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解读.ppt

    • 资源ID:3049914       资源大小:2.05M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解读.ppt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介 绍,李英民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023-65120891 liyingmincta.cq.cn,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介 绍,规范修订工作简介 条文对比及介绍 对抗震设计的影响,抗震规范修订工作简介,抗震规范修订背景 抗震规范修订工作 抗震规范主要修订内容,back,抗震规范修订背景,back,国内工程需求必要性 高大工程结构的涌现 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财力的提高 使用要求的进步 国内外震害经验积累可行性(1) 但凡是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均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经验) 每一次地震总是提出新的问题(教训、未知) 科研成果及动态可行性(2) 科技水平的进步 科研成果的积累 抗震设防思想的沿革 国外规范修订情况可行性(3) 每2-3年修订一次 提供了借鉴,抗震规范主要修订内容,back,调整建筑抗震设防分类(GB50223) 关于地震作用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特征周期分区取代设计近远震 延长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修改场地划分方法 场地、地基和基础 液化判别 发震断裂 桩基抗震设计 结构分析 扭转问题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楼层地震剪力控制 抗震变形验算,概念设计 非规则结构 各类结构抗震措施 新增结构型式与体系 混凝土筒体结构 钢结构 配筋砌体 隔震消能结构 取消结构型式 单排柱内框架房屋 中型砌块房屋 烟囱、水塔 非结构构件设计,条文对比及介绍,概述 总则 术语和符号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场地、地基和基础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多层砌体、底部框架、内框架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 单层工业厂房 单层空旷房屋、土木石结构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back,概 述,抗震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章节调整 新规范主要修订情况一览表 新旧规范章节对应关系,back,新规范主要修订情况一览表,back,新旧规范章节对应关系,back,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符号,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第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第六章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第七章 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第二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第八章 单层工业厂房,第九章 单层空旷房屋,第十章 土、木、石结构房屋,第十一章 烟囱和水塔,附录一 名词解释,附录二 框架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GB50011-2001,2 术语和符号,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 总则,4 场地、地基和基础,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9 单层工业厂房,10 单层空旷房屋,11 土、木、石结构房屋,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3 非结构设计,附录A 主要城镇烈度、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附录三 砖填充框架抗震验算,附录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四 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楼板设计,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五 单厂横向排架抗震验算,附录D 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附录六 单厂纵向排架抗震验算,附录E 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七 规范用词说明,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附加说明,附录G 多层钢结构厂房。,总 则,明确规范制定目标、抗震设防基本思想与原则、适用范围、抗震设防依据 适用范围略有扩大 增加了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6度抗震设防强制性条文 抗震设防依据抗震设防烈度,取值采用双轨制(同) 未取消烈度,但不再沿用烈度与加速度的线性关系 按照地震动参数(峰值地面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确定地震作用,而抗震措施则依然根据设防烈度采用 更强调与其它规范相协调,back,三水准要求,两阶段设计,back,一般关系 烈度:Im=I0-1.55, Is=I0+1 加速度:PGAm=PGA0*1/3 PGAs=PGAm*(4-6),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 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术语和符号,back,抗震设防标准,衡量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综合尺度,既取决于地震强弱的不同,又取决于使用功能重要性的不同,地震作用,强调了其动态作用的性质,不仅是加速度的作用,还应包括地震动的速度和位移的作用等,设计特征周期,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起点周期 =f(M, R, S),抗震措施,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场地类别,根据(场地土类型)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土覆盖层厚度确定的场地的分类,用于确定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back,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修订内容 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地震影响 场地和地基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结构体系及非结构构件 结构分析的设计要求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结构材料与施工,调整了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设防标准并列为强制性条文,规定了与设防烈度相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对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对结构规则性作出了定量划分并规定相应设计计算要求,增补了对结构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对结构分析方法、程序及计算模型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增了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新增隔震和消能结构适用范围、设防目标和设计要求,新增了对结构材料与施工的要求,提出了设置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要求,抗震设防分类与设防标准,back,地震影响,back,关于取消烈度 烈度涵义 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 烈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对应关系不存在线性关系(不能用) 设计基本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特征周期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是在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的基础上经调整得到的。,场地和地基,back,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back,不规则程度 不规则一项 特别不规则多项/一项较多,后果不良 严重不规则多项较多,后果严重,结构体系和非结构构件,back,结构体系 原则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且路径不间断、避免薄弱层 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分析(而非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是判断抗震薄弱层(部位)的基础,一方面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防止薄弱层(部位) 转移 多道抗震防线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外部赘余度,还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结构分析,back,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back,结构材料与施工,back,back,场地、地基和基础,主要修订内容 场地 天然地基和基础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桩基抗震设计要求,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等效剪切波速计算,调整了、类场地的范围,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范围及措施,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的影响,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验算框架房屋层数和高度,液化判别(液化判别深度由15m加深到20m),桩基的抗震设计方法,场地,back,场地类别的划分,back,场地覆盖 层厚度(m),场地土类型,0 3 5 9 15 50 80,坚硬 Vse500 中硬 Vse=250-500 中软 Vse=140-250 软弱 Vse140,III,III,IV,天然地基和基础,back,大量地基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四类不利地基 液化地基地基失效、不均匀沉陷、滑坡等(7-9度,6度不考虑液化) 软土地基震陷、不均匀沉陷等(7-9度;8、9度明显) 严重不均匀地基不均匀沉陷等(6-9度) 新填土及其它不稳定地基不均匀沉陷、滑移等(7-9度) 地基基础抗震验算 天然地基及基础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 验算内容竖向承载力验算,地基基础抗震验算,back,液化土和软土地基,back,地基液化 液化条件及影响因素 液化地基的评价 液化地基的处理 软土地基抗震措施 软土地基通常指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及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小于80(7度)、100(8度)、120(9度)kPa的粘性土、粉土等软土层 6度时可不考虑软土地基震陷 静力设计中严格控制基础底面压力,未经处理的软土层一般不宜作为持力层,地基液化条件及影响因素,最低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正) 最低烈度6度(M=5) 最大震中距D最大=0.82*100.862*(M-5),如M=7.3,D=100km 液化土层埋深和地下水位深度(反) 最大地下水位深度:一般不超过3m,3-4m较少,5 m还未见 最大液化土层埋深 土层土粒组成与密实程度(反) 可液化土的类型与状态:无粘性的砾砂、粗砂、细砂、粉砂,少粘性的粉土 土层地质年代(反),back,液化地基的评价,初步判别 标贯判别 N63.5Ncr N63.5标贯锤击数实测值 Ncr标贯锤击数临界值 GB50011将上述公式限定在15m以内,提出15-20m新公式,N0 标贯锤击数基准值 ds标贯深度 pc粘粒含量百分率(=3),back,地质年代 年代愈老,土固结程度、密实度、结构性愈好(第四纪晚更新世Q3) 粉土粘粒(粒径0.005mm)含量 含量愈高愈不液化(7度10% 、8度13% 、9度16%) 覆土厚度 覆土厚度愈大愈不液化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愈深愈不液化 剪切波速,dud0+db-2 dwd0+db-3 du+dw1.5d0+2db-4.5 d0液化特征深度(m) db基础埋深(m)(=2m) du覆土厚度(m) dw地下水位深度(m),back,液化地基的处理,液化场地危害性分析 衡量指标液化指数ILE 液化指数ILE的计算,液化等级 轻微(0-56)、中等(5-156-18)和严重(1518) 抗液化措施 探明液化土层的深度与厚度,计算液化指数ILE,按ILE划分液化等级,然后根据建筑物重要性、液化等级采用相应的抗液化措施,A 全部消除液化沉陷的地基措施 B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地基措施 C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D 可不采取措施,桩基抗震设计要求,back,保留了GBJ11-89规范关于桩基的不验算范围 新增桩基抗震验算方法 假定桩承担全部地震水平力,不计桩基承台底面与土的摩阻力以及承台旁的土抗力或地坪的分担作用,偏安全的考虑方法 采取有效构造措施保证桩基安全 桩基在软硬土层交界处最易受到剪、弯损害,m法无法反映 构造措施若干,back,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主要修订内容 一般规定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结构抗震验算,增加地震作用方向,时程分析法的计算范围和要求,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最大值、Tg、长周期、阻尼比),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限制,考虑SSDI时的效应折减方法修正,增大9度区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扩大变形(弹性、弹塑性)验算范围,调整层间位移角限值,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的一般规定,影响设计地震作用的因素 设计地震作用方向 地震作用的计算范围和原则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计算模型 基本计算数据,back,影响设计地震作用的因素,地震动特性方面 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近远震)设计地震分组 场地类别 结构特性方面 结构自振周期 建筑质量(重力荷载) 结构阻尼比(材料),back,设计地震作用方向 水平(水平1;水平2;水平1+水平2 ) 竖向(一个) 结构效应方向 平动(两个水平、一个竖向) 扭转(竖轴),设计地震作用方向,back,地震作用的计算范围和原则,计算范围 水平地震作用,6度 (除甲类建筑和IV类场地上的较高房屋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外)可不算 7度及以上 (除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房屋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外)均算,8、9度大跨度( 9:18/8:24 )结构和长悬臂( 9:1.5/8:2 )结构 9度的高层建筑,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原则,竖向地震作用,一般正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可沿纵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 斜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宜(当交角大于15度时应)按平行于抗侧力构件方向分别计算 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通过调整地震效应计入扭转影响),back,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back,时程分析法,back,时程分析法,back,计算模型集中质量模型,多高层房屋 无扭转 有扭转 单层厂房 横向 纵向,back,基本计算数据,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自振周期 设计反应谱,重力荷载代表值,重力荷载代表值 永久荷载(建筑结构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可变荷载(雪、灰、楼面活荷载)组合值,back,永久荷载标准值,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标准值,设计反应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s),max,0.45max,0,0.1,Tg(特征周期),3.0,=(Tg/T)0.9 max =0.2 max,设计近远震,场地类别,重要修正,2 max,0.45max,0,0.1,Tg(特征周期),5Tg,=(Tg/T) 2max,6.0,=20.2 -1(T-5Tg)max,T(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修正,长周期曲线形状 4段 取消最小限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特征周期 阻尼调整,back,特征周期,back,特征周期确定 在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基础上调整 第一组B1中0.35s、0.40s 第二组B1中0.45s的多数 第三组 A1中0.2g(8度)减到0.05g(6度)、0.3g(8度半)减到0.1g(7度) B1中0.45s且A1中0.4g(9度及以上)减到0.2g(8度) 结果 各类场地特征周期 大震反应谱特征周期 8、9度增加0.05s,B1 Tg(s) 县 0.35 1086 0.40 466 0.45 568,GB50011 分组 Tg(s) 县 一 0.35 1085 466 11 二 0.40 435 三 0.45 122 1,阻尼修正,衰减指数随阻尼增大而减小 下降斜率随阻尼增大而减小 调整系数随阻尼增大而减小,back,back,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底部剪力法 时程分析法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扭转问题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 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back,计算振型,计算地震影响系数和振型参与系数,计算振型地震作用,计算振型地震效应,振型组合,xg(t),xi(t),a1i,aji,ani,两点注意: 计算步骤 塔楼,底部剪力法,计算方法 底部剪力的计算 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配,mHi,Hi,Fi,FEk,F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突出屋面小建筑物 适用条件,back,Geq结构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 SDOF:Geq=G1 MDOF: Geq=Sum(Gi)*0.85,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 木楼屋盖等柔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普通预制板的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盖建筑,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考虑空间作用、楼盖变形、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可按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back,扭转问题,扭转问题的普遍性 输入方面 结构方面(布置、偶然偏心、演变等) 规则结构不考虑耦联计算时 边榀乘增大系数(短边1.15,长边1.05;刚度小时1.3) 耦联计算 单向输入 双向输入,back,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原因 长周期反应谱值小,长周期结构效应计算值小 位移对长周期结构起控制作用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back,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乘以1.15 3.5s-5s的结构插值 扭转效应明显据耦联分析结果判断 与结构阻尼无关,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考虑,back,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高层房屋(9度) 地震作用标准值,Fvi,Hi,Fvi,FEvk,楼屋盖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分配 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的屋架(8、8.5、9度),长悬臂和其它大跨结构(8、9度),back,back,结构抗震验算,一般规定 地震作用下的作用效应组合 截面抗震验算 抗震变形验算,结构抗震验算的一般规定,验算范围 除6度建筑(IV类场地上的较高层除外)和规定可不进行验算的结构外,均应验算 验算内容 截面抗震验算 抗震变形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抗倒塌,back,back,地震作用下的作用效应组合,back,截面抗震验算,内力基本组合设计值,抗震承载力设计值,承载力调整系数,抗震变形验算,弹性变形验算 目的:防止非结构构件出现过重破坏 范围: GBJ89:框架、框架抗震墙、框支抗震墙多高层钢筋砼房屋 GB50011:扩大 表达式:,弹性层间位移,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层高,弹塑性变形验算 目的:防止倒塌或严重破坏 范围:扩大 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薄弱层位置的确定 表达式,弹塑性层间位移,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back,back,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侧移角限值的依据应随着结构类型的不同而改变 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表明,89规范弹性层间位移角容许值偏大,有必要加强 没有必要区分装修级别 弯曲为主结构扣除整体弯曲变形外其余不扣,混凝土构件刚度弹性刚度 框架结构限值由1/450降为1/550,成为框架梁、柱截面尺寸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烈度越高,其影响越显著,back,弹塑性变形验算,back,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变原因主要在于国外抗震规范经验、规范的延续性、试验及分析结果的离散性、计算的复杂性、认识上的不一致等,back,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主要修订内容 一般规定 计算要点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板柱-抗震墙结构和筒体结构抗震要求,调整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调整结构抗震等级,延性设计调整,调整框架柱抗震构造措施,调整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新增板柱-抗震墙结构和筒体结构设计要求,多层和高层钢筋砼房屋的一般规定,房屋最大适用高度 结构抗震等级 防震缝 抗震墙设置要求 地下室设计要求,back,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获屋面顶板的高度(不计局部突出) 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 4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5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或IV类场地的结构,适用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20%),back,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 烈度 结构类型 房屋高度 说明 丙类建筑 I类场地:降低一度考虑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相应的计算要求不降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等级 对比 调整,back,(a)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b)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抗震等级,(c)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抗震等级 (d)一般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三变四,三变二,二变一,三变四,二变一,三变二,二变一,二变一,三变四,三变二,二变一,back,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对比(二),(e)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抗震等级 (f)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抗震等级,筒体结构 框架核心筒 框架6三/7二/89一;核心筒67二/89一 筒中筒 内筒6三/7二/89一;外筒6三/7二/89一 板柱抗震墙结构 板柱的柱6三/7二/8一 抗震墙二级,二变三,二变一,三变二,二变一,back,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调整,抗震墙设置要求,back,地下室设计要求,back,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计算要点,back,延性结构设计原则 四项措施 提高构件延性构造 强柱(墙)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锚固)弱构件 承载力设计值调整 其他要求 构件抗剪最小截面 整体结构分析内力调整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支柱 框架-抗震墙结构 节点验算,连梁塑性内力重分布降低刚度(0.55) VF=0.2V0 时,VF=min0.2V0,1.5VF,max V0底部总地震剪力 VF,max框架各层楼层剪力中的最大值 屋面突出部分为框剪结构, VF取计算层剪力1.5,抗震框架构件内力调整,back,强柱弱梁,梁,柱,弯,剪,弯,剪,强剪弱弯,1.1,1.05,底层调整1.5/1.25,角柱调整1.1,剪,1.05(一级1.35,二级1.2),1.1,强节点 弱构件,节点,调整系数,延性设计调整系数对比(一),back,back,框架梁 截面尺寸 纵筋(最大配筋率、受压区高度、配置) 箍筋(间距、加密区、直径、肢距) 框架柱 截面尺寸 轴压比 纵筋(最小和最大配筋率、配置) 箍筋(间距、加密区、直径、肢距、体积配箍率) 节点核心区 箍筋(间距、直径、体积配箍率) 混凝土强度等级(?) 修订构造措施、轴压比限值、柱纵筋配筋率,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多高层建筑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荷载组合表达式,注:1 、仅8、9度时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抗震结构考虑; 2 仅60m以上的高层结构考虑; 3 仅60m以上的9度抗震结构和60m以上8、9度时的长悬臂结构考虑。,back,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对比,back,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对比,back,注:01规范根据受力特性、加强箍筋及设置附加芯柱等措施, 新增了降低轴压比要求的条款,框架柱纵筋最小配筋率对比,back,back,抗震墙 厚度、长度 配筋 约束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 连梁 修订 底部加强部位 墙肢和连梁内力设计值 分布钢筋配筋率 轴压比 边缘构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对比,back,back,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配筋应满足计算和对框架柱的要求 增加规定了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 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边框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对墙板厚度、最小配筋率和端柱等做了比89规范更严的规定,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back,板柱-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柱是第一道防线,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 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及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 穿过柱截面板底两个方向钢筋的受拉承载力应满足该层柱承担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轴压力设计值 筒体结构 楼盖宜采用梁板结构,对设置水平加强层应慎重处理:9度时不宜采用;低于9度时,加强层的墙梁或桁架应贯通核心筒,与外框架宜采用弱连接 外框筒梁柱的线刚度宜接近,柱子的轴压比需严格控制,筒体角部的抗震墙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内外筒墙体的剪压比也需控制,内筒在大梁支座处需设置暗柱等,板柱-抗震墙结构和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back,多层砌体、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主要修订内容 一般规定 计算要点 多层粘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章节合并,调整房屋适用范围,调整房屋最大高度,调整各类结构抗震构造措施,back,房屋适用范围 层数和高度限制 普通砖砌体:保持89规范水平 多孔砖砌体:7、8、9度区同实心砖砌体,6度区降为7层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高度和层数:提高一层 底层框架房屋:底部框架可有两层,总层数和总高度7、8度时可与普通砌体房屋相当,主要采取下列措施确保其抗震安全: 严格控制底层框架和上部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比; 合理布置上、下楼层的墙体; 加强托墙梁和过渡楼层的墙体; 提高底部框架及抗震墙的抗震等级 内框架结构:控制从严,保持原有规定,横墙间距减少 高度和层数计算方面,明确了若干具体规定 房屋总高度计算 明确了横墙较少房屋的定义 层高限制 为了保证墙体稳定和一定的侧向刚度,普通砖房承重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不应超过4.5m,一般规定,沿用实心粘土砖砌体,但应逐步禁用 补充粘土多孔砖砌体,节约能源,且有丰富的使用经验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由于工业化生产及就地取材方便,成为替代普通粘土砖的主导产品,且强度和抗震性能都有保证,是一种新型的砌体材料;并根据使用和研究成果增加了层数和高度。 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被纳入规范,尽量减少粘土类砖制品,但普通存在砌体抗剪强度低于普通砖的问题,故强调和加强一些必要措施 采用其他材料烧结的实心砖和多孔砖,规范亦留有窗口,但要有足够的试验数据 取消混凝土中型砌块。因其体积大,非人工可以搬动,且层数和高度限制较严,在同一地区竞争力小 扩大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层数和高度,并允许在底部设置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 取消单排柱内框架结构,房屋适用范围,back,back,砌体墙段按门窗洞口划分,新增小开口墙等效刚度的计算方法 新增底部框架房屋托墙梁组合弯矩计算方法 部分修改设置构造柱墙段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 砖砌体抗震墙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要点,back,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要求 楼盖圈梁 每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现浇楼盖允许不另设圈梁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 楼、屋盖 局部墙体连接构造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 楼梯间 坡屋顶 钢筋混凝土过梁 预制悬挑构件 房屋的同一独立单元基础底面 软弱地基设置基础圈梁,多层粘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back,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钢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 钢结构体系的若干规定 设计要点,强屈比大于1.2,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伸长率大于20%,有良好可焊性(含硫量),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房屋灵活规定(可用框架、框架支撑或其他结构),不列入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混合结构,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原则是强柱、强支撑和弱消能梁段,back,小震下双重抗侧力体系中框架承担总地震力不小于结构底部剪力的25% 阻尼比:小震时多于12层取0.02,不超过12层取0.035;大震取0.05 节点对结构侧移的影响:工字型截面柱宜记入腹板剪切变形对框架位移的影响,箱形柱不作规定。不超过12层的建筑可不计入。节点域剪切变形对框架-支撑体系影响较小可不计 强柱弱梁 :6、7度取1.0,8度取1.05,9度取1.15 梁柱连接:按地震组合内力进行弹性设计,并应按极限承载力计算 偏心支撑设计:确定构件布置,计算构件内力,进行内力调整,设计要点,back,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布置 抗震计算 抗震构造措施,多跨厂房宜等高和等长(不等高高振型,不等长扭转),防震缝附近不宜布置毗邻建筑,大柱网厂房和其它不设柱间支撑的厂房加大防震缝宽,主厂房、工作平台等的过渡和连接,厂房的纵横向抗震分析一般情况下采用多质点空间结构分析法(附录H),厂房纵向抗震计算方面采用修正刚度法(附录J),突出屋面天窗架的横向抗震验算,厂房天窗架、屋架和柱的设置,抗风柱(8、9度区)平面外抗震验算,大柱网厂房的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压型钢板有檩体系,屋盖支撑,排架柱箍筋,抗风柱配筋构造,柱间支撑,其他连接,back,单层空旷房屋,一般规定 计算要点 抗震构造措施,加强连接而不设防震缝,适当增加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数量,直接取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地震作用,钢筋混凝土柱按抗震等级二级进行设计,大厅和前厅相连横墙的构造,部分横墙采用钢筋砼抗震墙按二级抗震等级设计,back,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使用范围,设防目标,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要求,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隔震的水平方向减震系数,隔震层设计,消能部件的附加阻尼和设计方法设计,主要内容 隔震与消能减震概念及其适用性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基本要求 隔震设计要点 分部设计方法 上部结构 隔震层设计 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地基基础设计 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消能减震部件及其布置 计算要点 消能部件的连接,back,概念 隔震:在建筑物基础上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器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消能减震: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由阻尼器,连接支撑等组成),通过阻尼器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 隔震房屋和抗震房屋设计理念对比 优点 隔震: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至60%左右 消能:可同时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 适用范围 隔震:体形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对高层建筑效果较差(隔震结构延长了T1,不适合于、类场地以外的软弱场地) 消能:不改变主体承载力结构的体系,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隔震与消能减震概念及其适用性,back,非结构构件,扩大非结构构件范围(建筑非结构构件、建筑附属机电设备) 震害比较严重(以往不重视) 强制性条文要求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非结构构件抗震设防目标要求与主体结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损伤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害生命 采用不同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防目标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当抗震设防要求不同的非结构构件连接在一起时,要求低的构件也需按较高要求设计,以确保有较高设防要求的构件能满足规定,概述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计基本计算要求 非结构构件对建筑结构抗震计算的影响 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计算 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和抗震验算 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建筑非结构构件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基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抗震框架设计步骤 主要目的和内容 结构选型及参数确定 结果分析与结论,back,主要目的和内容,back,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解读.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