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为高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根据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中西医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1 .中医参与新冠疫情防治发挥重要作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向一线医护人员、社会公众推送市、市提供的两个防疫中医处方,全市共免费发放4
2、万多人份防疫中医处方茶。2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建立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为骨干,镇(中心)卫生院为基础,村(社区)卫生室为延伸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市现有公立中医医院1家,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开设有中医科、中药房、中药煎药室;各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覆盖率100%,中医馆覆盖率93.75%。现有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脾胃病科-cI-等3个自治区重点中医专科。3 .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我市2012年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通过评审和复审,再次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市
3、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和复审。2020年,市中医医院编制床位数350张,占全市公立医院编制床位的25.93%;总诊疗人次数22.13万人次,较2015年提高了22.6%,占全市公立医院的19.2%;出院总人数1.79万人,较2015年提高了3.95%,占全市公立医院的21.1%。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73784人,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累计50981人,管理率69.09%;0-36月龄儿童数37287人,0-36月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累计25030人,管理率67.14%;100%的镇(中心)卫生院、7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4 .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中医类别
4、执业(助理)医师数389人,较2015年增加43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0.53人,每千常住人口中药师(士)0.07人。能中会西的乡村医师277人,占村医总数的49.7%。现有名(老)中医1名,乡村名中医4名。5 .中医参与医改不断深化。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积极主动参与到医改工作中,大力推动中医药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重组,组建市中医医院与市糯炯中心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并与16个基层医疗单位结成中医专科联盟,搭建医共体双向转诊平台,整合医疗资源,通过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专家带教等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实现“重病到医院,小病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模式。市中医医院列为自治
5、区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工作试点医院,市列入市社会办中医重点试点县(市)、示范县(市)。在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期间,全市新增社会办备案制中医诊所15家,配合市完成了全国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二)面临形势1 .逐步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国家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医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工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的谋划和部署,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 .健康服务发展理念的转变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新契机。随着
6、老龄化进程加快,亚健康和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从治疗疾病转向更加全面的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促进。中医药在治未病、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康复治疗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信中医、看中医、用中药等就医观念的转变将为中医药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3 .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为中医防控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市中医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为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疫病预防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利用中医药有效应对传染病威胁提供了有效参考。“十四五”
7、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是软硬件建设不平衡。市中医医院占地面积只有约26亩,业务用房紧缺,人才储备、信息化和检查设备、中医诊疗设施等方面也有较大欠缺。二是人才发展遇瓶颈。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员缺乏且流失严重,引进和培育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难。三是科研能力有短板。中药研发力量薄弱,中医药科研水平低。四是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足。中医防疫、呼吸、传染和重症等学科建设水平不高,人员缺乏,设备设施落后。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传承精华、
8、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医药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网络,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突出特色,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传承精华、创新发展。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原创思维和技术方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创新发展。坚持发挥优势、特色发展。发挥我市中医药资源优势,挖掘岭南特色,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发展。着力解决中医药事业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强优势、补短板,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医药医疗、保健、人才、科研、产业、
9、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依托我市区位优势,配合做好“共融”文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中医药资源,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政策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中医药对健康、文化、科技的贡献进一步提高。1.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统筹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设优势和特色明显的中医类医院,巩固发展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设置。推进中医医共体工作,提高全市中医服务体系整体实力。到2025
1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041张。推动市中医医院医技综合楼的建设。力争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2 .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青年岐黄学者后备人才、名中医候选人、市名中医。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以及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和引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57人。3 .中医药传承与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配合市系统整理、挖掘和传承岭南特色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和知名中医专家经验,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中医治未病技术并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具有成效的创新成果。4 .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壮大。大力鼓励推荐争创中药材示范基地
11、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贡献度。5 .配合市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配合市中医药对外发展和交流合作,蛇伤诊疗和生物毒素研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专栏1“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主要发展指标序号一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殖2025年值2025年值2025年值标质指性1生康源卫健资中医类医疗机构(个)2224772857预期性2中医类医院数(个)118138预期性专栏1“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主要发展指标序号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值2025年值2025年值2025年值指标性质3生康源卫健效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的中医院(个)11552预期性4
12、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360.410.850.85预期性5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30.570.640.62预期性6每万常住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0.290.30.40.4预期性7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53.4606060约束性8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1007575预期性9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100100100约束性10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1001006060预期性11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
13、0010010094.26预期性12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妇幼保健院比例(%)010010070预期性13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35494945890预期性14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93.75100100100约束性15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100,76100,76100,75100,72预期性专栏1“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主要发展指标一序号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值2025年值2025年值2025年值标质指性16生康务卫健服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22222020预期性17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
14、医院出院人数比例(%)21.121.118.2516.81预期性18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7.14808585预期性19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9.09757575预期性20医产中药业中医药健康服务总规模(亿元)550500预期性21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产值(亿元)(农业农村局)0.20.35.65180预期性22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Jk主营业务Ik入(亿元)0.51117.78300预期性23生康化卫健文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202525预期性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做大做强中医医疗机构。加强市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
15、规范科室设置,推进执行建设标准,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支持三级中医医院创建,推进医院提档升级。继续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二)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继续巩固完善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为骨干,各镇(中心)卫生院为基础,各村(社区)卫生室为延伸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医院继续巩固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脾胃病科3个自治区重点中医专科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镇(中心)卫生院全部设置有中医馆、配备中医
16、人员,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达到30%左右。15%的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建成“旗舰中医馆”。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中医诊所全面实施备案制管理,促进社会办中医繁荣发展。(三)提升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能力。遴选一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适宜技术,并向基层推广,提升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外治水平和能力。市中医医院加强治未病科建设。推动市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推动便民服务,开展中药饮片第三方代煎及配送工作。(四)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聚焦中医药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将中医类医院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建设,建立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的制度,
17、推动中医医疗服务与公共服务高效协同。推进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建设。将市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体系。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应急专业医疗技术培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和专家队伍。完善我市在医药储备中的中药储备,保障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五)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结合市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智慧医疗工程,建设智慧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力争实现电子病历等数据标准化,为“中医标准化诊疗”做好信息化支撑。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探索和推广“中医药+智慧药房”建设,实现电子处方、中药煎煮、送药上门、用药咨询等一站式药事服务。(六)提升中西医结合协作能力。开展
18、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医院、医疗共同体内开展中西医协作。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对医院临床医生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建立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专栏2提供高品质中医药服务1 .推进中医医院建设推动市中医医院综合医技建设,将其打造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医养康养结合等服务为一体的三级中医医院。2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市中医医院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开展综合能力建设,依托市中医医院,继续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00%
19、的镇(中心)卫生院设置中医馆,15%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建成“旗舰中医馆”。3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建设加强针灸推拿科、中医骨伤科、脾胃病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加快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中医防治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建设。市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康复(医学)科。4 .中医药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市中医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实验室等建设,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建设,开展疫病防治、院感防控及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支持市中医医院纳入院前急救体系。5 .建设“互联网+中医药”信息平台建设智慧中医医院,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支持市中医医院建立完
20、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6 .提升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推广2个以上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到2025年,公立综合医院设有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市妇幼保健院能够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一)配合加强中医药院校教育。配合医专中医药类专业招生,配合职业学院招收高职中医药类专业人才,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安排中医药临床实践教学,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鼓励医学院校与市中医医院合作建立临床教育基地,鼓励市中医医院培育全科、儿科等紧缺临床人才。(二)深入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中医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和培训考核,培养
21、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中医临床技能突出的合格中医医师。在医院继续教育中普遍开展临床医师规范使用中成药和中医执业医师应用现代诊疗技术培训。持续开展培训项目。(三)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推进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鼓励名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继承人才。将跟师学习融入中医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中,加强师承教育质量监管。推进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名医工作站、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等工作。(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青年岐黄学者后备人才,加强名中医候选人等
22、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构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周末人才”计划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的各类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针对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针灸推拿等基本技能,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处方的书写等临床知识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开展全方面的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方法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水平。培养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专栏3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1 .实施名中医培养工程积极参与加强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药学术流派建设。加强名中医工作站建设。2 .岐黄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青年岐黄学者后备人才,培
23、养一批中医药优秀人才、中医药骨干人才和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3 .基层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实施基层中医人才专项培训、培养计划,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加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等工作力度。五、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一)建设一批中医药科研支撑平台。配合市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建生物毒素研究中心项目。配合粤桂协作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构建研究一中试一临床一申报一生产一市场开发的联合体,发挥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叶猴繁殖中心和桂东灵长类开发实验有限公司的优势,推动国家级以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疾病模型为特
24、色的新药研发基地建设。(二)积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配合市联合岭南医学流派、工作室,开展岭南中医药防治优势疾病、重大传染病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中医蛇伤、骨伤、脾胃病、肿瘤、抗疫防疫等领域进行探索。配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评价、循证评价和疗效机制等研究。支持加强黄帝内经等古籍的挖掘整理。配合加强基于古代经典名方、验方、秘方中药新药的研发,鼓励研发医疗机构制剂、开展特色临方炮制。鼓励市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配合市加大中药材在保健品、食品、日化品、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鼓励智慧化中医药产品研发。(三)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管理制度。
25、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支持建设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参与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专栏4中医药创新发展工程1 .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配合市推动建设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中药制剂研发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配合岭南中医药研究所建设创新平台。配合争创国家中医药局重点研究室。2 .中药品质提升支撑技术研发配合市开展来源于特色药材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开发研究。3 .中药创新药研发及特色中成药二次开发支持开展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传统方剂的创新研究,开展院内制剂、岭南特色医学流派中
26、药制剂研发和推广。支持重点开展来源于名医名家、医疗机构制剂的新药研发,古代经典名方、医院中药协定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研发。4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技术研究及应用支持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开展恶性肿瘤、妇儿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等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六、协调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配合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加工。积极配合上级实施基地提升、加工升级、品牌创建、市场拓展、质量保障、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板块经济。加强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严格执行中药材
27、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配合市推进药用植物园分园建设、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和“定制药园”项目。规划布局打造中药材产业重点乡镇,示范带动中药材种植。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配合市建设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和一批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二)支持培育壮大中药制造业。配合市按照“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要求,不断拉长补齐中医药产业链条,通过技术改造、并购重组、产能提升等方式,促进一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并鼓励加强与本地大企业、龙头企业配套协作。配合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项目开展中药饮片、精华提取、合成中间体生产,形成集研发、孵化、生产、仓储、物流、生活服务及综合配套于一体的园区,努力打造成一流、西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
28、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面向东盟的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形成岭南特色民族药产业集群。(三)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岭南特色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力争建设一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并依托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拓展养老、疗养康乐服务。配合市以中医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皮肤病医院为基础,发展中医皮肤美容养肤产业。鼓励中药材在保健品、食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发展茶养生、生理美容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鼓励依托天龙红茶产业、中药产业、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促进中医药与旅游融合。专栏5中医药产业提升工程1.中药材种植、加工推进八角、粉葛、百部、益智、双钩藤、砂仁、牛大力等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适
29、合本地的岭南中药和“桂十味”药材生产基地。开展道地药材品牌培育工程。建设八角精深加工基地。5 .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中恒、神冠等具有产品、技术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配合市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四个一”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一支完善的中医药服务团队、打造一个品牌中医药紧密型医联体、研发一系列岭南特色民族新药)、配合市开展中医健康服务产业“1234”工程(打造中医药文化一条街、发展两个中医药美容美肤产业、发展三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四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十大中药材基地建设、百亿中药制造产业建设等项目。七、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一)深入挖掘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精髓
30、配合市加强岭南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的保护、整理和利用,深入挖掘岭南中医药文化积淀,推进岭南特色中医流派专家学术经验、技术方法和临证方药的收集整理。加强特色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配合市开展民间秘方、临床验方挖掘研究,整理老药工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二)丰富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配合市实施“岭南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工程”,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岭南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品和文化精品。支持媒体开设中医药科普专栏。支持建立中医药健康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打造特色中医药健康文化栏目、频道、新媒体。采用电视、广播、动漫画、讲座(市民
31、讲堂)等多种手段,广泛传播、普及特色中医药知识,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形式。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监测。(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建设。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卫生教育。将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机构建设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药防治知识和文化理念的宣传,制作中医药健康知识展板、阅报栏、宣传墙、漫画,向居民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四)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产业。推进特色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养老、保健、休闲、娱乐等融合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中
32、医药文化产业。促进中医药与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服务。专栏6中医药传承创新与文化传播建设工程1.中医药活态传承工程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岭南特色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技术方法和临证方药挖掘整理和应用推广,配合开展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和利用。2 .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建设工程支持建设岭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岭南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蛇伤博物馆、中医药智库,配合市申报蛇伤疗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中医药优秀文化作品。3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传播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4 .中医药科普工程鼓励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平台
33、推出一批中医药科普节目、栏目,推出一批科普读物及产品,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队伍。八、构建中医药开放发展新格局(一)加强中医药国际国内推广。配合市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生物毒素研究国际合作,将蛇伤诊疗技术和蛇药等中药向国际推广。配合市推动开展蛇伤诊疗基础理论、经典诊治方法、特色药材等材料的外文翻译工作,掌握蛇伤诊疗学术话语权。配合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研究所与国内外开展合作。配合市积极利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等平台,开展中医药宣传、展示、招商活动。(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配合市继续举办“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蛇伤骨干医师培训班,扩大对外影响力,将蛇伤诊治推广到援外医疗队的医疗
34、培训中,并为其免费提供蛇伤救治药品,提升其应对蛇咬伤救治能力。(三)配合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合作。支持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促进开展中医药、传统医药科研合作。支持以蛇伤防治、危重症抢救等优势专科为重点,对接大湾区中医药发展高地,融入大湾区中医医联体和中医医院集群,提高重大疾病和中医优势专科服务能力。积极配合开展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的联合研究。参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协同联合培养,通过技术帮扶协议等方式,加强大湾区中医药人才柔性引进。支持以岭南特色中医药为支撑,推进大湾区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链、产业链合作,打造优势
35、互补的服务链产业链体系。九、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一)配合市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产业等特色优势,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协调机制为主题,以构建政府引领统筹、卫生健康部门与其他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模式为主要内容,突破束缚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壁垒,强化议事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建设,统筹全市资源,找准着力点,先行先试,配合市为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积累经验、创新模式。(二)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公立中医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党建融入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各环节。全面推进党建提质聚力,以“三强三促”为主要抓手,将党建工作融入中医医院建设发展全过
36、程,以党建引领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市中医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示范作用。完善推广适合公立中医医院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市中医医院完善总会计师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开展市中医医院绩效评价,探索建立适应中医医院特点的薪酬制度。配合市成立市中医学会各分会、质控中心,完善管理体系,提升中医质量。(三)推动医共体建设。深化我市中医医共体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挥医共体牵头单位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通过向医共体成员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指导、人员培训等方式持续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进而
37、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创新医院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一批覆盖城乡的中医优势病种专科专病联盟,形成补位发展;高水平建设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促进资源下沉。改革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推行医疗机构符合相关规定的中药制剂在县域医共体、对口支援等范围内调剂使用。十、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保障。始终坚持党对中医药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切实提高应对风险挑战、领导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将中医药发展列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提高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鼓励行业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
38、二)强化要素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合理运用贴息、补助、奖励、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在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的用地供给,鼓励采取划拨、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多种方式供给中医药项目建设用地。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规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强化监督保障。相关单位要将中医药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纳入本单位工作总体安排,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监测评价制度,实行规划年度监测和终期检查制度,定期对规划关键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执行、总体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评估,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四)强化法治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中医药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监管机制。健全中医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增强全民中医药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