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八章19世纪后期各节.ppt

    • 资源ID:3159529       资源大小:3.58M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八章19世纪后期各节.ppt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第二节 左拉 第三节 莫泊桑 第四节 哈代 第五节 易卜生 第六节 托尔斯泰 第七节 契诃夫 第八节 马克·吐温,第二节 左拉(18401902),生 平 生于巴黎,童年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埃克斯度过。7岁时,父亲去世,从此随母亲投奔外祖父母,直至17岁,才随母亲来到巴黎进入圣·路易公立中学。 左拉早年喜欢文学,1862年在阿晒特出版社做打包工。因喜欢写诗,被老板看中,提升为广告部主任,开始为知名作家泰纳、圣勃夫等人推销书籍,产生了当作家的念头。 受龚古尔兄弟等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P360 90年代,因“德雷福斯”案件流亡英国。 1902年9月29日,煤气中毒逝世。1906年,国葬,先贤祠。,卢贡-马卡尔家族,概况:这部包括20部作品的大型巨著是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从构思至完成,前后历经25年,共计600万字。 内容:主要描写“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与社会史”。自然史主要研究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血缘与遗传问题、家族的谱系及遗传。社会史主要通过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盛衰再现第二帝国从政变阴谋到色当投降的历史全貌。 第一部:卢贡家族的家运是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871年。一方面写家族的遗传问题 ,另一方面写了第二代人皮埃尔·卢贡的发迹过程。,小酒店(1877),卢贡-马卡尔家族第7部。 内容:描写工人生活。小说通过一个下层社会的妇女,即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三代人绮尔维丝的遭遇来反映酗酒与纵欲问题。 局限:小说把工人生活的贫困归结为他们自身的恶习,没有揭示出造成工人贫困的真正根源。,娜娜(1880),卢贡-马卡尔家族第9部。 内容:主要描写妓女生活和卖淫制度。 人物:娜娜是小酒店中洗衣女绮尔维丝和羊铁匠古波的女儿。她15岁时离家出走,靠卖淫为生。18岁当上了一名歌剧演员,演下流喜剧,出卖色相,诱惑无数王孙公子和达官贵人。最后死于天花。 意义:左拉通过娜娜短暂的一生间接地描写第二帝国时期上层人物道德的败坏史。,代表作: 萌 芽 ,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13部。 意义: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社会问题“劳资矛盾”作为小说所表现的内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的小说。 书名解:萌芽既是指春季大地回春、种子萌芽的季节,又暗喻工人的阶级意识觉醒,预示着工人阶级的力量会像种子一样萌芽壮大。,小说的思想价值,从社会政治方面去探讨工人贫困的根源。 通过对矿工与资本家之间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客观描写,初步揭示了造成工人贫困的原因,并将矿工与资本家之间潜伏着的矛盾暴露出来。 重点描写了工人运动兴起的整个过程和壮观的场面。,小说的艺术成就,情节构思:采用了对照、对比的结构。小说的主要章节和情景都呈现出双重画面、图景。 人物塑造:成功地塑造了艾蒂安个人和服娄煤矿工人的群体形象。 自然主义的手法:偏重于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解释矿工们的行为,此外他仍要像一位科学工作者那样深入事物的内部去寻找能解释问题的不变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用社会学的分析代替了生理和遗传学的分析,是对自然主义局限性的一种超越。,返回,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屠格涅夫 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左拉 “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恩格斯,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 托尔斯泰,第三节 莫泊桑(Maupssant 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杰出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 35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部游记。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1850生于诺曼底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父亲有贵族称号,偷香窃玉、穷奢极侈。 母亲出身于殷实的资产阶级家庭,颇有文学素养,是福楼拜的好朋友。 父母不和分居。,母亲,母亲身边幸福的童年。 莫泊桑10岁,母亲开始为他朗读莎翁的作品。 许多短篇的题材是母亲提供的。 成名后,最忠实的读者、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两位恩师布耶和福楼拜,1868年进入鲁昂中学学习,成为著名诗人、戏剧家路易·布耶的学生。 被老师赞赏的诗才:“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培养:力透纸背的文笔,洞察事理的眼力,剀切中理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1870年去巴黎学习法律,普法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 1872年起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长达8年之久。 1873年正式拜福楼拜为师,学习写作,并结识了左拉、都德、龚古尔、屠格涅夫等著名作家。 1876年,与左拉、阿莱克西等人成立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即梅塘集团。 1880结集出版梅塘之夜,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在其中。,“我象流星一样进入文坛,又象雷声一样离开。” 莫泊桑,1880-1890十年的创作丰产期。 从1876年起,莫泊桑就犯有心绞痛和强烈的偏头痛,随后出现神经痛、视力混浊和血液循环障碍。 1892年初他神经失常,自杀未遂,此后一直未恢复清醒。 1893年去世,年仅43岁。 左拉致悼词,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不朽,将“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故事。,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代表作有羊脂球、两个朋友、米龙老爹和菲菲小姐等。 二是描写资产阶级市民生活,揭示小市民的自私、吝啬、势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弱点。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珠宝、伞、勋章到手了和项链等。 三是描写诺曼底农民生活和善良品质。代表作有归来、衣柜、散步等。 四是描写自然人性。如比较成功的代表作月光和西蒙的爸爸,不太成功的作品一次郊游等。,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出色的叙事技巧和精细的刻画人物的功力。他擅长于从平凡生活中择取富于典型性的个别事件或生活画面,以小见大地反映生活。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对比、对照、反衬等多种手法,去构思情节、描写场景和刻画人物等。 还擅长于细节描写。这是他长期注意培养观察力和临摹生活场景的结果。,羊脂球(1880),背景:普法战争。 内容:通过一辆马车的出行,描写车上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10位旅客,生动展示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社会各阶层对待战争的态度。 主题:揭露了上层资产者和所谓的资产阶级正派人物的自私、怯懦、伪善的本质,歌颂了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羊脂球的艺术成就,情节安排十分巧妙,在时间、地点和人物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敏感、高度集中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在马车和多特旅馆两个空间里,地点、空间相对集中,便于描写。而马车上的10位乘客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以车上饥饿开始,以饥饿场面结束,首尾呼应。 对比手法贯穿作品情节发展的全过程。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和塑造人物,增加艺术感染力。 肖像描写生动、逼真。 人物语言极具有个性化。,返回,长篇小说,共六部。P369。 代表作是一生和漂亮朋友。 一生(1883)描绘了贵族少女幻想破灭的凄惨的一生,通过约娜的悲剧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及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冲击下,土地贵族生活方式必然崩溃与瓦解。 漂亮朋友(1885)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冒险家杜洛阿利用女人为进身之阶的发迹过程的描写,反映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1940)时期政治生活的黑暗与腐败,资产阶级的淫荡,特别是报界的污秽。,第四节 托马斯·哈代,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英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小说家和诗人。他是继狄更斯一代现实主义作家之后,19世纪后期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伍尔芙称他是“英国小说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一)生平与创作,1840年出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Dorchester)。 父亲是石匠,后来成为搞建筑的包工头。祖上是诺曼爵士,后家道中落。 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喜爱读书。 受神学教育,目标是当牧师。 16岁辍学,当学徒。开始自学。 22岁到伦敦学习建筑,旁听大学课程。 1867年重返故乡,一边当建筑师,一边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晚年备受尊崇,剑桥、牛津的荣誉博士,王室授勋。 1928年逝世。,哈代故居 “小屋坐东朝西屋后两边高大弯曲的山毛榉用垂下 的枝条编织的帷幔轻轻拂着屋顶”,小说创作,哈代一生著述颇丰,他共写了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4部,诗歌集8部,史诗剧3部。哈代将他的长篇小说分成三类: 罗曼史和幻想 爱情阴谋故事 性格与环境小说(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由于这些小说都以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威塞克斯”是他利用古代西撒克逊人的国名所虚构的地名,故这些小说又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主旨,哈代在这些小说中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矛盾性,一方面他对具有浓郁的宗法制社会风俗的英国农村在资本主义侵蚀后,给农民带来贫困和破产的现实深表同情,对资产阶级虚假道德进行严厉的抨击;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宇宙间弥漫着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神秘力量,人在这种力量面前表现为束手无策,任其摆布。因此我们在哈代小说中既看到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无情的揭露性,又看到小说中善良的人们在命运面前不知所措,束手待擒的悲观性。,(1)远离尘嚣(1874),远离尘嚣(1874)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首部获得成功的长篇小说,哈代从此放弃了建筑师的职业而全力投入写作。小说的背景是作者的故乡多塞特农村,但这不是充溢着田园风光的宗法制农村,而是受到资本主义思想侵蚀的乡村,主人公芭斯谢芭是个农场主,美丽聪慧,但爱慕虚荣,她先后为三个男子追求。朴实的牧羊人盖伯瑞尔向她求婚遭到拒绝。道德败坏的青年军官特洛伊欺骗了她的感情,与她结婚后又勾引了纯朴的少女,最后使这个少女惨死在救济院。另一个疯狂爱着她的博尔伍德,因嫉妒而杀死特罗伊后被终生监禁。最后盖伯瑞尔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心爱的人结为伉俪,和芭斯谢芭过着幸福恩爱的生活。,远离尘嚣虽然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美满的结局,但全书中笼罩着悲剧气氛,作者通过小说告诉人们:远离尘嚣的古老的乡村,再也不是恬静安宁之地,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欺骗、争夺和利己主义已经侵蚀了田园牧歌式的宗法世界。,(2)还乡(1878),还乡是哈代创作中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克林·姚伯厌恶巴黎喧嚣的生活,抛弃珍宝商的舒适生活到家乡爱敦荒原从事教育事业,他的举止受到母亲的责备与不理解,美丽的乡村姑娘游苔莎则想往城市生活,虽然她早已有情人苇狄却又追求克林,希望克林重返巴黎而带她脱离农村生活。和克林结婚后发现她的愿望无法达到,夫妻之间矛盾不断加深。于是游苔莎暗中又和苇狄商量私奔,去过她想往的生活,不幸二人在私奔途中,双双死在爱敦草原。克林的理想终因家庭的变故和家乡人的不理解而破灭,做了传教士而终其一生。,在还乡中,忧虑的气氛十分浓烈,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悲观意识,哈代通过克林之口说道:“我们不能打算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进,而只能打算怎样不丢脸地退出人生。”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对爱敦荒原的描写,使人们明确感受到,在万古如斯的荒原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它冷漠地注视着变幻无常的世俗生活,凡是与它相抵牾的终将受到惩罚,克林的母亲、游苔莎和苇狄相继死在爱敦荒原上就是明证。作者毫不掩饰地告诫人们,以爱敦荒原为代表的宗法制乡村生活,在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下已成为桎梏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枷锁。爱敦荒原也由此而成为冥冥之中主宰人们命运的象征物。,(3)卡斯特桥市长(1886),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宿命论的思想更为浓烈。小说通过主人公亨察尔由市长到众叛亲离,贫困潦倒,最后孤独而死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反映了威塞克斯两个时代、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宗法制农村社会如何在资本主义的进攻和打击下逐步走向彻底死亡的悲剧性过程。亨察尔年青时因酗酒铸成大错,可是无论他付出多大代价去赎罪,仍然无法逃脱命运对他的惩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伐尔伏雷则节节胜利,彻底击溃了亨察尔,小说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哈代对19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变迁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忧虑。,然而卡斯特桥市长也不是一味消沉于命途多舛之中,这从小说的题名可见一斑,小说的英文全名是卡斯特桥市长的生与死,一个有性格的人的故事。在哈代的眼中,亨察尔是个有性格的人,他在孤独中依然保持着道德的坚定性,在他的一生中从没有向伐尔伏雷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投降,就是在死后也不屈服,小说结尾的“亨察尔遗嘱”是对冷酷的利己主义和虚伪世界的诅咒,这种诅咒不是出于绝望,而是表现出“一个有性格的人”的坚强意识。,(4)无名的裘德 (1896),无名的裘德有较多的哈代个人传记色彩,主人公裘德和作者一样是个石匠,因家境贫寒而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渴求知识,利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向往到基督寺大学(影射牛津大学)去接受高等教育。可是这所大学接纳的是那些腰缠万贯人的子弟,裘德被拒之门外,只能从事他的石匠工作。小说还描写了裘德的两次婚恋故事,他曾经因年轻轻率和一个浅薄的女人结婚,婚后不久妻子因追求享乐离他而去。在基督寺大学他遇到了表妹淑·布莱德赫,两人志趣相投,在经历过痛苦的磨难后,两人终于同居,并生有小孩。他们这种大胆的结合遭到了来自社会和宗教的巨大非议,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下,淑离开了裘德,裘德从此以酒浇愁,不久忧郁而死。,裘德的不幸遭遇令每一个读者动容,因为它展示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仅堵塞了一个有为青年渴求成功的道路,而且埋葬了他对纯真爱情的追求。这是一曲无言的悲歌,它控诉的是人们正当的生活权力被剥夺的凄苦之状,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回天乏力的悲苦之情。,小说招致指责,哈代在发表无名的裘德之前,于1891年出版了他的优秀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小说与前期的作品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个人的悲剧扩展为社会悲剧。在这两部小说中,哈代加强了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挖掘,从而使他小说中长期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的相继发表,招致了上流社会的无端指责,这“彻底治愈了他对再写小说的兴趣”,哈代又重新致力于已放弃多年的诗歌创作。,德伯家的苔丝(1891),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哈代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了农村姑娘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小说介绍,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而勤劳的姑娘,从小就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负。多事的牧师从族谱中偶尔发现苔丝一家原本是早已没落的贵族后裔,加之父母欲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苔丝不得不来到富有的德伯家攀亲戚,从此苔丝踏上了苦难的道路。她在德伯家养鸡,德伯家的老太太手辣心狠,威逼苔丝做各种苦役,德伯家的少爷亚雷是个轻薄的纨绔子弟,对苔丝的美貌垂涎三尺,终于在一个黑夜奸污了苔丝。怀孕后的苔丝心酸地回到家乡,又受到邻里的蔑视。孩子夭折后,苔丝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她勤勉地劳动,希望用无休止的劳动使自己忘却过去的痛苦。,可是,她的善良与美丽吸引了一个牧师的儿子安矶·克莱,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她出于对克莱的忠诚与热爱,向他坦白了失身一事,“思想开通”的克莱听罢,立即离开她只身前往巴西。被遗弃的苔丝又回到了娘家,在一家农场干着男人们一样的繁重工作。亚雷又来纠缠她,她在苦痛之余写了一封情辞恳切的信给克莱,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可是信又被克莱父母耽搁。百无聊赖的苔丝,在父亲去世、母亲患病、弟妹失学、一家沦落街头的窘境下,只得成为亚雷的情人。克莱在巴西经商失败,归来向妻子忏悔自己的过失,苔丝在悔恨和绝望中刺死了害她一生的亚雷。她和克莱在荒野中度过了几天幸福的逃亡生活,终于被捕,被判处死刑。,“像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的人开心作乐的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让你占去了。”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亚雷的行为本身也表明了作者对宗教力量的怀疑。,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1、社会悲剧 苔丝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广大农民破产后走向贫困的严峻现实。苔丝这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已经沦落为一个雇佣劳动者。 而亚雷·德伯和安矶·克莱所代表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势力,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的形成。如果说前者是对苔丝的肉体摧残,那么后者则是对苔丝精神的残害,拨火的“魔鬼”亚雷和抚琴的“天使”克莱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将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亚雷·德伯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元凶。他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其父的金钱、权势称霸乡里。他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并设下圈套,毁坏了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去满足自己的荒唐淫欲,既表现了农村地主阶级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资产者的现实特征。尽管后来他在老牧师克莱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遇见苔丝后,邪念再生。亚雷为了控制苔丝,甚至用金钱和权势的力量,使苔丝一家处于无处安身的境地。可以说,苔丝一生都是亚雷所代表的强权与暴力的受害者。更可悲的是,哈代指出,亚雷这样的害人者却受到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宗教道德的保护。,克莱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他一方面作为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鄙视阶级偏见、等级观念、厌恶都市繁华生活,来到农村和农民一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大自然中结识了像大自然一样纯洁的苔丝。应该说,克莱对苔丝最初的感情是真诚的,为此他拒绝了父母为他安排的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另一方面他头脑中固有的利己主义观念又妨害了他去接受一个并不真正“纯洁”的新娘,尽管他自己也本不是纯洁的人。他的遗弃本身是对无辜姑娘的致命打击,尽管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性格悲剧 苔丝的悲剧与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在小说中,苔丝敢于大胆反抗社会的不公正,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苔丝明白自己是社会暴力和伦理道德的受害者,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根据陈腐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当她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时,她比别人似乎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她远离亲人和故乡,来到塔布篱,为的就是要忘记自己的过去。和克莱的相爱使她感到幸福,可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痛苦的折磨,无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被克莱抛弃后,她仍认为是自己的罪过,毫无怨言,默默忍受命运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作者正是在此写出了苔丝性格的矛盾性和悲剧性,从而在更深层次表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对苔丝精神的毒害。唯其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强烈,苔丝的悲剧才更加震撼人心。,3、命运悲剧 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悲剧也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作崇的因素。哈代又认为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冲突中,软弱无力,受命运的支配。在哈代的笔下,苔丝的一生都充满着偶然性和命定的色彩:如她家身世莫名其妙地被发现、老马的死、违心去亚雷家认本家并遭奸污、与克莱结婚前夕给他的信被插入地毯下面、去爱姆寺访老克莱未遇而在归途中偶遇亚雷等,仿佛在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偶然的因素出现,从而一步步地将她推向悲剧的结局。,“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英国文学史上熠熠发光的一位优秀女性。哈代怀着巨大的同情描写了苔丝的形象,在她身上集中了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她纯朴、感情真挚、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同时她又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女人,当她明确意识到她的一生被亚雷所毁时,就不顾一切地杀死了他。用传统的习俗来看,她是一个邪恶、淫荡的女人,可是哈代却称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有意加上这样一个副标题以示明自己的立场。,返回,第五节 易卜生,亨利克·易卜生(Henri Ibsen,1828-1906)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的代表。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和“伟大的问号”。,(一)生平,易卜生曾说“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 1814挪威被强制与瑞典合并为“联合王国”,瑞典国王兼任挪威国王。 1848年的欧洲革命,激发挪威人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 70-80年代,工业、林业、渔业迅猛发展。 1905年,挪威摆脱瑞典而独立。,1828年,易卜生出生于首都克立斯替阿尼遏(今奥斯陆)南部的斯基恩城。 父亲是木材商人,母亲和姨母都擅长绘画。 小易卜生喜欢绘画、读书,常常在家中和弟妹们“演戏”。有主见的“头头”。 两位叔父:一个小城市长,一个地方法官。 1836年,父亲破产。 1843年,独自谋生。他当了六年药店学徒,期间大量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人的作品并学习拉丁文,同时开始诗歌和戏剧创作。,1850年前往首都克立斯替阿尼遏(今奥斯陆),进入文艺界,也参加了一些政治运动。 1851年出任卑尔根剧院的剧作家和编导,1857年返回首都,担任挪威剧院的艺术指导,为挪威民族戏剧的振兴做出过巨大贡献。 1864年普奥联军再次入侵丹麦,易卜生义愤填膺,痛斥入侵者也痛斥挪威和瑞典不敢参战、不愿携手保护斯堪的纳维亚人民,继之愤而去国,开始了长达27年的旅居生活,主要居住在罗马和德累斯顿。 1891年返国定居。 1906年逝世。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二)主要剧作,易卜生的主要剧作有:布朗德(1866) 、培尔·金特(1867)、玩偶之家(1879)和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和野鸭(1884)建筑师(1892)和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 等 。,社会问题剧,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著名的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它们都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传统观念和腐败现象做了毫不留情的攻击,从而震动整个欧洲。它的特征是:提出某个社会问题,剖析某个社会问题,最后是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三)玩偶之家,玩偶之家是一出关于妇女解放主题的世界名剧。女主人公娜拉是一个孝顺父母,体贴丈夫,热爱儿女,以诚待人的妇女,丈夫海尔茂是夫权专制的代表,自私虚伪,把妻子当玩偶。当娜拉看清丈夫的本来面目后,毅然离家出走,决不再做家庭的玩偶。,娜拉:我是一个人,娜拉是一个具有民主倾向,追求精神解放的妇女典型。她在离家出走时对丈夫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出走后怎么样?,有人说,由于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由于娜拉并没有在经济和事业上独立,她即使出走了也没有好下场,不是堕落,就是再回来;进而又责怪易卜生没有给娜拉争取独立和解放提供一个清晰的正确方向和一条可行的道路。这种责难是不公平的,至少是苛求的。易卜生的本意就是提出问题,至于解决问题那是观众和后人的事。能够发现并提出如此重大而又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已经足以证明易卜生的深刻和伟大。更何况娜拉出走后可能的结局也并非只有那么两种。退一万步说,即使娜拉出走后真的毫无希望,那至少也能唤醒后人,为后人提供一个深刻的教训。易卜生似乎对“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并不太在意,也似乎不太担心。,返回,第六节 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作家,他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终结。,(一)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俄历8月28日)出生在一个伯爵家庭里,后来承袭了爵位。他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母监护长大。1844进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法律系,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开始对学校教育不满,三年后退学,回到故乡经营田庄。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自己的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度过。1851年,他到高加索加入军队服役。后来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任炮兵连长。1856年退役回家。,自传性三部曲,托尔斯泰在5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小说童年(1852)、少年(1854)和青年(1857),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三部曲描写尼古林卡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及其种种内心感受,显示了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才能,同时也说明他在早年已具有民主思想。,否定西欧文明,1857年初托尔斯泰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旅行。他很赞赏法国的“自由”制度,但在巴黎广场上遇见断头台上的一次行刑,却使他极为反感。他在瑞士卢塞恩时,目睹一场“文明人”欺侮“下等人”的情景,也极为不满。根据这次游历的见闻,他写成了优秀的短篇名作卢塞恩(1857,一译琉森)。,思想上的矛盾,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俄国的历史发展面临转折,社会上围绕着农奴制问题展开剧烈的斗争。托尔斯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充满着矛盾。他一方面否定农奴制,同情农民,赞成解放农奴;另一方面又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担忧。对解放农奴的途径问题,他一方面反对以革命的方法消灭农奴制,从而与革命民主派发生严重的分歧;另一方面也反对贵族自由主义者和农奴主顽固派保护农奴制的主张。 托尔斯泰于1859年创办学校,招收农民子弟入学;18601861年他再次出国作教育考察,回国后创办雅斯纳雅·波良纳教育杂志。农奴制改革后他还担任了农村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因而招致地主们的仇恨。这些表现,都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1862年,宪兵搜查了他的家庭。此事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的震动,促进他更加坚决地否定专制制度。,托尔斯泰的婚姻,1862年,托尔斯泰同一位医生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别尔斯结婚。从1863年起,他埋头于文学创作,在60和70年代,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18631869)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国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波罗金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退等。其中着重写了1805至1807年在俄国国外进行的申格拉本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以及1812年在国内进行的卫国战争。小说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家大贵族作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四大贵族,包尔康斯基: 老博尔孔斯基公爵, 安德烈公爵(子), 玛利亚(女,安德烈妹,尼古拉妻) 罗斯托夫: 老罗斯托夫伯爵, 娜塔莎(女), 尼古拉(子,娜塔莎兄),别祖霍夫: 老别祖霍夫伯爵, 彼埃尔(私生子) 库拉金: 库拉金公爵, 阿纳托利(子) 爱伦(女),宫廷贵族和庄园贵族,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贵族。它把贵族分成两类:宫廷贵族和庄园贵族,并以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同人民是否亲近作为准绳而实行褒贬。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揭露宫廷贵族和上层官僚的腐败。,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是由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的。一条线索写贵族妇女安娜不爱她的丈夫卡列宁,对贵族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产生爱情而离开了家庭,为此她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来又受到渥伦斯基的冷遇,终于绝望而卧轨自杀。这里表现了城市贵族和资产阶级生活的状况。另一条线索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经过波折结成了幸福家庭。这里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动向,也提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安 娜,安娜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女性。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比自己大20岁的官僚卡列宁。她不但外貌美,而且内心感情丰富。卡列宁则冷漠无情,思想僵化。两人之间毫无感情可言,完全靠封建礼教维系了八年的家庭生活。随着社会风气剧变,安娜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呼声,并为争取自由的幸福勇敢行动起来。安娜行动的社会意义,一方面是反对旧的封建礼教,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彼得堡上流社会,小说写了围绕着安娜的那个“浑然一体”的彼得堡社会,存在着三个社会集团,一个是卡列宁的政治官僚集团,系勾心斗角、结党营私之徒。另一个是莉姬娅·伊凡诺夫娜伯爵夫人的集团,是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第三个是培脱西·特维尔斯卡娅公爵夫人集团,是一些腐化放荡和撒谎成性的男男女女。三个集团都浸透着伪善的习性,在他们当中,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贵族仕女们几乎人人都有“外遇”,所有“合法的”家庭外面几乎都有“非法的”婚姻补充形式。人们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光明正大地缔结新的家庭。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于受到它的制裁。残酷的现实表明,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之网不是她一个人能够冲破的。她在自杀时喊出:“这全是谎言,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是对罪恶社会发出的愤怒控诉。,伪君子卡列宁,卡列宁是个伪君子。为了怕丢丑影响前程,他不敢到法庭去公开离婚;他要保全面子又不敢和渥伦斯基决斗;为了表面的虚荣竟不顾尊严,要求安娜表面上维持家庭的体面而允许她背地里偷情。他看准安娜不忍抛弃儿子的感情上的弱点,既不同意离婚,也不许她带走儿子,让她长期处于不合法的地位。而这正是对安娜最痛苦的精神折磨。实际上也是维护封建的传统。他就是旧制度的化身。,列 文,小说的另一条线索的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笔下自传性的人物,代表了托尔斯泰这个时期的思想。列文对俄国的现状感到焦虑,又把宗法制当作是理想的社会生活制度,赞扬自给自足的经济。他反对都市文明,但对于农村的分化、贵族地主的衰落又感到忧虑。他认识到自己的富足和农民的贫困是不公平的现象,因此力图找到普遍富裕的道路。他主张贵族地主应该与人民接近。调和矛盾,合作经营,“以人人富裕和满足来代替贫穷,以利害的互相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敌视。一句话,是不流血的革命。”但是他的这种避开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宗法制农村的主张,终究是一种空想。,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论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技巧时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对安娜自杀前的意识流描写,现在死的念头不再那么可怕和那么鲜明了,死似乎也并非不可避免的了。她现在责备自己竟然落到这么低声下气的地步。“我恳求他饶恕我。我向他屈服了。我认了错。为什么?难道没有他我就过不下去了吗?”撇开没有他她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她开始看招牌。“公司和百货商店牙科医生是的,我要全跟杜丽讲了。她是不喜欢渥伦斯基的。这是又丢人又痛苦的,但是我要全告诉她。她爱我,我会听她的话的。我不向他让步;我不能让他教训我菲力波夫面包店,据说他们把面团送到彼得堡。莫斯科的水那么好,噢,米辛基的泉水,还有薄烤饼?”她回想起好久好久以前,她只有十七岁的时候。她和她姑母一路朝拜过三一修院。“我们坐马车去。那时候还没有铁路。难道那个长着两只红红的手的姑娘真是我吗?那时有多少在我看来是高不可攀的,以后却变得微不足道了,而那时有过的东西现在却永远得不到手了!那时我能想的到我会落到这样可耻的地步吗?接到我的信他会多么得意和高兴啊!但是我会给他点颜色看看的油漆味多么难闻啊!他们为什么老是油漆和建筑?时装站和帽庄,” (安娜·卡列尼娜下册,周扬、谢素台译,第 1105 1106 ,人们文学出版社,1956年),世界观激变,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列宁指出这个转变的特点:“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说,托尔斯泰是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的,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托尔斯泰转变后的观点存在着显著的矛盾,一方面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资本主义的剥削、政府机关的暴虐和官办教会的伪善都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另一方面又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认同农民,托尔斯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林中不显眼的托尔斯泰墓地,电影最后一站海报,(二)复活,复活写于18891899年。小说以一件真人真事为基础。起初,作者想写一部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但在10年的创作过程中,他六易其稿,不断地修改、扩展和深化主题思想,逐渐转向揭露社会问题;小说的篇幅也逐渐扩大,由中篇而长篇,最后写成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社会内容和鲜明批判倾向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说,它的主题思想就是“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小说介绍,小说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并被错判罪名的妓女玛丝洛娃,正是他10年前诱骗过的农奴少女卡秋莎,于是他良心觉醒,开始悔罪,极力要为她伸冤。上诉失败后,他又陪她去西伯利亚,终于感动了她。最后两人都在精神和道德上“复活”了。,思考: 复活的含义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其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是优秀的贵族知识分子,他的探索突破了其他忏悔贵族的局限,达到否定贵族特权,跟贵族彻底决裂,靠拢人民民主主义。他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代表,也是托尔斯泰思想的总结。体现了作者精神探索的轨迹。,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 玛丝洛娃的生活经历了三阶段:纯洁的卡秋莎堕落的柳包芙复活的玛丝洛娃。,复活插图,“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 玛丝洛娃,她的“复活”主要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主要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 她受到了聂赫留朵夫的感化,还受到流放中的革命者的影响。她在流放中宽恕了聂,在爱的教育中找到了归宿,精神复活。,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但作者认为他们的精神归宿是一致的,即“博爱”与“宽恕”。 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复活”的描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复活的批判性和托尔斯泰主义,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它的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 但是小说在反对政府及统治阶级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同时、却呼吁“禁止任何暴力”,否定暴力革命;在反对官办教会的伪善时,却主张信仰“心中的上帝”,号召人们“向你心中的上帝”祈祷,说“天国就在你们心里”;在反对地主和资产者的剥削时也只是软弱无力地怨诉或咒骂。不但如此,小说还宣扬“爱仇敌、为仇敌效劳”、“永远宽恕一切人”等主张。作者这些主张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复活的艺术成就,复活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它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复杂的形象聂赫留朵夫公爵,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复活除了描写主人公形象的艺术成就之外,还有许多特色。它运用单线的情节线索而能够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提供了社会全景图:它在描绘艺术画面和人物形象时大量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八章19世纪后期各节.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