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2785451       资源大小:77.0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框的主要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第一框。本框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面论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人类诞生以来,从事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项基本活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观是哲学的重要的基本的观点。学好本框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但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教学设计思想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恰当采取讨论、案例分析、演绎归纳、分析比较等教学方法和发现学习、比较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2.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认真研究电教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时机,适当适时选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图片、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创设情景,给予刺激,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扩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资源,增强教学效果。3.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小栏目(如毛泽东格言)、身边典型事例(如冥王星降级)、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学生例举),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4、突破难点。突破本课难点主要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绎归纳法、分析比较法和发现、比较、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通过“文字、逻辑上分析讲解”“身边事例多媒体展示”,化难为易,实现为学生对“主观能动性”的理解升华,增强教学效果。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点2.识记: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2.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2.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2.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师:(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应该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第六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首先请大家预习第一框题的内容。(出示导读提纲)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实践是什么?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它与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所讲的实践有什么不同?3.如何理解实践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为什么实践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根据导读提纲预习教材。如果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可直接进入教学过程步骤二。)教学过程步骤二:释疑解惑,设疑探究师:实践,大家并不陌生。如: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等,这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出示投影材料或有关视频材料)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曾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思考:为什么徐本禹能够“感动中国”?(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回答)(归纳总结)徐本禹能够“感动中国”,重要的一点是他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实践,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师:其实,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出示投影)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问题:上述三位哲学家对实践的认识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1.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是一样的。2.费尔巴哈认为实践只是一种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进行的利己的活动。3.黑格尔虽然承认实践是人的活动,但认为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活动。师总结: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实践的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行等,但他们始终都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板书)1.实践及其特点合作学习:如何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三个特点?(将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实践的含义及三个特点,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第一小组: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理解实践的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它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就与上述一些哲学家关于实践的论述有了本质的区别。第二小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它们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仅如此,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第三小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动物,人在行动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第四小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质疑探究:(学生提出或由教师设疑,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1.实践既有客观物质性,也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否矛盾?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该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实践的三个特点是一种什么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必须把实践的三个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说明,并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实践观区别开来。(过渡)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板书)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合作探究:(教师出示有关材料,学生前后排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出示投影1)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是发神经病吗?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格物”能否“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得出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问题: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2.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出示投影2)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问题: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出示投影3)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问题: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3.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出示投影4)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问题:一个人观点、认识的对与错,真的像庄子所说没有办法断定了吗?怎样去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用什么去检验呢?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1.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是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种认识无法判定另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3.科学发展中的无数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只有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出示投影5)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1.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或由教师设疑,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1.俗语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出真知”,讲的都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也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说法,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可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秀才知道的东西,也是别人从实践中间获得的,只是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间接地“知天下事”。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吗?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不仅因为实践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而且因为实践能够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今天人们借助射电望远镜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使用电子显微镜能够使物体放大百万倍以上;高空中的人造资源卫星能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电子计算机每秒亿次的运算速度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确;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扩展了认识范围,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教学反馈与评价】1.下列符合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有(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A. B. C. D.2.“学而不用,等于不学。”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没有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毫无价值的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C.认识与实践同等重要D.参加实践和看书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3.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比认识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出真知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哲学上看陶行知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鲁迅说:“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1)以上言论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 (2)谈谈你对上述言论的认识。6.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5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次 别时 间 主 要 内 容第一个2004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200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个2006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个2007发展现代农业第五个200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参考答案1.B 2.B 3.C 4.C5.(1)孔子认为知识可以生来就有,实质上否认了认识来源于实践;鲁迅则认为知识不是天生的,坚持了认识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也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孔子把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鲁迅的观点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否承认实践决定认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认识论的根本分歧。6.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五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主题拓展与探究1.如何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这种统一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示来理解。2.实践的形式有哪些?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吗?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就是改造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的活动。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不是“全体”,不能代替或等同于全部的实践形式。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其他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3.“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是不是一回事? (1)“实践标准”说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因而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必须具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加以比较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只有实践才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连接起来加以比较的特点。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生产力标准”是指人们把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要通过实践结果表现出来,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便成为了检验实践活动成败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对错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它们是统一的。延伸阅读(一)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毛泽东说:“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古人常用,较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文中记载:汉朝班超带领一伙人出使西域,到了鄯善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开始该国国王对班超一行很敬重,后来,由于匈奴使者到来,暗中破坏,该国国王对他们就冷淡起来。班超召集部下,告诉他们:现在处于危亡之地。为了保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得连夜袭击匈奴使者的住处。并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班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老虎的窝里去,就抓不到小老虎。”班超一行在晚上到了匈奴使者的住处,顺风放了一把火,连杀带烧把匈奴使者完全消灭了,鄯善国王大惊,于是重新款待班超等人,并决定同汉朝友好。后来引用,一般写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用来比喻一种哲学观点,就是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熟能生巧 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个卖油翁的故事:陈康肃善于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水平相当的人,他也因此骄傲自负。他曾在自家的花园场地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挑担站在那里,斜眼瞅着,很久没有离去。他看见陈康肃射箭,十次有八九次射中靶子,只是微微地点一下头罢了。陈康肃便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吗?”卖油老头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康肃勃然大怒,说:“你怎么敢轻蔑我的射技?”卖油老头说:“用我倒油的技巧了解这个道理。”说罢,卖油老头便取来一只葫芦放在地上,又拿一个带孔的铜钱覆盖在葫芦嘴上,然后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向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滴从钱孔里流了下去,却一点也没有沾到钱孔边上。于是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是由于手熟罢了。”陈康肃看后笑了起来,就把卖油的老头打发走了。射箭、倒油和其他任何事情都一样,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干多了,认识就会深刻,就会掌握。所谓手熟,就是千百次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和掌握它,就叫“熟能生巧”。只要认真去多干,就会熟,越干就会越熟,越熟就会生巧。一切“技巧”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实践的结果,都是耐心加汗水的产物,也就是卖油翁说的“手熟罢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却道出了一条真理:实践出真知。(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于是,开始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这篇文章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迅速展开。从6月11月,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了这场讨论,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相继发文或讲话,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场大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学反思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我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分组综合探究等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我的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2、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学案导学、案例教学、质疑探究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注意事项

    本文(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