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x

    • 资源ID:296380       资源大小:125.31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x

    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闻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亲密相关。原

    2、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亲密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建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颂和舞蹈是初民自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建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其次节上古神话传闻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视察或经验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说明和说明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说明自然并折服自然的愿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实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说明之时代的产物。理解:神话与传闻的联系与区分。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闻早;神话是传闻

    3、的故事原型,传闻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调,传闻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闻交织并存的。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婿造人自然灾难神话淮南子:女娟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斗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围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溢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实力和英雄气概;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显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神话的

    4、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其次章诗经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诗经的收集来源:采诗说。(汉代学者)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今人一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理解:晟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

    5、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诗经的流传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班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J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忘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周礼媒氏、郑风漆消W苞i、陈风月出;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韩风柏舟、鄙风蟆Zhuo竦dng)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写妻

    6、子被丈夫无情抛弃:邺风谷风、卫风氓理解:弃妇诗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同上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肯定的普遍意义:小雅巷伯表达了“士”的人生哀痛:魏风园有桃。悲叹家国沦亡:王风黍离。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桧风隰M有蓑楚。应用:简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同上3、政治讽喻诗识记:此类诗歌代表作品:揭露宫廷丑闻:那风新台、鄢风墙有茨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魏风陟zhilhU、王风君子于役、邢风击鼓、小雅采薇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大

    7、雅瞻卬颂美统治者:召南甘棠、鄢风定之方中应用: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同上4、史诗及其他识记: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农事诗的代表作品:最闻名:豳bin风七月艺术水平较高:周南米f8莒yi、魏风十亩之间理解:豳bln风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颂,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状况,有较大史料价值。周南紫苜、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应用:周人五篇史诗

    8、的基本内容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ji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闻。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实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兴国的事迹。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开拓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成功。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盛的史迹。其次节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应用:简析诗经

    9、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理解:“六诗”、“六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孔颖达:三体三用说:唐人孔颖达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应用: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朱:“赋者,敷其,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

    10、起所咏之词也J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J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结合详细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干脆叙事,也可以是干脆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干脆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深厚的情感;B.干脆刻画描写的诗,如:米莒、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

    11、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方。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方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硕鼠、鹏鸟。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漆清、关雎;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3、四言诗的

    12、典范应用: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更,比较敏捷,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2)诗经的音韵特点诗经的四言诗句奏显明,音韵谐洽,有自然的音乐美感。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应用: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据统计,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分为三章的最多,有IlO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70%;

    13、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时常出现重章。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排列一遍,而是变更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状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其次种状况是变更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D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干脆叙事,也可以是干脆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

    14、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方。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二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A.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B.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更,比较敏捷C.节奏显明,音韵谐洽,有自然的音乐美感。D.语言很有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微小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

    15、情状。第三章先秦散文应用:先秦诸子散文旺盛的缘由D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加。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丢失,私学纷纷兴起。4) 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情愿听取士人的说辞。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旺盛先秦历史散文旺盛的缘由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加。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丢失,私学纷纷兴起。5) 一些士人,或

    16、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供应政治借鉴5)社会空前旺盛又空前动荡,更加须要细致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旺盛局面第一节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识记: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逸周书:本名周书,始终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日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

    17、的历史事务。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识记: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理解:i左传及其作者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协作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国语概况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务。后人称为春秋外传。作者

    18、传为左丘明,不行确考。应用: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的叙事文学色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纳全知叙事视角。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真实叙述历史事务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务故事化、情节化。2)采纳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务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微环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加事务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开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的人物描写特别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冲突冲突的环境中塑造。这样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留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

    19、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左传的辞令艺术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理解:战国策概况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头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押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应用:战国策文学特色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押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

    20、响。2)把握对方心理,谆谆教导,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好玩味而富于文采。其次节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论语多为语录,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起先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深厚的文学色调。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

    21、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加。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理解:论语概况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老子及老子概况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墨子及墨子概况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应用:论语的文学价值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22、老子的文学特点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留意: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墨子的文章特点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2、孟子雄辩文采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主见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应用:孟子文章主要特点1)孟子文章给人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

    23、它的雄辩色调。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A.把握对方心理,谆谆教导,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骰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B.气概丰沛,是非显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骰g6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其次,孟子擅长以典型事例、比方和寓言说理。3、庄子:深邃思想和奇妙艺术表现的融合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显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奇妙艺术表现的融合。应用: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振聋发牌的深刻的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调:1)异彩纷呈的故事

    24、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解并描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2)奇幻谪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谪诡的想象之上的;3)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4)谐趣和讥刺横生: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5)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显明的形神特征。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同上4、荀子和韩非子理解:理解:荀子及荀子概况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终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样,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很多儒家经

    25、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概况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应用: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1)长于比方,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方丰富多彩,层出不穷;2)创作诗和赋:但是荀子的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形体,文学价值不高;荀子的诗作,也是缺乏文采的争论和说理。韩非子寓言特点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调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纳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纳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

    26、的想象富奇,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屈原和楚辞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识记:屈原的生平际遇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有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志向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见联齐抗秦。顷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讲屈原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今人比较一样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依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可以确定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2、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色识记:楚辞名称源流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

    27、出现。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二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分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事实上是不准确的。“楚辞”和“赋”,不仅体式不同,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从体式上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从性质上说:楚辞以抒情、争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殊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应用: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楚辞的文体,有自己显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有两种:D类于诗经而有

    28、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A.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楚辞与楚文化关系亲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干脆联系。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亲密。3)楚辞充溢楚地风物的描写,运用着道

    29、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其次节“钱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理解:1离骚题义辨析1)司马迁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可能兼有“遭受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说明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离骚创作时间辨析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1)“美政”志向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志向,诚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

    30、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切的事。剧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确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2)追求志向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行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志向,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志向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显明的精神品行,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应用:离骚的艺术成就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干脆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子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

    31、叙生平的抒情诗,名贵的出身,崇高的志向,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样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子公超凡脱俗的完备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他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方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纳了民歌的形式,也吸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起先构创长篇巨制。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1、清爽幽眇的九歌识记:九歌的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32、东君、河伯、山鬼、国殛、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理解:九歌的内容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抒写了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奇妙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寄予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爽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爽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妙奇丽、

    33、色调斑斓的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清爽凄艳,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2、平实素朴的九章识记: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一样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风格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所不同者,是它的艺术表现。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汹涌澎湃;九章则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干脆倾泻,文笔较为朴实。九章平实

    34、素朴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3、天问、招魂简介识记:天问概况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妙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妙,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闻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应用:招魂的艺术特色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构精密。其次,长于铺排描摹。第四节宋玉识记:宋玉及其创作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理解:九辩题义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应用:九辩的思想、艺

    35、术特色思想: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尽管他也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志向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实行退守保身的看法,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建较为圆融的意境;其次,九辩的造句用词也很可称道。其次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化大势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更。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政

    36、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更。大体来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章的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第一节秦代散文和李斯理解:吕氏春秋概况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吕氏春秋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李斯,曾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

    37、后为丞相。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提倡“以吏为师二秦始皇卒后,遭赵高诬陷而被腰斩。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除全部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秦刻石文的特点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比较独特。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足。应用:谏逐客书创作特点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协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终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

    38、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文章排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然后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显明对比,事理昭彰。其次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贾谊生平贾谊,曾受学于李斯弟子河南守吴公。文帝召为博士。因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文帝十二年卒。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生平晁错,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得罪诸侯大臣。七国乱起时,被腰斩。上书言兵事论贵粟疏理解: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西汉初期,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严刑峻法,养精蓄锐;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激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所以这个时期的

    39、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应用: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代表作有:D治安策:体现了其文章气概犀利,情感谢扬,切直晓畅的特点。2)论积贮书:作者忧国忧民的剧烈情感融贯旗帜,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3)过秦论: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颇有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1)论贵粟疏: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

    40、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对策。2)上书言兵事: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同“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第三节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识记:董仲舒生平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主要作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刘向生平是西汉闻名的经学家和书目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主要作品有战国策叙录、新序10卷、说苑20卷桓宽盐铁论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全书采纳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概。理解

    41、亩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经学起先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文风转向平实沉稳,缺少感情波澜。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更董仲舒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术贡献甚大。他主要的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其文章特点是,推衍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更,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

    42、大影响。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刘向是西汉闻名的经学家和书目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刘向的秦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但是战国策叙录则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是一篇情文俱佳的好文章。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给挚友的回信,信中抒写他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苦痛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现著史志向的夙愿。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厚,感人至深。杨辉yiin报孙会宗书的特点报孙会宗书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来田园的悠闲自适,而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应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在刘向的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

    43、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并且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了左传的写人笔法;但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的影响。第四节东汉散文的演化理解:表汉散文发展大势刘汉王朝重归一统之后,西汉末年兴起的图谶之学,曾有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前期浮妄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激出一批士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如桓谭、王充等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后期社会腐败,一些士人清议时政,发愤指弊,如王符、仲长统等,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显明倾向,富有激情和文采。桓谭文章的特点桓谭:新论2

    44、9篇,他的文章,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透露出文风趋向质实切直的消息。王符文章的特点王符:潜夫论,他的文章,往往切中时弊,富于情感。冯衍文章的特点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他的文章,虽是诉说家事,但是足具真情实感,表达方式铺叙排偶,与当时往往据图谶以谈说的虚妄之文很不相同。应用:王允散文的创作特点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行等赐予有力的批驳,事实上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王充崇实尚用,提倡通俗,但却不反对把文章写得美丽。他在崇实的同时,也主见独创,并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王充的追求,他为了要把“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需“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仲长统的代


    注意事项

    本文(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