中华弓鳍鱼科。中华弓鳍鱼的发现暗示了在早白垩世时期南北方的水系可能有一定的联系。这边展出了许多的爬行类,像乌龟,离龙,还有伊克昭龙和孔子鸟一起的化石也是非常珍贵的,这些都是产自咱们辽西热河生物群,这边是一副群鱼图,大家可以数一下大概有多少条鱼,这么多鱼在一起形成一块化石也是非常难得的。 五 厅 国际化石厅 下面我们即将进入的是第五展厅,国际展厅展示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精品化石,左边的墙上就展示了我们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与世界各地进行的学术交流,右边就是一些古生物学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海洋中的“花”-海百合海百合由于它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海百合生长于4.5亿年前,比恐龙时代还要早2亿年,应该是史上最早的生物。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两、三亿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象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而是棘皮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完整的海百合由冠、茎、根三部分组成。构成冠部的萼和腕,如同美丽花朵的花萼和花瓣一样,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它主要生活在海底和海木桩上 。海洋中的蜥蜴-海龙在距今2.5-2.05亿年前的三叠纪海洋中,当鱼龙类海生爬行动物在海洋中横行霸道时, 还有一类外形像蜥蜴的海生爬行动物-海龙。它们体形修长, 一般2m左右, 牙齿稀少, 缺乏快速游泳的本领,一般生活在当时的浅海岸边,以鱼类为食。幻龙是远古时期鳍龙类的一种,属三叠纪时期动物,据今达2.43亿年,它们体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36厘米,最大的长达6米,长有锐利的牙齿,捕食各种鱼类,另外幻龙的四肢相当发达,可以想象它们会爬上岸捕食或产卵。菊石是一种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菊石是由鹦鹉螺(现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演化进化而来的,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可达到米。菊石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菊石壳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多为平旋的壳。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这一点与现代鹦鹉螺是一样的,开口的一方为前方,原壳处为后方。旋环的外部为腹,与腹部相对应的面为背。菊石化石的纵剖面呈美丽的螺旋形,棕黄色半透明, 色如琥珀, 闽、台一代民间认为菊石可以转运、行气,给人带来好运气、好风水,多喜收藏,室内成对摆放。个体硕大,色美者价高,精美者可称宝石级收藏品。近期台湾市场出售70cm直径菊石切片,一对价值800,000新台币。 不过菊石总体产量还是很大的 ,他的科研价值胜过收藏价值】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这里所说的一鸟就是大名鼎鼎的始祖鸟。 始祖鸟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原始的古鸟类,也是鸟类与恐龙相互连接之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仅发现于德国的晚侏罗世海相地层。目前仅发现10件标本。 德国人赛菲尔德发现在铺路的时候有些石灰岩非常平滑,能表现出最细腻的线条,于1798年用此地的石灰岩发明了石板印刷术,至此,这些美妙的石灰岩才获得珍视,而不是只是用来铺路而已,因为印刷的需要,矿工开始煞费苦心的手工开采化石片,这恰是人们能发现始祖鸟与其他许多古生物化石的原因。在148年间,索伦霍芬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根羽毛和十具始祖鸟化石,每一次的发现都使这个地方光芒四射,家喻户晓,就凭这些足以让索伦霍芬成就圣地之位。【始祖鸟约为现今鸟类的中型大小,有着阔及于末端圆形的翅膀,并比体型较长的尾巴。整体而言,始祖鸟可以成长至1.2米长。它的羽毛与现今鸟类羽毛在结构及设计上相似。但是除了一些与鸟类相似之处外,还有很多兽脚亚目恐龙的特征:它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它细小的无脊椎生物。始祖鸟亦有长及骨质的尾巴,及它的脚有三趾长爪,其中一个趾类似盗龙的第二趾。这些不像现今鸟类有的特征,却与恐龙极为相似。】 第一块化石 伦敦标本 1861 索伦霍芬 收藏地在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是首块被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标本,在这块化石上有鸟一样的羽毛,但是却呈现出了细长的尾巴,而且指上有爪,头骨没有保存下来,这块标本在发现之时便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连接爬行动物与鸟类的纽带。【最早的始祖鸟化石发现于1861年,地点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印版石石灰岩地层中,当地原为采石场。该地石质较为细腻,因此化石保存完好,保留了清晰地羽毛印痕。该化石的首个研究者是梅伊尔,命名为印版石古翼鸟,始祖鸟为我国的通称。】 第二号 柏林标本1874-1876 发现地:爱希施泰特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第一块发现带有完整头骨的始祖鸟化石标本,像其它化石一样,它呈现了爬行动物与鸟类的双重特点,它与现在的鸟类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牙齿 第三号 马斯堡标本1956 索伦霍芬 收藏地位置 这块始祖鸟化石呈现了几处前两块标本没有显现的细节,这块化石遗失第四号 哈雷姆标本1855 /1970 发现地:亚亨豪森标本收藏地:哈莱姆泰勒斯博物馆 发现与1855,但是直到1970年才被认为始祖鸟,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翼龙目,这块标本的研究成就了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洛姆的有关鸟类和恐龙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理论。 第五号 艾希施泰特标本 1951、1973发现地点 :艾希施泰特 收藏地:艾希施泰特 朱拉博物馆 它也没有马上被认为标本,它1951年被发现,但直到1973年才被认定为始祖鸟化石,这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标本,它的头部姿态呈现出与兽脚类恐龙的相似,这块化石被认为是一只幼体。 第六号 索伦霍芬标本发现日期: 1988年 发现地:艾希施泰特 收藏地是:索伦霍芬米勒市长的博物馆第六块标本同样最初没有被认定为始祖鸟,1988年被归类于印石板始祖鸟,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鸟类”的最大个体 第七号 慕尼黑标本 发现日期:1992 发现地点:索伦霍芬收藏地:慕尼黑巴伐利亚州标本收藏这块标本是第一块暴露鄂部分的标本,其尺间板表现兽脚亚目恐龙的典型特征 第八号 始祖鸟标本 1997年 艾西塔 未知九号 始祖鸟2005 发现地点:索伦霍芬 现在私人收藏 仅有一只不完整的翼第十号 瑟莫波利斯 发现日期未知 发现地点:德国收藏地方:瑟莫波利斯怀俄明恐龙中心 (美国)它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支持了有关鸟类是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观点。 下面进入我们德国的麦索展厅六厅 互动与科普厅1 恐龙剧场 通过电脑主机由各4台投影机向屏幕投影,展现恐龙生活的场景。2 飞越新生代 游客通过驾驶摇杆飞船,使游客从古生代飞越到新生代的过程,直观的了解新生代的全部面貌。3 追捕与逃生 游客使用竞赛单车,通过液晶电视的画面,享受恐龙的追捕与逃生的乐趣。4 与恐龙称体重 游客踏上电子压力器,使用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可以与不同的恐龙体重进行比较。 恐龙拼图 分成低中高三种难度。游客使用多媒体触摸一体机,把各种生物的碎片,拼成完整的图片。5 恐龙变鸟 游客操控竞赛单车,通过液晶电视的画面,在古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6 大陆漂移 游客通过屏幕上的鼠标球,进行转动,可以了解地球古代大陆慢慢漂移的过程。7 3D影院 游客戴上3D眼镜,观看更多的恐龙3D影片。()8 下蛋龙 绿色为三角龙,橘红色为慈母龙。两个恐龙头部可以上扬,嘴巴可以张开,腹部可以看到明显的呼吸,后腿可以下蹲,尾巴可以左右摆动。通过投币器投入硬币,恐龙在吼叫,后腿下蹲后,在腹部下方产下恐龙蛋一枚。9 盖章龙 盖章龙是中华龙鸟,通过上肢抬起和落下,在下方盖章。章上有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字样。10 中庭景观 通过逼真的地形景观,大型恐龙骨架和巨幅的背景彩绘,展现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感觉。七 厅 精品化石厅赵氏翔龙-世界最早能滑翔的蜥蜴化石在蜥蜴两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赵氏翔龙是唯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种,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的辽西。它与生活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的飞蜥非常相似,体型小,体长约15cm,身体两侧的有8根加长的肋骨以支撑皮肤翼膜,既能在树林中攀爬,也能在空中滑翔。赵氏翔龙的发现,填补了滑翔行为在蜥蜴演化史上的空白,并且也对热河生物群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环境有了更好的指示。产地与层位: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第一朵花” 辽宁古果辽宁古果是水生草本被子植物,其生殖枝上螺旋状着生数十枚蓇葖果,由心皮对折闭合而成,其内包藏着2-5粒种子(胚珠),柱头未完全分化;雄蕊大多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上述特征明显显示了它们在早期被子植物中的原始性。古果属只见雄蕊和雌蕊,未见花瓣和花萼,这或许也是水生的反映。辽宁古果的发现为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此成果于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并入选“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第二朵花” 中华古果“中华古果”是水生草本被子植物,其生殖枝上螺旋状着生数十枚果,由心皮对折闭合而成,其内包裹着8-12粒种子(胚珠),它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不发育,也反映了水生性质,中华古果的发现暗示了被子植物不排除有水生起源的可能性,这一重大发现是全示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此成果2002年于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入选美国评选的“2002年百大科学新闻”。“第三朵花”“十字里海果”“十字里海果”(Hyrcantha decussate=Sinocarpus decussatus)茎枝细弱,具节,节部着生极薄的叶鞘膜,生殖枝上顶生着3-4枚长卵形的果实,为聚合果,果实下部或中下部彼此融合,每枚果实含10-20粒种子,叶子近长卵形或披针形,根部不发育,也反映了水生草本性质。该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辽西早期水生被子植物的研究内容,并反映了热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已具有一定的分异。此成果2007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对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朵花”“李氏果”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是我国最新发现的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其簇生的单叶呈深裂的三裂状、基部中脉为复出掌状脉,二级脉羽状,扁平的花托顶生在伸长的花梗上,其上着生着5枚狭长形的假合生心皮(果),上述形态特征与现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叶形和脉序等方面特别像现生的毛茛科的铁线莲、翠雀花等。该化石为研究地史时期毛茛类真双子叶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也

    注意事项

    本文(讲解词最终稿.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