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201708111.doc

    • 资源ID:2870654       资源大小:5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201708111.doc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答: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参考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子却给她八十斛。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答: 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2)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两则材料主要表述的内容。第一则,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就是施政时不能只看到“小利”,即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打算。第二则,有若告诉哀公,要让百姓富足,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富足。由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在“为政”方面都有不与百姓争利的思想。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祸。参考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反倒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鲁哀公问有若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选自孟子·离娄上)(1)“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中加点的“之”字指代。(2)请根据材料概括孟子认为的“自作孽”的后果。答: 参考答案:(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2)侮己,毁家,亡国。参考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从中得利,为别人所遭受的灾祸感到高兴。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哪里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一个人必然是先自取侮辱,别人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自毁,别人才来毁坏它;一个国家必然是自己先招来攻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的观。(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孟子上述观点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1)义利(2)孟子先义后利的观点在古代乃至今天都有重大意义。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名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难以亲善,社会就难以和谐。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使我的国得到利益的方法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得利呢?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得利呢?上上下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里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他们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杀掉国君夺取他的全部财利,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所以,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终食:一顿饭的工夫。造次:仓促、急遽。(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字。(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答: 解析:(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今天,推崇“仁义”之道,不仅能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更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答案:(1)义(2)要求: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社会各安其位、和谐发展。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材料二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也。”(朱熹论语章句集注)(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答: 参考答案:(1)求亲而反疏(2)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劝导、帮助朋友,又要适可而止,不能自取其辱。参考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朋友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自讨没趣。”胡寅说:“侍奉君主时谏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离开;劝导朋友时善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停止。到了频繁的地步,那么说话者没有分量,听者心生厌烦,这就是本想求得荣耀反而遭到侮辱,想求得亲近反而遭到疏远啊。”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答: 参考答案:(1)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2)两者都主张过朴素的生活,安贫乐道。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会让人丧失本性,我们不应痴迷于物欲,简单就是幸福。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狂热;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1)请写出两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答: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答: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不耻下问(2)启发诱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去教他。”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加以改正。”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给他文的谥号。”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1)上述材料中,孔子对民众有什么褊狭的看法?答: (2)有人认为,对材料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更认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答: 参考答案:(1)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穷困,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政令去做,却不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2)(示例一)孔子思想中有“爱民”的内容,但“爱民”是有前提的,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示例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参考译文: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政令去做,不必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厌恶穷困的人,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痛恨太甚,也会造成祸乱。”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孔子认为益友有哪些品质?答: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认为在与朋友交往中应该怎么做。答: 参考答案:(1)正直,诚信,博学。(2)孔子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讲信用,实事求是,待人真诚,不夸夸其谈、花言巧语,不阿谀奉承。参考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实守信?有没有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孔子说:“甜言蜜语、面貌伪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表面上却跟人交往密切,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对自己有益。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对自己有害。”8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201708111.doc)为本站会员(无敌斩)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